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領巾勞動吧”平臺榮獲第34屆中國新聞獎應用創新類二等獎,它如同一面棱鏡,映照出主流媒體在時代浪潮中“破繭成蝶\"的突圍之路,增強主流媒體的市場競爭意識和能力,探索建立“新聞 + 政務服務商務”的運營模式。
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勞動課正式作為一門獨立課程進入全國中小學課堂,為勞動教育的落地生根提供了有利契機。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積極響應,聯合共青團江蘇省委和省教育廳共同打造了全國首個少先隊員勞動教育實踐網上平臺一“紅領巾勞動吧”。這一項目的誕生,還源于我們對青少年勞動教育重要性的深刻理解。勞動教育不僅是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塑造青少年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關鍵環節。基于此,我們以“新聞 + 服務”的理念為指引,創新性地將新聞傳播與勞動教育相結合,為江蘇700多萬名少先隊員提供了一個集學習、實踐、互動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
平臺的建設始于2022年10月,我們啟動了100集《紅領巾愛勞動》系列云課堂的籌備工作。隨著項目的推進,我們意識到這不僅是簡單的課程制作,更是一個可以拓展的契機。于是,我們決定以此為基礎,搭建一個服務青少年勞動教育的新媒體平臺。通過與各方的反復論證和精心策劃,我們明確了平臺的建設邏輯。
借助勞動課進入中小學課堂的改革契機,在云課堂的基礎上,構建一套獨特的平臺規則一一線上學習答題、分享勞動成果、參加線下活動,就能獲得積分,積分滿100分并審核通過,即可獲頒\"紅領巾愛勞動\"的江蘇少先隊“特色章”,助力評優評先。以此激發少先隊員參與勞動學習和實踐的熱情,形成助力教育改革的運行“閉環”。
2023年3月16日,“紅領巾勞動吧”平臺正式上線,并于同年10月舉行了煥新儀式。與傳統的問政或排憂解難類平臺不同,它聚焦于“青少年勞動教育”這一獨特主題,為勞動教育的數字化轉型開辟了新路徑。
我們帶著流量意識和用戶思維建設平臺,截至2024年底,平臺每天有超過20萬用戶參與學習和互動,源源不斷收到少先隊員們展現各類勞動技能的視頻或圖文投稿。不僅覆蓋江蘇13個設區市,還吸引了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外用戶。為了確保平臺的高效運行,我們組建了專職運維團隊,高效審核用戶上傳的勞動視頻,解答用戶疑問,并提供線下發證等服務。
憑借創新性和實際成效,“紅領巾勞動吧\"平臺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一系列榮譽,不僅是對平臺的肯定,更是對“新聞 + 服務”模式的認可。
“紅領巾勞動吧\"的成功,離不開我們對全媒體體系建設的重視。平臺設置“資訊池\"(勞動資訊新聞)、“行動派\"(勞動實踐品牌活動開展)、“云課堂”(每日更新的勞動網課)、“勞動家\"(少先隊員用戶的勞動視頻展示與分享)、“互動屋”(勞動知識問答、學習以及活動報名)五大版塊,涵蓋內容資訊、教學服務、互動答題、線下實踐、成果展示以及成長激勵,全方位滿足用戶需求,提升用戶體驗。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移動采編等技術手段,平臺實現信息的高效傳播和用戶的深度參與,增強了傳播力和影響力,驅動了媒體轉型。
雙線聯動是平臺的一大亮點。線上,我們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互動交流機會;線下,我們組織多樣化的實踐活動,讓少先隊員們在實踐中感受勞動的魅力。我們注重與學校、社區、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合作,共同打造多樣化的勞動實踐場景。目前為止,我們組織過種青菜、煮咖啡、做美食、剪紙、做木工、無土栽培等主題的勞動實踐活動,還開展了“特色勞動課\"“‘勞動伴成長'征文\"\"勞模工匠進課堂\"“非遺傳承人進校園\"等品牌活動,共計110多場。
這里,給大家分享幾個鮮活的故事。2023年11月25日,南京八卦洲百綠農藝園里熱火朝天。20多個“紅領巾\"舉著比自己還高的鋤頭,跟著老農學種南京特產“矮腳黃\"等蔬菜。有個胖乎乎的小男孩蹲在地里半天不起來,原來他正用手指戳著剛冒頭的菜苗嘀咕:“小青菜啊快長大,等我過生日煮面用!”沒多久,他媽媽在平臺曬出照片,一碗陽春面上漂著的青菜,正是孩子親手種的那批。
還有一次,南京金陵中學河西分校的課堂變成了非遺大觀園。剪紙技藝傳承人手把手教孩子們剪紙,有個小姑娘的成品被老師傅直夸“有靈氣\"。活動結束后,孩子們自發在平臺上傳了16件改良非遺作品。
2024年1月,我們走進位于句容市的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開展線下勞動實踐活動一一木工技藝體驗。“紅領巾\"們來到活動現場做起了“小木匠”,近距離感受傳統木工技藝的魅力。
2024年3月,長江岸邊出現一幅動人畫卷。一群小學生戴著手套,一手拎環保袋撿垃圾,一手記錄生物種類。江豚保護協會的老師指著江面突然喊:“快看!3點鐘方向!\"幾十個小腦袋齊刷刷轉過去—一三頭江豚躍出水面的瞬間,有個孩子脫口而出:“這就是我們保護的意義啊!”當晚,平臺新增了5篇視頻版觀察日記,有一個孩子感悟道:“原來長江不是手機里的風景,是會呼吸的生命。”
這些場景,正是我們做平臺的初心。現在每次活動報名通道一開,用戶們就把服務器擠“爆”,常有30個名額3分鐘搶光,后臺收到100多條“求加場”留言的情況。更讓人驚喜的是,很多孩子成了“活動策劃師”,有的建議開設\"城市小菜農\"交換市集,有的想給非遺作品加上數字藏品編號。
看著平臺上每月增長的UGC內容,我們越來越明白:媒體融合不是把報紙搬上手機,而是要讓每個人都能在數字世界里找到現實的支點。當孩子們在田埂上摔的跤、在長江邊吹的風都變成平臺上跳動的數據時,這些帶著泥土味的數字,就是新時代勞動教育最生動的答卷。
“紅領巾勞動吧\"平臺的成功,為媒體行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一是媒體需要加強“新聞 + ”拓展,豐富服務形式和業態。通過“新聞 + 勞動教育服務”,我們為少先隊員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增強了用戶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未來,媒體可以進一步探索\"新聞 ∣+ 教育\"“新聞 + 文化\"“新聞 + 公益\"等多種模式,整合資源,拓寬服務領域。
二是媒體應通過“新聞 +\" 參與社會治理,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平臺不僅為青少年提供勞動教育服務,也為社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媒體可以利用自身優勢,搭建更多“新聞
應用平臺,如網上“讀者熱線”社區服務平臺等,提升社會影響力。
三是通過“新聞 + ”連接更多用戶,提升媒體傳播力。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媒體需要圍繞用戶剛需展開內容生產和運營,建設“有用\"的平臺。平臺通過“新聞 + 勞動教育服務\"吸引了大量用戶,成為他們獲取勞動教育資源的重要渠道。未來,媒體需要進一步挖掘用戶需求,開發更多符合用戶需求的服務產品。
四是技術創新是媒體融合的核心驅動力。平臺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實現了信息的高效傳播和用戶的深度參與。未來,媒體需要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探索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應用,提升內容生產質量和用戶體驗。
五是堅持“內容為王”,以優質內容贏得用戶。無論媒體形式如何變化,內容始終是核心競爭力。平臺通過精心策劃和制作高質量的勞動教育內容,吸引了大量用戶。未來,媒體需要進一步加強內容建設,提升內容的品質和價值,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展望平臺發展,“紅領幣勞動吧”將繼續秉持“新聞 + 服務”的理念,推動勞動教育深入發展。我們將繼續優化平臺功能,提升用戶體驗,通過用戶反饋和數據分析,及時發現問題并改進。
我們將豐富內容生態,拓展服務領域,探索更多與勞動教育相關的服務,如勞動技能培訓課程、研學旅行、成果展示展覽等。同時,我們將加強技術創新,提升平臺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利用新媒體傳播渠道,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勞動教育理念和實踐。
在品牌建設方面,我們將通過創新的活動策劃和高質量的內容生產,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我們將與各方合作,共同打造品牌活動,吸引更多用戶關注和參與。同時,我們將通過提供增值服務、開展合作項目等方式,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為平臺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我們還將保持持續改進和創新的精神,不斷優化平臺功能和服務。我們相信,通過持續創新與融合發展,“紅領幣勞動吧\"將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為推動勞動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貢獻更多力量。
在媒體融合的浪潮中,我們不僅在打造一個平臺,更在探索一種全新的媒體生態。通過“紅領巾勞動吧\"平臺,我們見證了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見證了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華麗轉身,見證了媒體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社會價值體現。我們深知,媒體的使命不僅是傳播信息,更是引領社會風尚,推動社會進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始終堅守初心,不忘新聞人的使命與擔當。我們用技術賦能教育,用創新引領未來,用實踐踐行使命。我們相信,通過努力,可以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勞動的魅力,讓勞動教育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