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陜西省榆林市歷史文化悠久,透過地名不僅僅可以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還可以通過地名看出當地的民俗習慣。對榆林市特殊的地理風貌與人文歷史展開研究可以發現,該市衍生出諸多富有趣味性的地名,這些地名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文章從文化語言學角度研究榆林市的地名文化,主要從榆林市地名的用字特點和文化內涵兩方面探究榆林市地名用字的語言特點。
關鍵詞:榆林市;文化語言學;地名
分類號:K928.6;H0-05
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學者游汝杰指出,“在中國文化的背景中考察中國語言的特點,從而建立能夠較好地解釋中國語言事實的理論”。學者邢福義認為,“文化語言學是研究語言的文化屬性、研究語言和文化的相互關系以及通過語言探求人類文化的交叉學科”。
地名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榆林市地名是城市文化的各個方面在語言上的投影,也是語言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榆林市現下轄2個市轄區、9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文章將《榆林地區志》、榆林市人民政府官網中記載的地名作為語料庫,從文化語言學視角,考察榆林市的地名,深挖蘊含其中的歷史文化內涵。這對了解榆林市地名的命名理據及榆林市的歷史文化傳統,具有重要價值。
榆林市地名的通名用字
有關自然環境的通名用字
溝,《說文解字》:“溝,水瀆,廣四尺,深四尺。形聲,從水冓聲?!庇芰质械靥廃S土高原丘陵地帶,多年受流水和重力的侵蝕,地表破碎嚴重,導致水土流失非常嚴重,溝壑縱橫便成為該地獨特的地理標志,“溝”字在榆林市地名中的用字頻率高達544次。
灣,《說文解字》中無記載,形聲字,從水,彎聲?!盀场弊衷谟芰质械孛械挠米诸l率達207次,與“溝”字單調的地名來源不同,“灣”字有著多層含義。一是指水流彎曲的地方,榆林市地處黃河“幾”字灣,如“黃河入陜第一灣”就位于府谷縣,而佳縣、清澗縣、綏德縣也與黃河相望,因此這幾個地方多以“灣”命名,如清水灣、七里灣、金水灣等。二是指陷進去的小平地,如麻地灣、三岔灣等,這類地名的來源是緣于當地人民的心理期盼。榆林市屬于半干旱季風氣候,因此年降水量稀少,將小平地起名稱作“灣”,多反映出當地農民期望降水充沛,莊稼豐收。
從以上兩個字不難看出,榆林市既有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坡,也有與黃河相接的平緩地帶,不同的地域特征有著特點鮮明的地名漢字。
灘,《說文解字》:“水濡而乾也。形聲字,從水,難聲?!北玖x指河中水淺急流沙石多的地形,后也指江河湖海退潮之后所顯露出來的淤積平地,“灘”在榆林市地名的用字中出現了57次,市區所轄的村鎮出現最多。一是指平坦的地形。榆林市城區所轄的村鎮多位于北部,地勢較為平坦開闊,既有半游牧性質的草地灘,如金雞灘、白舍牛灘;也有水源充足的河灘,如古城灘、楊家灘等。二是和蒙古語結合而形成的地名。由于榆林市北部地接內蒙古自治區,因此北部地勢平坦,草地較多,古代多為少數游牧民族生活之地,如那泥灘、討討灘、喇嘛灘等。
坪,《說文解字》:“地平也。形聲字,從土,平聲?!北玖x為平坦之地,也可以指山區丘陵中的局部平地,或是指西北地區的黃土階地或臺地?!捌骸痹谟芰质械孛米种泄渤霈F149次,多出現在綏德縣和清澗縣兩地。不難看出,“坪”在榆林市多處于山間或者山腰的平地,如石垛坪、四合坪、麻土坪等。
臺,《說文解字》:“臺,觀四方而高者。從至,從之,從高省?!北玖x指用土建成的正方形的高且平坦的建筑物,“臺”和“臺”本是兩個字,但后來“臺”字簡化為“臺”字。“臺”在榆林市地名用字中共出現32次。榆林市多黃土高坡,這些地方都有一些高而平的地形,因此稱之為“臺”,如羅小臺、席季臺、大坪臺。
有關人文社會的通名用字
榆林市地名用字有很多以姓氏命名的,其中以“王”字命名的最多,高達131次,其次還有“張”,用字頻率111次,“李”92次。這些都體現出中國人對濃厚的傳統家族的宗族觀念。
堡,《說文解字》無該字記載,屬于形聲字,從土,保聲,本義為土筑的城。在榆林市地名中,“堡”字共出現25次。不同的讀音有不同的含義,讀bao(三聲)時,是指軍事堡壘之意,這類地名在榆林市出現較多,也有相對應的地理實體;讀bu(三聲)時則是指“堡子,有城墻的村鎮”,如“吳堡”這一地名。在古代,修筑長城成為防御體系中最為重要的軍事手段之一,堡寨的修筑是其相當重要的環節之一,以榆林市的明長城為例,按照“一里一烽,五里一臺,十里一寨,四十里一堡”的規則修繕。
窯,會意字。從穴,從缶。本義為燒磚瓦瓷器的灶火,后引申為燒煤的煤窯,又或是指人類居住的洞穴。在榆林地名中,“窯”字共出現了55次?!案G”在榆林地名中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煤窯。榆林有著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煤炭資源尤其豐富,因此有諸多煤礦地名中帶有“窯”字,如神木市的大砭窯煤礦、瓷窯灣煤礦、崖窯峁煤礦等。二是指窯洞。榆林市地處黃土高原地區,有著較為豐厚穩固的黃土層,是用來修建窯洞的最佳條件,榆林市的窯洞多為土窯洞,即居住在大山之中,背靠大山挖洞而居,如石坪窯、黑石窯、酒窯洼等,逐漸形成了村落名稱。
榆林市地名特殊用字
歷史上,榆林市屬于邊塞地區,和少數民族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歷史的不斷演變和各民族的不斷融合,榆林市的歷史文化、生活習俗形成了如今多元化的趨勢。
“峁”在《說文解字》《康熙字典》中均無記載。從造字來看,從山,應該是和山有關。根據《中國地名通名集解》《漢語大字典》中對“峁”的釋義,峁,是我國西北地區黃土高原上的一種丘陵地貌,頂部渾圓,坡面較陡。“峁”在榆林市地名中出現了153次,多數分布在榆陽區和神木市。“峁”從“卯”得義,“卯”在《說文解字》中的釋義為:“卯,冒也。二月,萬物冒地而出。象開門之形?!本褪钦f,卯是指物體高出平面,較為突出的一種形態。
“塬”在《說文解字》《康熙字典》中均無記載?!稘h語大字典》釋義:“塬,中國西北部黃土地區的一種地貌,四周是流水沖擊形成的溝,中間有凸起,四邊陡峭,頂部較為平坦。”“塬”原本是西北地區居民對像臺狀黃土高原的一種俗稱,1953年,黃秉維(地理學家)首次將這一概念引入地貌學的研究中。1956年,羅來興又給予“塬”新的定義。在地貌學中,“塬”的定義為:“黃土地貌之一,指頂部平坦的黃土高地,又稱黃土平臺,其頂面平坦,邊緣傾斜,周圍溝壑縱橫?!薄败痹谟芰质械孛米种谐霈F24次,多分布在吳堡縣和定邊縣,多為地勢平坦的平原地區,如姬塬、西掌塬、寇家塬等。
純粹蒙古語的地名有補兔、討忽兔、忽驚兔、爾林兔,納林采當、吧嚇采當、擺言采當,大啊包、小啊包、昌汗敖包等。“兔”屬于蒙古語中的后綴部分,用來表示地形地貌的特征特點,如“忽驚兔”是指有鹼畔的地方,“討忽兔”是指地形凹陷像鍋的地方;“采當”屬于蒙古語中的通名用字,用來表示鹽度含量高的草地;“敖包”也被稱為“啊包”,本義是游牧民族在草地上用石頭堆砌成路標,后逐漸演變成祭祀祈福農牧業豐收,家人幸福安康之意,如“昌汗敖包”,就是指白色的敖包。
蒙漢融合的地名有“喇嘛”“圐圙”等。喇嘛是指佛教的僧人,蒙古語中的喇嘛是從藏語中譯過來的,地名中較為常見,榆林市區北部鄉鎮這類地名較為典型,如喇嘛灘、喇嘛河等。“圐圙”,也稱作庫倫,蒙古語指的是圍起來的草場,榆林市北部鄉鎮多半是游牧村民,因此這一地方多此類地名。
榆林市地名用字的文化內涵
地名中的歷史文化意蘊
在榆林市綏德縣,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后,秦公子扶蘇因諫獲罪,被發配到此直至秦滅。在風云變幻的宮廷政變中,公子扶蘇被迫在綏德縣盧家灣自刎,因盧家灣附近有嗚咽泉,后人為懷念,將盧家灣改為嗚咽泉,將扶蘇安葬于山頂,通往扶蘇墓的路叫扶蘇路。
榆林市自古以來就是邊塞要地,是游牧民族和漢族之間的必爭之地,也是中原和邊疆之間和平與戰爭的過渡地帶??v觀榆林市地名用字不難發現,北部地區的地名蘊含著強烈的軍事色彩,如定邊、吳堡、靖邊等,都賦予了其安定邊疆,保家衛國的期待義。在榆林市地名中,有諸多帶有驛、鋪的地名,如清澗縣的石咀驛、綏德的二十里鋪等地名,通過這些地名可以發現古代軍事防御布局的規律特點。
地名中的宗教文化意蘊
在古代,民間宗教在榆林市非常盛行,人們信奉諸多宗教,涉及的范圍非常龐雜,如每逢各重大節日來臨之時,要拜土地神和灶神;天旱無雨會祈雨,拜龍王等。這些可以從榆林市地名中有所了解,如神木市有二郎山、神樹塔,府谷縣有龍王廟,定邊縣有老爺廟等。
地名中的物產文化意蘊
地名可以反映出榆林市的物產情況,如“棗”這個字在榆林市地名中出現了23次,棗林溝,棗花山、棗前坪等。由此不難看出,榆林市盛產紅棗,特別是佳縣這一地帶。榆林市北部多野生動物,如刺猬、野兔、野雞等,因此有金雞灘、金雞山等地名。同時,榆林市靠近內蒙古自治區,其北部農村多為半游牧地區,畜牧業較為發達,表現在地名上,就是帶“羊”字地名較多,如羊路塔村、韓羊圈村等。此外,從地名上鹽灣、下鹽灣可知,榆林市有些地方盛產原鹽;榆林市的礦產資源也非常豐富,因此以“窯”命名的地名也非常多,如神木市的新窯煤礦、石窯店煤礦等。
地名中的民族文化意蘊
榆林市是民族交融的前沿,因此有不少帶有少數民族語言特色的地名存留了下來。榆林市有關少數民族語言的地名主要受蒙古語的影響,如阿包兔、海則灘等。在蒙古語中阿包是“堆子”的意思,后來也指祭祀的地點;海則在蒙古語中是指湖泊、河流。這些地名用字反映出榆林市多民族大融合的文化特點。
地名是寶貴的歷史資料,研究榆林市地名用字的使用狀況及其文化內涵,可發現地方地名的用字規律及其背后潛藏的相關資料。由地名可發現那些已經消失或未被古籍所著錄的事物,有利于地名用字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同時地名用字研究對于豐富語言學研究、探討地名地域文化、繼承和發揚地方文化都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游汝杰.中國文化語言學引論[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2] 邢福義.文化語言學[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3] 周文德.重慶市政區地名用字考察[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99-104.
[4] 黑文婷,黨懷興,黑維強.黃土高原地名中 “坬” 的音義及來源[J].語文研究,2022(2):58-65.
[5] 李仙娟.地名的文化內涵:臨猗地名折射出的文化信息[J].商洛師范??茖W校學報,2005(4):90-91.
[6] 石磊,馬鑫,高爭.陜北地名文化淺析[J].中國地名,2015(12):41-42.
作者單位:喀什大學
作者簡介:左芮,陜西榆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