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要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扭住推動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建好建強國家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重型裝備生產制造基地、重要能源及原材料基地、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向北開放新高地”。制造業是我國實體經濟繁盛的根本,是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領域。作為國家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如何讓制造業內部升級與外部融合順應高質量發展是哈爾濱市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重要原動力。
一、哈爾濱市制造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哈爾濱市制造業在經濟延續性恢復向好的作用下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尤其是2023年是“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哈爾濱市仍將著重發展制造業作為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尤其是在數智化轉型升級、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等方面持續發力,不斷固本強基,持續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助力哈爾濱市先進制造之都建設。
(一)產業結構持續升級
2023年前三季度,哈爾濱市裝備、食品、石化、醫藥四大傳統重點產業工業總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 76.7% ,同比增長 0.3% ,增速高于全市規上工業3.7個百分點。其中,裝備制造業發展態勢良好,通用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13.3% ,以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為例,企業在電站鍋爐、電站鍋爐輔機等領域市場斬獲多項訂單,產值同比增長 5.4% ;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13.6% 。在醫藥工業方面,2023年前三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長 17.9% ,增幅處于四大傳統支柱產業首位。其中哈藥集團股份、康隆藥業等重點藥企產值均實現較快增長,行業企業狀況逐步改善,重點產品競爭力增強。此外,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增加值實現正增長,分別同比增長 7.1% 和 3.1% 。
(二)產業層級邁向高端
哈爾濱市聚焦傳統產業,加快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步伐,推動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再造新優勢,食品產業持續向中高端和綠色化轉型,化工產業加快向精細化工和化工新材料轉型;高端裝備、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對制造業引領作用逐漸加大,2023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高端裝備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10.8% ,其中,生物產業、醫藥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 16.3% 、 17.9% 和 19.5% ;高技術產業占規上工業比重由上年同期 10.9% 提升至 12.1% ;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0.8% 。
(三)科技引領作用日益顯著
2022年以來,安天科技、新光光電、瑞興科技、中航發哈軸先后被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制造業領域累計擁有國家級技術創新載體54家。發電裝備智能制造創新中心和智能物聯網創新中心是全省僅有的兩家制造業創新中心。近年來,支持企業建設創新載體,培育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達到306家;支持企業研發新產品,首臺套產品達到282個;積極培育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市級以上技術創新示范企業達到296戶。同時,加大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單項產品培育力度,培育市級以上單項冠軍企業和產品139個,其中,培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個、單項冠軍產品4個;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38個、單項冠軍產品16個;市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46戶,單項冠軍產品33個。科技成為哈爾濱制造業參與全國產業鏈條的重要支撐。
(四)數智化升級穩步推進
把數字經濟作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增量,加快推動數字經濟和制造業深度融合。全力推動制造業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建設省級數字化車間112個、智能化工廠5個,安宇迪航空、東安實業、團結鍋爐等實施智改數轉企業,實現了降本、提質、增效,改造后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高 20% ,生產成本降低 15% ,綜合能耗降低 10% 。不斷夯實“數字底座”,加快5G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節點并進入國家頂級序列,建設5G基站2.5萬余個。完善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推動建設龍哈工業云、產業云、產融云平臺,上云企業突破1萬家。哈爾濱陽光惠遠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等3家單位獲批國家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哈爾濱工大微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3戶企業的物聯網示范項目入選工信部2023年物聯網賦能行業發展典型案例;38戶企業進人2023年度國家級綠色制造名單。
(五)龍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
2023年前三季度,哈爾濱市工業總產值達到億元及以上企業287戶,其中,5億元及以上69戶,10億元及以上28戶。其中,文威哈爾濱銅業科技有限公司、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哈爾濱廣瀚燃氣輪機有限公司、哈爾濱珍寶制藥有限公司、哈爾濱鴻展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增產量較大,同比增長分別為400.9%.31.9%.273.3%.304.7%.15.0% 同時,文威哈爾濱銅業科技有限公司、飛鶴(哈爾濱)乳品有限公司、哈爾濱大牧人牧業有限公司、哈爾濱紅光重工有限公司等2022年投產入規企業產值帶動明顯,2023年前三季度分別完成產值13.4億元、6.4億元、6.1億元、2.2億元,向上拉動全市規上產值1.3個百分點。
(六)科技成果轉化活力集聚釋放
哈爾濱市制造業企業緊跟國家戰略,緊盯前沿技術,攻克科技難題,在細分領域和重點產業持續發力。工業項目賦能提質三年攻堅戰,恩維生物新型動物疫苗、科友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碳化硅襯底材料、工大衛星研發智造總部基地等一批重點項目落地建設。2022年以來,實施工業技術改造項目420項,2022年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 33.5% ,2023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長44.0% ,其中,哈爾濱珍寶制藥有限公司經過技術改造,實現產能提升、銷售渠道暢通,前三季度產值同比增長 304.7% ;哈爾濱中實米業有限公司通過生產線技改,升級后的設備可以通過機器人進行產品碼垛等操作,相較人工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前三季度企業完成產值2.9億元,同比增長 65% 。
二、哈爾濱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隨著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國內經濟布局調整優化,哈爾濱市近年來制造業增長趨緩,面臨國內外壓力的日益增長,制造業發展面臨的問題不斷凸顯。
(一)產業結構仍需調整
一是三次產業結構失衡。從產值來看,2023年前三季度,哈爾濱市三次產業結構為 5.6:24.2:70.2 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1006.8億元,下降 1.9% ,低于GDP增速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2918.1億元,增長 4.8% ,拉動GDP增長3.4個百分點,對GDP增長貢獻率達 111.5% 。從產業結構來看,目前哈爾濱市服務業的發展要優于工業,正處于穩步上升階段,發展態勢向好,其占比已達到發達城市三產比重的標準。而作為以工業立市、工業強市為發展目標的哈爾濱市,工業發展持續低位運行、增長乏力,導致二產比重長期偏低且提升步伐緩慢。二是傳統行業與新興產業比例雖然在緩慢向好,但傳統產業仍占較大市場份額,新興產業發展空間受到擠壓、制約。2023年前三季度傳統產業降幅收窄,占比 70% 的食品、醫藥、石化、裝備制造等4個重點產業增加值下降 0.7% ,可見哈爾濱市在產業結構方面仍需調整。同時,制造業主要以中低端產業為主,高端產業缺乏,導致哈爾濱市低附加值產品較多,產能過剩,而高附加值產品較少,企業獲取的經濟效益較低。另外,服務業對先進制造業的支撐力不足。目前,哈爾濱市大部分生活性服務業處于恢復期且呈現快速增長態勢。2023年前三季度,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營業收入等生產性服務增速較快,分別增長 9.0%.19.6% 133.4%.44.8% 。而生產性支持服務、節能與環保服務、生產性租賃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恢復相對緩慢,嚴重制約了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進程。
(二)工業化、數字化融合程度不高
目前,哈爾濱市正處于兩化融合的起步建設、單項覆蓋等轉型初級階段,大部分制造業企業,特別是占比較高的中小企業尚未實現最初的信息化積累,設備升級換代還未完成,跨行業跨產業的集成運作尚未突破,關鍵技術、成果轉化和要素儲備尚有欠缺,阻礙了數字化發展進程。工業網絡云平臺使用效能不高。哈爾濱市針對兩化融合建設的龍哈工業云、產業云、產融云等平臺,由于企業認識不足利用效率偏低,效能沒有充分發揮。尤其是以工業軟件為核心的新型制造業體系尚未健全,高端智能產業鏈的技術帶動作用仍需加強。同時,高速寬帶網絡架構尚未建成。哈爾濱市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尚未完全鋪開,尤其是在縣(市)及部分落后區域,寬帶網絡建設欠賬較多。另外,數據是融合發展最寶貴的戰略資源和基礎要素,但當前大數據中心存在覆蓋面窄、使用率低、數據采集困難的問題,而大部分企業則存在數據管理應用能力不強、智能應用水平不高、安全防護能力不足等問題,數字化的基礎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創新引領成效不明顯。
(三)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融合驅動力不足
哈爾濱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于制造業且聯系不緊密,尚未形成各展優長、協調發展的模式。根據發達國家服務業發展呈現“雙 70% ”的定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哈爾濱市服務業比重已初步達標,但是生產性服務業比重卻相距甚遠。目前,哈爾濱市兩業融合的發展模式多以價值鏈的中游“點對點”“點對群”為主,“群對群”的發展模式尚在探索實踐中。而針對制造業價值鏈上游的研發、創意設計、技術攻關,下游的運營銷售、品牌推介以及售后服務參與較少,科技型生產性服務業規模小,對于制造業支撐明顯不足。絕大部分的生產性服務業資源向制造業中游傾斜,資源過剩和過貧同時出現在制造業產業鏈上,供需銜接尚不足,產業鏈不完整,資源分配利用不合理,產業配套尚顯不足,使得兩業的互動發展受限,呈現融合程度低的態勢。另外,哈爾濱市還缺乏兩業融合頂層設計,對于統籌規劃、職責分工、配套政策、項目落實等協調性、貫徹性尚顯不足。
(四)創新能力不足
哈爾濱市制造業創新產出較為缺乏。據2021年度全國技術合同交易數據顯示,2021年哈爾濱市登記技術合同完成4240項,分別占全省的 59.4% 、全國的 0.62% ;實現成交金額263.12億元,分別占全省的75.1% 、全國的 0.71% ;其中,完成技術交易額102.87億元,分別占全省的 68.4% 、全國的 0.41% 。在同級別城市中,哈爾濱市技術各項指標僅高于長春,與其他城市存在巨大差距。同時,哈爾濱市創新投入也不理想,2021年每萬人中從事Ramp;D活動人員53人,同比增長 10.4% ;Ramp;D經費支出134.2億元,同比增長12.4個百分點;科技支出占地方財政比重為 0.98% ,同比下降10.1個百分點。科技投入整體雖然處于上升趨勢,但是與同級別城市還有很大的差異。創新投入與產出的不足,嚴重制約了產業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尤其是企業Ramp;D投入不足,科研人員缺乏,創新能力欠缺,使得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無法創新升級。無論是兩業融合還是兩化融合都對科技創新能力有較高的要求,目前哈爾濱市的創新能力還不足以支撐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需求。
三、哈爾濱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器、強國之基,是一個城市創造物質財富的主要途徑,更是科技創新和民生發展的現實基礎。因此,哈爾濱市要從激發創新活力、夯實產業基礎、推動數智化發展,以及“兩業”深度融合等方面持續深耕,已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一)提升制造業產業基礎能力
哈爾濱市應抓住國家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契機,做好頂層設計,通過調研分析找到制造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和短板,以航空航天、清潔能源、節能環保裝備、新能源汽車等重點行業的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轉型升級為突破口,向一些市場占有率高、品質好、功能單一、技術含量低、資源占有率不高的產品集中力量,對要素進行整合升級。在補齊短板的同時,加強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哈爾濱市制造業企業要想參與全球供應鏈,就要與國際接軌,采用國際通用的測量體系、質量標準體系以及認證體系。因此,要特別針對新能源基礎材料、核心技術基礎零部件、關鍵工藝等建設標準創新中心、計量中心以及檢測中心,為制造業參與國際分工把好關、服好務。根據制造業發展數智化趨勢,建設信息平臺、大數據中心、技術平臺等新型產業基礎,為新業態提供高質量的信息共享、數據整合、技術合作等服務,著力為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品應用和知識產權等相關方面提供政策支撐和服務。
(二)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
以制造業企業為主體與大學大所聯合,統籌科技力量,圍繞制造業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的生產關鍵環節、基礎技術和重點產品開展科技攻關。加強制造業全產業鏈先進技術研究,加快研發高性能材料、結構材料等生產要素,突破高端產業鏈上游關鍵要素供給的瓶頸。實施科技重大項目,完善和提升重要制造行業從設計、材料、工藝、裝備、技術、產品推廣應用等全鏈條的科技創新供給能力。加快高端制造業技術發展,支持國際前沿應用技術、尖端材料、科技研發及工程化開發,提升高端前沿應用技術和原創性技術的儲備和開發水平。鼓勵制造業上下游企業、大學、大所等針對應用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開展協同式創新和集群式研發。培育擴展重要行業在航空航天、清潔能源、節能環保裝備、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等高端領域的應用。強化公共服務平臺支撐,加快整合科技領域創新資源,依托相關國家重點實驗室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制造業創新平臺,瞄準國際制造業前沿,探索新功能,拓展新應用,引領產業技術變革。
(三)推進制造業數智化發展
一是加快推進智能化關鍵技術研發。哈爾濱市推進制造業“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促進各種創新要素向先進制造業集聚,聯合創新、協同攻堅,形成產業聯盟。根據“先進制造之都”的發展需要,面向航空航天、清潔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機器人及智能制造、冰雪裝備、農機裝備、節能環保裝備等重點領域,推進智能技術裝備、數字化軟件、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系統集成應用,通過系統、平臺等新興載體將企業與上下游企業聯合起來,共同研發一批涉及制造業各個產業的“首臺套”設備,為本地產品數智化、產業化奠定基礎。推動新一代數字技術、信息技術在制造業產品中的融合應用,促進智能制造業、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等行業實現數字化分析測量、自動化生產、智能化調控。依托優勢企業,開發智能化生產線,滿足全產業鏈集成創新需求。二是加快實現制造業智能化功能。哈爾濱市應針對新能源汽車、機器人、增材制造、冰雪裝備、農機裝備等領域的核心技術創新、自動化控制系統、智能化平臺等環節的研發與應用,同時研發配套智能軟件系統以及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為實現制造環節和制造工藝的智能化提供技術支撐。
(四)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一是要合理配置要素資源,推進兩業深度融合。哈爾濱市應借助經開區(國家級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區域),找準二產和三產融合的切入點,優化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模式。鼓勵服務業以多種模式參與制造業價值鏈的上下游環節,實現產業交叉產生盡可能多的交點,為兩業的深度融合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依托經開區建立面向域外的針對兩業融合的開放型合作平臺,為資源共享、信息交流提供新型載體,鼓勵重點企業參與國際分工。通過國際開放網絡平臺,將哈爾濱市制造業科技研發水平、生產要素供給、優質產能及高質量產品等向國內外更廣泛的區域進行推介。二是強化產業鏈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面向生物制藥、航空航天、機器人、電子元器件、新材料等一批產品集成化、生產自動化、管理智慧化的領域,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產業號召力的龍頭企業。發揮其帶動和吸引作用,帶動上下游配套服務企業在技術、管理、服務等領域不斷突破創新,通過互動協作、交流共享實現產業鏈深度融合和高端躍升。三是釋放其他各類主體潛力,提升兩業融合質量。引導大學、大院、大所以及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機構,發揮要素、科技、信息等優勢,積極創新創業,發展新產業新業態。通過市場的資源配置以及政府的宏觀作用,鼓勵建立跨區域、跨行業、跨領域的新型產業聯盟、科技攻關聯盟、研發轉化聯盟,針對核心技術進行橫向和縱向相結合的深度聯合攻關,加大科研投入,通過合作研發、成果轉化、統籌營銷等方式,實現兩業優勢互補,形成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兩業融合新業態。
參考文獻:
[1]余東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路徑與動力機制[J].產業經濟評論,2020(1:13-32.
[2]劉淑春.中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靶向路徑與政策供給[J]經濟學家,2019(6):52-61.
[3]楊偉民.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推動高質量發展[J].宏觀經濟管理,2018(2).
[4]劉國新,王靜,江露薇.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機制及評價分析[J].管理現代化,2020,40(3):20-24.
[5]韋莊禹,李毅婷,武可棟.數字經濟能否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武漢金融,2021(3):37-45.
[6]沈運紅,黃桁.數字經濟水平對制造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影響研究——基于浙江省2008—2017年面板數據[J].科技管理研究,2020(3).
[7]陳曉紅,李楊揚,宋麗潔,汪陽潔.數字經濟理論體系與研究展望[J]管理世界,2022(2).
[8]祝合良,王春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背景下產業數字化轉型:理論與對策[J].財貿經濟,2021(3).
[9]丁志帆.數字經濟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制研究:一個理論分析框架[J].現代經濟探討,2020(1).
[10]李春發,李冬冬,周馳.數字經濟驅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作用機理——基于產業鏈視角的分析[J]商業研究,2020(2).
(責任編輯:姚麗張百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