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提戈涅》是古希臘悲劇詩人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被公認為戲劇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其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古希臘傳統悲劇的美學觀念。直至今日,安提戈涅的形象并未因時間的流逝而固化于歷史之中,而是在當代世界中不斷演變,逐漸成為神秘美和崇高美相結合的代表。《安提戈涅》的悲劇象征成為人們思考社會倫理、自然法與國家法的爭論、女權主義、悲劇理論等問題的靈感源泉,從而使其從文學走向文化。文章主要分析作者在其創作的古希臘悲劇作品《安提戈涅》中如何展現悲劇性和神性及其統一。
關鍵詞:《安提戈涅》;古希臘悲劇;悲劇性;神性;戲劇
分類號:I016.3
《安提戈涅》內容簡介
《安提戈涅》講述了俄狄浦斯的兩個兒子——厄特俄克勒斯與波呂涅克斯因王位繼承問題而自相殘殺,隨后他們的舅舅克瑞翁登上了王位,禁止任何人安葬攻城失敗的反叛者波呂涅克斯,致使其尸體暴露于荒野。為了遵循“天條”,安提戈涅冒險為兄長波呂涅克斯安葬,然而被克瑞翁發現后,她遭到了囚禁并最終選擇了自殺。這一連串的悲劇并未就此結束,克瑞翁的兒子海蒙因深愛著安提戈涅而殉情,他的妻子歐律狄刻也選擇了自殺,該劇在克瑞翁的悔痛中結束。
《安提戈涅》悲劇性的成因
《安提戈涅》所呈現的悲劇性因素,源于其深刻而復雜的歷史背景。因為生產力的落后,古希臘人對于很多自然現象的產生與發展,還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所以他們認為這是天意,是上帝的旨意,上帝的意志可以直接決定更多的人的命運,不管人們怎樣做,都不能與之抗衡。由此可見,在古希臘初民心中,命運觀念的產生從來就不是什么精神上的自我解脫與慰安,而是一種真正的不幸。古希臘人深受命運壓迫與支配的影響,形成了帶有宿命論色彩的命運觀,并蘊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古希臘悲劇正是對這種強大命運力量,以及人在主體性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痛苦與磨難的展現。
索福克勒斯生活在雅典奴隸主民主制的鼎盛時期,他并未將目光投向自然界的紛爭,而是深刻洞察并聚焦于人類社會內部的激烈斗爭。他所牽掛的是人類,而非神明。正因如此,在他的諸多作品中多出現“命運”與“正義”的觀念。在悲劇中,命運被賦予一種神圣和崇高,它以其永恒的力量吸引著人們,讓人們一直堅持著追求光明和幸福的理想。索福克勒斯作品中提到的命運所散發出的魅力,是一種無法抗拒的吸引力,他以悲劇性來展示人類的生存困境以及人的命運,并讓觀眾內心深處對于命運的恐懼被對正義的誠服所化解。
《安提戈涅》悲劇色彩的體現
悲劇的根源在于生活,它是作家審視生活的一種工具。在《安提戈涅》中,索福克勒斯將執掌國家權力的克瑞翁設定為非正統的繼承人,用克瑞翁家破人亡的結局駁斥了篡奪國家權力的政治行為。除此之外,通過安提戈涅與海蒙的命運,作者發出了對君主專制國家合理性與合法性的深刻質疑,挑戰了這一體制的權威性。
從主人公的名字來看,“安提戈涅”所蘊含的意義遠不止于一個簡單的稱呼,它還蘊含著更為深刻的內涵。一方面,“Antigone”在詞源學中被解釋為“占據著母親的位置”。她的這種被壓抑的身份使她的悲劇色彩更為濃烈。在《安提戈涅》中,安提戈涅因違反禁令而被囚禁在洞窟中,她的一生未曾經歷過婚姻和生育,也就是說她至死都沒有成為一名母親。在原文中,安提戈涅說道:“我還沒有享受過迎親歌,也沒有人為我唱過洞房歌,就這樣嫁給了冥河之神。”這是多么的諷刺,雖然安提戈涅的名字中有著“母親”含義,但她卻有著無法成為母親的命運,這無疑增強了安提戈涅的悲劇色彩。另一方面,“Antigone”中前綴“anti”含有反抗、反對的意味,文中也在多個地方體現出安提戈涅的反叛精神。“gone”有“出生”的含義,故“anti-gone”又有“反出生”的意義。從作者其他的作品中可以知道,安提戈涅是亂倫的“產物”,“反出生”或許暗含安提戈涅的出身與倫理道德相違背,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換個角度看,反抗出生有著向死而生的深刻內涵。當安提戈涅初到這個世界時,她的生命之路注定是一段漫長而曲折的旅程,這段旅程注定會給她帶來無盡的磨難和挑戰。
從悲劇的結果和展現方式上來看,相較于《美狄亞》中人物對自身利益的追求所導致的悲劇,《安提戈涅》中的悲劇則是由于人物內心的信仰追求所致。在《安提戈涅》中,外部矛盾的激烈程度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美狄亞》則更多地通過美狄亞自身的展現,呈現各種矛盾的存在。
在身份認同的議題上,安提戈涅遭遇了雙重的挑戰。一方面,她的身份認同處于模糊與混淆之中,這使得她難以確立一個穩固的倫理身份。另一方面,她在性別角色的界定上顯得復雜多變,這一特征讓她遭受了社會和權威話語體系的系統性排斥。這兩方面的困境,共同為安提戈涅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
此外,從劇情架構來看,劇本精心設計了多組矛盾沖突與多個關鍵情節轉折,這些巧妙的設置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戲劇張力,讓整個故事更具吸引力,牢牢抓住觀眾或讀者的心。回溯古希臘悲劇,其中所彰顯的是一種與命運頑強抗衡、直面挑戰的昂揚人生態度。總而言之,即便戲劇中的人物深陷于錯綜復雜的矛盾漩渦,他們依然堅定地懷揣著各自的理想與追求,在命運的舞臺上奮力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篇章。
悲劇《安提戈涅》的核心沖突體現在安提戈涅和克瑞翁各自秉持著不同的正義理念,雙方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都有它的合理性與正當性。克瑞翁站在城邦整體的一面,他的存在象征著國家律法的權威,因此他禁止任何人埋葬“國家叛徒”,這也是剛剛掌權的他在維護自己的權威;而安提戈涅掩埋兄長,源自人類內心深處的自然情感,黑格爾將此視為自然法,亦無過錯,但安提戈涅和克瑞翁之間卻存在著明顯的對立關系。
作者還寫了海蒙等多位角色對克瑞翁進行的勸說,這引發了觀眾的期望。他們希望安提戈涅和克瑞翁其中一位會作出妥協與讓步。在這一過程中,觀眾的期待視野不斷被改變,接著作者把寫作重點放在二者內心的掙扎與動搖上,最終他們堅守各自的立場,這導致了沖突的全面爆發,進而引發了悲劇。隨著劇情的發展,克瑞翁逐漸改變了想法,在他想放走安提戈涅又得知安提戈涅已經自殺,隨之他的兒子和妻子也都已離世,只有他一個人孤獨地留在了這個世上時,他感到十分后悔與痛苦。作者在這里的安排設置十分巧妙,這種孤獨感對克瑞翁來說何嘗不是比死亡更大的懲罰。與讓克瑞翁死亡的結局相比,這個設置使該作品更具有悲劇色彩。
通過采取與觀眾預期相反的手法,作品成功地最大化了其戲劇張力,賦予了劇情高度的戲劇性。觀眾意識到故事的發展將超越他們的預判與想象,這種出乎意料的轉折激發了他們強烈的心理好奇與沖動,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觀看興趣。這種手法讓觀眾深刻體會到悲劇的獨特魅力,使他們更加沉浸在劇情的跌宕起伏之中。同時,《安提戈涅》中多重矛盾交織展開,情節展開得淋漓盡致,使劇情生動有趣,節奏緊湊有力,同時也為其悲劇性的展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安提戈涅》中神性的彰顯
神話在各種文化中都擁有強大的影響力,詩人們也更傾向于以此作為素材來創作。縱觀古希臘戲劇作品,幾乎都貫穿著神性,《安提戈涅》當然也不例外。它誕生于一個特定的時代,并深深烙印著那個時代的特性,因此彌漫著濃厚的宿命氣息。這種宿命感并非源自劇中人物自身,而是根植于他們的祖先背景或曾遭受的詛咒等外部因素,這些因素作為諸神對人物的懲罰或指引,在劇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戲劇作品中,人物的命運不由自己決定,而是被命運所注定的宿命悲劇。這種神性的呈現使人物形象增添了立體感,同時也給其蒙上了一層神秘而無奈的面紗。
“我知道我是會死的,怎么會不知道呢?即使你沒有頒布那道命令……”這里不難看出安提戈涅的生死觀。類比于人生的無常,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命運注定無法改變時,是否還會努力去改變呢?正如每個人都知道生命終將走向終點,但每個人卻都在拼盡全力地活著,這種向死而生的態度就是生命偉大的體現,值得人們深入思考和探索。
《安提戈涅》這部戲劇不僅深入探討了人物宿命中所蘊含的神性表達,更對神性本身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劇中,克瑞翁與安提戈涅之間的激烈沖突,實質上揭示了法律與神律之間存在的深刻矛盾,這一沖突成為全劇的核心所在。在古希臘社會中,神的意志大多數是人的意志的體現,而人類的欲望也被完美地映射到了神的欲望之中。因此,安提戈涅將其兄長埋葬的行為可以被視作人性與原欲的融合所導致的產物。
接下來,需要探討的問題是:主人公安提戈涅所維護的核心內容究竟是什么?通過對劇中相關話語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安提戈涅明確指出,天神所制定的不成文律條具有永恒不變的特性。換言之,所謂“神律”,本質上要么體現為一種個體層面的情感表達,要么歸屬于一種具有普遍性的倫理范疇。
安提戈涅的美學價值之所以得到升華,是因為其作品中神性元素在古希臘戲劇中占據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這指引著劇中角色的精神與行動。在那個時代,神不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更是高尚品德與靈魂導向的燈塔,指引著人們追求善良與正義,激勵著人們在建設城市的道路上不斷前行,邁向更加光輝燦爛的未來。
在索福克勒斯的戲劇創作中,角色往往被一股既神秘又強大的力量——命運所籠罩,逐步走向悲劇的深淵。《安提戈涅》無疑是這一特點的璀璨典范,劇中宿命論的陰霾如影隨形,不僅滲透于人物間錯綜復雜的糾葛之中,更深深植根于每個人物內心的矛盾斗爭里。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從宏觀視角審視,法令與神令之間的激烈碰撞猶如一條主線,貫穿全劇始終,猶如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動著劇情波瀾壯闊地展開,賦予該劇以震撼人心的戲劇張力與直擊靈魂的深刻戲劇性,使其成為一部令人難以忘懷的悲劇杰作。
同時,作品中還交織著對宗教與宿命的深刻探討,展現出一種神圣而莊嚴的宗教氛圍與宿命感。宿命感如同一道神秘而深邃的光輝,不僅為這部作品的美學層次增添了無盡的韻味與深度,更如同一位無形的巨匠,精心雕琢著每一個細節,使其綻放出令人嘆為觀止的悲劇之美。正是這份宿命感,讓這部作品在文學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成為廣受贊譽、舉世聞名的悲劇著作,贏得了無數讀者心靈的共鳴與深深的敬仰。
參考文獻
[1] 程星.關于古希臘悲劇命運觀念的思考[J].蘇州大學學報,1986(3):93-97.
[2] 肖有志.政治與生命感覺:索福克勒斯悲劇主題研究[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5(1):18-22.
[3] 金宣慧,石松.神性向人性的回歸:安提戈涅形象解讀[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2(2):69-75.
[4]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M].賀麟,王玖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 索福克勒斯.索福克勒斯悲劇集1:安提戈涅[M].羅念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朱俏伊,遼寧錦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