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08-0032-07
Abstract:Asanimportantengineforpromoting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andruralrevitalization,new-qualityagricultural productiveforeshasgraduallybecomethefocusofatentionofacademiaandpolicymakers.Bysystematicallycombingrelevant literature,andfromtheperspectiveofMarxismand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ovationtheory,wewilldeeplyanalyzethe theoretical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formationlogictheoreticalmechanismsandpracticalstrategiesofagiculturalnwquality productivefoces,andexploreitsroleinpromotinghighqualityagriculturaldevelopmentandempoweringruralrevitalizatio,with aviewtoprovidingsolidtheoreticalsuportandpracticalpolicyrecommendationsforbuildingastrongagriculturalcountrywith China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new-qualityagriculturalproductiveforces;ruralrevitalization;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在當今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的時代,農業作為人類文明的基石,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出了“新質生產力\"的概念,這一理念的提出,標志著我們對生產力發展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同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了“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的重要作用,“特別是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在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方面的潛力,這為發展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新質生產力指明了方向。2024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了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將其概括為“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這一質態的實現,依賴于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以及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其核心標志是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升,其本質是對先進生產力的不懈追求。本文將從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的視角出發,對相關文獻進行系統性的梳理與歸納。通過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以“新質生產力 + 農業”為關鍵詞進行精確檢索,篩選并獲取了90余篇具有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的期刊文章。通過對這些文獻的深入研讀和分析,旨在揭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脈絡,為行業研究提供可借鑒的啟示和參考。
1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或價值意蘊
1.1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
有關農業新質生產力內涵的相關研究,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可以從科技創新和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2個維度進行解析。從科技創新加快形成農業生產力方面:科技創新助力農業現代化、加快種業創新攻關、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均有利于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農業新質生產力是以農業科技創新為引領,采用生物育種、生物信息、生物合成等先進技術使傳統農業實現在質態維度上的“躍遷\"。應聚焦核心種源、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形成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機裝備產業創新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必然選擇2。采取政府資金、院所人才、企業場景相結合的“三位一體\"創新模式,推動數字化生物育種新業態發展,將數字科技真正落實到“三農\"產業,為農業注入新質生產力]。
從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角度對農業新質生產力進行詮釋:魏登峰提出通過對傳統農業改造升級,發展出一種新的生產力,形成新質農業生產力。鄭思敏提出涉農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要推進農業數智化,對農業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進行質的改造,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朱迪等[5從農業勞動者、農業勞動對象和農業勞動資料3個維度構建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紫橹堑葟鸟R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角度,探討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主要特征和培育路徑。
1.2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價值意蘊
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價值意蘊廣泛而深遠,多位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農業新質生產力價值意蘊進行了深入探討。首先,農業新質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通過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等手段,實現了農業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整體水平和競爭力,其內核在于“以新帶質\"即通過創新引領生產力的質變和躍遷。王琴梅等則從數字經濟視角出發,提出了數字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并強調了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價值。李楠等進一步分析了數字技術作為新質生產力代表對農業現代化的驅動作用,但面臨頂層設計滯后、主體能力失衡、技術設施支撐薄弱等制約。秦云龍以黑龍江為例,詳細闡述了科技創新、農業機械化、高效農業管理等方式在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效率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它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通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有效應對了糧食安全的挑戰。張寒等[綜述了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學術論壇的討論,探討了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實現路徑與現實意義;認為新質生產力是實現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抓手。再次,它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通過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等方式,增加了農民收入來源和收入水平。楊穎全面闡述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多重價值,包括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民增收、保障糧食安全等,提出農業新質生產力是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和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并梳理了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基本思路,包括加強科技創新、優化資源配置等。最后,它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動力,通過推動農村產業升級和轉型、改善農村生活環境等方式,實現了鄉村的全面振興和發展。高原等[12]從政治經濟學角度分析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機制和價值意蘊,認為其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還促進了農業與生態的和諧共生。毛世平等[3強調農業新質生產力在推進農業強國建設和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作者認為,通過提升農業新質生產力,能夠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曾志誠[14]討論了數字生產力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包括其帶來的優勢、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要正視數字生產力在鄉村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并尋找優化“三農\"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2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邏輯及理論機制
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有其內在的理論邏輯和機制。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管理創新以及資源配置優化這三大理論支柱。這些要素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框架。羅必良從理論脈絡和基本內核2個角度分析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機制并提供了全面分析框架。林萬龍等5從理論邏輯、時代邏輯和現實邏輯3個維度探討了新質生產力在引領我國農業強國建設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強調了強化農業前沿科技的研究與運用、拓展涉農新業態和培養農業新質人才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3個核心著力點。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國際國內形勢變遷的時代需求和聚焦農業強國建設的現實需要。尤亮等深入探討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現實邏輯、內涵解析與生成機理。侯冠宇等7則以東北農業為例,具體闡述了新質生產力形成的理論邏輯。提出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通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
2.1 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
常璇[8基于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構建了科技-人才-制度“三位一體\"的分析框架,探討了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框架、現實困境和實踐進路。姜長云認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是農業生產方式、組織形式和經營理念的全面革新,遵循著“創新-變革一發展\"的邏輯路徑,從宏觀層面構建了新質生產力的理論邏輯框架。高強等2探討了農業新質生產力與新型生產關系的邏輯關聯,提出了深化農村改革、塑造新型生產關系的改革路徑,以促進農業新質生產
力的發展。
2.2 科技創新的驅動作用
通過引入先進的農業技術如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等可以顯著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萍紕撔虏粌H能夠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降低生產成本還能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因此科技創新在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關鍵驅動力。羅光強等2從生成機理、時空特征和區域差異3個維度對農業新質生產力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了要素科技賦能、創新系統協同等戰略工程,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提供了理論指導。梁昊光等[22分析了科技創新在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改善農產品品質、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機制。龔斌磊等[23通過實證分析,驗證了科技創新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貢獻。李猛探討了“人工智能 + \"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分析了內在機理和現實挑戰。宋孜涵等[25通過實證分析,揭示了新質生產力在不同科技創新水平和區域下的異質性,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門檻效應和虹吸效應。
2.3管理創新的放大效應
管理創新在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中同樣具有重要地位。通過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方式可以優化農業生產組織方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管理水平。管理創新能夠放大技術創新的效果使新技術更好地應用于農業生產實踐中從而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快速提升。李懷等2提出了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創新驅動-要素重組-結構優化\"機制并強調了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在實現路徑中的重要作用。鄭建2深人分析了農業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理論邏輯并指出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路徑。高鳴等2則從糧食安全的角度分析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理論邏輯和現實路徑,并強調了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馬曉河等2認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多方協同努力,共同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模式創新,提出了多方協同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思路。
2.4農業新質生產力評價體系
學者們提供了一系列有價值、有深度、有建設性的觀點和成果,為理解新質生產力評價體系提供了多視角的分析。宋振江等[3梳理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評價體系、動態演進及政策啟示,認為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對于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至關重要。朱迪等基于2012—2021年我國31個省份的數據,采用了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數、Kernel密度和Markov鏈等方法進行多維度分析,對中國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動態演變特征進行了測度與分析,構建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是驅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應關注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區域差異和動態演變特征,以精準引導其形成。谷良俊等以I縣為例,通過VAR模型等計量經濟學方法,實證分析了產業結構升級對新質生產力培育的影響,提出了優化產業結構、實施優惠政策等策略。
3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
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實現路徑涉及多個方面,包括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資源配置優化等[11.32]。不同區域、不同生產主體在實現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可能采取不同的路徑。張海鵬等[33]、侯冠宇等[詳細闡述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現實基礎并提出了提升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具體路徑。侯愛萍等34探討了農業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強國建設的理論邏輯、關鍵難題和實踐路徑,提出了破解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瓶頸,特別是在農業專業人才、科技創新、產業融合等方面的困難。多位學者結合具體案例和實證分析探討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實現路徑。
3.1技術創新與推廣路徑
技術創新與推廣是農業新質生產力實現的重要路徑之一[35]。通過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促進新技術、新品種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可以顯著提升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時加強產學研合作和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有助于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魏后凱等3從宏觀層面提出了技術創新與推廣的總體路徑,并強調技術創新在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中的關鍵作用。吳榮富則以家禽產業鏈為具體案例深入探討了科技創新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應用路徑。王可山等[38探討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大國糧食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強調了科技創新在農業發展中的核心作用,并提出了具體的創新路徑。秦云龍通過引進先進農業技術和推廣農業機械化作業,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推動了農業高質量發展。姜長云深入分析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和發展重點,強調應聚焦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通過政策支持和技術創新等手段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3.2 制度創新與組織變革路徑
制度創新與組織變革是實現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另一重要路徑。通過完善農村土地制度、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等方式可以激發農業生產的內在活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同時通過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職業農民等方式可以優化農業生產組織體系,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鄭建2提出以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路徑主要在于:強化頂層設計、推進制度創新;推進“數商興農”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攻克關鍵技術、培養科技人才;強化創新主體,培育新型農業勞動者;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培育未來產業;推進技術應用,發展智慧農業。宋孜涵等2從制度創新的角度探討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實現路徑并提出了完善農村土地制度和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的政策建議。陳健3則進一步分析了組織變革在實現新質生產力中的作用,并指出通過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培育職業農民等方式可以優化農業生產組織體系,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3.3資源配置的優化機制
資源配置的優化是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重要保障。通過市場機制和政策引導可以實現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為農業生產提供有力支撐。資源配置的優化能夠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從而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明慶忠等4從新質生產力賦能文旅新角度出發,提出的“五鏈\"融合思路對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實現也具有啟示意義。他們認為通過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和政策鏈的融合可以有效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蔣永穆等4探討了農業新質生產力在推動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的作用,提出了破除生態保護與發展認知困境、創新生態產品監測與價值核算機制等實現路徑。
4農業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4.1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與效益
新質生產力對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引領現代農業變革、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4。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提升可以顯著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與效益。通過引入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優化農業生產組織方式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同時通過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和農業生產效益。馬曉河等[從宏觀層面分析了新質生產力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作用,并指出新質生產力通過技術創新和組織優化顯著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張應良等[43通過實證研究具體探討了新質生產力的中介作用,并發現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提升農業新質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了農民的種糧收益。王琴梅等從數字化轉型的賦能效應角度,探討了數字化技術在農業生產、管理、銷售等環節中的應用,指出數字化轉型能夠顯著提高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精準化水平。楊軍鴿等44分析了不同地區數字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差異及其收斂趨勢,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4.2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提升還可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通過引入綠色農業技術和優化農業生產方式可以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龔斌磊等23從全要素生產率的角度分析了農業新質生產力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貢獻,并指出新質生產力的提升不僅能夠顯著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還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張彰[45]則進一步探討了數字新質生產力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并具體探討了數字新質生產力的應用路徑。秦云龍提出通過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等舉措,提高農產品的質量,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喬均等4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揭示了農業新質生產力與農業碳排放之間的關系,為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
4.3改善農產品質量與安全
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提升還可以改善農產品質量與安全。通過引入先進的農產品質量檢測技術和標準化生產流程可以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多位學者結合實證分析和案例研究探討了農業新質生產力在改善農產品質量與安全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王琴梅等提出數字新質生產力以創新驅動農產品質量提高、協調農村產業和城鄉結構,以綠色理念引領農業低碳發展、開放拓展農業資源和市場,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4.4農業產業鏈與價值鏈的升級
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提升還促進了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升級。通過引入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農業產業鏈得以延伸和拓展,價值鏈各環節之間的銜接更加緊密和高效。這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還帶動了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多位學者從不同角度探討了農業新質生產力在推動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升級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高帆探討了新質生產力與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關系,并從產業維度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現機制進行了探討,強調產業“形態重構力、結構重塑力和躍遷支撐力\"在新質生產力形成中的作用。元冉等[48]研究了新質生產力如何賦能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和具體應用路徑。分析了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外延,并探討了其在文旅產業中的應用,包括創新驅動、優化重塑和綠色生產等方面。張彰[45強調農業產業鏈延伸對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作用,是提升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鄭建分析了產業鏈延伸如何通過資源整合、價值創造和利益分配機制,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馬瀟野等4探討了農村物流與電商協同發展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以及這種協同效應在空間維度上的擴散特性。認為農村物流與電商的協同發展顯著促進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王瓊等[50研究了新質生產力在文化和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的應用,通過技術創新、產業融合、資源配置和綠色低碳效應賦能文化和旅游產業,構建了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多維實踐路徑。
5農業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
新質生產力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內生驅動力。通過深化農村改革,構建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質生產關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51。多位學者結合鄉村振興的實際需求,探討了農業新質生產力如何賦能鄉村振興。新質生產力能夠為鄉村振興發展注人了新理念、增強動能、促進均衡發展、夯實社會基礎。
5.1促進鄉村產業升級與轉型
農業新質生產力通過引人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促進了鄉村產業的升級與轉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還帶動了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有助于推動鄉村產業向多元化、高端化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動能。劉衍峰2則從數字圖書館建設的角度,分析了新質生產力在促進鄉村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并指出數字圖書館的建設有助于提升鄉村居民的文化素養和信息獲取能力,推動鄉村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李佳等[53深入分析了鄉村新質生產力的特征、形成條件和發展路徑,強調了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和智能技術在促進鄉村新質生產力形成中的關鍵作用。陸岷峰等[54研究了新質生產力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提出了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支持和技術革新等政策建議。嚴雪雁等提出了新質生產力與數字鄉村建設的適配性,以及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鄧云等5探討了新質生產力對鄉村文化建設的推動作用,包括理論基礎、價值意蘊和現實困境,分析了新質生產力與鄉村文化建設的辯證統一性,提出了一系列策略與建議。新質生產力能夠促進鄉村文化資源的創新性發展和數字化轉型,這些研究為農業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5.2提升鄉村治理能力與水平
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提升還有助于提升鄉村治理能力與水平。通過引人數字技術和管理創新等手段,可以優化鄉村治理體系,提高治理效率和服務質量。張震宇等[5強調了新質生產力在提升鄉村治理能力中的作用,認為數字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構建智慧鄉村治理體系,實現鄉村治理的精準化和高效化。宋振江等[30]通過構建評價體系,具體分析了新質生產力在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中的作用機制,指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有助于提升鄉村治理的科學性和精準性。王鵬等提出了新質生產力通過“人的現代化\"“物的現代化\"\"治理的現代化”與“技術的現代化\"賦能鄉村數字化治理的多維實施路徑和運作機理。
5.3 促進農民增收與生活改善
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提升直接促進了農民增收和生活改善。通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增加農產品附加值,農民的收入來源和收入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同時,新質生產力的引入還帶動了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宋孜涵等2基于中國31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了新質生產力對鄉村振興的影響機制,發現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等手段能夠顯著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王亞紅等[58基于2011—2021年中國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構建了一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來測算農業新質生產力水平,揭示了農業新質生產力對農民增收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機制。李明圓[59認為新質生產力通過提高鄉村產業振興水平正向影響農民共同富裕,尤其在東部地區和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地區影響顯著。
5.4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侯冠宇等分析了新質生產力在鄉村全面振興中的作用,包括理論邏輯、關鍵問題和實踐路徑,強調新質生產力是鄉村振興的新動能,需要通過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優化投資環境等措施來賦能,明確了新質生產力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機制和重要性。陳健等詳細分析了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要素機制和實踐路徑。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手段提升農業新質生產力,能夠帶動鄉村產業結構升級和農民增收,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張震宇進一步探討了新質生產力在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中的作用。通過提升農業新質生產力,能夠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提出了新質生產力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思路。李明圓研究了新質生產力對農民共同富裕的影響,以及鄉村產業振興在其中的中介效應。使用固定效應模型和中介效應模型,為加速農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路徑選擇。認為新質生產力對鄉村振興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政府支農力度能夠強化這一效果。烏·吳云等提出了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具體實施路徑,如提升技術水平、建設數字設施等;認為新質生產力是鄉村產業振興的內生驅動力,但面臨城鄉數字鴻溝、基礎設施缺失等挑戰。
6 結論
綜上所述,農業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和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其理論內涵、理論邏輯、實現路徑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都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探討。然而,現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理論框架的抽象性、實證數據的缺乏、政策建議的籠統性等。未來研究應進一步深化理論分析、加強實證研究、提出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以更好地發揮農業新質生產力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未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通過上述研究方向的深入探索,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更加全面、深人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一是深化理論研究。進一步完善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理論體系,明確其內涵、特征、分類和評估方法。二是加強實證研究。通過收集大量實證數據,分析不同地區、不同類型農業的新質生產力發展現狀、問題及潛力。三是跨區域比較研究。開展跨區域比較研究,分析不同地區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異同點,總結成功經驗,提出改進建議。四是政策效果評估。對現有的農業新質生產力相關政策進行評估,分析其實施效果,為政策調整和優化提供依據。五是新技術應用研究。關注新興技術(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在農業中的應用,研究其對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提升作用。六是可持續發展研究。探討農業新質生產力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提出促進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路徑和策略。七是農業產業鏈協同研究。分析農業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協同作用,提出通過產業鏈協同提升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路徑和機制。八是農民素質提升研究:研究農民素質對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影響,提出提升農民素質、促進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策略和建議。
參考文獻:
[1]秦云龍.黑龍江:加速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J].經濟,2023(12):54-59.
[2]因地制宜培育“三農\"新質生產力[J].中國合作經濟,2024(3):35-37.
[3]魏登峰.科技革命
產業變革激活農業新質生產力[J].農村工作通訊,2024(6):37-38.
[4]兩會聲音丨全國人大代表鄭思敏:建議全方位培育涉農新質生產力[EB/OL].https:/finance.sina.com.cn/jxw/2024-03-10/doc-inamvutn4796100.shtml?cref=cj.
[5]朱迪,葉林祥.中國農業新質生產力:水平測度與動態演變[J].統計與決策,2024,40(9):24-30.
[6]孔祥智,謝東東.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主要特征與培育路徑[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1(4):29-40.
[7]羅必良.論農業新質生產力[J].改革,2024(4):19-30.
[8]王琴梅,楊軍鴿.數字新質生產力與我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2(6):61-72.
[9]李楠,李胸勵.數字賦能農業現代化:內在機理、成效檢視與實踐路向[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5):32-42.
[10]張寒,張曉寧.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學術論壇綜述[J].農業經濟問題,2024(8):139-144.
[11]楊穎.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價值意蘊與基本思路[J].農業經濟問題,2024(4):27-35.
[12]高原,馬九杰.農業新質生產力:一個政治經濟學的視角[J].農業經濟問題,2024(4):81-94.
[13]毛世平,張琛.以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強國建設[J].農業經濟問題,2024(4):36-46.
[14]曾志誠.數字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的優勢、挑戰及進路[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1(3):5-14.
[15]林萬龍,董心意.新質生產力引領農業強國建設的若干思考[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3):18-27.
[16]尤亮,田祥宇.農業新質生產力:現實邏輯、內涵解析與生成機理[J].經濟問題,2024(6):27-35.
[17]侯冠宇,張震宇,董劭偉.新質生產力賦能東北農業高質量發展:理論邏輯、關鍵問題與現實路徑[J].湖南社會科學,2024(1):69-76.
[18]常璇.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理論框架、現實困境與實踐進路[J].經濟問題,2024(7):20-28.
[19]姜長云.農業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發展重點、面臨制約和政策建議[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3):1-17.
[20]高強,程長明.農業新質生產力與新型生產關系:邏輯思路與改革路徑[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1(4):41-54.
[21]羅光強,宋新宇.中國農業新質生產力:生成機理、時空特征與區域差異[J/OL].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1-14[2025-04-1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513.s.20240624.1845.020.html..
[22]梁昊光,黃偉.科技創新驅動新質生產力及其全球效應[J].財貿經濟,2024,45(8):22-32.
[23]龔斌磊,袁菱苒.新質生產力視角下的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理論、測度與實證[J].農業經濟問題,2024(4):68-80.
[24]李猛.“人工智能 + \"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內在機理與路徑探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7(4):127-137.
[25]宋孜涵,賈曼莉.新質生產力助力鄉村振興:理論機制與實證檢驗[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4,18(4):10-17.
[26]李懷,張越.農業新質生產力:理論內涵與實現路徑[J].新視野,2024(4):65-74.
[27]鄭建.以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現代化:理論邏輯與發展路徑[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3(11):31-35.
[28]高鳴,宋嘉豪.以新質生產力全面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理論邏輯與現實路徑[J].社會科學輯刊,2024(4):134-142,239.
[29]馬曉河,楊祥雪.以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J].農業經濟問題,2024(4):4-12.
[30]宋振江,冷明妮,周波,等.中國農業新質生產力:評價體系構建、動態演進及政策啟示[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4,23(4) :425-434.
[31]谷良俊,楊春清.產業結構升級培育縣域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和經驗證據——以I縣為例[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4(6):15-21.
[32]王克冬,曾維忠,武佩佩.以新質生產力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內在邏輯、機遇挑戰與實現路徑[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24,42(6) :1159-1164,1178.
[33]張海鵬,王智晨.農業新質生產力:理論內涵、現實基礎及提升路徑[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3):28-38.
[34]侯愛萍,查慧珠.農業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強國建設:理論邏輯、關鍵難題與實踐路徑[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4,38(7):25-37.
[35]曹冰雪,李瑾,趙春江,等.智慧農業科技創新引領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J].智慧農業(中英文),2024,6(4):116-127.
[36]魏后凱,吳廣昊.以新質生產力引領現代化大農業發展[J].改革,2024(5):1-11.
[37]吳榮富.瞄準國家重大需求,以科技創新驅動中國式現代化家禽產業鏈新質生產力發展[J].中國禽業導刊,2024,41(1):2-20.
[38]王可山,劉華.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與大國糧食安全保障——兼論“靠什么種糧\"\"怎樣種糧\"\"誰來種糧\"[J].改革,2024(6):70-82.
[39]陳健.新質生產力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核心要義與實踐策略[J].江蘇社會科學,2024(4):112-120.
[40]明慶忠,閆昕,劉宏芳.“五鏈\"融合賦能文旅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邏輯及實現路徑[J].學術探索,2024(9):40-49.
T411菠比 牛立十日 圩牛太立口估實現[J].農村經濟,2024(6):1-10.
[42]樊勝根.發展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助力農業現代化[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4(13):87-94.
[43]張應良,龔燕玲.高標準農田建設參與對農民種糧收益的影響——基于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中介作用[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3):110-124.
[44]楊軍鴿,王琴梅.數字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及收斂性[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5,38(1):43-57.
[45]張彰.數字新質生產力、農業產業鏈延伸與共同富裕[J].統計與決策,2024,40(9):37-42.
[46]喬均,臺德進,邱玉琢.農業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碳減排的機理與效應[J].當代經濟管理,2024,46(12):42-55.
[47]高帆.新質生產力與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現機制[J].農業經濟問題,2024(4):58-67.
[48]元冉,李鳳亮.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化和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37(5):112-124.
[49]馬瀟野,鄭仕勇,吳俊.農村物流與電商協同發展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及空間溢出效應[J].商業經濟研究,2024(12):21-25.
[50]王瓊,楊德才.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化和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邏輯機理、現實挑戰與實踐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24(7):152-160.
[51]王靜華,劉人境.鄉村振興的新質生產力驅動邏輯及路徑[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41(2):16-24.
[52]劉衍峰.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數字圖書館建設:作用機制、現實梗阻與實踐路徑[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4(6):43-49.
[53]李佳.鄉村新質生產力:認識、特征、形成條件與路徑[J].農業經濟,2024(7):60-63.
[54]陸岷峰.中國式現代化中的新質生產力與鄉村振興融合創新政策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24,32(8):10-19.
[55]鄧云,逢卉一.新質生產力助力鄉村文化建設發展探析[J].重慶社會科學,2024(6):56-68.
[56]張震宇,盛家潤,侯冠宇.鄉村振興研究:歷史演進、熱點趨勢與未來展望[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4(3):140-146.
[57]王鵬,王向清.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數字化治理:運作機理、實踐悖論與風險規避[J].河北學刊,2025,45(1):202-209.
[58]王亞紅,韋月莉.農業新質生產力對農民增收的影響[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4,23(4):446-455.
[59]李明圓.新質生產力、鄉村產業振興與農民共同富裕[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4(7):1-6.
[60]侯冠宇,張楚.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全面振興[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4(6):9-14.
[61]陳健,張穎,王丹.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要素機制與實踐路徑[J].經濟縱橫,2024(4):29-38.
[62]張震宇.新質生產力賦能城鄉融合:理論邏輯與路徑探索[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4,38(2):11-21.
[63]烏·吳云,朱紅艷.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理論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