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系統性變革怎么變?我認為,必須堅持改革創新,結合各自實際,大膽探索。
一、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要狠抓內容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都重要,但內容創新是根本。在內容創新上,我認為,應重點把握好策劃、投入、激勵幾個關鍵。
策劃是前提。好新聞一定有好策劃。2024年在新版《鳥瞰新重慶》和《詩行長江》拍攝中,大家開玩笑說我是“重慶廣電最大的業務員”。確實,我每到一個區縣,都推薦我們的節自,但事實上,營銷不可能只靠刷臉,只有精品內容才能贏得受眾,才能實現兩個效益的統一。由于新版《鳥瞰新重慶》詩行長江》采用大視角、超高清、輕綜藝理念拍攝,在重慶同類節目中具有唯一性,滿足了區縣和行業的品牌、文旅推介等需求,區縣都爭相參與、主動支持。
2024年1月1日,在重慶市委主要領導的推動下,輿論監督欄目《今日關注》在重慶衛視開播。我們給欄目組提的總要求是,立足“黨中央明令禁止\"“群眾深惡痛絕\"“建設性監督”,報道的事情要件件有著落,期期有回音,形成與論監督矩陣和解決問題閉環。截至2025年1月,重慶衛視和各區縣融媒體中心共曝光問題4000余個,整改率超 90% ,有力推動了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在社會各界引起熱烈反響,收視率、收視份額在全國衛視同時段排名第一位,重慶廣電品牌影響力明顯提升。
2025年央視春晚,重慶是4個分會場之一,在央地媒體的共同努力下,推出《新重慶幸福年》等融媒作品4.3萬余件,全媒體觸達260億人次,“讓世界看到重慶\"等63個話題輪流登上社交媒體熱搜榜前十,重慶入境游客增長 112% ,接待游客3316萬人次,位居全國第一名,帶動文旅消費收入216億元,為重慶接住“潑天富貴”,獲得春節文旅高分貢獻了媒體力量。
投入是保障。投入是優質內容生產的基本保障,我們嚴格落實“采編經營分離\"“重點平臺重點保障\"等工作制度,有力推動了內容提質。例如,2022年我在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工作期間,克服壓力,加大投入,面向全國招聘專業人才,集團全額保障經費,創辦《重慶瞭望》并實行好稿重酬制,加強評論言論創作、熱點反思、重點工作與論引導。
在美國洛杉磯山火和重慶“胖貓輿情高峰期,我們組織《重慶瞭望》團隊,撰寫《洛杉磯山火是一面鏡子》珍惜生命是一種責任》等評論,有效引導輿論。
激勵是動力。加大激勵是主流媒體強化內容生產的重要機制,不管是在報業還是在廣電,我都推動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創優、獎勵人才的管理辦法。在報業集團工作期間,我們頂住壓力,黨委會作出決定,對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作品,由集團獎勵作者20萬元、編輯團隊10萬元,讓大家看到標桿和方向。
二、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要搶抓平臺煥新
打造上游新聞,推動都市報轉型。平臺是媒體的生命,傳播進入互聯網和智媒體時代,平臺的意義更加凸顯。2015年,面臨傳統紙媒尤其是都市報發行量斷崖式下滑的嚴峻形勢,我們頂住壓力,整合都市報,創建“上游新聞\"客戶端,成立全國較早、西部首個移動新聞客戶端。先人一步\"的“上游新聞\"連續多年被中央網信辦評為“全國最受歡迎的十大客戶端\",入選中國報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新案例。目前下載量9200萬次,用戶數超過1.3億。可以說,在平臺創新方面占據了主動。
建設國際傳播中心,助力講好中國故事。同樣是平臺,2018年成立的重慶國際傳播中心,也下了一招“先手棋”。2017年,基于對外宣傳工作趨勢的認識與判斷,我提出成立重慶國際傳播中心。從當時的認知上來講,就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但我認為這是主流媒體拓展功能的一個重要方向。經申請,主管部門大力支持及時批復,但資金只能自己解決,隊伍只能從“零”開始。
沒錢也要干!2018年8月,全國第一家省(市)級國際傳播中心—重慶國際傳播中心成立。當年12月,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了丨Chongqing英文網站上線儀式,還在海外主要社交媒體平臺開設了同名賬號。
2023年8月,重慶國際傳播中心迭代升級為西部國際傳播中心。現在,海外平臺總用戶數超2000萬,累計推出圖文產品超過10萬條,總曝光量超39.2億次,互動量突破4.38億次。2022年、2023年、2024年連續3年斬獲中國新聞獎,重慶的愛重慶英文網成為繼北京、上海、廣州之后第四個被GoogleNews每日收錄的中國城市英文網站,并直接推動重慶在2024年度城市海外網絡影響力排名提升至全國第四位。
這些成績的背后,有太多的艱辛甚至曲折,每一項進步都是對傳統模式的突破。但是,在這些數字和成績面前,當年所承受的那些巨大壓力,也就如風消散了。
打造“第1眼TV”,探索廣電轉型新路徑。廣電轉型的困境也是平臺的困境,我們堅定信心,從2023年開始加大力度打造重慶廣電移動傳播平臺。全力做強“第1眼新聞”,全力統一思想,加大投入,提升第1眼平臺傳播力、影響力。實現第1眼客戶端用戶數從2023年上半年1200萬到2024年7000萬的跨越式發展。
2025年1月,抓住重慶市國有文化企業改革機遇,重慶兩大知名媒體品牌“第1眼新聞\"和華龍網整合成立“第1眼TV”,打造全國領先的大視聽新媒體平臺。經過快速迭代、技術賦能、機制創新,“第1眼TV\"用戶下載量截至2025年1月已上升至9000萬次,全網用戶數也突破1.3億,并在全球建立了通聯網絡,目前已進入全國省(市)級新媒體前十名。平臺的創新有力賦能廣電集團整體轉型,重慶廣電集團從2023年上半年虧損5800萬元到2024年實現盈利4200萬元。
三、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要敢抓技術革新
技術推動新聞變革。互聯網與智媒體時代,技術已突破傳統“保障”的功能局限,超越了單純“賦能\"屬性,轉而成為驅動新聞生產的核心要素與根本動力。當下新聞傳播已步入“技術主導”的新紀元,“無技術,不傳播”的特征日益凸顯,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塑著新聞生產與傳播的整個生態鏈。
2022年8月,重慶山火肆虐,牽動全球目光。我們推出融媒體專題《重慶山火突發 他們逆行而上一一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以凡人英雄為主角,將視角對準摩托車騎士、消防小哥、志愿者等在山火中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以 ∵ B+ 光影長卷”的敘事手法,沉浸式再現\"人墻傳送帶\"“星光長城”等震撼場景,充分展現出災難面前眾志成城、守望家園的中國力量。這個專題與評論文章《致敬重慶致敬人民》雙雙獲得第33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這當中,內容當然是核心競爭力,但技術強化了作品的呈現方式,讓內容產生更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技術推動新聞管理創新。2014年,當大家爭論于“不進行技術投入是等死\"\"超前進行技術投入是找死\"時,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頂住壓力,先后投入2億多元進行技術平臺建設,較早在全國建成集“策、采、編、發\"于一體的全媒體技術支撐平臺,實現新聞生產、新聞管理、新聞資源數字化。
結果是令人欣喜的,這些技術革新成為全國報業媒體融合發展創新案例,并獲得國內新聞技術領域最高榮譽—“王選新聞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和中國報業信息化和網絡安全項目一等獎。
技術推動新聞服務創新。2024年,重慶廣電集團投入5000余萬元,建成新聞虛擬演播室,加速布局了AIGC、8K超高清技術和移動端數字化應用場景,有力推動了精品內容生產。《謝謝你來了》以數智技術為支撐,運用裸眼3D技術讓受眾和當事雙方沉浸式感受故事現場;《詩行長江》第一季全方位利用AI、XR、全息影像等數字化生產方式,以科技感、特效感十足的視聽元素,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共情、共鳴中完成時空破壁;《鳥瞰新重慶》整個制作過程均使用8K設備和渲染工廠支持的后期平臺來完成,呈現出細膩精致的電影級畫質,產品影響力、沖擊力大大提升。
四、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要強化人才保障
既嚴格管理,又真心關愛。關愛人才要抓住關鍵。2023年11月8日,第24個中國記者節,我偶然發現“第1眼新聞\"的一名叫王力越的記者,因為還不是重慶廣電集團的正式聘用員工,原本持有的記者證無法進行正常年審,嚴重影響了他的日常新聞采訪。經過了解,類似王力越這樣為自己身份犯愁的記者并非個例。我立即組織召開黨委會進行研究,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深化新聞單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對新聞輿論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膽使用、生活上真誠關心、待遇上及時保障\"的工作要求,舉一反三,全面梳理集團在新聞采編播崗位上的派遣人員情況,當天發文明確重新規范建立用工關系,徹底解決他們的用工身份問題,成為近50名外派勞務人員在記者節這天收到的最好禮物!
敢于擔責,用心用情解決實際問題。勞動用工方式復雜、激勵手段不多,一直是傳統媒體隊伍管理的難題。但我始終堅持“必須讓多數員工滿意”“只要想解決,總會有辦法”的理念,先后創新出臺了《重慶日報報業集團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獎勵辦法》,非事業身份員工集團退休補貼辦法等政策,對聘用制人員在入黨、職級提升、職稱評定上與事業編制人員完全同等對待。主導制定了報業集團、廣電集團媒體融合突出貢獻獎獎勵辦法,對作出突出貢獻的員工和團隊及時給予10萬元至50萬元的獎勵。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體現了對廣大員工的真情關愛,增強了大家的榮譽感、歸屬感和打贏主流媒體轉型攻堅戰的信心決心。
長江韜奮獎是每一個新聞人畢生向往的光榮與夢想,我以這樣的年齡獲得長江韜奮獎,充分體現了黨對基層一線新聞工作者的尊重和認可。我深知,心懷感恩,方能行穩致遠。長江韜奮獎既是沉甸甸的榮譽,更是催人奮進的號角,作為新聞戰線的一名老兵,我將挺立在媒體變革的潮頭,一如既往為黨的新聞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