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評選歷來重視輿論監督報道。近年來,涌現出《食品工廠的“黑洞\"》《\"東北黑土保護調查\"系列報道》多地清潔取暖被指“一刀切”:禁柴封灶致部分群眾挨凍》向前一步》嬰兒之殤與“雅培母乳強化劑”召回疑云》《3·15特別報道·臥底調查南昌雙匯》等一批揭露存在問題、維護公平正義、推動問題解決的輿論監督作品。2022年,中國新聞獎評選專門設立輿論監督報道項目,以鼓勵媒體加強與論監督報道。3年來,輿論監督作品參評和獲獎數量均有明顯增加,有235件輿論監督作品參評,共69件作品獲獎,其中第32屆(2022年)22件、第33屆(2023年)22件、第34屆(2024年)25件。這三屆分別比之前的第30屆(2020年)16件、第31屆(2021年)18件增長 20% 以上。窺一斑而見全豹,以上數據也許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新時代的輿論監督工作正呈現出新特點、新活力。
如果從歷史維度來觀察,在不同時代與輿論監督范式各異,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其作為新聞輿論工作“治國理政定國安邦”功能的重要表現,契合不同時代特征的這一需求,是其根本價值所在。
第一階段(1990—2007年):輿論監督在實踐場域的第一波熱潮始于上世紀90年代。那個年代,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記者扛著攝像機暗訪黑煤礦,成就“焦青天\"的美譽。記者用筆和鏡頭,架起黨和人民之間溝通的橋梁。
黨賦予主流媒體監督職責,人民賦予主流媒體監督力量。當互聯網技術叩開21世紀的大門,輿論監督的參與者開始呈指數級增長。
第二階段(2008—2020年):發展時代的“聲場疊加”。這一階段的特征體現為隨著互聯網發展,政府、民眾等主體有了更多直接發聲的機會,連接民眾的主戰場也在發生轉移。
微博興起后,“表哥\"“房叔\"在網民圍觀中倒下,但狂歡背后藏著隱憂。2018年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最初\"女司機逆行\"的謠言獲得億次傳播,真相卻姍姍來遲。這個階段像一面鏡子:技術賦權讓監督無處不在,但也讓理性思考淹沒在情緒浪潮中。眾聲喧嘩中,我們該如何重構監督秩序?
第三階段(2021年至今):對話時代的\"吸納融合\"。輿論監督場域、觀念及渠道等均發生著變化,主流媒體與新興媒體形成聯動、融合。輿論監督機制由主流媒體單向推動轉變為多元對話與多主體協同。中國式現代化治理命題下的與論監督格局初步形成。
面對治理現代化的時代命題,輿論監督該如何轉型升級?現代化治理對與論監督提出了新要求,事實是新聞的生命之基,但主流媒體仍需警惕碎片化的真實,切勿失之于個案,喪失普遍意義。同樣,要堅持謀求連接與融合,走好群眾路線。最終,推動向好向善,解決問題,發揮建設性新聞的作用。
在2024年的第34屆中國新聞獎輿論監督類評選中,《人民日報》俠客島的微評《一顆老鼠頭為何要省級調查組才能查清?》以不到400字篇幅獲得一等獎。作品針對江西\"鼠頭鴨脖\"事件在央媒中率先發聲,對熱點問題冷觀察、深思考,不僅有態度,更重解心結、聚共識,引用權威調查結果,有效引導與論走向,理性疏解社會情緒。其以小微評進發正能量、帶來大流量,在輿論場上引起了熱烈反響,綜合閱讀量超8億人次,輿論引導效果明顯,體現了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和對互聯網傳播規律的把握。
而衛視《向前一步》更開創了輿論監督新形態。例如,在“老舊小區拆違\"專題中,節目組讓居民、城管、律師同臺辯論,最終達成一致方案。制作人坦言:“我們不是要制造沖突,而是搭建共識的平臺。”
如果說這些實踐展現了監督的溫度,那么建設性監督更需要制度化的力度。
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三天3萬8!三甲醫院太平間的“天價\"殯葬費》,展現了輿論監督的更高追求一—從“揭黑\"到\"推動善治”,體現了建設性監督要兼具溫度與力度。記者不僅曝光了某三甲醫院太平間亂收費現象,更追問“監管漏洞何在\",推動市出臺《殯葬服務收費管理辦法》,明確要求“醫療機構不得外包太平間”。監督的終極價值,在于讓痛點變成改革的起點。
全媒體時代,記者應該以怎樣的姿態參與社會治理?輿論監督新格局中媒體應把握三重角色。
角色一:連接者——扎根基層的“社會黏合劑”。
發揮媒體獨有力量,扎根基層,實現連接的網絡化、深層化。第34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作品《六問:河南南陽收割機為何無法下高速?》深刻體現了新時代輿論監督作為“連接者”的核心價值,通過扎根基層、精準連接多方訴求、推動問題解決的方式,構建起政府與民眾間的對話橋梁。報道以“收割機被困高速公路\"這一具體民生事件切入,直面糧食主產區在極端天氣與政策執行矛盾中的雙重困境。通過農機手、種糧大戶、基層干部等多元視角的呈現,將政策執行中的機械性(如大件運輸證爭議)與農民搶收的急迫性形成對比,既揭示制度縫隙又保持客觀平衡。這種對基層真實困境的深度還原,讓輿論監督不再停留在簡單問責,而是成為縫合政策與民情落差的針線。
這正體現了新時代與論監督中媒體的獨特價值:在田間地頭、街頭巷尾,讓國家治理的宏大敘事與百姓生活的微觀訴求相遇。
然而,僅僅連接還不夠,監督的本質在于對真相的追問。
角色二:提問者一一直面矛盾的“真問題獵手”。
記者永遠是提問者,這意味著需要永遠保持對“真問題”的敏感與關切。大處思考,小心求證。第34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填坑?挖坑!》便體現了記者作為“獵手”,主動追蹤、挖掘,緊緊抓住生態文明政策在地方執行中的偏差,直擊中央政策與地方執行之間的矛盾,克服困難獲取證據,如衛星監控、航拍、突破看守,直面當事人,形成完整證據鏈,不僅揭露問題,還推動整改,促成實際改變。它提醒我們:輿論監督的銳度,不在于言辭激烈,而在于對真問題的執著叩問。就像手術刀,既要精準找到病灶,更要避免傷及健康機體。
追問真相之后,更需要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角色三:建設者一一多元共治的“對話平臺搭建者”。
持建設性才能集合各方力量,主流媒體提供的是多元主體對話、協商
的機會與平臺。
第34屆中國新聞獎與論監督報道一等獎作品中有一項是由新華社5個分社合作采寫的、聚焦“部分中小學生課間10分鐘活動受限\"這一熱點話題,調研區域覆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和華南,采訪了教師、家長和學生等相關群體,搭建多元主體的對話平臺。稿件刊發后,教育部表態稱:中小學要確保學生課間正常活動。這種監督形態的進化表明:新時代的輿論場,需要的是凝聚共識的“圓桌”,而非撕裂對立的“擂臺”。這正與衛視《向前一步》節目組的定位—“讓市民成為公民、讓我成為我們、讓孤島連成大陸\"相契合。
回望來時路,中國主流媒體的輿論監督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今天,我們站在全媒體時代的潮頭,見證著監督范式的深刻變革:從單向度的\"曝光一問責”,轉向多維度的“連接一追問一建設”。
這種轉變不是對監督鋒芒的消解,而是對媒體責任的升華—既要當好社會矛盾的“探測儀”,更要成為治理創新的\"推進器”。正如《新華日報》記者楊昉在《7年調查路》演講中所說:“與論監督的意義,不在于證明黑暗存在,而在于讓所有人相信光明必至。”讓我們以監督之光照亮治理之路,以共治實踐書寫新時代的媒體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