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其海外傳播對于增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以俄羅斯漢學家對中國年畫的研究為例,揭示了年畫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載體的獨特價值。阿列克謝耶夫對中國年畫研究的實踐表明,文化傳播不僅需要注重內容的翻譯與介紹,更需要結合當地文化語境進行創新性闡釋。阿列克謝耶夫致力于中國年畫在俄羅斯的傳播,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海外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
關鍵詞:中國文化;海外傳播;年畫研究;阿列克謝耶夫
分類號:J218.3;G122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與影響日益顯著。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海外的傳播不僅有助于增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還能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與互鑒。在這一背景下,年畫以其獨特的視覺符號與民俗內涵,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載體,其海外傳播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中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俄羅斯對中國年畫的研究成為一個頗具代表性的案例。俄羅斯作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之一,其對中國年畫的研究,為觀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海外傳播機制提供了獨特視角。
年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的重要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生長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沃土壤,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支撐和命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偉大源泉”。
年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性形象符號之一,是研究中國歷史、藝術和社會變遷的寶貴資源。年畫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神話、戲曲和民俗元素,具有深厚的藝術與人文價值。它記錄了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遷,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生活、信仰和審美趣味,為研究中國歷史提供了直觀的視覺資料。常見的年畫題材如“門神”“福祿壽”等,反映了百姓對平安、幸福和繁榮的追求,這些向往和祈愿通過年畫得以傳承和弘揚,成為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年畫以其鮮艷的色彩、生動的畫面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展現了中國民間藝術的高超水準,也成為地域文化的集中體現。例如,天津楊柳青年畫以生動的人物形象和典雅的色彩吸引著眾人的目光,而蘇州桃花塢的年畫則以其套色印刷的獨特技藝為特點。總之,年畫不僅承載著歷史記憶和民間信仰,還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功能,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俄羅斯漢學家對中國年畫的研究
俄羅斯是“除中國外收藏中國木版年畫最多的國家”“世界上最早系統研究中國年畫的國家”,現存俄羅斯各博物館的中國年畫有5000件以上。俄羅斯漢學家對中國年畫的研究由來已久,他們對中國年畫的研究解讀是俄羅斯乃至海外人士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扇窗口。阿列克謝耶夫的三次中國之行,開創了科學研究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漢學研究路徑,同時他也是最早進行中國年畫研究的學者之一。他搜集的4000多幅中國年畫,今藏于俄羅斯多所博物館,對中國年畫的研究具有鑿空意義。鮑里斯·里夫金作為阿列克謝耶夫的學生,進一步拓寬了對中國年畫的研究范圍,他出版了多部著作,對19世紀以來中國木版年畫在俄羅斯的收藏和研究進行了細密的梳理和總結。俄羅斯植物學家德米特里·科馬羅夫雖非專業漢學家,但他在1896—1897年赴中國東北考察時,因對民間文化的興趣收集了約300幅中國年畫,這些藏品為阿列克謝耶夫的研究提供了早期實物資料。1898年,科馬羅夫在圣彼得堡俄國地理學會舉辦了世界上第一次中國木版年畫展,引起廣泛關注。
阿列克謝耶夫對中國年畫的研究
阿列克謝耶夫創作了最早的年畫研究筆記
阿列克謝耶夫是俄羅斯系統研究中國年畫的先驅,他收藏的年畫數量眾多,題材多樣,產地廣泛,是俄羅斯收藏中國年畫最多的學者,其研究成果最具有代表性。他對中國年畫的認知及解讀,深刻揭示了以年畫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及其對于中俄文化交流的意義,展現了俄羅斯漢學家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阿列克謝耶夫在圣彼得堡大學東方學院學習期間首次接觸到中國年畫,并對其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利用1906年來中國進修以及1921年考察中國南方民間文化的契機,收集購買了超過4000張年畫。阿列克謝耶夫不僅收藏年畫,還深入研究其圖案含義,多次邀請具備一定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先生們進行解說,并認真地將這些解說詳細記錄下來。由于先生們對年畫中的民俗和構圖元素了解有限,許多年畫的解說都請當地的街坊百姓協助。“先生們將年畫帶回家去,將說明的內容用毛筆寫在小紙上,再還給阿列克謝耶夫,由于這些說明數量不少,其中有一大部分結集成冊,并由撰寫解說的孟錫鈺先生命名為《粗畫解說》,便于查閱。”
盡管李光庭在道光年間的《鄉言解頤》中已經使用了“年畫”一詞,但到了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這一詞匯仍未被廣泛接受和使用。由于“年畫”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自然也無人對其進行評述。此外,年畫的制作和使用作為一種平民風俗,在知識分子眼中是俗氣的,難入雅室的,因此在著述中也鮮有提及。然而,正是由于阿列克謝耶夫的堅持和探究,年畫中的民俗知識才首次得到了書面記載。“并且因為阿列克謝耶夫是外國人,所以先生們在解說時格外詳細,不僅揭示了畫面的整體意義,還解釋了個別圖像的含義、文化典故、與民俗的關系以及儀式上的用法等。”從質量和數量上看,阿列克謝耶夫關于年畫的中文筆記無疑是最早且最具開創性的年畫研究資料。
創新的研究方法
1.直接接觸和觀察“活傳統”
阿列克謝耶夫認為,研究中國年畫需要直接接觸和觀察“活傳統”。當時,國內外十分缺乏中國年畫的研究資料,僅有少量參考書,但這些參考書既無注釋也無索引,利用其解讀年畫的難度可想而知。面對這種情況,阿列克謝耶夫采用人類學研究方法,積極與當地民眾交流,并向年畫作坊的畫師求教。年畫研究不僅要了解人物、物品和時代背景,還需熟悉歷史、神話和宗教中的人物。年畫中的許多寓意和吉祥象征符號源自民間習俗,阿列克謝耶夫將其稱為“活傳統”。為此,“阿列克謝耶夫廣泛地與街頭商販、雜役、士兵、苦力、窮人以及健談的老婦人交流,內容涵蓋生活、時事和民俗資料的收集,如成語、俗語、象征性字詞、笑話、民謠、順口溜、雙關語和漢語口語常用語等,所有這些都與年畫題詞直接相關”。此外,“他還收集兒歌、搖籃曲、街頭叫賣聲和盲人唱詞,借以了解中國百姓的日常生活,在他眼中,這些是中國民間習俗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語言符號。他運用語言學方法觀察中國人的口語發音,特別關注漢語中經常使用的雙關語,因為許多禁忌、俗語、征兆和隱含寓意都通過雙關語表達,而這種語言現象在年畫中也很常見,理解雙關語對領悟年畫的內涵十分重要”。此外,他專門邀請一些具備一定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先生做顧問,其主要任務是為年畫撰寫清晰詳盡的文字說明,對年畫中包含的典故、情節、寓意以及年畫的樣式、形制都一一做了解釋。阿列克謝耶夫將這些說明視為珍貴的原始民俗資料,為避免語義缺失或理解偏差,他保留了其漢語原文狀態,而沒有翻譯成俄語。如今,這些珍貴資料都存放于俄羅斯圣彼得堡的國立宗教歷史博物館中。
2.“整體論”研究法
阿列克謝耶夫主張從整體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國年畫。他指出,要理解中國民間畫的各種題材,必須回歸到歷史、藝術、文學史、考古學,尤其是日常生活與民俗。這種方法不僅關注年畫本身,還考察了年畫背后的文化體系,包括歷史、宗教、信仰、民俗等各個方面。年畫不僅是藝術作品,更是中國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阿列克謝耶夫認為,“只有對中國具有綜合的了解,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從整體上進行了解,才能確保漢學及其相關方面研究的真正發展”。
阿列克謝耶夫的“整體論”研究方法,通過多學科視角、實地調查、系統分類和意識形態分析,為中國年畫研究提供了深刻見解。這種方法不僅豐富了國際漢學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還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學術支持。他從小小的年畫中看到了中華民族文化造詣的縮影,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留下了珍貴的學術遺產。
阿列克謝耶夫對中國年畫海外傳播的貢獻
阿列克謝耶夫對年畫的研究熱情從一而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廣和普及貫穿他的整個學術生涯。自1910年起,他便在多篇文章和著作中分享其關于中國年畫的研究成果,盡管當時的時局因素使部分文章未能發表,但他仍通過報告和講座等形式,努力讓蘇聯學術界關注年畫這一重要主題,從而讓俄羅斯人了解中國鮮活的民間文化。
阿列克謝耶夫在1906年至1912年間多次來華,收集了超過四千幅年畫及相關民俗資料。1910年,他在圣彼得堡地理學會舉辦了一次中國年畫展覽,展覽持續了一個月,他堅持每天親自到場為觀眾講解。阿列克謝耶夫也頻繁出席各種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群講解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年畫是其經常使用的素材和案例。1934年,我國著名畫家徐悲鴻先生前往當時的列寧格勒舉辦講演和畫展,當他看到當地收藏的大量中國年畫時,感到非常驚嘆,阿列克謝耶夫陪同他進行了多次關于中國年畫的講演。當時,蘇聯人對中國年畫有很多不解,阿列克謝耶夫便從中國風俗習慣和民族特性的角度,耐心闡釋中國年畫的藝術內涵,這使得徐悲鴻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畫展取得了巨大成功。
阿列克謝耶夫一生發表了多篇關于中國年畫的文章,主要有《中國民間年畫——民間繪畫中所反映的舊中國的精神生活》《中國民間繪畫中的神與鬼》《中國民間戲劇與中國民間畫》等。阿列克謝耶夫認為,年畫是中國民間文化的瑰寶,反映了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他提出“年畫是民間文化的活化石”觀點,認為其蘊含深厚的民族傳統,與高雅藝術相通。阿列克謝耶夫以其高超的寫作技巧和精湛的語言表達使得文章能夠被最廣泛的讀者群體所理解接受,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海外的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
阿列克謝耶夫對中國年畫的研究,不僅豐富了國際漢學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還為中俄文化交流和互鑒提供了重要支持。他的研究方法——直接接觸和觀察“活傳統”和“整體論”,為人們理解中國年畫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提供了新的視角。通過系統收集、研究和展示中國年畫,阿列克謝耶夫成功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介紹給了俄羅斯及國際觀眾,增進了世界對中國的了解。
參考文獻
[1] 李福清.中國木版年畫集成·俄羅斯藏品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9:451.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 外國語學院
基金項目:2025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俄羅斯漢學視域中的年畫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研究”(3192025013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