摘要:在本科文學教育中,將經典閱讀與現代媒介融合起來,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拓寬其文化視野,并推動教學模式創新。文章以本科文學教育中的經典閱讀價值為切入點,剖析現代媒介給教學帶來的深遠影響,進而提出借助跨平臺傳播、互動學習等途徑達成教育目標。借助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這類技術,探尋更具互動性與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關鍵詞:本科文學教育;經典閱讀;現代媒介;融合
分類號:G642.0
在本科文學教育中,經典閱讀處于核心地位,它是人文素養的一個載體,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通過經典作品的學習,學生可以在歷史與文化的深厚積淀中,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與跨文化的理解力。數字技術快速發展起來之后,傳統的閱讀和教學模式亟待變革。現代媒介,特別是數字化媒介,給文學教育增添了新活力,為其帶來了更多元的教學手段以及更開放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探索經典閱讀與現代媒介的融合路徑,對突破本科文學教育的傳統模式而言是必要的,對推動教學創新也是個重要方向。
本科文學教育中經典閱讀的價值
在本科文學教育中進行經典閱讀教學可以提升本科生的文學素養,具體體現在對學生思維方式、情感認知與文化洞察的多維塑造上。經典作品是歷經時間洗禮、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文學瑰寶,蘊含著深厚的思想內涵。閱讀經典作品,學生能接觸到文學上的精湛技巧和深邃的思想,通過這些作品洞察歷史的層次與文化的積淀。同時,它可以讓學生在品味文學語言之美的同時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種更為成熟的審美觀與批判思維能力。文學素養的提升正是在這細致的文本分析和情感認同的過程中漸次完成的,例如,在閱讀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時,學生會學習到豐富的歷史背景、人物刻畫和情節布局,而且通過小說中紛繁復雜的人物命運,能深刻理解到人性中的光輝與陰暗,形成一種更具辨析力和同理心的文學視野。
經典文學作品往往超越了歷史的局限,它們對于人類共性命運的探討,使學生能在跨文化的對話中更深刻地理解自身處境與時代變遷的關系。例如,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通過復雜的情節設置與人物性格的對立表現了社會中的權力斗爭,揭示了個體在其中的困境與掙扎。在閱讀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時,表面上是對個人命運的敘述,然而背后則是19世紀法國社會風貌的深刻映射。小說中的情節和人物抉擇,揭示了社會階層的隔閡、家庭的矛盾以及女性的地位問題,這些元素深刻體現了當時法國社會的文化氛圍與人文關懷。這種跨越時代的文化對話讓美國經典作品在當代閱讀中依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在閱讀這類作品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在文字的背后理解作者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在與經典作品的對話中建立起自己對道德、歷史和文化的獨立見解。這種獨立性能幫助學生形成一種批判性、跨時空的思考方式,這也是經典閱讀在現代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價值所在。
此外,經典文學作品通過其特殊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傳遞著文化智慧和理念,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以《紅樓夢》為例,這部作品包含大量的歷史和文化信息,反映了中國封建家族的興衰、社會變革與人性的復雜。通過閱讀這部作品,學生可以了解到那個時期的社會文化、生活習俗、服飾建筑等方方面面,拓寬自身的知識面。
本科文學教育中現代媒介對經典閱讀的影響
數字化媒介的“雙刃劍”效應
在本科文學教育中的經典閱讀領域,傳統的紙質閱讀正在逐漸讓位于電子書籍、在線文章以及多媒體資料,學生的閱讀體驗與學習路徑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這種變化最直接的影響體現在信息的獲取速度上,數字化媒介使學生能夠迅速接觸到全球范圍內的經典文學作品。與此同時,通過多元化的數字平臺,經典文學作品可以突破傳統紙質文本的局限,還能夠以互動、沉浸的方式呈現。例如,通過電子書籍的附加功能,學生可以直接查詢詞匯、背景資料,甚至參與作品討論,拓寬了學習的視野。同時,文學作品的改編、音視頻資料及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讓經典作品的呈現形式更加多樣化,學生能夠通過這些創新的方式重新審視經典,深化理解。
然而,數字化媒介的便捷性也為本科文學教育中的經典閱讀帶來了一個問題:閱讀的深度與思考的專注度受到挑戰,在無數數字化平臺中,學生可以輕松切換頁面、跳躍內容,缺乏集中精力細細品味的空間,而經典閱讀要求的恰恰是沉浸式的體驗與深層次的思考,這正是數字化媒介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教學挑戰。
社交媒體的互動性營造了開放的閱讀空間
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知乎、豆瓣等)已成為學生獲取信息、表達思想、參與討論的主要場所。與傳統的課堂閱讀不同,社交媒體為學生的經典閱讀提供了一個互動性更強、信息流動性更快的交流空間,使本科文學教育中的經典閱讀呈現出一種更加開放、多元化的面貌。在這些平臺上,學生不僅能夠獲取到文學作品的多維解讀,還能通過評論、轉發、點贊等互動行為參與其中。這種互動性極大增強了學生與文學作品之間的聯系,使得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不再是單向的、被動的接收,而是一個參與式的、實時反饋的過程。然而,一些學生在社交平臺上更傾向于快速瀏覽或淺嘗輒止,關注的是作品的熱門話題、流行段子,而非深入探索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與歷史脈絡。經典文學作品往往富含復雜的情感和歷史背景,它們需要長時間的沉浸式閱讀和深刻的分析,而這些恰恰是社交媒體短小、快速的信息流所無法提供的。在這一背景下,教師在利用社交媒體的過程中,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大量信息中保持對經典作品的尊重與深度挖掘,避免沉迷于碎片化的信息,而忽略了文學作品的完整性和思想性。社交媒體的互動性應當成為補充傳統教學的有力工具,而不是取代課堂學習的基礎。
新興技術對經典閱讀的推動作用
虛擬現實技術為本科文學教育中的經典閱讀帶來了沉浸式體驗,使學生能夠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界限,親身“置身”于古典文學的背景與情境中。例如,在閱讀《紅樓夢》或《戰爭與和平》這樣的經典作品時,學生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身臨其境地感受小說中的文化氛圍與人物心理,這讓傳統的抽象文本變得具象化,推動學生從更感性的角度理解作品的深層次含義。同時,這種全新的閱讀方式改變了文學教育的本質,從單純的文字理解轉向了多感官的參與。與此同時,人工智能通過大數據的分析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和深度解析,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復雜的文學作品。這種精準的反饋系統提高了教學效率,使教師能夠更專注于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與討論,而非單純依賴傳統的講解式教學。此外,人工智能還能夠幫助學生深入挖掘文學作品背后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價值,提供更加多維度的解讀,如可以根據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背景對經典作品的多重解讀進行對比,推動學生從更加寬廣的視野理解經典作品的深遠影響。
經典閱讀與現代媒介融合的方式
跨平臺傳播與經典作品的再創作
在當今高度數字化的社會中,借助于各類現代媒介的傳播渠道,經典作品可以在更廣闊的領域內觸及不同層次的讀者群體,在這一過程中,跨平臺傳播是一個對經典內容進行創新演繹的過程。例如,一些文學經典通過電影、電視劇、動畫甚至游戲等形式進行再創作,這種多樣化的表現形式讓那些難以深入閱讀原著的年輕人得以在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下接觸經典,進而有可能去閱讀經典。這種通過數字化平臺與傳統文化的結合,令經典作品的教育價值得以延續,同時也賦予其在現代語境下的全新生命。同時,跨平臺傳播促使經典作品的“再創作”成為對其內涵、結構與表達方式的重新審視與探索,在這一過程中,技術手段,尤其是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介入,推動了經典作品的深度再造。例如,通過人工智能分析,經典文學作品的核心思想、人物形象甚至語言風格可以被提煉出更適合當代受眾的表達方式,從而使得原本晦澀難懂的部分變得更加親民。這能提升經典作品在現代教育中的接受度,使學生在接觸這些作品時,能夠從多維度的視角進行解讀。
互動式學習平臺中的經典閱讀實踐
互動式學習平臺這一現代教育中的創新工具,為經典文學教學開拓了新視野。傳統教學里,經典閱讀往往被當作孤立、線性的過程。學生在閱讀時,情境體驗和互動反饋可能不足,學習效果欠佳。相比之下,互動式學習平臺借助多種技術手段與互動功能,讓經典作品閱讀更生動、更具吸引力。例如,平臺利用實時討論區、線上小組互動、情境模擬等,使學生不再被動接受文學內容,而是主動參與經典作品的解讀和分析。學生之間相互互動、合作,這樣他們就能從多個維度和視角來理解經典作品的文化背景、人物性格以及情節走向,從而拓寬自己對文學的認知范圍。學生在與同伴、老師、文學專家互動時,能在多樣的討論和反饋里培養批判性思維,提升自身文學素養。同時,對經典作品的理解不再被課本的單一講解所限,而是從生活、歷史甚至未來的角度進行多維度再創造。
通過現代媒介創新教學模式與提高學生參與度
通過現代媒介,尤其是互動性強的多媒體平臺,教師能夠借助圖像、視頻、音頻等形式,將文學作品的內涵、背景與情感維度進行更加豐富的呈現;學生可以在網絡平臺上自由發表對作品的見解,參與文學討論,甚至與全球的同學進行跨文化的文學對話。這種互動式的學習過程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作品內容,又能在與他人觀點碰撞中培養批判性思維,進而提升了學習的參與度和主動性。
在過去,文學教育常常是一個單一、封閉的知識傳授過程,學生只能在課堂上接觸到有限的教學資源,現代媒介的普及則讓這一切發生了變化,通過數字化平臺,經典作品的解讀與討論不僅限于書本和課堂,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生都可以進行自我學習與研究。更重要的是,教師能夠借助這些平臺進行更具創意與靈活性的教學設計。例如,通過翻轉課堂模式,教師不再是單純的講解者,而是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在課外通過平臺自主完成對經典作品的預習,課堂上的討論則變成了對這些作品深度解讀與思維碰撞的過程。
經典閱讀與現代媒介的融合,不僅為本科文學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機,還為學生打開了通向文化與知識的多維空間。通過現代媒介技術的運用,本科文學教育從單向傳遞轉變為多向互動,從單一模式拓展為多元形式。這種融合路徑既保留了經典閱讀的深刻內涵,也賦予其時代感和科技化特質。然而,這一過程并非毫無挑戰,如何平衡經典閱讀的深度與媒介技術的廣度,將成為未來文學教育發展的重要課題。通過不斷優化融合方式,本科文學教育有望在創新中實現傳承,為學生創造更豐富的學習體驗和文化積累。
參考文獻
[1] 劉芳.當代大學生高質量閱讀:時代內涵、現實問題與優化進路[J].科技與出版,2023(4):38-44.
[2] 劉亞斌.新媒介文學閱讀的文化邏輯及其闡釋路徑[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3(1):95-106.
[3] 劉業輝,段發明.數字閱讀時代中國傳統讀書法的現代價值:以朱子讀書法為例[J].圖書館,2022(4):15-20.
[4] 陳建霞.融媒體視域下的跨媒介閱讀與交流[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1,22(2):30-31.
作者單位:拉薩師范學院
作者簡介:張罡風,吉林乾安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