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4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新聞專欄《向前一步》獲得一等獎,這既是新聞界最具權威的殊榮,更是對我們整個創作團隊莫大的激勵與鞭策。
《向前一步》經過6年多的精心耕耘,共有4000小時演播室調解、290條街巷煥新、3000處違法建筑拆除、170萬戶居民物業問題得到解決、450萬市民直接受益一一這些數字背后,是主流媒體挺進基層治理深水區的時代答卷。欄目成功的關鍵就是做到三個實打實:“真問題 ?+ 真共鳴 + 真解決\"書寫了媒體深度賦能超大城市治理的當代范本。
一、真問題一直面城市真“痛”點,選題扎根民生“急難愁盼”
上午欄目組接到群眾反映,說因為物業問題糾紛,業委會和物業公司爆發了激烈沖突,甚至有業主砸壞了物業辦公室,還報了警,欄目組當即決定下午就展開錄制,各工種、溝通團成員2小時內在小區里集結完畢,4小時內完成所有設備調試,即刻開始溝通。那天從下午4時一直錄到了深夜2時,劍拔弩張的雙方最終在長達10個小時的耐心調解中漸漸冷靜,并在溝通團律師、物業專家的指導下為新老物業、業主擬定了三方協議,促使新老物業順利完成平穩交接。
能在短短10個小時的時間里,真誠高效不作秀,現場化解物業和業委會之間長達7年的糾葛,可以說,《向前一步》是嵌入北京超大城市治理的,以解決最真實、最棘手問題為導向的節目。
開播近7年時間里,已經成功解決了360余個城市治理難題。比如,征地拆遷補償、百年文物騰退、背街小港治理、老舊小區改造、垃圾分類治理、小區停車和物業管理、鐵路周邊治理、農村集體土地管理、水庫河流治理、老年驛站建設、醫療資源改善、平衡教育資源等。幾乎每一個問題都是老百姓最在乎、最楸心的實事,主流媒體必須關注解決。
二、真共鳴一開創媒體獨特的三重創新表達
(一)場景革命—將錄制現場設置在問題解決的第一現場
把對話場所設在居民區、棚改現場、街心公園,問題在哪里,錄制現場就在哪里。真實矛盾、激烈情緒、理性分析交叉融匯,全景還原和展示重大民生問題過程,問題不解決,錄制不結束,形成良好收視效果。
(二)多元角色聯動——從“單向傳播”到“參與式對話”
《向前一步》把群眾與基層政府拉入一個公開、透明、坦誠的場域溝通,力促多元主體平等對話、化解分歧,以其獨特功能賦能基層治理,著力打通基層社會治理“最后一公里”,為各地推動當代中國式社區治理,提供可鏡鑒的寶貴經驗,也建立了一個黨政高度認同、群眾真心信任、各界充分肯定的輿論高地。
從監督者向參與者轉變,從“單向傳播\"到“參與式對話”,借助網絡直播與公眾互動,形成全媒體時代強大傳播力,產生“真共鳴”,實現電視欄目社會治理傳播效果和社會效益。
(三)跨越\"分歧線”—實現問 題解決的“現場結果”
為了推進\"現場結果\"第一次設立現場跨越“分歧線”的核心模式,上百名觀眾會根據現場的辯論陳述決定是否“用腳投票”,將選擇的模式動作化、視覺化,從而有效推動問題解決,實現新聞為基層治理賦能。
隨著問題復雜性的增加,《向前一步》的“現場結果”的跨線環節也從最初一條線的單純報道,創新出兩條線的“雙向奔赴”,和三條線的建立“鐵三角”信任關系,這些也都有助于真實問題的破解,會在\"向前一步\"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基層治理方案,從而有效賦能基層治理。
三、真解決一成為協同城市治理現代化生動實踐的“首都樣板”
(一)“眼光向下、鏡頭向下”,在調查研究中聽真話、察實情,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欄目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社會治理力度空前。很多選題經歷數月甚至幾年奔走,堅定推進事實的調查和節目錄制,磨礪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直至徹底解決。我們的記者足跡遍布北京16個區,曾一天往返郊區300公里,風雨無阻采訪直至鞋底折斷、為扎實調研挨家挨戶敲開600戶房門、幫助8年消防系統癱瘓小區實現換新、推動北京鐵路沿線22年治理難題找到新思路并解決滯留戶安置等,節自有效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以調查研究為手段,彰顯善治激活基層治理思維
欄目直觀展示城市治理多個切面,實時跟進基層政府的調研工作,收集和整理相關公共政策與事實數據,毫不掩飾城市基層治理中的難點、痛點,讓市民更直觀地了解問題的本質。
我們遇到很多艱難的問題,最終能解決主要得益于兩個方面,一個是公民意識的養成,另一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基層干部的素養。《向前一步》的每一期節目,不僅是提升市民公共意識的鮮活課堂,也是鍛煉基層干部的生動實踐場,充分展現出基層工作人員勇于直面問題,耐心細致、堅韌不拔、敢作敢為的決心,有效增強了主流與論的穿透力。
(三)“共建共享”鍛造解決方案,提高基層治理效能
經過調查研究問題、剖析案例以及整合現場專家的政策、法律解答,推動民生公共議題共治共建,《向前一步》也鍛造出很多的北京經驗和北京方案。
欄目記者歷時一個月調研,用“錯時停車\"辦法補齊朝陽區永安里小區的“停車缺口”。澳林春天小區不同時間建成的各個園區之間矛盾重重,欄目組經過研判提出“澳林春天模式”,開創超大型小區拆分物業管理區域的先河,也為超大型小區治理提供了新的參考樣板,協商共治,促成朝陽區114號樓的\"原拆原建”,這是進一步開啟探索危舊樓房拆除重建的辦法,豐富“勁松模式”的經驗。在昌平區,“昌盛園模式\"實現36個獨立小院分屬21家產權單位19個物業管理區域合并為一個,為地域集中、產權復雜的老舊小區改造提供了嶄新的機會,成為北京典型治理方案,城市更新的最佳實踐。
面對互聯網時代的挑戰與機遇,《向前一步》在電視端外欄目開創“錄制直播\"實現大小屏交互傳播“雙效統一\",引領民生IP立體傳播模式,還與“北京時間\"接訴即辦共同打造《向前一步走》直播節目,以“關注民生大事小情,熱議當下最具爭議話題\"為主題,為市民提供有效的即時解決方案,實現與市民的即時互動,做到既“真正解決民生問題\"又“顯著提升傳播效能”。
在如今的輿論場域里,情緒大于事實、立場先于真相的情況很普遍,但真正的新聞從來拒絕被標簽化。作為新聞工作者,應當擔起歷史賦予的使命和擔當,占領思想陣地,發出時代強音。我們要做的,是讓每個仰望星空的人,能在我們的報道中產生深刻的情感共鳴、找到自己和時代的鏈接坐標。
萬物流變,生生不息。《向前一步》代表著一種精神、一種態度、一種行動。北京會因為我們的熱愛和付出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