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幽默語篇的形式和內容發生了顯著變化。傳統的文字主導模式逐漸被多模態形式取代,圖片、視頻等元素的加入使得幽默語篇呈現出非范疇化的特征。文章從非范疇化理論出發,探討幽默語篇在形式和內容上的非范疇化現象,分析其多模態化趨勢及其對傳統語篇結構的沖擊。
關鍵詞:幽默語篇;非范疇化;多模態化
分類號:H051
幽默作為交際中的一種重要潤滑工具,能夠緩解社會壓力,增進人際關系。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幽默語篇的傳播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文字幽默被多模態幽默逐漸取代,圖片、聲音、視頻等元素的加入使得幽默語篇的形式和內容更加多樣化。這種變化不僅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也推動了幽默語篇自身的革新與變異,呈現出非范疇化的特征。
幽默語篇與非范疇化概述
幽默語篇
幽默的載體形式很多,如漫畫、相聲、喜劇等。吳智慧認為,幽默語篇是由預設和妙語兩部分構成,擁有兩套獨立的銜接和連貫系統的語言單位,在一定的語境下,可以部分或完全適用于兩個擁有完整語義的不同腳本,通過巧妙的語義重構和認知反差,使人開懷一笑的自然語言單位。這種特質使其不僅能夠傳遞信息,還能引發笑聲,達到“解頤”的效果。幽默語篇的特殊性在于,它在滿足語言規范的同時,通過巧妙的語言設計或內容編排,創造出令人愉悅的幽默效果,從而在語篇的實用功能之外增添了娛樂性和情感共鳴。
非范疇化
學者Hopper(赫柏)和Thompson(湯普森)首次提出非范疇化理論,用于描述詞語范疇屬性的動態變化。學者劉正光認為非范疇化是范疇成員在特定條件下逐漸失去原有特征的過程。非范疇化通過擴展和重組現有資源,推動語言創新與發展。
范疇化理論為人類在復雜世界中分類事物、建立秩序提供了重要工具。它使人們能夠從多樣的事物中發現共性,并將具有差異的對象歸入同一類別,從而形成清晰的概念體系。這一過程是一種基于主客觀互動的心智活動,幫助人們對世界進行類屬劃分。然而,僅依賴范疇化無法推動認知向更高層次發展。世界處于永恒的運動中,萬事萬物不斷變化,人類的認知也需要不斷更新。為了在既有認知基礎上為新事物建立秩序,人類必須突破原有的認知邊界。這種突破界限、為新事物構建新秩序的過程,就是非范疇化的體現。例如,“生活中沒有那么多如果”。其中,“如果”是連詞,而這里做名詞,表示“假設的情況”。非范疇化不僅是對既有范疇的超越,更是認知深化和語言創新的重要動力。
文章將非范疇化運用到幽默語篇的研究領域中。隨著時代的發展,幽默語篇的范疇屬性發生變異,導致非范疇化現象在幽默語篇的形式、內容等方面都有體現。
幽默語篇形式的非范疇化
傳統幽默語篇主要由文字構成。然而,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幽默語篇逐漸融入圖片、音頻、視頻等元素,呈現出多模態特征。多模態幽默語篇與漫畫不同,盡管漫畫包含幽默成分,但其并不完全符合“幽默語篇”的定義。在語篇分析中,模態主要指符號形態,而人類對世界的感知依賴于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因此往往需要如手勢、肢體語言、圖像等多種符號編碼實現交際與再現意義。多種符號資源通過整合與互動后,構成的產物就是多模態語篇。如今科技不斷進步,人類社會邁入超文本時代。在這一背景下,幽默語篇也從文字模態發展為包含圖片、視頻等多種模態的復合形式。這種多模態化的趨勢豐富了幽默語篇的表現力,增強了幽默效果的感染力與傳播力。
例如,在幽默語篇《馬拉松》中,從非范疇化理論的視角看,馬拉松原指長跑運動。在現代多模態幽默語篇中,被視覺符號重構為“馬拉松樹”的全新意義。打破了原語義范疇,制造字面義和引申義的認知沖突,從而產生了幽默效果。
再如,在幽默語篇《上門女婿》(見圖1)中,從非范疇化理論的視角來看,“上門女婿”原指男方入贅的婚姻形式,本身并不具備幽默屬性。在這一幽默語篇中,通過視覺符號把“上門女婿”字面化為“女婿爬上門”的場景。通過顛覆“上門”的原始范疇,將社會習俗轉化為滑稽行為,創造出了獨特的幽默效果。這種幽默的生成機制既體現了語言符號在動態語境中的靈活性與創新性,也反映了社會文化對傳統概念的重新詮釋與再創造。
幽默語篇內容的非范疇化
幽默語篇在內容上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和開放性,無論從共時還是歷時的視角看,其邊界幾乎可以無限延伸,不受特定范疇的限制。由于幽默語篇內容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文章所探討的幽默語篇內容的非范疇化,主要聚焦于其內容屬性。隨著科技的進步,尤其是互聯網普及程度進一步加深,幽默語篇不斷經歷著原有范疇特征的消解與新特征的生成,從而呈現出顯著的非范疇化現象。這種動態變化不僅反映了幽默語篇的靈活性與適應性,也揭示了其作為語言現象與社會發展之間的深刻關聯。
人們在對范疇的形成過程中,除了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和認知,難免會摻入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聯想,對一些范疇加入了新的意義,因此有些人對同一范疇的理解與大多數人對此的理解出現了偏差。
多模態語篇里的圖文關系有三種模式:錨定(文本支持圖像);說明(圖像支持文本);接遞(圖文互補)。這三種圖文關系同樣適用如今的幽默語篇。文章主要分析幽默語篇的圖文互補,圖文互補可以滿足不同受眾需求,信息覆蓋范圍更廣。
在圖文互補型幽默語篇中,文本與圖像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了幽默效果的核心機制。若只有圖片缺少文字,受眾難以推斷圖片傳達的含義;若只有文字沒有圖片,就難以從視覺符號的直觀性制造笑點,幽默也隨之消失。
例如,在幽默語篇《單刀赴會》(見圖2)中,從非范疇化理論的視角來看,“單刀赴會”這一典故在傳統語境中指關羽孤身赴敵營的英雄事跡,本身毫無笑點可言。在這個幽默語篇中,通過圖片這種視覺符號,“單刀赴會”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圖片中關羽駕駛著一輛現代坦克,坦克上插著青龍偃月刀,這一嶄新形象與傳統認知產生了強烈的反差。“單刀赴會”脫離了其作為歷史典故的固有內涵,被重新解讀為現代戰爭場景中的一幕。關羽從孤膽英雄的形象也轉變為依靠現代武器的戰士,形成時空錯位的喜劇效果。
再如,在幽默語篇《姜太公釣魚》(見圖3)中,從非范疇化理論視角來看,“姜太公釣魚”這一典故在傳統語境中特指姜子牙通過直鉤垂釣的方式吸引了周文王的注意,本身并不具備幽默屬性;但是通過對原有范疇的突破與重構,便產生了幽默效果。在多模態幽默語篇中,通過視覺符號把“姜太公釣魚”賦予了全新的意義:圖片中姜子牙釣到的并非傳統意義上的魚,而是動畫角色“章魚哥”。傳統“魚”的范疇被拆解并重構為虛構的動畫角色,顛覆了原有的敘事邏輯。通過這種非范疇化的表達方式,姜子牙的形象一位深謀遠慮的智者轉變為與流行文化符號互動的幽默角色。不僅打破了受眾的認知預期,還通過古今元素的碰撞,創造出獨特的幽默效果。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幽默語篇的多模態化趨勢標志著傳統幽默語篇中文字模態的主導地位逐漸減弱,而圖片、聲音等其他符號模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這不僅體現了語言符號在動態語境中的靈活性與創新性,也展現了多模態語篇在意義構建中的豐富性。
隨著幽默語篇中的視覺和聽覺模態比重不斷增加,篇幅呈現出逐漸縮小的趨勢,句子長度也逐漸變得簡潔。在許多情況下,僅用一句話甚至幾個詞便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幽默語篇。幽默語篇并不依賴文字的數量,而是通過多種符號模態的共同作用來實現。文字數量的減少可能讓人產生信息不完整的錯覺。學者吳智慧認為,不同的符號模態(如圖像、手勢、聲音等)經常可以表達相同或相似的意思。在多模態語篇中,圖片等視覺符號可以有效地替代文字,彌補了文字表達的不足,甚至在某些情境下比文字更具表現力。這種符號模態的互補性不僅豐富了幽默語篇的表達形式,也為其在信息傳遞和情感共鳴方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幽默語篇的非范疇化現象是語言與社會發展互動的產物。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多模態表達的興起,幽默語篇在形式、內容等方面也在不斷突破傳統范疇的界限,表現出了強大的創新能力和適應性。形式的非范疇化主要表現為文字主導地位的下降,多模態符號地位的上升。內容的非范疇化則主要體現在對傳統范疇的顛覆與重構,通過圖文互補等方式創造出新的幽默效果。幽默語篇的非范疇化豐富了語言表達的形式,讓意義傳遞與情感共鳴更高效,為幽默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這一現象同樣帶來了新的挑戰,還有許多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研究。總之,幽默語篇的非范疇化不僅是語言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社會文化變遷的縮影,其讓人們更加理解語言并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人類認知和社會需求不斷演進的動態系統。通過深入研究非范疇化現象,人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幽默的本質,同時也為語言學的理論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李戰子.多模式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J].外語研究,2003(5):1-8.
[2] 劉正光.語言非范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9.
[3] 曾方本.多模態符號整合后語篇意義的嬗變與調控:兼論從語言語篇分析到多模態語篇分析轉向時期的若干問題[J].外語教學,2009(6):28-32.
作者單位:喀什大學
作者簡介:郭子璇,新疆昌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漢維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