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0后”新銳作家周李立的作品以敏銳視角審視生活的孤獨,具有鮮明的辨識度。其筆下人物多為都市漂泊的異鄉青年,出生邊陲小城、無原生家庭支撐,在一線城市陷入孤獨困境。“孤獨”是周李立作品的核心,作品中體現了人際關系的脆弱,人們在工業化社會中的心理掙扎,或陷入身份尷尬,或歷經青春期心靈裂變,展現出都市小人物的精神困境與內心隱疾。
關鍵詞:“孤獨”;周李立;小說;精神困境
分類號:I207.42
和“50后”“60后”“70后”作家相比,“80后”沒有承載過太多人生的起伏、社會的變革,更多的是感受到一種失重感和虛無感。對一個小說家而言,社會的變遷、理想的顛覆、信仰的缺失,恰是其寫作的內驅力。周李立作為“80后”新銳作家的代表,其小說有明顯的辨識度,《歡喜騰》《力學原則》《八道門》《如何通過四元橋》等作品,都以敏銳的視角審視生活里的孤獨,帶著哲理思考和滄桑感,講述正在經歷的中國故事。
孤獨的母題
周李立以中短篇小說見長,面對日益多元復雜的世界,她書寫的人物多是在都市漂泊和生存的異鄉年輕人。這些小人物多是她的同代人,出生于某個邊陲小城,沒有原生家庭強有力的托底,在都市漂泊和掙扎,他們有著年輕人或者中年人的困惑。圍繞著小人物的,是小地點、小愛情、小事故、小變故、小糾結,由此構成全景相框,挖掘至現實生活的縱深地帶,清晰展現出都市社會和現代年輕人的生活輪廓。
小說的營造中,無形的精神世界尤為重要。孤獨是現代人的隱疾,孤獨是心靈的避難所,別人很難橫渡。“孤獨”是周李立近年來的作品里表達得最多的內心狀態。小說中一個一個獨立的個體,自我隔離,無論是親戚關系,還是朋友關系,抑或鄰居、同事、男女關系,都滲透著隔膜。
周李立在訪談里談過,“我的好奇更多的是對內部世界的,是對人心的思慮與意識的萌動的。人無疑是最有意思也最復雜的所在,也是小說關注的所在”。周李立的小說關注都市年輕人的絕望和脆弱,原生態展現著漂泊生活的每一個毛孔。她筆下的人物,淪陷在碎片化的敘述下,被工業化社會無情地排擠和擁簇著,掙扎與抗爭,他們帶著滄桑感,帶著昏暗的童年記憶,矛盾著,消極著,徒勞無力,又自欺欺人。
信息化社會的兇猛來臨,小人物身上背負的那些“孤獨”,沖擊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孤獨感已成為社會的文明病。“焦慮時代的偉大作家”理查德·耶茨是焦慮時代的親歷者,他曾說:“生活猶如一場看不到頭的戰爭,需要孤絕的勇氣去作戰搏殺才能生存下去,是一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渴望。”
“孤獨”與“隔膜”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書寫母題。這種母題也同樣彌漫在周李立的小說中。小說里的人物平庸俗常,有自己的生活,又陷在各種人生處境里,這些情緒都在腐蝕人生價值。周李立作為冷靜的旁觀者,打量著他們,一片一片拼湊精神碎片,最后組合在一起,還原出北漂小人物的精神困境和隱疾。
周李立筆下的人物大多數是不動聲色的,隱忍著的,他們是否是失敗者?還不能妄下定論。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定格在小說容量中的階段),同作者一起見證著這個時代的殘酷和精彩,觸動著社會的神經。
北漂的靈魂
《跳繩》是周李立藝術區系列小說中的一篇。一位失去兒子的母親,從千里迢迢的舟山來到北京探訪兒子小向曾經的工作室。小向在那間工作室住了五年,然后孤獨地死在了那里。尸體被發現的那一刻,死姿被展現的那一刻,一個隱晦、遺憾、八卦而又有點幸災樂禍的訊息傳遍藝術區。五年里迅速和兩任女朋友分手的小向,沒什么朋友的小向,又總被“藝術家”們說笑的小向,終于成為大家心目中的頭條話題。周李立采用了兩條敘事線索,分頭又并攏,達到了鮮明的藝術效果。一方面,向媽媽從頭到尾都以為小向是猝死的,沒有人告訴她真相。她恍惚地端站在那張仿佛已有靈魂的床邊,撒開從舟山帶來的漁網,說要要把小向的魂帶回遙遠的舟山大海。她沒有看見那個孤獨靈魂的掙扎、停留、飄蕩、不情愿。她當然看不見,而那些稱不上朋友的藝術家們卻看見了,其實,他們都看懂了。另一方面,小向并沒有在首都過上想要的生活,他在靦腆和斤斤計較中,算計著生活在這座龐大城市里的昂貴成本。收藏品、那些玩具人偶是經濟不寬裕的小向的愛好,而關起門,誰都不知道這個存在感極弱的年輕人,用怎樣的方式獲得活著的存在感。
事實上,“沒有什么事情可以掌控”。精神性格、人生態度、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等,藝術區里的每一個漂泊者都大同小異,這些“小向們”都是孤獨脆弱的個體,像一根纖弱的繩索,搖搖晃晃,在不經意間就斷開了。小說的最后,向媽媽坐在沉重的公交車上,戰戰兢兢駛向城市的蒼茫夜色;而小向的畫,則以“堅守、不幸、價值、發現”,以及略帶神秘色彩的死亡因素,詼諧地曝光于眾。這自始至終都冰涼又娛樂的世界。
相比小向用一直隱蔽而自殘的方式存在。“存在”一詞,在《八道門》里也有著深刻的描述:“所謂豪宅、事業、愛情,還有人生規劃,仿佛都不如‘打豆豆’更能讓他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八道門》的測繪師康一西,貌不驚人,憑什么住在富賈云集的堂寧小區?這種不適感只有他自己體會得出來,被頗有眼力的中介告知:“堂寧小區的房子,只賣,不租。”“堂寧小區賣的可不是房子,賣的是一種象征。”他只是租戶,這種身份讓他覺得和真正的業主間,還隔著一層東西。他懷揣孤獨,被一道道門保護著,又封鎖著。這是一種末日狂歡般的瘋狂,是死刑犯最后一頓盛宴,而這種深度催眠給他帶來的是冷漠的美女同事對她刨根問底的打探,是日日豐盛的交際圈,是年輕女孩唐糖主動搬來與他同住。從省城逃離到京城,用半輩子的積蓄租來了短暫的體面生活,隨之而來的,是錯位身份的尷尬。他的工作狀況在財力的捉襟見肘中每況愈下,來到北京第六個月的時候,他的測繪師資質審查考試沒有通過,處于“觀察期”的康一西,終于面臨著要離開這里的處境。心高氣傲的升職女同事無法感同身受他的失利;有八卦意味十足的郵件傳到他的郵箱;他知道,在唐糖眼中的自己,“朝九晚五工作,公司里都是可以指揮他的老板,他的生活總有種‘苦大仇深’的氣息”。這也正好,在他的存款歸零之前,一場奢華的夢快要結束了。
堂寧小區的房子是皇帝的新衣,帶給他太多的幻覺,回省城,過節儉的日子,住灰蒙蒙的小房子,吃母親做的素食,繼續著粗糙的日子,這才讓他覺得腳踏實地。事實上,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他是有精致要求的,沉浸在自己的愛好中:種菜、養花、品茶、電影、音樂。這個夢想在入住于堂寧小區的十個月里,是有機會復蘇的。然而,這是混亂冷漠又刺激的北京城,這是讓人隨時覺得渺小到失意的帝都,漂泊與孤獨的他,被中產階級的門永遠關閉在外了。
在中篇小說《另存》中,喬遠是時運不濟的畫家。為了能融入蔣爺的圈子,他成為被蔣爺捏在手上塑造的橡皮人,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生存和塑形。喬遠的孤獨,像一個漫長又陌生的鏡頭,在生存的擠壓下面目全非。
在《力學原則》里,本是茶馬古道人家繼承人的羅霄終于扎根城市,成為一名小公務員。可在某日,他的好心情卻在推嬰兒車回家的途中崩塌,他對無法擺弄好嬰兒車感到孤立無援和路途曲折,在被情緒困擾的途中,他想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以及當下對社會和家庭的無力感。在文末,妻子輕松將嬰兒車折疊的動作,解構了羅霄的束手無措,更將小人物扎根都市中的焦慮呈現了出來。
回不去的家
周李立筆下的人物們,遠離故鄉,那是讓他們受過傷的故鄉,回不去的那個家。他們漂泊著,孤單著,失眠著,背叛著,被背叛著。
《刺桐》里的女主人公終于在丈夫殉職的半年后,來到了南方的某座城市。三十多年前,她的婆婆,作為一個前途光明一心要干事業的女干部,去了南方;而女主人公的丈夫當時只有五歲,被單親媽媽拋棄,被抱進了一所寄宿學校——因為她無法帶他去南方。這是孤獨得再也無法走近的一對母子。他總是恐懼,總是憂心忡忡,總是小心翼翼地勸服妻子接受遺棄過自己的母親。雖然女主人公和婆婆對丈夫的記憶沒有重合,但這一個人讓她們在泉州有了短暫的接觸。婆婆變得弱勢,是因為女主人公的出現顛覆了母子間固有的關系。然而,生活中縱然有各種不堪和難忍,活著的人也只能通過各種方式與他人和解,與這個世界和解。“事實上,我們都也安慰不了誰。”“是的,我們,只能這樣。”“但是我們可以原諒,對嗎?”這段對話道出了代際隔閡的痛苦,字里行間,依然可見,這種釋懷終究是短暫的。繼續孤獨,淡忘傷痛,各自生活,才是生活要求人們做到的。
《去寬窄巷跑步》中,從北京刪繁就簡回到成都的沈媛媛,早已準備好用跑步回避母子共處的時光,她不需要給母親一種虛假的快樂——她愿意長待。就如同不愿意回成都一樣,她難以接受母親的第三段婚姻。“她不想讓母親知道她抽煙,很多事她都不想讓母親知道。母親的生活一塌糊涂,結婚三次,離婚三次。”她回到成都唯一的快樂,便是去寬窄巷跑步。在寬窄巷,她偶遇十幾歲的女孩小南瓜。兩個孤獨的人開始交換秘密,站在背負秘密的寬窄巷。他們的秘密只適合在黑夜,背離太陽,背離咖啡店門口的霓虹燈。
心靈的孤獨始終糾纏著少女果歡歡。《歡喜騰》中,歡喜騰是一種絳紅色的小團子,12歲的果歡歡第一次吃它,父親用它收買了她,然后便消失在她接下來的人生里。“那甜蜜的歡喜騰,是她一生苦澀的開始。”12歲的前后,她整個青春期都在和強勢專制的母親做抗爭。她的母親,一個對婚姻和親情缺乏天然嗅覺的女人,告訴她,來例假是不干凈的,你的身體是不干凈的。這讓她羞愧萬分。這讓她整個青春期羞愧萬分。缺乏父愛而又缺乏母愛的果歡歡,終于在成年后脫離了母親潦草的照顧,遠離故鄉,放任自己的身體隨意停留。她帶有報復性質地挑逗著母親的新男友,和年屆四十的小流氓濃烈地相戀,急不可耐地選擇了不入流的三流大學。她和最親的那個人,一個強攻,一個強守,雙方都留下暗傷。小說的最后是,她累了,于是放任自己在顧一航的懷中睡去。少女成長期心靈裂變的心理圖景開啟了,觸目驚心。歡喜騰,是甜蜜與乖巧的,是果歡歡劫運的開始,也是她逃離故鄉的告別與祭奠。
周李立沒有將寫作資源局限于書寫“80后”青春文學,其小說展現了更豐富、更多樣的自我。由此可以看到,周李立的小說在思想與藝術上日趨成熟,開始向社會更大層面轉化,將時代的本質細致剖析,凸顯出了獨特的藝術特色。
參考文獻
[1] 韓欣桐.入世、遷徙與落伍者的悲歌:“80后” 作家創作中的90年代經驗[J].當代作家評論,2025(2):124-129.
[2] 周新民,吳黎榮,侯芊慧.先鋒小說遺產的承接:周李立小說論[J].長江叢刊,2016(31):28-33.
[3] 張雨童.“對照” 作為一種方法:論周李立的小說敘事策略[J].百家評論,2018(6):119-123.
[4] 高方方.還原生命的灰度:周李立小說創作摭談[J].創作與評論,2015(9):24-28.
作者單位:武漢傳媒學院
作者簡介:王倩茜,湖北武漢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