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體育文化承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及獨特的民族精神。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數字化傳播手段日益豐富的背景下,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方式迎來深刻變革。文章探討了融媒體時代傳統體育文化傳播面臨的困境,多維度考察傳統體育文化在信息化社會中的傳播模式,并提出科學合理的傳播策略,包括構建多元平臺、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完善體育設施,旨在為其未來發展提供建議。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傳統體育文化;傳播路徑;多元化傳播
分類號:G812;G206
傳統體育文化承載著民族記憶,展現地域特色,在現代社會文化格局中具有獨特價值。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本土文化面臨沖擊,傳統體育文化項目的生存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在現代語境中激發其活力成為重要方向。在現代社會中,文化傳播不單純是傳遞知識,而是信息體驗以及情感的交織。這種交織正是融媒體時代為傳播傳統體育文化提供的新動力。
融媒體時代,數字技術深度滲透日常生活,媒介形態重構信息流動方式,傳統文化傳播方式逐漸被更加開放互動的模式取而代之,信息傳播不再僅依賴單一平臺,取而代之的是多維度多平臺的交互體驗,通過運用多元化傳播渠道及技術手段,極大提高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廣泛性及深度。對此,在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過程中,需突破傳統傳播模式,適應媒介融合趨勢,以增強社會影響力及文化認同感,應以數字化技術為核心,突破地域及時間限制,以豐富的視覺及互動方式呈現傳統體育文化項目,使傳統體育項目結合現代傳播工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融媒體時代傳統體育文化傳播面臨的困境
在融媒體時代,傳播傳統體育文化面臨著一些困境,這些困境體現在傳播形式上,同時涉及傳統體育文化自身的深層次問題。
第一,傳統體育文化通常帶有濃厚的地域性民俗性特征,這使其傳播存在天然局限性。在某些文化背景較為封閉地區,這些體育項目難以超越其本土文化圈層,往往局限于特定群體及地域,且難以跨越時間及空間限制,很難觸及更廣泛的群體。同時,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方式大多借助社區活動、學校教學,這種方式也相對封閉且大眾參與度有限。盡管現有傳播方式為地方性文化的保存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在信息化及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體育文化未能有效適應現代傳播環境變革。在這種傳播模式下,傳統體育文化的在全球化進程中,文化流動及傳播呈現出碎片化及中心化趨勢。
第二,傳統體育文化表現形式通常較為單一,缺乏與現代審美及娛樂需求的結合。一些傳統體育項目如武術、摔跤等依然以其原始形式存在,未能有效融入現代社會需求中。這使得這些傳統體育項目在年輕受眾中缺乏吸引力。與此相對的是現代體育籃球、足球等則充分融入競技性、娛樂性及商業化的元素,極大提升其傳播吸引力及參與度。這種文化間“競爭”進一步加劇傳統體育文化傳播困境。
第三,隨著信息傳播渠道的增多,媒體平臺逐漸趨向多元化,一些傳統體育文化的內容被現代體育及娛樂內容所淹沒,難以在激烈的文化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融媒體時代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策略
構建多元平臺,營造文化傳播的廣闊天地
融媒體時代為傳播傳統體育文化提供新方向,可拓寬傳統體育文化傳播空間,促使信息流動更加迅速。融媒體時代的特點是實時性、互動性及跨平臺性,能使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迅速突破時空限制,觸及更廣泛的用戶群體。傳統體育文化可借助視聽語言激發用戶興趣,同時結合互動機制提高其參與度,從而有效形成多層次文化互動,迅速形成“文化共同體”,使傳統體育文化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文化群體,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更加廣泛的傳播認同。
傳播傳統體育文化不能單純停留在簡單傳遞信息上,更在于創新應用傳播方式。在具體實踐中,可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新媒體平臺不單是發布內容的工具,更是推動文化傳播的橋梁,這些平臺進行文化傳播的形式各異,能顯著擴展內容傳播范圍。具體而言,在新媒體平臺上,可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打破傳統體育文化傳播的單一性,以更具互動性及參與感的方式展現傳統體育文化。
例如,可應用短視頻平臺為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提供一個創新展示空間。在這一平臺上,傳統體育文化項目太極、武術等可結合短視頻方式進行展示,借助生動簡潔畫面捕捉運動精髓,讓用戶在觀看過程中能獲得與傳統體育文化相關的知識,并與之產生情感共鳴。可以切入跟當代生活緊密相關場景,使這些傳統體育文化項目既具現代感,又不失其傳統文化內涵。在傳播傳統武術時,可將其與現代舞蹈形式相結合,展現其文化價值及獨特魅力,從而打破傳統體育文化的單一傳播方式。引入這種創意性內容,使傳統體育項目得以在短視頻平臺上高效傳播,避免過于沉悶的傳統呈現模式。此外,可以讓用戶在短視頻平臺借助評論、轉發、點贊等方式跟內容互動,或者在一些平臺上參與創作編輯,從而形成一種雙向傳播模式,為傳播傳統體育文化提供一個更加廣泛的參與空間。同時用戶可運用短視頻平臺上的點贊、評論、分享等功能參與其中,增強文化傳播效果。
再如,直播平臺作為新興傳播渠道,可以極大豐富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形式。可借助直播傳統體育文化項目的表演或教學過程,讓用戶能實時觀看并跟表演者進行互動交流,提升參與感。直播還可結合其他平臺內容,產生更加廣泛的傳播效應,吸引更多用戶參與,增強文化滲透力及傳播力。可在直播間開設線上挑戰賽或互動環節,鼓勵用戶結合自身創意進行傳統體育文化的相關挑戰,這既能激發其參與興趣,又能提高其對傳統體育文化的認同感。
此外,可借助微信平臺的社群功能,有效將傳統體育文化相關內容傳播至受眾群體內的每一個角落,借助群聊互動,促進用戶討論以及文化交流;可在微博平臺借助話題標簽及明星效應,進一步擴大傳統體育文化曝光率,推動文化的廣泛討論及傳播;小紅書作為以圖文及短視頻為主要傳播載體的平臺,可運用生動有趣的內容,將傳統體育文化項目的精髓進行包裝呈現,激發年輕人對傳統體育文化的興趣參與。
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為傳統體育文化傳播注入新動能
傳統體育文化面臨著傳播途徑單一、受眾范圍狹窄等難題。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為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帶來新發展機遇,賦予其全新傳播動能。融媒體作為多元媒介融合的產物,其打破時間及地域限制,并結合現代技術及多渠道、多平臺的傳播方式,拓寬傳統體育文化傳播邊界,為傳統體育文化提供多維度的全新表達方式,使這些傳統體育文化項目能在更廣泛的群體中得到傳承與發揚。在融媒體時代,應將傳統體育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使其在保留本質的同時也能適應現代社會審美及興趣需求。
例如,在融媒體時代,可借助數字化技術為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傳播注入新動能,使傳播形式更加多樣化。除了傳統的圖片、文字,視頻以及互動性強的虛擬平臺也成為主流。在實施過程中,可借助三維虛擬現實技術,讓用戶能在虛擬空間中感受傳統體育文化項目的魅力,完成從觀賞到體驗的轉變。同時,在虛擬平臺上配備智能化推薦系統,根據用戶的互動行為及興趣點進行精準內容推送。這種定制化內容可提高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效率,同時增強用戶的個性化體驗。虛擬平臺可采用實時數據分析,識別用戶的需求并根據數據反饋實時調整傳播內容。這種方式可將內容精確傳達給對某一傳統體育文化項目感興趣的受眾群體,提高傳播精準性及互動性。此外,可以建設數字社區,結合社交平臺功能,使傳播傳統體育文化項目不單局限于觀賞體驗,而是延伸至社交互動層面。用戶能分享、評論、討論自己在平臺上體驗的內容,形成文化傳播的社區效應。在融媒體時代,可采用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傳播模式,借助互動及內容創作,提升傳統體育文化吸引力,增強用戶參與感以及文化歸屬感,使傳統體育文化能覆蓋更多的受眾群體。
完善體育設施,打造全民文化傳播新陣地
在融媒體時代,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路徑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傳播方式,而是融合了多元化的傳播平臺與技術手段,形成了一個全新的傳播體系。公園是人們進行社會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公共空間,在這一空間中,體育設施是傳播傳統體育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結合融媒體技術及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在融媒體時代,可借助融媒體的互動性及傳播力,在企業公益金的支持下,提高公園內的場地質量,完善各項體育設施,通過對體育設施的升級,公園不僅為市民提供了高質量的運動空間,使得公共體育空間更加便利、現代化,還為公園內的傳統體育文化項目傳播提供可能性,從而激活傳統體育文化項目的生命力。可借助智能化體育設施及互動體驗區,讓公園成為文化傳播的前沿陣地,市民可在運動中感受到傳統體育項目的樂趣。此外,在體育公園內建設多功能融媒體傳播平臺,設立大屏幕及互動終端設備,實時播放傳統體育文化項目的精彩展示及教學視頻,同時利用互聯網直播進行現場互動,吸引線上用戶。市民在公園內體驗傳統體育文化時,可以直接用手機掃碼或利用智能終端及在線平臺連接,進行實時反饋討論,形成一個多元參與的數字化互動空間,使傳統體育文化項目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煥發新生。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傳播傳統體育文化提供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運用多元化平臺及創新傳播方式,傳統體育文化不再局限于小眾圈層,而是得以觸及更廣泛的受眾。科技的迅速發展增強了信息傳遞的時效性及互動性,使傳統體育文化傳播不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逐步形成互動共享、即時反饋的傳播模式。未來,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路徑將進一步拓展,傳承及創新將在更加開放多元的傳播環境中迎來新的高度,促進傳統體育文化的現代化轉型以及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蔣毓倩.全媒體時代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路徑探析[J].傳播與版權,2025(4):78-80.
[2] 徐磊,王鍇.智媒體時代高校體育課程思政話語傳播研究[J].林區教學,2025(2):32-36.
[3] 田仁貴.新時代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自信的使命、困境與實踐路徑[J].遼寧體育科技,2025,47(1):74-78.
[4] 潘文文,李靜,鮑宇,等.新媒體環境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的創新路徑[J].高師理科學刊,2024,44(12):70-73.
[5] 羅茂,龍治鴻,劉萍,等.新時代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4,32(12):244-248.
[6] 謝穎.數字時代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創新發展路徑研究[N].中國文化報,2024-12-12(7).
[7] 楊建美,許永乾.文化生態學視域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探賾[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24,43(6):115-121.
[8] 房福順,高娃,謝俊.新媒體時代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國際傳播的現實困境與優化策略[J].遼寧體育科技,2024,46(6):93-98.
[9] 陳維東.新媒體環境下廣西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與發展探究[J].廣西教育,2024(27):165-168.
[10] 王洪珅.社會互動建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滯礙的紓解路徑[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24,38(5):81-88.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體育科學學院
作者簡介:吳燁桐,福建福州人,本科,研究方向為體育文化。
基金項目:福建師范大學2024年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文體之旅——打造體育賽事與海絲文化融合產業平臺”(cxx1-2024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