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做出的戰略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要“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教育引導全社會自覺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堅決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將制度化的內涵、特征、運行標準、評價標準、效果反饋等落到日常,才能真正激發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在功能;只有構建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有效路徑,才有助于建立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的道德體系,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和諧,進而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行穩致遠。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16號文件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至此,作為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豐富和發展,鮮明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傾向性成為理想信念的基本特征。人的理想信念的形成和確立,與其價值觀的形成和確立同步且相輔相成。制度是人們物化了的價值觀。制度化“是新的組織結構、規定和行動被賦予沒有異議的意義和價值的過程\"。亨廷頓認為制度化是組織和程序維持穩定性的一種進程。制度化體現在規律性和規范性上。因此,新時代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是對理想信念教育規律的反映,常態化體現在穩定性、日常性和長期性上,主要針對突擊式、運動式而言,制度化是針對理想信念教育的隨意性、零散性而言。這就要求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態化制度化要避免隨意性、突擊式的學習,要將日常穩定的行為規范納入正規的制度體系中,體現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學、有效、持久。
一、新時代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建設的必要性
(一)在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進程中凝心聚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黨和中國人民在實踐中獲得的,具有廣泛的社會共識和高度的社會認同,是社會共同文化價值觀念的重要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人民提供了確定的價值準則,約束和調整人們的價值觀念和具體行為。因此,理想信念教育成為維護社會秩序和凝心聚力的有效手段。這種凝心聚力的作用在新時代顯得更為重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帶來思想領域的深刻變革。市場經濟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帶來價值觀的多樣化,這對于提高市場的活躍度具有鮮明的意義。然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等不良價值觀也充斥其中,使得我國社會思想道德文化領域呈現出不同思想的交流、交融和交鋒。大量事實證明:“思想文化陣地,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的思想不去占領,各種非馬克思主義、非無產階級的思想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就會去占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全社會的共同理想信念,能激勵個人在實際生活中自覺地為他人、社會和民族利益而努力奮斗,自覺地向主流價值觀看齊,主動摒棄不良價值取向,積極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因此,個人價值標準的監督和弘揚,就需要將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在制度的統攝、規范、協調下弱化不良價值的負面影響,引導人民大眾在規范的制度體系下將理想信念融于日常生活中,涵養起與中國式現代化相匹配的現代理性精神,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在奉獻國家民族發展的進程中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
(二)在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功能中提振思想政治引領力
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帶來的社會結構分化使社會群體也趨于多元化。多元的社會組織形態、多樣化的社會群體,以及由此產生多樣化的價值觀念。信息傳遞的效率、豐富多彩的社會公益活動也越來越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如何將不同社會組織的思想政治資源整合起來,這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挑戰,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方面來說,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和價值使命,也是整合各類不同思想政治資源強有力的紐帶。這需要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完整的理論內容、科學有效的實踐方法,以及可靠的制度保障應對全面升級的新格局,這種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把理想信念教育的工作提到一個新的高度。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最好的黏合劑,就要適應新格局,形成制度化的工作體系,并落實在常態化的工作中,與其他制度如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形成長效、齊抓共管的體制機制,在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功能中,提振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力,不斷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以更好地適應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二、新時代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建設的基本原則
馬克思指出,“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它的最終結果;這些原則不是被應用于自然界和人類歷史,而是從它們中抽象出來的;不是自然界和人類去適應原則,而是原則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歷史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應堅持的原則是從理想信念教育實踐經驗中抽象出來的,只有符合理想信念教育實際情況、反映理想信念教育規律要求的原則,才是正確可行的原則。從根本上說,制度要解決人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秩序問題,這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得出的重要結論。之所以需要制度,是因為人的交往以及利益需求的多樣性,需要對這些交往與利益進行規范,這就決定了制度本身也具有多樣性。當然,制度建構并不只對自己領域的發展有利就行,還需要綜合考慮與其他領域的協調性、融合性,這就指出制度建構的框架的重要原則。
(一)協同性原則
所謂協同性原則是指理想信念教育應融人經濟、文化、教育、管理等各方面工作乃至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結合各項具體工作的實際進行。馬克思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應堅持協同性原則。協同性原則要求不同主體之間要以整體、系統、協同的方式和思維來推動事物的發展。落實到思想政治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建設中就要求各主體之間要加強統籌,各部門各單位在開展具體工作時,要勇于承擔,不互相推矮扯皮,形成資源的協同利用,進而趨向制度協同,使之同向發揮作用,形成正向合力。通過協同各主體之間增強社會凝聚力,彼此之間的認同感也進一步加深,暈輪效應由此產生,從一個單位、一個部門內部的協同擴展到一個行業、一個地區之間的協同,各主體主動將自己融入其中,在高效有序的制度規范下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不但提升了個人的道德水平,也提高了整個部門乃至整個地區的道德風尚,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
(二)主體性原則
一般來講,在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是教育主體,受教育者是教育客體。但受教育者并不是被動地接受教育影響,他們在教育過程中也在不斷地進行著自我教育,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體,在教育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理想信念教育對受教育者的積極影響只有通過他們自身主動地內化才能真正實現,受教育者的主體能動性是影響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可見,無論是受教育者還是教育者都要關注人的全面發展性。制度除規定人們在社會關系中所應當遵循的規范之外,還制約著人的本質的發展。因此,能否使人得到全面自由的發展、能否實現人的全面解放以及能否使人的本質越來越完善,是衡量制度好壞的標準之一。因此,在對理想信念教育進行制度化設計時,必須將人的維度充分考慮進去,使設計的制度能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并能夠不斷完善人的本質。
(三)公平性原則
制度的構建應當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制度無論是在其所支持的社會運行過程中,還是在對社會利益進行分配中都應當遵循一定的原則。這種原則是公平、公正的原則。這是制度文明與否、好壞的重要判斷標準。制度的建構應當具有權威性、不可違抗性。制度要想具有權威性以及不可違抗性,就只有在執行中做到公平、公正,不打折扣,而且權威性是制度具有強大約束力和不可違抗性的前提。如果在各種實踐中,制度的執行缺乏必要的力度,就很難對人們的各種行為產生約束力,從而使制度“軟化”,這樣的制度就流于形式,沒有實質性的作用,人們對制度就不會產生認同感,更不用說遵守制度了。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要想真正落到實處,就要真正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無特殊。而且要制定出相應的邊界,以此框定執行者在制度執行過程中的權力和責任,盡可能地減少不確定性,并在此基礎上解決制度建構本身存在的問題并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這個邊界與框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使其內部協調發展、有利于保證制度執行的公平公正。
三、新時代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建設的實踐理路
(一)促進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主體意識的自覺
人的理想和信仰體現著人存在的超越性和深度,它的缺失或者缺位使人的生活失去了根基,因此要將理想信念教育的價值取向貫穿于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使之作為紐帶平衡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才能不斷提升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層次。這就需要國家從頂層設計上做好制度規劃,但由制度向制度化推進的過程中,人們主體意識的自覺就成為重中之重。當每個主體都能在制度的框架下主動發展自己的精神生活,管理自己的精神家園,以真正主人的姿態,以自覺、自為、自主的狀態,建設自己精神世界的時候,人的價值才會呈現。同時制度的執行也是制度化推進過程中的核心環節,而要想制度執行的效果好,就必須體現出制度的公平性,規則公平、機會均等、利益公平,現代社會是開放的社會也是理性的社會,是依靠契約、法規、制度維持秩序的社會,如果個體自主性、獨立性、選擇性意識增強了,但制度意識、法治意識還沒培育起來,也就是思想觀念還停留在傳統的自然經濟社會而沒有真正現代化起來,就很難適應現代社會的生存法則,因此,只有主體的自我意識覺醒了,框架在有規則的范圍內,才會提高個體面對誘惑、抵御風險的能力,提高個體自教自律的自覺性。
(二)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系統內容的完備
推進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的前提是內容要系統完備、成體系化。系統完備的理想信念教育制度既要有充實的理論體系,又要有可操作性強的實踐內容。只有憑借豐富且有說服力的教育內容體系支撐,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才能深人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上,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上\"。因此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推動理想信念教育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改造主觀世界,堅定理想信念,引導人民群眾積極將“五史\"教育人腦入心。同時也要建立實踐養成教育體系。堅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充分利用好各類育人資源,如紀念館、展覽館、博物館、烈士紀念場館等,拓展實踐形式,依托各類社會組織建立形式多樣、涵蓋各種人群的理想信念教育實踐基地,廣泛開展社會調查、社會公益、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增長能力本領。實踐能使人們獲得富有感情色彩的體驗,也能促使人們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理想信念。
(三)構建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方式方法的多樣
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必須建立常態化的教育機制。要將理論學習機制長效化固定下來,形成常態。比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的建立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應,2024年開展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也要常態化,將主題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能夠引導黨員干部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以制度建設來推動思想武裝的深入發展。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即時性、靈活性,通過多媒體平臺拓寬優化學習方式,建立互聯網學習互動機制,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時間,通過遠程視頻、微課、微信公眾號等方式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同時也要建立反饋學習效果的機制。要建立理想信念教育學習的報告制度,使黨組織能第一時間掌握黨員干部的思想動態。另外,還要進一步完善干部教育培訓及考核評價機制,以適應新時代對干部能力現代化的新要求。《決定》也指出要“健全常態化培訓特別是基本培訓機制,強化專業訓練和實踐鍛煉,全面提高干部現代化建設能力\"48。這就要充分發揮黨校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熔爐\"作用,更新培訓理念,創新方式方法,建立健全相關體制機制,擴大培訓受益面,實現優質資源共建共享,高質量開展干部現代化建設能力培訓。
參考文獻:
[1]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24:38.
[2]吳重涵,王梅霧,張俊.教育跨界行動的制度化特征一對家校合作的經驗分析[J].教育研究,2017(11):81-90.
[3]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7.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6]習近平.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一—習近平這樣論述馬克思主義[EB/OL].(2020-05-05)[2024-10-27].http://www.ce.cn/.
(責任編輯: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