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互動也日趨頻繁。在跨文化交際中,特色鮮明的中國文化負載詞是翻譯過程中的一大挑戰。因此,要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譯好中國文化負載詞,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民族文化,以進一步助力中國文化傳播,提高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文化負載詞;英譯
分類號:H315.9
在當今的國際形勢下,傳播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成為國際熱點話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將文化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大任務,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性。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夠有效地傳播中國文化,增強國家軟實力,改善中國形象,并促進國際理解與交流。
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重要工具,文化通過語言得以傳承和傳播。中國文化負載詞承載了中華民族特定的歷史文化故事,其在講好中國故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這些承載了特定文化意義的詞語不僅是語言的組成部分,更是文化的橋梁,為外國讀者和聽眾提供了理解中國文化的關鍵。通過準確而有效地運用這些中國文化負載詞,可以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促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理解和尊重,并且能夠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從而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文化形象。然而,在跨文化交際中,翻譯中國文化負載詞時常會面臨挑戰,它要求翻譯者不僅具備語言能力,還需理解源文化和目標文化的差異。基于此,文章對中國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策略進行探討,旨在解決這些翻譯問題,促進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
中國文化負載詞的特征
中國文化負載詞能反映中國某一特定地區的思想文化和傳統習俗,這些詞語往往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故事,承載著深層次的文化、歷史、社會或情感信息,許多外宣文本都會借助中國文化負載詞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這些詞通常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特定性
在中國長達五千年的歷史中形成的中國文化負載詞往往蘊含了特殊的文化背景,有其獨特的文化屬性,外部文化可能沒有相應的詞匯來表達同樣的概念,翻譯難度較大。例如,漢字“家”在中國文化中不僅指房屋,還有對家庭、親情和社會責任的深刻理解。又如,“年夜飯”在中國文化里不僅只是美食和聚會,更是家庭成員對“團圓”的期待,激發了人們對親情與歸屬感的渴望。更多的富有中國文化內涵的文化負載詞,如“中山裝”“旗袍”“餃子”“功夫”“中國結”等都對傳播中國文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層次性
中國文化負載詞往往不是單一的意義,而是包含多個層次與維度的復雜概念,具有顯著的層次性,具體體現在其承載的不僅是字面意義,還包括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情感聯結。這類詞匯通常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產生,因而其含義往往嵌入了歷史、習俗、信仰等多重層面。例如,漢字“孝”不僅指對父母的尊敬和照顧,它還涉及家庭倫理、社會責任以及中華民族對家族觀念的深刻理解。因此,理解“孝”的含義,既需要對中文語境的把握,也需深入探討其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重要性。此類層次性的語義結構使得中國文化負載詞在跨文化交流中特別重要,因為它們能夠引導聽眾或讀者探索更為深邃的文化意義,激發其對文化差異的思考和討論,進而促進其更全面地理解跨文化。在對外傳播時,準確把握中國文化負載詞的多重意義,可以幫助講述者有效地傳達所蘊含的豐富文化情感和價值觀。
傳播性
中國文化負載詞的傳播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跨文化交流和構建身份認同的重要媒介。這些詞匯不僅在語言遷移中得以傳播,還承載著中國特定文化群體的價值觀、習俗和歷史。例如,“北京”這一詞匯不僅僅是地名,其背后還蘊含著文化意義,不僅體現了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淵源,也彰顯了它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跨文化的交流中,當人們使用這些中國文化負載詞時,往往會在無形中傳遞出他們的文化歸屬感及個人身份。
中國文化負載詞的分類
生態文化負載詞
中國生態文化負載詞中通常帶有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自然元素。中西方民族生活的自然地理環境不同,從中衍生出了不同的生態文化。中國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孕育了色彩鮮明的文化,同時造就了獨特的中國生態文化負載詞。例如,中文里的“母親河”,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象征著民族的堅韌與不屈。再如,中文里的“牛毛細雨”形容的是中國南方地區春季或秋季細而密的雨滴宛如水牛身上細長而柔軟的牛毛,這不僅反映了人們對氣候時節的細心觀察和理解,還蘊含了人們對自然萬物的尊敬和信仰。
物質文化負載詞
中國物質文化負載詞涵蓋了人們的衣食住行,所涉及的服飾、餐具、建筑和農具等都帶有鮮明的地域特征。例如,具有典型中國風格的瓷器——青花瓷,以其青花圖案而聞名,它使用一種以鈷為主要成分的礦物顏料,能夠在高溫下呈現出深藍色,因此人們常用花鳥、山水、人物等圖案裝飾瓷器,展現了人們豐富的藝術性和文化內涵。此外,“四合院”因其基本結構由四面房屋圍合而成,形成一個封閉的院落而聞名,作為一種獨特的建筑形式和文化象征,其不僅是居住空間,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家庭倫理和歷史傳承的重要載體。
社會文化負載詞
社會文化負載詞是指那些在特定社會和文化背景下,承載著深刻文化意義、社會價值觀以及人際關系的詞匯,這些詞匯往往反映勞動、家庭、信仰、身份等方面的文化內涵。中國人自古以來重視家族的概念和生命的傳承,如“嫁妝”和“彩禮”等,深深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承載著豐富的社會意義和傳統價值觀。“嫁妝”不僅是新娘家庭對其未來生活的支持,象征著父母對女兒的愛與期望,更體現了家庭的地位和財富。“彩禮”則反映了婚姻中男方家庭的誠意和對女方的尊重,承載著雙方家庭在聯姻中的責任與義務。這些負載詞不僅是婚姻習俗的體現,更是文化認同與家庭價值觀的具體表現,揭示了人際關系、社會結構與文化傳承之間的復雜聯系。準確地翻譯這些社會中國文化負載詞,能夠讓讀者更深入地感受不同社會中的婚姻觀念與文化差異。
語言中國文化負載詞
語言文化負載詞為世界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身份和人際關系提供了一個重要視角。如“大同社會”,蘊含了深厚的哲學意義和社會理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大同社會”指的是一個理想化的社會狀態,強調人們共同生活在和諧與平等之中,互助互愛,沒有貧富差距和社會不公。這一概念源于《禮記·禮運》,傳達了儒家思想中對公平正義和人道關懷的追求。
講好中國故事背景下中國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策略
中國文化負載詞對傳播本民族文化,提升國際影響力的作用不言而喻。在進行翻譯時,譯者應該正確理解語詞所包含的文化含義,注重表達源語詞語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和特征,并力求在譯文中體現出來。鑒于中英文兩種語言本身的差異性和復雜性,可以用選擇以下英譯策略。
直譯法
譯者在英譯中國文化負載詞時,對那些在目標語言中具有相似或相同文化內涵的詞匯,可以采用直譯法。這樣可以盡可能保持原文的字面意義,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讓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故事。例如,中國的瓷器和景點大多可以采用直譯,如“西湖”可英譯為“the West Lake”,“白馬寺”可譯為“White Horse Temple”,“鈞窯”可譯為“Jun porcelain”。再如,“井岡山精神”可以直譯為“the Jinggangshan spirit”;“唐詩”可以譯為“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直譯的優勢在于保留源語原貌,使目標語讀者能夠更快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意譯法
意譯是指要忠實于源語的含義但是又不受限于源語的結構和形式,讓譯入語讀者能夠輕松地理解原文想傳達的內容。在英譯一些中國文化負載詞時,譯者可以選擇意譯的翻譯方法。例如:“元氣”可英譯為“vital energy”;“農民工”指的是那些遠離自己的家鄉去外地謀生的人,該詞可英譯為“migrant workers”,若直譯成“peasant workers”,并不能很好傳達出農民背井離鄉為生活努力奔波奮斗的含義。再如,《論語》提出來的“有教無類”,意思是無論是平民還是貴族,不管人的品格好壞,都可以接受教育,無一例外,因此可將其意譯為“education for all without discrimination”,以傳達出儒家學說所倡導的教化思想,每個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
音譯法
音譯法即使用漢語的拼音表達中國特定的文化,這種方法能夠保留最原始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最直觀地呈現中國傳統文化。例如,可將中國文化中的“陰”“陽”英譯為“yin”和“yang”。又如,“功夫”英譯為“kungfu”;“豆腐”英譯為“toufu”。因為在英文詞語當中找不到對應的詞語進行替換,所以選擇音譯法,在最大程度上保留漢語的語言形式和語言風格。這種方法在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時能夠充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也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音譯加注釋法
音譯加注釋法就是在使用漢語拼音的同時結合注釋補充說明中國文化負載詞缺失的文化背景和內涵。這種方法有效地縮小漢英兩種語言和中西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便于講好中國故事,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例如,“正月”采用音譯加注釋的方法翻譯為“Zheng Yue(the first lunar month of the New Year)”。這里的正月并沒有翻譯為英語當中的January。“正月”一詞源于中國傳統歷法,指的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個月份。農歷新年一般被稱為“正旦”或“元旦”,而“正月”則意指農歷新年的開始。在古代漢語中,“正”有“開始、主”的意思,其也可以用來表示時間上的首位。若將正月翻譯為January,則體現不出古代人們對于時間和文化的認識。因此,采用音譯加注釋的翻譯方法既能保留漢語的文化特色又能讓讀者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負載詞的英譯會直接影響世界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知,因此要采取合適的翻譯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國文化元素,讓世界更好地聽懂中國聲音、了解中國故事、體悟中國智慧。準確平等地轉化漢英兩種語言,注重中國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研究,講好中國故事,塑造良好的國際形象,才能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進而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牛儒雅,劉浩.地方本土文化的外宣翻譯機制構建與應用研究:以 《黃河文化》 中的文化負載詞為例[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4,37(6):46-53.
[2] 鐘曉萌.外宣新聞中的文化負載詞英譯研究:以China Daily報道為例[J].作家天地,2024(4):103-105.
[3] 范國文.漢語文化負載詞英譯策略與中國文化國際傳播[J].語言與文化研究,2024,32(5):184-187.
[4] 潘巧婷.外宣文本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嘉應文學,2023(15):97-99.
作者單位:成都外國語學院宜賓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