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融合多年來,新媒體平臺搭建和新媒體應用加深,但傳統媒體記者轉型問題仍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我們必須堅守采訪這塊陣地,用扎實的采訪和深入的報道搭好新聞的底座。
一、用深入采訪去尋找大歷史褶皺里的生動細節
近十年來,幾乎每年都有與紅色歷史相關的重要時間節點,做歷史題材,我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怎樣讓遙遠的歷史與今天的現實聯系起來?怎樣讓紅色文化成為我們今天前行的動力?我們要在大歷史的褶皺里尋找鮮活的細節和新的感動。
在做抗戰歷史的報道時,我們曾經到過大連的蓮花山,山上有很多日偽時期的廢棄墓碑,但是在荒草叢中,我們發現了這塊墓碑,墓主人的名字是趙程氏。趙程氏的去世年份寫著民國二十三年。民國二十三年是1934年,那時候大連已經被日寇占領二十九年了。趙程氏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國百姓,她或許沒有能力成為抗日的戰士,所能做的只是在自己死后用這樣的方式證明自己是中國人,她將生命最后的定格留給了家國。站在墓碑前的那一刻,你會更加明白:何以中國人!
二、用時間去累積與土地與人民的血脈深情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年,我們推出了一個系列策劃叫作《大地情書》。這是我記者生涯中最特別的一次采訪,記者們兵分五路,選擇了省內有代表性的5個村莊進行蹲點調研。當時報社領導的要求是,不僅要寫出小康社會的新圖景,更要寫出鄉村群眾的心靈成長史。為了完成這個任務,我們每個人都在村里住了超過一個月的時間。一個月的時間會產生什么樣的變化呢?剛進村的時候,老鄉們接受采訪,通常會問這樣三句話:“你讓我咋說?”“我這么說行嗎?”“我說的你敢寫嗎?”三句話里隱含的是同樣的意思,他們不清楚我們是否可以傳遞他們的心聲。
一個月后,大家都習慣了我每天舉著自拍桿在村里走來走去,很多人說話的時候都忘了我是記者。我們拉近了與村民的距離,走進了他們的心里,于是,我們出發前做的那些功課,那些寫在文件中的每一條政策、每一個術語,都變成了廣袤田野里生動的鄉村振興實踐。
三、用專業性在互聯網主戰場占有一席之地
從去年起,我到報社的新媒體創意和制作部工作。我以前的作品雖然也是以圖片、文字、視頻的方式進行全媒體傳播,但真正來到這個以視覺作品生產為主的部門,有很多挑戰,也有很多心得體會。
去年夏天,建昌發生特大水災,我們共派出了三批記者前往災區采訪,拍攝完成了眾多視頻作品。在這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原來,你是這樣的建昌!》這篇稿件。這次水災受災最重的建昌縣,地處西部,經濟不夠發達,也不是熱門旅游地,也沒有太著名的風景名勝。水災發生后,全國都在關注建昌,受災的那些鄉鎮和村落的名稱我們聽起來都挺陌生。在編輯部的選題會上,大家議論說,建昌的地名都挺怪呢,比如有一個鄉叫黑山科,大家經常讀成黑科山。由此話頭,我們想到,我們是不是應該介紹一下建昌是個什么樣的地方。于是,就有了這篇《原來,你是這樣的建昌!》。稿子很簡單,就是介紹建昌各個地名的由來、物產、經濟社會基本情況、風景名勝。沒有想到,這篇稿件在網絡上產生了強烈的反響,發布十幾分鐘后閱讀量就過萬,眾多網友留言,祝福它早日恢復最美麗的模樣。
很多人都稱贊這個稿角度做得好,但我覺得能夠想到這樣的報道,是因為我們一直都有的人文關懷。我們一直在講新媒體產品要想做出爆款,必須有好點子,但人文關懷一定是底色,這其實也是我們專業媒體人必須具備的能力。
2024年12月,我們做了一組反映遼河養老院的成就報道。它是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單體養老機構,采訪時發現,文化活動室里有很多老人在練字,墻邊的展示柜上還有老人們畫的畫,捏的橡皮泥,圖案都是小花貓、花蝴蝶、大西瓜,我隨口感嘆了一句:“怎么像小孩子畫的呢?\"院長說:因為我們去年招了四名幼師,給他們上課,教老人和教孩子差不多。我一下子就來精神了,招幼師?為什么要招幼師?效果怎么樣?看上去是小事,但是其中反映的問題卻很重大。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心“一老一小”,全社會關注養老,2025年1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發布,這是我國首次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印發關于養老服務工作的意見。而幼師進養老院工作,不僅為老人們提供了更好的精神照顧,讓老人老有所樂,同時也解決了目前幼兒教師供大于求的問題,為促進年輕人就業提供了新的思路。后來,我就寫了一篇消息《遼河養老院招了四名幼師》。報道發出后,產生了很好的效果,網友的評價都是正面的,還有一些養老機構來詢問情況,想去取經。
在這里,我想討論的問題是,這家養老院有很多媒體來采訪過,也有很多報道,但他們都沒有發現這一點。為什么呢?可能還是因為我作為傳統媒體的老記者,受過系統的采編訓練,新聞敏感性也更強。想要深入基層抓活魚,有效的采訪很重要,這樣的傳統還是我們應該堅守并且傳遞給年輕人的。所以,最后得出來的結論就是:新聞敏感性是一名優秀新聞人必須具有的,同時也一定是經過時間和一直不斷的采訪才能培養出來的。
主力軍挺進主戰場,或許在互聯網思維、新媒體技術上我們還有很多不足,但我們的優勢也是非常明顯的,那就是我們對新聞的敏感與判斷。
獲獎作品:
獨家記憶- 《東北日報》和71本地方志中的抗美援朝
致敬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1953年7月27日,隨著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正式簽字,中國人民志愿軍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九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來之不易。這是我軍第一次出國作戰,第一次與外軍聯合作戰,第一次與號稱“不可戰勝”的美軍作戰,飲雪臥冰、殊死搏斗、浴血奮戰,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與朝鮮軍隊一起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對手。有人說,“抗美援朝”是新中國誕生后的第一聲吶喊。我們以“小米加步槍”戰勝了“飛機加大炮”,那勝利的呼喊聲像春雷,穿過三千里江山,響徹中華大地,不僅震驚了世界,更鼓舞了中國人民。
這一戰,是立國之戰。它用鐵一般的事實告訴侵略者,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萬眾一心、維護正義,決不會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低頭,中華民族是嚇不倒、壓不垮的!這一戰宣告:中國人啊,終于挺直了脊梁!
70年光陰流轉,和平驅散了天空的陰霾。值此特殊年份,為了紀念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本報報道組決定走進地方志,去尋找大地上有關抗美援朝的記載,走進《東北日報》,去了解人民最真實的抗美援朝“日記”,走進各類抗美援朝遺址遺跡,去體味時光深處的熱血與豪邁。經過2個多月的時間,報道組翻閱了71本地方志、1000多期的《東北日報》,走訪了十幾個抗美援朝遺址遺跡,總有無數個瞬間,或熱淚盈眶,或思緒萬千,或心生呼嘯。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距離火線最近,距離戰場最近,距離記憶最近。無數思緒涌上心頭,有太多的話語想要傾訴。
我們想對70多年前的中國人說:落后就要挨打,退縮必然任人宰割!“弱國無外交”是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留給我們最深切的警示。對于1950年的中國來說,“弱國”的帽子仍然戴在頭上。縣志里、報紙上,只要是有關于美軍轟炸丹東、入侵臺灣海峽的記載,都緊跟著中國政府抗議、聲討的聲音。美軍不但毫無收斂,反而更加肆無忌憚。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中國人民堅定了“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信念,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最終為新中國的發展贏得了喘息的時間。
我們想對70多年前犧牲的志愿軍戰士說:青山埋忠魂,不忘來時路!鴨綠江畔的松柏,是否記得那一張張英勇渡江時的年輕臉龐?遼沈大地的山河,還會迎回多少英魂忠骨?“用胸膛堵槍眼、以身軀作人梯”,在這場戰爭中,像黃繼光那樣舍生忘死、與敵人同歸于盡者成批涌現,是他們用血肉筑起了中華民族新的脊梁。
我們想對70多年前的人民說:人心齊,泰山移!留存至今的文字總能令人感受到時代的溫度。不論是“父送子、妻送夫、兄弟二人爭先上戰場”的參軍熱情,還是田野間、工廠里火熱的生產競賽,抑或婦女捐獻陪嫁首飾、大夫捐獻治病良方、工人捐獻工時的滿腔熱忱,無不昭示著這樣一個事實:人民真正做到“要人給人,要物給物,要血給血,要什么給什么,要多少就給多少”,成為志愿軍“敢打必勝”的堅實后盾。
我們還想對今天的自己說:一切的歲月靜好,都因為有人負重前行!當我們尋訪抗美援朝老戰士、民工、支援者、親歷者時,從那激情澎湃的戰歌“雄起趙,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中,從那或悲壯或感人的抗美援朝故事中,我們明白,是無數的英雄烈士用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和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抗美援朝”曾是人民心中的頭等大事,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也銘刻在他們的基因當中,成為他們在日后攻克發展道路上一個個“婁山關”“臘子口”的制勝法寶。鑒往事,知來者。70年來,鴨綠江依舊靜靜流淌,江水不息,那些烽火連天的記憶漸漸褪去,而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激勵著一代代人不斷前行。在今天,我們唯有奮進,唯有敢打必勝,才是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的最好方式。
共行大道,有歌有雨。習近平總書記說:“前進道路不會一帆風順。我們要銘記抗美援朝戰爭的艱辛歷程和偉大勝利,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知難而進、堅韌向前,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標志著新中國真正“站起來”了。而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這場接力賽上,我們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當下,站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要想打好打贏新時代東北振興、振興的“遼沈戰役”,必須從抗美援朝戰爭中汲取敢打必勝的精氣神,做到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銳意開拓進取,才能“殺出一條血路”,用嗪亮的號角吹響奮進新時代的凱歌。
豐碑永恒,光照千秋。
謹以此特刊紀念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致敬不朽的英雄,致敬偉大的祖國,致敬偉大的中國人民!
(作品來源:中國記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