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是中央批準常設的全國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項,是引領黨的新聞與論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標桿。在第34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以下簡稱“總臺”多件作品獲獎,集中展示了2023年總臺全鏈條、全方位、全領域創新的豐碩成果,充分體現了總臺作為黨的宣傳報道主力軍、壓艙石的重要作用,更是對新時代非凡歷程的生動描述和影像記錄。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為主流媒體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面對人工智能技術等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給全球傳播格局帶來的深刻變化和復雜的輿論生態,總臺堅定不移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思想、重要論述、重要指示中找啟迪、找思路、找答案,以思想“破冰\"加速行動“突圍”,不斷開啟創新創意“總閥門”,持續激活高質量發展的“原動力”,聚精會神打造精品力作,加快建設全媒體生產傳播體系。
一、堅持思想引領,以思路創新、話語創新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非凡歷程的親歷者、記錄者、參與者,總臺用心用情打造“頭條工程”,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春風化雨,“飛入尋常百姓家”。以經典畫面和感人細節精彩呈現大黨大國領袖的思想智慧和風采魅力,大量首發、獨家、深度、原創報道不斷創新出彩,持續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與論。榮獲特別獎的新聞直播《選舉新一屆國家機構領導人》,運用豐富的電視新聞鏡頭語言,對習近平當選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并進行憲法宣誓進行全媒體全程直播,精準充分呈現珍貴瞬間,為重大歷史事件成功留下完整、完美的經典畫面,充分展現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激發起奮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的澎湃力量。電視消息《習近平同美國總統舉行中美元首會唔》利用多種傳輸設備,穩定極速播發現場獨家視頻,以莊重沉穩的敘事風格傳遞政治內涵,意蘊深長地展現習近平主席大國領袖風采,完美呈現會晤場景,向全球傳遞習主席對穩定改善中美關系的鮮明主張,回應中美兩國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期待,多項國際傳播數據實現歷史性突破,有力有效引導國際與論。
二、堅持重大主題宣傳報道平實務實、精準精確,持續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創新闡釋好新思想是黨的新聞與論工作者肩負的重大使命??偱_在改進文風上狠下功夫,注重報道主題與平臺的對象化、差異化、分眾化,努力打通黨的創新理論傳播“最后一公里”,讓新思想的傳播更接地氣、更有生氣。重大主題報道《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今年以來治國理政紀實》,從開啟新征程、高質量發展、新的文化使命、生態文明建設、大國外交等五個維度全面系統梳理2023年上半年習近平總書記的治國理政實踐,立意宏闊高遠,觀眾現場帶入感真切自然,以恢宏之氣和全新話語展現新思想的魅力??偱_遵循傳播規律,講求宣傳藝術,對重點節目強化統籌、全平臺傳播、績效考核,努力以細節、情感、網感的表達方式,將“國之大者\"與“民之關切\"融會貫通。新聞紀錄片《通向繁榮之路》開創性地將數據作為重要線索和細節,通過挖掘大數據、可視化設計與政論、紀實相結合,生動展現10年來近70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的典型案作為黨的意識形態重鎮和新時代例及豐碩成果,為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營造積極的輿論場。
三、輿論引導精準有效,著力在爭取人心、凝聚共識上下更大功夫,關鍵時刻發揮好“定音鼓”“風向標”作用
面對紛繁復雜的與論場,總臺主動出擊,以有風骨、敢亮劍、接地氣的新語態持續提升評論矩陣的與論威力,一系列評論言論類品牌欄目節目對國內外輿論場的引領力、影響力持續提升。新媒體專欄《玉淵譚天》作為總臺推動主流聲音占領社交輿論場的創新實踐,緊扣中國式現代化時代命題,持續聚焦涉及國家重大核心利益的焦點議題,以冷靜的筆觸分析事實,以深度的觀察塑造觀點,用大數據等數字化手段創作,用專家而非\"官家\"的話語表達,直抵用戶深層認知,在復雜的國際與論場中頻頻實現有效引領??偱_強化互聯網場域下經濟宣傳主動權、主導權,堅持把強信心、穩預期作為重點任務之一,有理有據有感地解讀中國經濟形勢,展望積極的社會預期。新媒體評論《經濟隨筆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深層邏輯》,“從生動現象,看內在邏輯\",由表及里,層層分析,運用生動比喻幫助受眾理解會議內容,看懂中國經濟發展大勢,消弭體感“溫差”,提振經濟發展信心。系列報道《隱形冠軍》聚焦“高精尖特\"企業克服困難、迎來轉機的故事,生動詮釋了中國制造的實力與信心,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偱_深刻把握正面宣傳與輿論監督的統一性,圍繞卡點堵點、痛點難點、焦點熱點,反映群眾訴求,有的放矢開展調查,推動解決實際問題?!督裹c訪談》推出的《填坑?挖坑》,以第一手扎實有力的證據,一步步揭露非法盜采礦產企業的違法事實和相關部門失職失守真相,有效推動問題解決,體現了主流媒體對熱點事件輿論引導的專業水準與責任擔當。
四、堅持國際傳播敢于斗爭、善于發聲,奮力提升全球定調引領能力
面對美西方發起的\"認知戰”,我們必須以變應變、以攻為守、贏得主動??偱_加快提升海外投送能力,著力加強國際熱點事件的首發能力、落地能力、就地“消毒”能力,完善全球突發事件快速反應機制。2023年10月,巴以沖突不斷升級,作為中國在海外唯一每天長達數小時新媒體直播的媒體,CGTN推出《第一現場火線直擊|關注巴以沖突現場報道》,調動全球拍客一線觀察,總臺海外各站點、各語種獨家報道,國際通訊社直播資源,多視角直擊巴以沖突核心,打破西方媒體單一傾向的報道局面,以國際化表達向世界傳遞了中國立場、中國聲音。總臺以深度言論打好“認知戰”,《玉淵譚天》等拳頭產品建設數字化認知攻防平臺,形成中國觀點全域穿透的認知塑造力。新聞專題《獨家:50部朝鮮戰爭電影揭露美國意圖》發揮數字技術應用創新能力,運用大數據監測,挖掘美西方媒體歪曲歷史真相的傾向,對50部美國拍攝的朝鮮戰爭題材電影進行解構分析,揭露美西方錯誤敘事,筑牢我國歷史定義權,把握國際對華認知塑造的主動權。紀錄片《星條旗下的槍\"殤\"》引用大量鮮活事例、數據和西方專家觀點,揭批美國槍支暴力泛濫、踐踏人權的真相,實現借嘴說話、借力打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深化主流媒體國際傳播機制改革創新\"等重大部署,這是黨中央賦予我們的重大職責使命??偱_將深刻把握國際傳播規律和藝術創作規律,深挖中華文化富礦中蘊含的人類共同價值,充分發揮82種語言等對外傳播優勢,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創新中國敘事的表達,策劃更多有新意、有分量、有影響力的全球傳播精品節目,加快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
五、進一步深化“思想 + 藝術 + 技術”融合傳播,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培育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點
當前,全球媒體行業普遍面臨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嚴峻挑戰。擔負新的文化使命,科技創新驅動是必不可少的助推器??偱_持續推進數字化賦能、移動化轉型、智能化升級,不斷為媒體深度融合“突破式創新\"注入技術新動能,加快建設全媒體生產傳播體系,加快央視新聞、央視頻、云聽等新媒體平臺迭代升級。大力推進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技術創新突破,在重大宣傳報道和國際體育賽事轉播中廣泛使用國產裝備,以超高清技術提升大小屏融合傳播的呈現質量,以云網一體的技術架構深化內容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人工智能引入全媒體內容生產流程的各個環節并制定相關規范。2023年,總臺首次完成亞運會主轉播機構服務,首次以4K/8K標準向全球提供國際公用信號和相關媒體服務,杭州第19屆亞運會開幕式直播首次在國際大型運動會開幕式中全程應用AR虛擬技術,精彩呈現電子火炬手從錢塘江上飛躍至開幕式現場點燃火炬等鏡頭,極大提升了整個開幕式的藝術表達和觀賞體驗,彰顯智能時代的中國科技創新能力。融合報道《頂級實驗室「在地下700米捕捉宇宙中的“幽靈粒子”選取代表中國科學前沿成果的頭部實驗室,通過XR、AR等技術手段以及特種設備拍攝,全景模擬未來探測器形態,呈現給觀眾從未見過的特殊視角,讓網友在不斷“解密”過程中獲得科學知識。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偱_將繼續把創新這一主旋律貫穿工作的各領域全過程,以釘釘子的精神抓好改革落實,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全面挺進主戰場,進一步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展現新征程上新聞與論工作的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