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川菜作為中國最具特色的地方菜系之一,以其豐富的味型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吸引了全球的食客。文章基于文化適應理論,研究川菜的英譯及其跨文化傳播策略。通過分析《美食譯苑——中文菜單英文譯法》中的典型案例,提出“文化核心詞保留+解釋性補充”的混合譯法,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同時確保外國食客的理解。研究發現,音譯、意譯與解釋性翻譯的結合能有效傳遞川菜風味與文化內涵。在傳播推廣層面,需要結合本地化調整與多渠道推廣策略。研究表明,文化適應理論的應用能夠有效增強川菜跨文化傳播的效果,推動從美食輸出到文化認同的深層次跨越。
關鍵詞:文化適應理論;川菜英譯;跨文化傳播
分類號:H315.9;G206
文化適應理論概述
文化適應的概念及其在跨文化傳播研究中的進展
文化適應是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或群體,在持續的直接文化接觸過程中,為了適應新的文化環境而經歷的社會、心理和行為方面的變化。文化適應這一理論在20世紀中期由約翰·W.貝里(John W.Berry)提出。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文化適應理論逐漸在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重要研究領域得到推廣。文化適應理論的核心觀點在于,文化適應是一個雙向的、復雜的過程,不僅涉及個體或群體對新的文化環境的適應,也包括新的文化環境對個體或群體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文化適應理論在跨文化傳播研究中的應用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學者們開始關注文化適應過程中個體心理變化的動態性,以及不同文化間相互影響的復雜性。這些研究不僅豐富了文化適應理論的內容,也為跨文化傳播的實踐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在中英翻譯領域,這些研究成果也為譯者提供了更多的啟示和借鑒。同時,在中英翻譯領域,文化適應理論為譯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幫助譯者在翻譯時能夠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在翻譯工作中針對這些差異選擇恰當的譯法。
文化適應理論對翻譯工作的要求
文化適應理論提醒譯者要關注源語言和目標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避免在翻譯過程中產生誤解或歧義。通過深入了解目標文化,譯者要更準確地傳達原文的含義,提高翻譯的準確性。在中英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僅是語言的傳遞者,更是文化的傳播者。在理解不同文化的基礎上,譯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源語言和目標語言在地域、歷史等方面的異同,促進文化間的交流與理解,進而有助于打破文化壁壘,增進不同文化間群體的友好關系。
基于文化適應理論的川菜英譯例舉
川菜源自古巴國、古蜀國,巴蜀之地的人群“尚滋味,好辛香”,清朝末年,川菜發展已趨于成熟,菜品數量繁多,菜系包含有大眾餐食、地方小吃、宴席菜等。川菜口味“辣”,且一向以“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點為大眾所知,即指其味型多、形態多、色彩多等。文章以《美食譯苑——中文菜單英文譯法》中的五個川菜譯名為案例,簡要分析川菜在對外傳播中的英譯注意要點。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的英文譯名為Mapo (meaning \"pockmarked lady\" in Chinese) Tofu (Sautéed Tofu in Hot and Spicy Sauce),這個翻譯滿足了英文譯名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準確性和適切性。“Mapo”的音譯采用直譯法,保留了原中文名中“麻婆”的發音,展現了譯者對川菜原中文名的尊重,也體現了譯者對這道菜所承載的四川本土文化特色的重視。不是所有的目標讀者都了解中國文化背景,此譯名添加了解釋性內容,括號內的meaning \"pockmarked lady\" in Chinese解釋了“麻婆”原本在中國文化典故中的含義(臉上出過天花、之后留下斑點的女士),為不懂中文的讀者提供了背景信息,這種解釋性翻譯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名背后的文化內涵。同時,括號內的解釋也有利于激發外國食客對這道餐品背后隱藏典故的興趣,將中國特有的飲食文化元素轉化為外國食客能夠簡單理解的語言,幫助讀者建立與源語言間的文化聯系。在“Tofu”后,翻譯者同樣添加了描述性翻譯的內容“Sautéed Tofu in Hot and Spicy Sauce”,直接介紹了采用的主要食材,麻婆豆腐麻辣的風味特點也一目了然。部分外國食客對川菜,甚至是中國菜肴口味了解不深入,采取增加注釋這種適應讀者文化背景的翻譯方法有助于外國食客更直觀地了解菜品的特色和風味。
川北涼粉
川北涼粉是一道來自四川南充的名小吃,《美食譯苑——中文菜單英文譯法》中將其譯作Tossed Clear Noodles with Chili Sauce,這道風味小吃在翻譯時主要采用的是翻譯“做法+主要食材+醬汁”。在目的語英文中,已有菜肴名為“Tossed Salad”(拌沙拉),在菜品的制作方法上,拌沙拉涼拌的形式與川北涼粉類似。涼粉以“Clear Noodles”來翻譯,外國食客能夠從名字中推測菜品的類型為某種透明的面條,與實際中涼粉膠狀透明的質感不謀而合。川菜口味豐富,有酸辣、麻辣、糖醋、荔枝、怪味等味型,這道四川小吃中文名中本身未指出菜品口味清淡、酸甜與否,在譯名中寫明調味醬汁由辣椒制成,更便于食客做出選擇。
川味香腸
這道菜的譯名為Sausage, Sichuan Style,在翻譯“川味香腸”這一地道四川美食時,譯者巧妙地采用了音譯與解釋性翻譯相結合的方式。其中,“Sichuan”直接音譯自中文,保留了四川的地理和文化標識性特征。近年來,川菜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力日益提高。以美國最大中式連鎖餐廳熊貓快餐為例,其門店覆蓋全美50個州,美國食客對川菜的麻辣特色也有一定認知。“Sichuan Style”是對其麻辣風味特色的概括性描述,既突出了這種中國香腸的獨特性,又易于外國食客理解,不僅有效傳達了原文化的特色,還提高了譯名在外國食客視野中的可讀性,從而促進四川美食文化的國際傳播。
魚香肉絲
“魚香”是川菜特有的復合味型,本身也是一個文化負載詞。這道菜以川鹽、糖、姜、醋、泡椒等調料調制,口味咸辣酸甜,雖以“魚”命名卻無魚肉,直譯必然造成目標語讀者的認知困惑。《美食譯苑——中文菜單英文譯法》采用Fish-Flavored Shredded Pork (Sautéed Shredded Pork with Spicy Garlic Sauce)的譯法,體現了三層文化適應策略。其一,主譯名“Fish-Flavored”通過風味聯想而非字面對應,保留了源語的文化意象。這種處理既避免了原料中“無魚”的認知沖突,又通過“flavor”的味覺指向,暗示了這是一種“仿魚風味”的烹飪智慧。其二,括號內的Sautéed Shredded Pork with Spicy Garlic Sauce實現了解釋功能,即明確主料為豬肉絲,說明以爆炒為烹飪方式,并突出關鍵調料辣蒜醬。這種補充有效彌合了文化認知差距。其三,整體采用“文化詞保留+烹飪實況說明”的結構,既維護了菜名的文化獨特性(保留“魚香”概念),又通過次級解釋實現了功能性傳達。這種分層處理恰如其分地平衡了文化傳真與交際效果,是菜名翻譯中文化適應理論的典型應用。
回鍋肉
回鍋肉的英譯為Twice Cooked Pork Slices (Sautéed Sliced Pork with Pepper and Chili),其英譯處理展現了文化適應理論在菜名翻譯中的典型應用。這道川菜名稱中的“回鍋”二字直指其獨特的烹飪工藝——將預先煮熟的豬肉再次回鍋爆炒。譯者譯為Twice Cooked Pork Slices,雖未完全直譯“回鍋”,卻通過“兩次烹飪”的概念準確傳達了這道菜的核心制作特點。這種概念對等的翻譯策略既保留了原名的工藝特色,又符合英語讀者的認知習慣。
為彌補文化差異可能造成的理解障礙,譯者在主譯名后補充了“Sautéed Sliced Pork with Pepper and Chili”的詳細說明,介紹烹飪方法為爆炒,也突出了川菜標志性的辣椒和胡椒調料,使不熟悉中國烹飪文化的讀者能夠直觀把握菜品特點,構建起跨文化的感官通感。這種分層處理既解決了烹飪術語的文化不可譯性難題,又完整傳遞了菜品的工藝特色與風味體驗。
文化適應理論下川菜的跨文化傳播策略
川菜的跨文化傳播離不開翻譯實踐和宣傳推廣。在川菜的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文化適應理論為翻譯實踐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原則。翻譯工作者在處理川菜菜名時,首要任務是保持其獨特的文化印記。考慮到文化差異可能造成的理解障礙,補充說明性信息也是不可或缺的翻譯策略。在翻譯實踐中,嚴格遵循《中文菜單英文譯法》等行業規范同樣至關重要,如對“川菜”采用“Sichuan Cuisine”或“Chuan Cuisine”等國際通行的譯法,保證翻譯中的規范性和統一性,既保證了翻譯質量,也為川菜的國際化傳播奠定了專業基礎。
在推廣層面,川菜文化的國際傳播需要多管齊下。突出其“麻、辣、鮮、香”的味覺特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是關鍵所在。通過講述菜品背后的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能夠有效激發國際受眾的文化興趣。同時,針對不同目標市場的文化特點和飲食習慣進行本地化調整也必不可少,如根據歐美食客的口味偏好適當調整辣度等。傳播渠道的多元化同樣重要,整合社交媒體宣傳、旅游推廣和文化交流活動等資源,通過圖文、視頻等豐富形式展現川菜魅力。此外,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川菜品牌,通過提升菜品品質、優化服務體驗和加強品牌營銷,不斷增強川菜在全球餐飲市場的競爭力。
總之,在文化適應理論的指導下,川菜的跨文化傳播需要構建系統化的策略體系。從菜名翻譯的文化保留與信息補充到推廣過程中的特色凸顯與本地適應,再到傳播渠道的多元整合與品牌建設,這些策略的協同實施將有效促進川菜文化的國際傳播,提升其全球影響力。這種系統化的傳播模式不僅適用于川菜,也為其他中國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實踐路徑。
文章基于文化適應理論深入探討了川菜的英譯及其跨文化傳播的有效路徑。文化適應理論指導下的翻譯工作,有利于訓練譯者的綜合能力,即跨文化能力,其中包含文化敏感性、文化適應性和文化溝通能力等。這些能力的培養有助于譯者在進行翻譯工作時,能夠更加適應與自身所處背景差異大的文化環境,提高翻譯作品的質量和效率,從而更加自信地面對各類型翻譯挑戰。研究表明,成功的川菜跨文化傳播需要構建“翻譯-傳播”的雙維體系。在翻譯實踐中,采用“文化核心詞保留+解釋性補充”的混合譯法,既能保持文化特色,又能確保外國食客的理解;在傳播推廣策略上,則需要通過文化敘事、本地化改良和多渠道推廣的有機結合來增強傳播效果。當前川菜的跨文化傳播已從單純的美食輸出升級為文化外交的重要形式,但在實踐中仍面臨文化內涵傳達不充分、譯名標準不統一等挑戰。未來研究應當著重關注三個方向:一是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法評估不同譯本的傳播效果,二是開展跨文化比較研究分析不同受眾的接受度差異,三是構建系統的飲食文化對外傳播理論體系。隨著文化交流的深入和傳播技術的發展,培養既懂語言又懂文化的復合型人才、建設多語種美食文化平臺將為川菜的跨文化傳播注入新動力,推動實現從美食輸出到文化認同的深層次跨越。
參考文獻
[1] 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美食譯苑:中文菜單英文譯法[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1.
[2] BERRY J W.Acculturation:living successfully in two cultur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5,29(6):697-712.
[3] 李麗姣.生態翻譯學視角下川菜文化英譯研究:以 《舌尖上的中國》 為例[J].現代英語,2024(12):102-105.
作者單位:四川托普信息技術職業學院
作者簡介:張微茗,四川成都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