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主流媒體平臺建設,是推進全媒傳播格局建設、推動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重要抓手。2023年,媒體融合進入第二個十年,以潮新聞的三端合一、北京日報超級客戶端全新上線為代表,客戶端的迭代升級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也啟動了大眾新聞客戶端(又稱\"大眾新媒體大平臺\")建設。
2024年2月2日,在原大眾日報客戶端基礎上,深度融合集團9報、8網、8端優勢資源,上線了大眾新聞客戶端,作為集團在移動互聯網上的旗艦平臺。大眾新聞客戶端的建設,是在學習兄弟媒體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展開的,我們到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上海報業集團、北京日報報業集團、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四川日報報業集團、湖北日報傳媒集團等同行那里學習取經,吸收他們好的思路、做法。與此同時,走的是一條“先立后破、統分結合\"的大眾特色路徑。這一方面是因為集團在上一個十年的融合發展中,形成了大眾日報、齊魯壹點、海報新聞三個端都在各自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的媒體格局,另一方面也是媒體生存發展的現實選擇,但從下一步的發展來看,客戶端在融合中減量瘦身提質是大勢所趨。今年集團平臺建設的重點就是“破”,減量瘦身的同時提質增效。大眾新聞上線以來的一年間,我們努力建強自身陣地,打造商業號矩陣,著力重塑生產傳播流程,積極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以大眾新聞為引領,形成“一報一平臺多端N號\"的全媒立體傳播體系,用戶總數超4.6億人,努力實現正能量、高質量、大流量的有機統一。
一、深度融合,建設集團全量內容聚合平臺
通過系統變革,實現集團范圍內流程再造和業務重塑。作為推進系統性變革的核心牽引,我們以“大眾\"新媒體大平臺為抓手,通過管理、內容、技術、經營四個\"一體化”,實現了對集團各媒體的整合,完善全媒體指揮調度機制釋放了內容潛力,從傳播呈現到內容生產、底層邏輯,都進行了一輪流程再造和業務重塑。
加深共建共享,實現大平臺和集團各媒體雙向賦能。集團各媒體在進一步突出特色定位和優勢領域中形成和完善大平臺的內容生產鏈條,進而實現集團各媒體布局和業務板塊的優化調整、集約利用。在底層基礎數據融通方面,著力推動集團層面的內容、技術、用戶、數據等深度融合打通,齊魯壹點、海報新聞、風口財經等平臺的綜合類優質資源向大眾新聞匯流。集團2000多名采編人員全部轉場到移動端,主力軍真正挺進了主戰場,實現大平臺和集團各媒體雙向賦能。
夯實技術底座,賦能大平臺全業務鏈條。大眾新聞按照平臺型媒體進行頂層規劃設計,技術架構采用分布式微服務模式,基礎設施采用混合云模式,支撐多家媒體、多個合作伙伴共同入駐,共享使用,已建成集團內容生產傳播和運營管理的統一技術底座。發力AI,推動從“個性化推薦\"到“個性化生成”。大眾新聞加速打造涵蓋內容生產、聚合、分發以及AI智能體應用等多個方面的大眾黨媒大模型和新的智能化業務生態系統,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內容推薦。通過AI輔助生產的應用輔助采編人員快速生成稿件,自動聚合及時形成氣象、股市、油價等民生新聞產品和音、視、圖、文、表等多類型的快訊新聞產品。
二、“內容為王”,讓正能量、高質量贏得大流量
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內容是根本”。牢牢把握“導向為魂、內容為王、創新為要、流量和效果說話這一改革方向,努力追求正能量前提下的大流量、公信力基礎上的影響力,用“正心誠意”之作,讓正能量在“網感”“好感”中抵達人心。
(一)價值引領 + 創意驅動,讓主題宣傳更加鮮活閃亮
高點站位、精心策劃,將做好核心報道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增強思想穿透力,大眾新聞客戶端上開設了《時習之》頻道,努力將其打造為習總書記思想宣傳闡釋、踐行新思想展現新思想實踐偉力的重要陣地。策劃推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談》專題視頻,邀請專家學者對習近平文化思想進行學理化闡釋,用深入淺出、“潤物細無聲\"的形式讓新思想入腦入心。精心做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宣傳,推出《行動派·院士訪談》融媒報道欄目,采訪錢七虎、李德仁、趙振東等10多位中外院士,立意高遠又很接地氣。
技術賦能、精準觸達,讓產品更加“年輕態”。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主題宣傳中,策劃推出“老照片新故事”全媒體報道,從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切入,運用AI修復技術讓厲家寨、勝利油田華八井等老照片“動\"起來,用小切□、輕量化方式展現輝煌成就。我們還用AI讓文物“活”起來,《何以中國今天,這支國寶idol樂隊成團“出道\"》中,國寶演唱AI搖滾曲目,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別樣魅力。
改進文風、用情抵達,最鮮活的故事永遠在現場。2024年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大眾新聞攜手沿黃9個省區黨媒以及16個市黨媒,形成50多人的報道團隊,源而上,行程1萬多里,聯動開展“行走黃河\"大型全媒體行進式主題報道,1個多月時間里,推出原創產品220多件,總傳播量4.96億次。
(二)議題設置 + 報道銳度,讓熱點引導更加及時有效
三、端號協同、雙向助力,有效打通“工作場\"和“社交場”
面對眾聲喧嘩的輿論場,及時發聲、凝聚共識。大眾新聞是省政府新聞辦“發布\"的運營方,深耕本土新聞首發優勢,同時成立北京報道組,派出精兵強將走進國新辦發布會,積極傳遞權威聲音。2024年9月24日,國新辦“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發布會宣布降低存量房貸利率等措施后,第一時間解讀“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精神,堅定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短視頻《存量房貸利率下調福利來襲!100萬房貸30年減少10萬元》,站在普通老百姓角度切入重大經濟話題,全網傳播量1.29億次。
面對熱點話題主動作為,介入熱點、亮明觀點。大眾新聞做大做強言論評論矩陣,打通用好集團內部優秀評論員隊伍,議程設置力、輿論引導力顯著增強。通過《撈輿》望岳談》觀瀾亭》財明白》《風口財經》等評論欄目,主動引導與論。
(三)優化服務
共建共享,走好新時代網上群眾路線
正能量能否獲得大流量,歸根結底是看能否樹牢用戶意識,站穩群眾立場,真正為群眾發聲、為百姓解憂,讓“流量\"變“留量”。大眾新聞上線專門的幫辦頻道,與相關職能部門深度合作,推出《營商》為民》領導留言板》《見政12345》等欄目,為企業群眾分憂解難。加強用戶共創,內嵌于大眾新聞的大眾號,向社會開放內容生產,用戶數量已達2952個,貫通省市縣、委廳局,覆蓋全國28個省區,與萬千號主在雙向奔赴中共同奏響主流強音。
黨媒集團的媒體矩陣建設中,自主可控的“端”的建設,和立足各商業平臺的號的建設,如何雙向協同、有效打通,是自前不少媒體面臨的共性問題。實踐中,著力解決中心工作傳播力不彰、熱點報道引導力不強問題,圍繞“流量和效果說話\"這個評價標準,明確\"自有平臺客戶端主建、商業平臺賬號主戰\"的融合發展策略。
(一)突出“媒體屬性”,推動商業號建設從1.0到2.0進階
我們將大報大平臺的商業平臺賬號由過去偏重“傳播渠道”定位,轉變為“生產傳播媒體\"定位。突出“自主原創”,強化平臺賬號內容策劃、生產、發布、互動、營銷等全鏈條融合,通過提升內容影響力樹主流、立導向。2024年年初就把大眾日報微信公眾號當作一個媒體來運營,全面提升內容原創力、輿論引導力、品牌運營力。2024年8月份,我們打造的精品欄目《開屏見好》上線,聚焦好人好事,讓普通老百姓上開屏、上首頁,目前已展播近200期,全網傳播量達2.65億次。在推動暖新聞網上傳播的同時,積極與抖音、今日頭條平臺協同,在這些平臺上建立專屬話題頁面,獲得曝光資源支持,在互聯網平臺上實現\"開屏見好”正能量充盈,攜手社會愛心力量舉辦百期線下推介活動,為部分先進典型提供公益資金支持,以平臺之力探索媒體與社會力量聯合共建的新路徑。
(二)強化端號雙向協同,打通“工作場”與“輿論場”
從端到號,聚焦提升中心工作穿透力,強化商業賬號的“主戰”能力。在全媒體矩陣運營,多平臺覆蓋的基礎上,我們以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為試點,建立傳播分發“鏈主制\"協同機制,將集團各媒體微博大流量賬號“串號成鏈、串鏈成陣\",共同圍繞大平臺優質原創內容打榜做話題,通過在分發推送上形成強大合力,促進好的內容實現好的觸達,在增強主流輿論的穿透力上做有益嘗試。
從號到端,聚焦推動自我發展壯大,積極探索提升導流引流能力。我們在這方面已經進行了一些探索實踐:一是在自有陣地搭建平臺,實現社交平臺內容進場。2024年8月2日,大眾新聞上線大眾V-IP頻道,上線5個多月,已入駐正能量大V213位,組建起4個垂類IP矩陣,覆蓋粉絲1.9億人。社會優質內容創作者是壯大正能量的輕騎兵、斬獲大流量的突擊隊,依托大眾V-IP平臺,我們不斷探索主流媒體與萬千創作者的共建共享、相互賦能之路,在主題報道、輿論引導、國際熱點等領域合作共創,助力正能量澎湃大流量。二是運用技術手段,實現用戶導流回流。我們把集團各媒體新媒體賬號在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今日頭條等外部商業平臺的用戶、評論等數據引流到大眾新聞客戶端上來,讓大眾新聞客戶端活躍用戶數量逐步增加,用戶黏性進一步增強。
代表作品:
這個頭,帶得好!
記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王樂義
李海燕
編者按:王樂義是冬暖式大棚蔬菜的發明人和推廣者,是引領群眾致富的帶頭人,他掀起的“白色革命”惠及全國城鄉。正在開展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使王樂義的典型意義有了新的解讀視角。為使讀者全面了解王樂義的事跡,深切感悟其先進性示范意義,在黨的84歲生日來臨之際,本報今天推出長篇通訊和評論員文章,還將陸續刊發系列報道《王樂義的故事》及大型連環畫《“菜王”王樂義》,并約請有關方面人士進行筆談,以期讓王樂義的先進事跡和精神在更廣范圍內傳播,激勵廣大共產黨員始終保持先進性,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身著昌濰平原農村尋常可見的白襯衣黑褲子,黑的臉上透著大漢標志性的忠厚。眼前這位農民,就是被譽為“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王樂義。
2005年4月7日下午,正在先進性教育聯系點壽光市考察的胡錦濤總書記來到三元朱村。在一間蔬菜大棚里,聽完菜農王友德講述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帶領群眾種大棚“發大財”的經過后,總書記說:“王樂義這個頭帶得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先進性就是要體現在帶領農民致富上。”
“王樂義引發了蔬菜生產的‘白色革命’,進而引發了餐桌上的‘綠色革命’。他是蔬菜界的袁隆平!”
劉良琪,壽光市農業局蔬菜站站長,說起“菜王”王樂義,像在講述一個傳奇。
情牽蔬菜,緣自王樂義對知識的渴求和帶領群眾致富的強烈使命感。
早在1978年,王樂義剛擔任村支書,就“冒冒失失”闖進農學院請來園藝專家李正之教授,將400畝荒嶺改造成了“花果山”,村民們從此吃上了飽飯,有了點閑錢。可王樂義不知足,一直在找一個土里刨金的好法子。
當地有種菜的傳統,也有不少農戶用塑料大棚反季節種菜,但老式的大棚保溫效果差,一冬燒五六噸煤加溫也只能出些葉菜。王樂義不信邪,上北京,跑周邊,大大小小的菜棚、溫室看了無數個,筆記記了幾十萬字。
一個偶然的機會,王樂義打聽到遼寧瓦房店農民韓永山的大棚大冬天能出黃瓜。大棚依山向陽,保溫好,不用燒煤。1989年大年初六,王樂義就奔赴瓦房店。韓永山的家,他三進三出,走了再回去。終于,王樂義為百姓謀富路的真誠感動了韓永山,把“姐夫來了也沒教”的技術傳給了他。后來韓永山干脆“移民”壽光,和王樂義一起研究推廣冬暖式大棚。
“共產黨人過去帶領群眾打天下,現在最大的責任就是帶領群眾致富,這個頭黨員干部不帶誰帶?”
徐少華,時任三元朱村團支部書記,回憶起他們17名黨員帶頭建大棚的經歷,感慨萬千。
從瓦房店回村,王樂義一頭鉆進冬暖式大棚的研究里,結合當地實際進行了五項技術改進。胸有成竹的他召集群眾開大會,興沖沖地號召大家建新式大棚,卻沒有一人報名。有人還編了順口溜:“樂義傻,樂義賤,想帶咱們去要飯..”
支部會上,王樂義發了話:“鄉親們不愿種,那是不認識,咱不能怨人家。除了年歲大的、身體不好的,黨員干部都要帶頭建大棚!”
帶這個頭意味著什么,黨員們心里清楚:建一個棚得五六千元,一旦試種不成功,都得成困難戶。但這個頭,他們帶定了!
當年10月,17個新式冬暖大棚在三元朱村建了起來,17名黨員像照料孩子一樣沒白沒黑黏在棚里。12月24日,第一批越冬黃瓜上市,開秤每公斤20元。入夏算賬,棚均收入2.7萬元。三元朱沸騰了,群眾眼熱了,第二年沒用動員,一下子上了181個,戶均1個多。
王樂義從未停下創新的腳步:1992年,無公害大棚蔬菜大面積試種成功,開全國先河;此后不斷引進新品種,種大棚果樹、花卉,搞無土栽培去年,王樂義又與來自美國、以色列等8個國家的農業專家和科研機構達成協議,投資3000多萬元建設“壽光國際農業科技培訓中心”,農民不出國門就能學到國際先進技術,取得發達國家認可的技術證書。
“為推廣大棚,王樂義遭的罪一點不比發明大棚少。”
馬金濤,壽光市委常委、秘書長,曾任三元朱村所在的孫家集鎮鎮長。
1992年,從孫家集調到五臺鎮當書記的馬金濤,心急火燎地請王樂義來幫著推廣大棚,連續兩天開了4場千人大會,講得王樂義嗓子直冒煙。1995年,革命圣地延安要求派技術員,王樂義剛到就發起了高燒。吊瓶掛到凌晨1點多,早上吃點藥他就上了講臺,一口氣講到過響。講完要走,卻怎么也站不起來了。
1978年,王樂義因患癌癥做了直腸切除手術,從此腰間掛了個糞便袋。為推廣大棚四處奔波,他默默承受著身體的痛苦和不便。
王樂義同樣也經歷過心靈的煎熬。當初對外推廣大棚技術,他不是沒猶豫過。第一茬黃瓜剛下來,就有人找上門:“老少爺們兒可要指望它掙大錢了,你得把技術捂住!”
就在這時,當時的縣委書記王伯祥也來找王樂義:“我想讓你把技術推廣出去,一丁點兒不留,你看怎么樣?”王樂義吸了口涼氣,沒吱聲。送走王伯祥,王樂義輾轉反側:“我是三元朱的村支書不假,但我還是個共產黨員,黨的宗旨不就是為大多數人謀利益嗎?”他拿定主意:向全縣推廣!
1990年,壽光市成立冬暖式大棚推廣領導小組,王樂義任技術總指導,挨鄉挨村跑,當年建起5130個大棚。從此一發不可收,他跑遍全省,走進全國15個省區市。村里的上百名技術員則像種子一樣,撒往20多個省區。
1993年起,王樂義用3年時間在新疆各民族同胞中推廣大棚菜,結束了那里一年8個月靠外地供菜的歷史。王樂義的三弟王樂泉1995年擔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新疆的百姓都說:“這回可是小書記幫了大書記的忙!”
“你問我最盼樂義啥?我最盼著他快點退休,我們好一塊兒在家吃頓安生飯。”
如果不是親耳聽到,真不敢相信,妻子梁文榮對王樂義就這么點要求。
王樂義一年有三四個月在外傳技術,回到村里也是忙得團團轉,家里的活指望不上他。身為“大棚書記\"的妻子,梁文榮卻沒能親手種過一個棚,因為樂義沒工夫,她一個人忙不過來。
自打王樂義當上村支書,家里人就和“好事兒”絕了緣。1979年,王樂義把公社“戴帽”分給大女兒月榮的招工指標讓給了別人,16歲的女兒想不開喝了農藥,沒能救過來。到如今,王樂義已是64歲的老人,提起這,眼眶仍不由一紅,自言自語道:“只能怪孩子不懂事啊。”
其實,在王樂義的熏陶下,孩子們早就“懂事”了。老三下崗兩年,賣了兩年包子,沒向當爹的張嘴要求安排個工作。女兒王茜、媳婦月桂都跟著娘在家種過地、育過苗。
“以最低標準追求生活欲望,以最高標準搞好工作。共產黨員如何永葆先進性,王樂義是面鏡子。”
壽光市委書記徐振溪對王樂義如是評價。
王樂義在村里當了20多年家,三元朱從集體積累2800元的窮窩子,變成了年人均收入9000多元、集體積累180多萬元的小康村。但王樂義自己并沒有發財。
這些年來,王樂義領過的獎金不知有多少筆,但花在家人身上的只一次。那是1990年,王樂義領了400元獎金,正準備交給集體,從不開口的老伴梁文榮發了話:“先別捐了,我想買個三輪車,從家到地里三里多地呢。”那輛三輪,梁文榮一直騎到現在。
注冊“樂義”牌商標后,來找王樂義合資合作的人很多,目前已甄選了6家。他立了條規矩:分紅歸村集體,個人一分不要。
走在三元朱村里,鄉親們對王樂義的親熱勁兒讓人眼熱。85歲的王耀明老人扯著自己身上的衣服說:“這是老人節時樂義給做的,村里老人都有,還發錢發蛋糕呢!有了樂義,俺們活不夠啊!”
告別三元朱時,王樂義告訴記者,他現在最大的心事,就是怎么完成好總書記的囑托:把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傳授給更多的農民,把教育抓好。如今這事已有了眉目:由他牽頭的魯光農業科技培訓中心即將在新疆、貴州等地開辦,西部農民不用大老遠跑過來,就能學到先進、實用的蔬菜種植技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