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聞行業我已經工作了30多年,除了主持人,其他崗位基本都做過。這一路,我見證了傳統媒體的輝煌歷程,也親歷了新媒體崛起帶來的風云變幻,在媒體融合的浪潮中我不斷探索、成長,努力踐行一名新聞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
近20年,我每年都參與了全國兩會、省兩會等重大會議、活動及主題主線的宣傳報道。我深入基層,用新聞回應百姓關切。面對損害公共利益的不良行徑,我用客觀真實的報道為維護公平正義發聲。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我深刻認識到媒體的影響力、公信力與傳播力是新聞事業發展的基石,也是新聞人肩負的責任。
以前,傳統媒體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廣播、電視、報紙是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轉變,電視開機率下降,廣告收入出現劇烈下滑。這讓我們意識到,媒體融合是一場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但如何“融”,業界沒有可以照搬的模式。經過反復思考,我們認為,零敲碎打地調整不行,而是需要重新構建一套符合融合傳播趨勢的體系。
一、破舊立新,構建媒體融合新架構
改革要有戰略性的頂層設計。實行“大中心制\"改革,成立融媒體資訊中心,并在政策、資金、人員等方面給予支持。我們進行系統性重塑,打破部門界限,將原有廣播、電視、網絡等7至8個單位的部門、人員重新整合,新搭建了8個部門,并成立編務會作為運作核心。在這個新體系下,各部門不再各自為政,而是協同發展。
改革還要有整體性的方法路徑,需要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的工作機制。我們制定“內容為王”網絡優先、移動優先的戰略;我們打破職務界限,將原有干部職務“歸零”,重新任命上崗;我們打破績效界限,“推倒\"原有的績效分配方式,績效和獎勵全面向一線員工傾斜;我們打破身份界限,大力引進外部人才,通過公開考核打通身份轉換通道。
二、創新模式,探索媒體融合新路徑
新的措施很快把局面盤活了。我們致力于建設“海博TV\"等自有新媒體平臺,這是牢牢把握輿論主導權的重要抓手。然而技術的迭代升級、傳播模式的創新以及由此帶來的新課題,都是我們亟須解決的難點。改革充滿挑戰,我們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逐漸找到了適應新時代傳播的有效辦法。最核心的是我們在內容創新上,將主旋律報道與技術變革相融合,取得了一定成效。在2021年、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來福建考察時,我們精心策劃,推出了一系列短視頻、專題、宣傳片、互動產品,這些內容以即時性和多樣性的表現方式,在新媒體平臺上刮起了福建“旋風”。例如,“七溜八溜不離福州\"等金句迅速走紅網絡,成為熱議話題。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福建工作17年零6個月,用好理論富礦,報道廣大干部群眾學習貫徹新思想、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實踐一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反映福建寧德堅持踐行“四下基層”促發展見實效的有關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為了深挖內涵,我們數次前往發源地霞浦縣。在創作上,我們用融合創新的理念,通過復原歷史資料、設置互動點等方式,構建出一個沉浸式的體驗空間,完成了《互動視頻跨越35年的“雙向奔赴”》這一作品。這是媒體融合在重大主題報道中的成功實踐。這件作品獲得第34屆中國新聞獎重大主題報道一等獎。值得一提的是,福建新聞戰線積極開展融媒體業務能力競賽活動,為創作精品獲得中國新聞獎搭建了良好的平臺。而《互動視頻|跨越35年的“雙向奔赴\"》正是在\"大比武\"中獲得第一名的作品。
在融合初期,我們還面臨傳統媒體營收大幅下滑和新媒體營收模式尚未成熟的雙重壓力。面對全媒體時代帶來的加速轉變,我們該保持怎樣的“變與不變\"?前幾年一名果農向我們求救,說砂糖橘賣不出去眼看要爛在樹上了。我們通過圖文、短視頻、直播等方式,僅僅5天時間就幫助果農賣出了20多方公斤砂糖橘。這件事也啟發了我們,我想福建是農特產品大省,沒有銷路的,絕不僅僅是砂糖橘。于是我們就主動聯系省農業農村廳,跟各縣市政府討論:這種情況,有沒有可能做一個“縣長帶你買好貨\"的網絡公益直播,請縣領導來推介當地特產?當時有不少人覺得這事難度太大。我就說:“沒事,咱們成熟一站做一站。\"為了提升熱度,我們一場一場地設置話題,一場一場地創新模式,效果一次比一次好。后面我們又跟省商務廳合作了“全閩樂購\"網絡直播。當時我們反復爭取,把3位時任副省長請到現場推介福建商品,這“帶貨陣容”可以說是空前絕后了。那一年,我們推出幾十場帶貨直播,帶動線上線下銷售額超10億元。這些實踐讓我意識到,我們要在\"變\"中尋求創新,在“不變\"中秉承內容的核心價值和新聞職業精神。我們跳出了傳統媒體的局限,在媒體業務形態上探索出“新聞 ∣+ 政務服務商務\"的模式,形成形象片展示、短視頻制作、網絡直播帶貨、線下宣推活動策劃執行等多元化經營模式。這一創新模式,不僅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極大地拓展了媒體的社會服務功能。
三、深耕國際傳播,拓展福建全球“聲\"量版圖
福建是著名僑鄉,多元的地緣文化使其在國際傳播中具有獨特張力。福建專門成立了福建國際傳播中心。在該中心的帶領下,我們搭建平臺,以“HolaFujian\"為核心IP,在海外移動社交的頭部平臺上開設了自持賬號,進入國際輿論腹地發聲。目前“HolaFujian\"賬號海外矩陣總粉絲數超過1500萬。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發布的\"中國省市海外社交媒體賬號影響力指數\"顯示,“HolaFujian\"賬號在Facebook(臉書)內容影響力全國第一位。中心還開創了“福通五洲”平臺,出入境人員提供涉外資訊、網上辦事、境外求助等服務,被用戶譽為“一本境外出行的在線百科”。福通五洲”平臺獲得了第34屆中國新聞獎應用創新一等獎。
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但僅僅講述“我們想講的\"是不夠的,需要與“受眾想聽的\"的相結合才能打動人心。我們通過尋找與海外民眾情感的聯結點來提升福建的“好感度”。一方面,以大國外交為核心,對外宣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比如,贊比亞總統希奇萊馬訪問福建時走訪了下岐村,他聽完連家船民圓夢的故事后,表示“一個好領導心中要始終念著人民,才能夠一心一意讓連家船民搬上岸、住下來、富起來,我們有責任為贊比亞人民創造類似的故事”。我們把他發表的真情感言制作成短視頻在“HolaFujian\"賬號上發布,先后被中國駐赤道幾內亞大使館、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文化參贊張和清等賬號點贊和轉發,海外傳播量達到臉書、X(原推特)的爆款級。另一方面,以福建發展為中心,展現閩人智慧。例如“四海傳福\"全球主題宣傳推出《\"閩\"揚四海》等多個專欄。我們在制作上重點把握“傳福”兩個字,突出福建人乃至全體中國人對世界文化文明作出的突出貢獻,尤其是在海外做出的貢獻。比如,我們以\"閩人黃乃裳為馬來西亞作出的貢獻”為主題,通過對詩巫當地華人、外國友人的生動采訪,表達了當地民眾對閩人敢拼會贏、開放包容的精神特質的贊賞。
除了講故事,我們還創新路徑,積極聯動有影響力的國際傳播主體,與中國駐外機構、海外駐華機構、國際組織及知名人士等保持高頻互動。在一次中國駐美國大使館舉辦的“福建\"主題開放日推介會活動上,中國駐美大使謝鋒發布推文與\"HolaFujian\"賬號互動,他稱贊道:“這正是文化交流的意義所在,打破隔閡,拉近心靈的距離。”這一互動彰顯了福建國際傳播的重要價值。通過這些努力,我們不斷拓展國際高層人脈,讓“朋友圈\"越來越大。
在對臺宣傳工作中,我們另辟蹊徑,在海外創建反獨促統言論斗爭性新媒體賬號,設置反制議題,制作短視頻,引發網友共鳴,有力地打擊了“臺獨\"勢力的囂張氣焰,在維護國家統一的宣傳戰線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回顧過往,這些年來,集團乘風破浪,逆勢而上,為中心的改革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大河有水小河滿,2020年以來,僅融媒體中心就有17件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營業收入逐年增長,員工收入也是歷史以來最好的幾年。這應該是對我們這些年的堅守與努力最好的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