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隋代墓志銘匯考》共收錄隋代墓志643方,是迄今為止最齊全、完備的隋代墓志斷代性資料,為隋代政治、歷史、文化等研究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資料。然而,書中釋文尚有一定疏誤,影響了材料的真實可靠性。文章結合字形、文義以及文獻例證等對其進行校補,以期對隋代墓志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隋代墓志銘匯考》;釋文;校讀
分類號:H121;K877.45
王其祎、周曉微先生編著的《隋代墓志銘匯考》(以下簡稱《匯考》)2007年由線裝書局出版發行,該書共收錄隋代墓志643方,是目前學界關于隋代墓志文獻搜集整理的集大成者,為研究隋代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語言文字等方面提供了寶貴資料。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該書釋文仍存在疏漏之處。文章結合書中所示原拓,對釋文進行校勘。限于篇幅,茲取幾例。
《李君妻崔芷繁志》:“南陵無以戒,北宮未之比。”(《匯考一》32頁)
按:“南陵”義不解,原拓為“”,當是“陔”字。釋文作“陵”,誤,當正。與“陔”同聲符的“該”字,有異體字形“、”,前者出自《偏類碑別字》引《隋六品御女唐氏墓志》,后者出自《佛教難字字典·言部》。由此,可以類推,原拓中的“”當為“陔”字。且“陵”之異體中,其聲符“夌”形多訛作“麥”,如北魏《元恩墓志》作“”,東魏《李顯族造像碑》作“”,東魏《侯海墓志》作“”。
“南陔”,典出《詩經·小雅·南陔》(今本《詩經》中為佚篇,僅存篇名)。《詩序》云:“《南陔》,孝子相戒以養也。”釋文中“北宮”典出《戰國策·齊策四》北宮嬰兒子事。她是戰國時期齊國的一位孝女,為專心奉養父母,毅然摘去首飾,終身不嫁。其孝行感動了鄉里,甚至傳到了趙國。趙威后將北宮嬰兒子的孝行視為治國典范,認為她以孝心引領百姓,是值得表彰的對象。此后,北宮嬰兒子成為孝女的代稱,被后人傳頌。“南陔”與“北宮”兩個典故并舉,本句是說,志主崔芷繁的孝德超越了《南陔》的古訓,連北宮嬰兒子這樣的孝女也無法與之相比。
《寇熾妻姜敬親志》:“雖復斷機致異,莁薦稱奇,今古相瞻,無以加也。”(《匯考一》56頁)
按:“莁薦”不通,核對原拓,“莁”作作“”,當為“莝”志俗寫。《中華字海》載,“同莝”。《干祿字書》“莝”俗作“”,《可洪音義》“莝”或作“”。其構件“坐”,《說文》小篆寫作“”,字從“留”省。古文作“”,從二人對坐之行。碑刻“卯”變為二“厶”,東漢《張公神碑》作“”;“厶”又變成“口”,三國魏《曹真殘碑》作“”,北齊《義慈惠石柱頌》作“”,北魏《元悅妃馮季華墓志》作“”,北魏《元悌墓志》作“”,北魏《元澄妃馮令華墓志》作“”。
“莝”義為“鍘碎的草”。《說文·艸部》:“莝,斬芻。”段玉裁注:“謂以鈇斬斷之芻。”《急就篇》:“糟糠汁滓稾莝芻。”顏師古注:“莝,細斫稾也。”同時,“莝”也可用作動詞義“鍘草(喂馬)”。《詩·小雅·鴛鴦》:“乘馬在廄,摧之秣之。”漢鄭玄箋:“摧,今之莝字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艸部》:“以摧為莝,以莝飤馬也。”釋文中“莝薦”之“莝”是記錄同為“鍘切”之義的“剉”。《世說新語·賢媛》:“剉諸薦以為馬草。”“莝薦”即為“剉薦”。
“剉薦”,典出《晉書·列女傳》陶侃母湛氏事。陶侃家貧,其友范逵雪夜造訪,侃無以招待。侃母湛氏剪發出賣以得數斛米,斫諸屋柱而為柴薪,并且“剉臥薦以為馬草”,即鍘切所臥草席喂客馬,一時傳為美談。后以“剉薦”喻婦人賢明。如北魏《于祚妻和丑仁墓志》:“湛氏乃徹所臥新薦自剉,給其馬。”《明孺人劉母寧氏墓志銘》:“賓至而截髪剉薦,中饋而斷蔥寸度。”明汪廷訥《獅吼記·敘別》:“只是我娘子雖多詠雪之慧,卻少剉薦之風。”釋文中“剉”應當是受后字“薦”的影響,產生類化,改“刂”為“艸”,構字理據變化,故文獻中少見“莝薦”一詞。志文用孟母“斷機”和湛氏“莝薦”的典故,夸贊志主姜敬親的賢明,而“莁薦”則不辭。釋文不辨字形,誤,當據改。
《寇熾妻姜敬親志》:“震扆悲悼,縉紳傷惜。”(《匯考一》56頁)
按:“震扆”不通,原拓作“”,字形上面構件為“穴”,而非“雨”,當是“?”字。釋文作“震”,誤,當正。原拓字形在石刻中習見,如北魏《封魔奴墓志》:“帝幄惟矜,居以軫。”北魏《司徒公魯郡王元肅墓志》:“葳蕤龍序,庵郁龜書。啟茲魏德,握鏡居。”
《漢語大字典》載,“?同宸。”形符“宀”與房屋有關,而遠古人類穴居,意義有一定的關聯,但是“穴”的黑暗、幽深義是“宀”所不具備的。只是因為字形相近,故形符“宀”變為“穴”。“?”為“宸”之異體,“?扆”即“宸扆”。《龍龕手鏡·宀部》:“宸,星宇;天子所居也。”“扆”,是帝王座后的屏風。“宸扆”,借指帝廷、君位,《北史·祖珽傳》:“臣位非輔弼,疏外之人,竭力盡忠,勸陛下禪位,使陛下尊為太上,子居宸扆,于己及子,俱保休祚。”而“震扆”義不可解。且“宸扆”一詞在墓志文獻中較為常見,如唐《王世琛志》:“入衛宸扆,出掌禁兵。”唐《崔泰之志》:“慟興宸扆,哀洽縉紳。”唐《劉奇秀志》:“策名樞掖,存誡執中,翼戴天,股肱宸扆。”唐《劉遵禮志》:“常在禁闈,日奉宸扆。”志文中“宸扆”和“縉紳”對舉,表示皇帝(或朝廷)、士大夫為姜敬親的去世感到悲痛和惋惜,上下文義暢通。故原句當改為“?扆悲悼,縉紳傷惜。”
《尉遲運妻賀拔毗沙志》:“為絺紘而著婦工,采蘋藻以宣柔德。”“克勒絺紘,不癈紘綖。”(《匯考三》6頁)
按:“絺紘”不通,復審原拓,“紘”原拓作“”
“”,當為“綌”。且原拓中有“紘”作“”,字形與“綌”“”不同。
“”,構件“谷”上面部分撇捺筆畫交叉,下面“口”訛變作“”。原拓字形在碑刻中習見,如北魏《李慶容墓志》:“絺在室,蘋藻言歸。”北魏《伏君妻昝雙仁墓志》:“至乃絺是刈之宜,采蘩于澗之事,莫不亹亹躬為,有懃無殆。”隋《裴通墓志》:“習女功絺,修婦德于蘋蘩。”唐《李府君夫人長樂縣君墓志》:“至于纂組之藝,絺之工,動必研華。”也可見,“絺綌”一詞在文獻中較為常見。“絺”,細葛布。“綌”,粗葛布。“絺綌”是葛布的統稱。
墓志中“絺綌”一詞經常是化用《詩經·周南·葛覃》“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的典故來指代女工之事,贊美婦女的勤儉。如北魏《穆彥妻元洛神墓志》:“絺綌是務,織組唯工。”東魏《封柔妻畢脩密墓志》:“方當服絺綌以成師,纉紘帶而為傅。”東魏《賈思伯夫人劉氏墓志銘》:“絺綌婉娩,蘋藻肅雍。”北周《元壽安妃盧蘭墓志》:“絺綌紘綖,有聞其禮。”志文“為絺綌而著婦工,采蘋藻以宣柔德”化用了兩個典故。“絺綌”典出《詩經·周南·葛覃》,側重于贊美志主勤勞持家。“蘋藻”典出《詩經·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澗之中”。《詩序》:“《采蘩》,夫人不失職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則不失職矣。”此用其典表示女職之事,側重于贊美志主遵守禮法。志文“克勒絺綌,不癈紘綖”中的“紘綖”也是用來贊揚貴顯人家婦女具有勤儉美德的典故。因此,兩句釋文中“絺紘”的“紘”都應改為“綌”。
《□禮暨妻司馬氏志》:“歸依八解,想象一桀。”(《匯考四》46頁)
按:復審原拓,“桀”為“乘”之誤,原拓作“”,當為“乘”字。
“乘”,甲骨文作“”,早期金文作“”,象人雙腿叉開登在樹上;稍后的金文作“”,《說文》古文作“”,在人的腿上突出兩只腳的形狀;《說文》小篆作“”,將樹枝與人的腿腳連成一體,失去人形;《睡虎地秦簡》作“”,《景君碑》漢隸作“”,逐漸以直筆方折改變了篆書的弧筆圓折。碑刻文獻里,“乘”的異體中有部分用隸書或楷書筆法撰寫古文字形的隸古定字,例如,東魏《公孫略墓志》作“”,東魏《李挺墓志》作“”。
“一乘”是佛教語,指引導教化一切眾生成佛的唯一方法或途徑。《法華經》首倡此說。“乘”,指車乘,比喻能載人到達涅槃境界。《法華經·方便品》:“十方佛土之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唐玄奘《謝敕賚經序啟》:“搜揚三藏,盡龍宮之所儲;研究一乘,窮鷲嶺之遺旨。”唐白居易《愛詠詩》:“辭章諷詠成千首,心行歸依向一乘。”志文“歸依八解,想象一乘”中,“八解”即八解脫,又作八背舍,是佛教修行的八種禪定解脫法門,能使人超脫煩惱束縛。“八解”“一乘”對舉,文義暢通。
《孔神通志》:“保定三年,轉任前侍二命士,驅歷勤勞,宜升戎袟。”“開皇十一年,以遠從師旅,情深奉國,并經行陣,克著勛庸。宜加戎袟,以酬勞績。”(《匯考四》270-271頁)
按:“袟”,原拓作“、”,為“”字,即“秩”之異體。
構件“禾、方、衤、礻”等因形近而在碑刻文獻中經常訛混,“秩”又寫作“、袟、祑”等,如東漢《華岳廟碑》作“”,北魏《王蕃墓志》作“”,北魏《元子正墓志》作“”,北魏《元融墓志》作“”,北魏《元湛墓志》作“”。
“秩”,《說文·禾部》:“秩,積也。”本指聚積,引申指官吏的職位或品級。《玉篇·禾部》:“秩,品也。”《增韻·質韻》:“秩,職也,官也。”“戎秩”,即武職。《文選·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還居近侍,兼饗戎秩。”呂延濟注:“戎秩,謂武職也。”唐李德裕《〈異域歸忠傳〉序》:“制授嗢沒斯特進檢校工部尚書左金吾衛大將軍同正封懷化郡王,其酋徧加戎秩,賜之金紫。”
“秩”之異體“袟”,另有其同形字“袟”。《集韻·質韻》:“袟,劍衣。”釋文將“、”隸定為“袟”,未審其正體,且易讓讀者將其理解為劍衣義的“袟”,而導致不通文義,故釋文宜改為通行字體“秩”。志文這兩句是說,志主孔神通任職期間奔走操勞、親歷戰場,應當提升他的軍事職位。
《李椿妻劉琬華志》:“詞發椒花之頌,文擒秋菊之銘。”(《匯考四》306頁)
按:“擒”,原拓作“”,當為“摛”。因構件“離、禽”形近易混,“摛”又作“擒”,且又與擒拿義之“擒”成為同形字。釋文宜改為正體“摛”。
“摛”為“舒展”“鋪陳”之義。《說文·手部》:“摛,舒也。”三國魏曹植《玄暢賦》序:“聊作斯賦,名曰《玄暢》,庶以司馬相如為《上林賦》,控引天地古今,陶神知機,摛理表微。”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北面事親,別舅摛《渭陽》之詠。”漢班固《西都賦》:“若摛錦布繡,爥燿乎其陂。”而“擒”表示捕捉,放在這個句子中顯然是不合適的。“詞發”對“文摛”,釋文當改“擒”為“摛”。
《張壽志》:“公授律徂征,南方底定,始貢寶賝,遂觀渝舞。”(《匯考五》150頁)
按:復審原拓,“寶”為“賨”之誤,原拓作“”,當為“賨”。“”,字形上面為“宀”,下面為貝,中間為“禾”。構件“禾、示”形體相近,“示”的首筆橫異寫成撇,豎筆穿通,并略作調整,便成為“禾”,二者經常混用。
“賨”,秦漢時西南少數民族巴人稱其所交納的賦稅為“賨”。《說文·貝部》:“賨,南蠻賦也。”《晉書·李特載記》:“巴人呼賦為賨。”“賝”,同“琛”,義為珍寶、贈獻的財物。《廣韻·侵部》:“賝,賮也。”《集韻·侵韻》:“琛,《爾雅》:‘寶也。’或從貝。”“賨賝”即“賨琛”,亦“琛賨”,即貢稅、稅金。《晉書·張軌傳論》:“綰累葉之珪組,賦絕域之琛賨。”唐《李震墓志》:“寶賝洽至,渝舞相趨。”唐《趙師文及妻沈氏墓志》:“屬夷落不賓,寶賝闕貢。”志文這句是說,志主張壽接受命令出征南方并成功平定該地,隨后當地向朝廷進貢財物,還舉行渝舞表演的一系列事件,展現了張壽的軍事功績以及南方地區在平定后的歸順和文化交流。
隋代墓志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語言文字的面貌,是研究中古漢語的重要材料。《匯考》中的上述釋文問題,主要因未細審字形、未通典故、誤釋異體等造成。結合傳世文獻及其他碑刻文獻,對隋代墓志銘進行校讀,糾正訛誤,幫助還原材料的真實情況,有利于認知中古時期漢民族語言文字的發展,促進對隋代社會各方面文化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阮元.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 冷玉龍,韋一心.中華字海[M].北京:中華書局、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4:275.
[3] 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82.
[4]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 漢語大字典編委會.漢語大字典[M].2版.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
[6] 行均.龍龕手鏡[M].北京:中華書局,1985:155.
[7] 羅竹風.漢語大詞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
[8]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78.
作者單位: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作者簡介:任玲,四川南充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漢語詞匯學。
基金項目:2022年重慶市語言文字科研項目一般項目“隋代墓志典故詞語研究”(yyk22240)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