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文化韌性理論為框架,深入探討河南傳統民居的活態保護與協同再生。研究表明,河南傳統民居在自然挑戰與社會變遷中形成了獨特的韌性,同時河南傳統民居文化韌性也面臨一些挑戰。基于此,文章針對性地提出基于文化韌性修復的動態適應性路徑,以及多元主體驅動的價值轉化體系,最終推動傳統民居從靜態保護向動態再生轉變,為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振興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河南傳統民居;韌性保護;活態傳承;協同再生
分類號:TU241.5
河南傳統民居不僅是物質空間的載體,也是人與自然千年博弈中凝結的生存智慧。在城鎮化快速推進的當代,文化認同的弱化加劇了價值脫嵌,這些歷經歲月的建筑遺產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存續危機。如何突破凍結式保護與開發性破壞的二元困境,成為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的關鍵命題。
文化韌性理論闡釋
文化韌性的概念源自生態學領域的“韌性”,經社會科學的拓展與深化,被賦予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它是指文化系統在遭遇自然災害、社會變遷或技術沖擊等外部擾動時,憑借自我調適、創新轉化等機制,維持核心文化功能的持續穩定運行的能力。文化韌性理論的框架包括三個核心維度:第一,適應性,即文化系統對外部環境變化的動態感知與響應能力,能夠依據環境變化靈活調整自身結構與功能,以實現與外部環境的動態平衡;第二,冗余性,通過構建多元要素的備份體系,增強文化系統的穩健性,確保在部分要素受損或失效時,其他要素能夠迅速補位,保障系統功能的存續;第三,學習性,強調文化系統從歷史經驗中汲取知識、總結教訓,并通過知識的傳播與迭代更新,不斷優化自身結構與功能,以提高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
河南傳統民居的韌性表征解構
空間韌性
河南傳統民居的空間韌性集中體現于其適應性布局、功能彈性和災害應對策略。合院式建筑憑借中軸對稱與圍合結構,進而優化微氣候,夏季促進通風,冬季阻擋寒風;地坑院等地下或半地下空間借助熱惰性,實現冬暖夏涼,有效降低能耗。在災害應對層面,河南傳統民居的高臺基設計能夠防澇,窄巷布局有助于防風沙,坡屋頂則便于快速排水,這些特征均為長期適應河南氣候災害的結果。此外,可拆卸隔斷、多功能廳堂等靈活可變的空間劃分,使建筑能夠依據家庭結構與社會需求動態調整,展現出空間使用的持久適應力。這種與自然環境和人文需求深度耦合的空間智慧構成了民居空間韌性的核心基礎。
材料韌性
河南傳統民居基于地域資源條件,廣泛采用夯土、青磚、木材等自然材料,構建出“里生外熟”的復合墻體結構(內層土坯保溫、外層磚砌防潮)以及柔性榫卯木構架,從而在滿足結構穩定性的同時,也具備抗震緩沖能力。在材料工藝方面,河南傳統民居分層夯筑的土墻與麥秸泥抹面等傳統技法,有效提升了建筑的抗風化與抗雨水侵蝕性能;同時,標準化構件的制作方式則便于在損毀后進行快速替換與修復。這種因地取材、因材施技的營建智慧不僅使建筑在資源約束條件下實現了長效耐久,還通過低技術、低能耗的維護方式,達成了全生命周期的韌性循環。
河南傳統民居文化韌性面臨的挑戰
文化適應性失衡:生態擾動下的生存危機
河南傳統民居在其長期演化過程中所形成的韌性系統,正面臨著自然生態變遷帶來的嚴峻挑戰。氣候變化所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已超出傳統建筑材料的耐受閾值,導致夯土墻體出現潰散、木構架腐朽加速。在豫西地區,窯洞民居依賴穩定的黃土層,但長時間的干旱使得黃土層水分減少,土體發生收縮,窯洞因此出現裂縫甚至坍塌。與此同時,現代城鎮化進程中的地貌改造,如河道硬化、植被削減等,破壞了原有的微氣候調節系統,使傳統聚落喪失了局地環境的緩沖能力。這種自然與人工復合系統的失衡不僅威脅到民居的物理存續,也使其所積淀的適應性智慧面臨“失語”的風險。
文化冗余性解體:保護主體的結構性缺失
河南段傳統民居保護的核心困境在于其社會支持系統的系統性瓦解。傳統營建技藝的傳承鏈條已然斷裂,掌握核心技術的“掌尺師傅”群體老齡化嚴重,而年輕一代對傳統建筑工藝的興趣與認同感持續弱化。此外,快速的城鎮化導致鄉村人口外流,大量民居空置衰敗,社區集體記憶和場所精神逐漸消散。這種保護主體的結構性缺失使得傳統民居的維護與更新失去了社會基礎,技術傳承、資源調配和組織實施均面臨系統性挑戰。
文化學習性弱化:符號異化與價值脫嵌
一方面,傳統建筑符號被剝離原有文化語境,淪為商業化開發的裝飾元素,致使營建智慧與空間倫理趨于表層化與碎片化。另一方面,年輕世代對“土氣”民居的價值認知發生斷裂,傳統空間形態與當代生活方式需求錯位,加劇了文化脫嵌。更為關鍵的是,一些維系建筑人文內涵的實踐體系正在消逝,使民居淪為單純的物理容器,喪失其作為文化載體的精神維度。這種價值認同的弱化不僅削弱了保護動力,也使傳統營建體系難以實現創造性轉化,陷入“保護—異化”的悖論循環。
河南傳統民居的活態保護與協同再生路徑
活態保護:基于文化韌性修復的動態路徑
1.空間修復的“新陳代謝”
傳統民居保護需要突破靜態保存局限,建立動態演化“新陳代謝”機制。在保留承重結構與傳統風貌基礎上,采用可逆性加固技術提升建筑韌性;通過功能復合化改造,將傳統院落轉型為兼具文化展示與社區服務的活態空間;植入智能監測和生態基礎設施,實現傳統排水系統與現代市政有機銜接;同時,重建鄉土植被系統,運用海綿城市理念修復景觀生態。這種動態平衡路徑避免凍結式保護僵化,防止過度商業化開發,使傳統民居在功能更新中獲得新生,實現文化傳承與可持續發展的有機統一。采用新舊共生技術,在夯土墻體植入現代抗震纖維,或在木構架節點增設金屬加固件,保留傳統風貌并提升安全性能;將閑置合院廂房改造為鄉村書屋、民宿或手工作坊,植入新功能激活空間活力,嚴格保留原有空間序列與尺度關系;運用現代模擬技術,量化傳統布局氣候適應性,以參數化設計在新建部分實現傳統智慧當代表達;建立村民參與“自主更新”平臺,制定兼顧文化保護與現代需求的改造導則,允許居民在規則框架內自主調整非結構空間。
2.材料技術的“在地創新”
在延續傳統夯土工藝精髓的基礎上,利用科學改良實現技術升級。通過“本土智慧+現代科技”融合創新,構建可持續韌性營建體系。同時,采用生態磚瓦等材料優化傳統性能,發展鋼木混合結構等新舊材料協同技術。此外,結合數字化工藝與循環經濟模式,提升抗震、節能等性能,保持建筑文化基因的活態傳承,實現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的有機融合。這種創新路徑延續河南地域特色,賦予建筑應對當代挑戰的新韌性。
3.社會網絡的“彈性重構”
河南段傳統民居保護需要重建新型社會支持系統,通過多元主體協同實現保護力量的有機整合。重點構建“三位一體”參與機制:以原住村民為傳承主體,負責日常維護與技藝傳承;專業機構提供技術標準與培訓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活化利用。通過建立鄉村建筑合作社、工匠工作坊等組織形式,將分散個體力量組織化。同時,借助數字化平臺構建“云匠人”網絡,實現傳統技藝的跨地域傳播與應用。當社區內生力量與外部資源形成良性互動時,民居保護可從“政府輸血”轉向“自主造血”,在現代化進程中保持持續的生命力。
協同再生:多元驅動的價值轉化體系
1.“生產—生活—生態”協同融合
通過“三生”協同融合,構建可持續價值轉化體系。生產賦能:將傳統民居空間轉化為特色手工作坊、文化創意工坊或生態農業體驗基地,延續地域產業基因,如利用地坑院發展窯洞民宿、非遺工坊,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收益良性循環。生活活化:保留社區原真性生活場景,優化現代居住功能,如植入節能技術改善窯洞舒適度,同時維系鄰里社交空間,避免“博物館化”或過度商業化導致的社區空心化。生態修復:基于傳統智慧修復鄉土景觀,如重建防護林帶、恢復雨水滲透系統,并引入低碳技術(如光伏屋頂、雨水回收),實現人居環境低干預、高韌性。這一路徑強調多元主體協同——村民自主更新、政府政策引導、企業市場化運營、學者技術支撐,最終形成文化傳承、民生改善與生態平衡的共生格局,使傳統聚落從靜態保護轉向動態再生。
2.數字技術賦能
通過三維掃描建檔和物聯網監測,實現文化遺產數字化留存與風險預警;借助計算流體動力學模擬和人工智能推演優化保護方案;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結合機器人夯筑和3D打印實現傳統工藝智能傳承。這些技術創新手段構建了歷史建筑全生命周期保護體系,搭建起連接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的文化橋梁,為文化遺產的活態延續注入了數字化動能。
3.政策協同創新
河南傳統民居保護需要通過多維政策協同創新,構建制度保障體系。在縱向維度上,建立“國家—區域—地方”三級政策銜接機制,將文物保護法規與鄉村振興、生態治理等政策有機融合。在橫向維度上,推動住建、文旅、農業等多部門聯合出臺傳統民居活態保護導則,明確技術標準與實施路徑。重點創新三項機制:一是設立傳統建筑技藝傳承人認證制度,保障匠人權益;二是開發“文化地票”交易模式,實現保護價值經濟轉化;三是建立保護績效與生態補償掛鉤機制,激發基層保護動力。這種政策協同體系既能守住文化根脈,又能激活發展動能,為傳統民居傳承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文章基于文化韌性理論,深入剖析了河南傳統民居在多維層面的韌性生成與斷裂,并提出了活態保護與協同再生的路徑,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應進一步聚焦傳統智慧與現代技術的深度融合,探索社區參與式保護的長效機制,構建動態的文化生態系統,使傳統民居在現代化進程中真正成為可持續社區發展的活性細胞,守護人類在面對環境挑戰時的永續創新能力,為傳統民居保護提供更具價值的策略。
參考文獻
[1] 孫怡然.豫西傳統民居地坑院的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策略研究[J].住宅產業,2020(7):23-27.
[2] 冒亞龍,曾羽曦.基于建筑符號學的河南中牟傳統民居更新設計策略研究[J].建筑與文化,2023(9):16-18.
作者單位:信陽農林學院" 風景園林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張志鋒,河南洛陽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為環境設計、傳統村落與民居建筑;唐卉,河南信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人居環境設計。
基金項目: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數智化賦能河南省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路徑研究”(252400410626);2024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興文化‘河南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研究’”(2024XWH226);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大別山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基因譜系構建與集群化保護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252400410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