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08-0039-0(
Abstract:Inorder topromotetheunderdevelopedareasineasternandwesternGuangdong toachieveahigherlevelof high-qualityruraldevelopmentbasedontheirrespectivefunctionalpositioningandresourceendowments,thispaperbuildsan evaluationindicatorsystemforhigh-qualityruraldevelopmentineastemandwesternGuangdongbasedonpreviousresearch resultsandincludesfivebasicdimensions:\"inovation,coordination,green,opennessandsharing\".Theeconomicaly underdevelopedareasineastemandwestern Guangdongareusedtoempowerpeopleusing fuzzyroughsettheory,andthen measuredandevaluated12citiesineasternandwesternGuangdong.BasedonHeyuan City,itputsforwardfeasiblesugestions forresha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in northwest and northwest Guangdong.
Keywords:new qualityproductiveforces;easternandwestern Guangdong;high-qualityrural development;evaluatioand measurement; fuzzy rough sets
廣東雖然是全國經濟第一大省,經濟總量連續36年居全國第一,但區域發展極不平衡。2020年,珠江三角洲(以下簡稱\"珠三角\")9個城市①(含12個縣級區域311個鄉鎮)GDP合計89523.93億元,占比80.83% ;而粵東西北12個城市②(含45個縣級區域812個鄉鎮)GDP合計21237.01億元,占比僅 19.17% 。
2022年12月,《中共廣東省委關于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決定》提出“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h域農村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實施“百千萬工程\"③、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核心要義。
因此,本文在參考馬紅坤等蔣輝等冷功業等4劉忠宇等[5]、張默等[、張鴻等[7]、范成方等[8]、梁偉森等[、黎新伍等[]、劉濤等[]、焦琳惠等[2]、姬志恒[13]、劉莉娜等[14]、于婷等[15]、孫研等[1、趙敏等[17]和李子聯等[18]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構建粵東西北農村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19],再采用模糊粗糙集理論[20-21],針對粵東西北各個城市進行賦權、測度與評價,并基于河源市提出粵東西北不發達地區重塑新質生產力的可行性建議。
1賦權
首先根據所用的特征屬性進行模糊聚類,找到最佳分類,將其看作某種決策屬性的分類,得到按某種假設決策屬性的 K 等價集。根據同樣的方法,依次刪除單個屬性
再進行模糊聚類,從而得到條件屬性 C-
的等價集。然后計算條件屬性與決策屬性之間的依賴程度
,求得屬性
的重要程度。最后利用歸一化重要程度的方法來求解各因素的權重。
1.1 理論描述
定義1:給定知識庫 K=(U,R) ,對每個子集 X? U ,等價關系 R? i n d(K) ,稱
:
為 X 的 R 下近似集。
定義2:2個屬性集 c 與 D 之間的依賴程度
(
定義為

式中:
表示集合基數: 
定義3:屬性 a∈ C ,則屬性
關于 D 的重要程度定義為
(2)式中:
表示在 C 中缺少屬性
后,條件屬性對決策屬性的依賴程度。
1.2步驟
1.2.1 生成實值信息表并標準化
根據前述確定并定義的指標集及其域集,收集粵東西北12個城市
年數據,生成實值信息表,然后采用公式(3)將各項指標的實值信息標準化(結果略)。

1.2.2 確定指標權重和賦權值
當評價指標較多、調查樣本又較小時,例如本文中12個城市在74項指標下的評價,直接用粗糙集賦權較難實現。在此借鑒丁斌等22的研究成果,先對5個二級指標分體系針對調查樣本進行粗糙集指標聚類。各個指標分別在各自歸屬的二級指標下形成不同的集合,并選取不同的截集值,分別進行粗糙集指標聚類;再求解每個屬性(各個指標)的重要程度;確定每個二級指標下的各個指標的權重;最后確定每個二級指標下各個對象(粵東西北12市)的賦權值。
求解決策屬性的各等價集的下近似集的并集公式為
根據指標的重要度求解各個指標的權重公式為

整個指標體系最終權重確定得到結果如下
綜上,粵東西北農村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賦權見表1。


2粵東西北農村高質量發展測度及評價
2.1 測度
根據粵東西北農村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中各項指標權重
,以及標準化后的實值信息
,采用公式(6),加權求和得到粵東西北12個城市的綜合測度賦分
(2

2.2 評價
如表1所示,依據農村高質量發展體系的指標權重,在二級指標層面,“綠色”“開放\"指標權重較高,均為0.2593;“協調”“共享\"指標權重較低,均為 0.1481 。在五級指標層面,“物流業投入”“百萬人擁有體育館及博物館數\"等2項指標權重最高,均為0.0715;“已建水庫總庫容占農作物播種面積比重\"“第一產業比較生產率\"“一、二產業協調指數\"“第三產業增加值GDP占比\"“農業經濟增長率\"\"生活必需品占比\"等6項指標權重最低,均為 0.0062 。
依據農村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測度結果,見表2、表3,粵東西北12個城市中,雖然韶關的綜合評價分值最高,但也僅為0.2249;揭陽評分最低,低至0.1329;河源名列第2,為0.2110;12市均值為 0.1795 ??芍洕话l達地區農村高質量發展水平明顯偏低。

注:表中PM2.5 年均濃度”\"
評價濃度\"\"農藥施用強度\"\"化肥施用強度\"“單位農業產值化肥消耗量\"\"單位產出能耗”\"單位GDP耗電\"\"萬元農業GDP耗電\"“轉移凈收入比重\"等9項指標為反向指標,數值越小評價越優,因此計算賦權值時取“-”號。

3 結論及對策
3.1結論
3.1.1 “綠色\"有余,“開放”不足
在前述構建的粵東西北12個城市農村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包含“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5個基本維度)中,“綠色\"維度權重占比0.2593,包含18項五級指標;“開放\"維度權重同樣占比0.2593,僅包含4項五級指標。
究其原因可能在于: ① 相對于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達地區而言,粵東西北經濟不發達地區的諸多城市的確“綠色\"有余、“開放\"不足,無法選取相應指標進行衡量; ② 粵東西北12個城市的數據采集、口徑統一、部門組織等工作也相對落后、滯后,直接表現為個別數據的缺失、劇變,無法進行客觀衡量。
3.1.2 資均(或畝均)生產率明顯偏低
河源市“創新\"指標下的\"省人均GDP對比\"在粵東西北12個城市中排名第10,“單位耕地面積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排名第11,“資本生產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農林牧漁業投資總額)\"排在末位。由此可見,單位投資額(資均)或是單位耕地面積(畝均)形成的人均GDP、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明顯偏低(排除排名第2的“勞動生產率\"的影響)。
究其原因可能在于: ① 農林牧漁業投資(或是耕地面積)未能成功市場化,并未投向性價比最佳的相關行業、相關企業或是相關產品; ② 農林牧漁業投資(或是耕地面積)未能有效規劃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空轉、閑置; ③ 農林牧漁業投資(或是耕地面積)未能結合先進農業科技技術,必然導致資均(或畝均)生產率偏低。
3.1.3農業效益惡性循環
河源市“綠色\"指標下的“耕地復種指數\"在粵東西北12個城市中排名第10,“共享\"指標下的“居民收入增長率對比\"排名第11,“綠色\"指標下的“單位農業產值化肥消耗量\"排名末位。究其原因如圖1所示,可能形成農業效益惡性循環。

3.1.4新農村建設遲滯,高質量人才缺乏
河源市“創新”指標下的“高校教師比例”“協調\"指標下“人均文化財政支出\"在粵東西北12個城市中排名第10,“開放\"指標下的“互聯網應用率\"排名第11,“綠色\"指標下的“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排在末位。
由此可見,無論是“宜居\"方面的指標“互聯網應用率”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還是“宜業\"方面的指標“人均文化財政支出”,河源市的新農村建設還任重道遠,嚴重滯后于粵東西北經濟同樣不太發達的其他城市。這樣不僅在短期內很難吸引到較為稀缺的高質量人才,而且在長期來看,也難以提高“百年樹人\"的“高校教師比例”。
3.2 對策
3.2.1 基于“綠色”,促進\"開放”,融合“創新”
優美的生態環境是農業農村最大的發展優勢和永恒財富,而經濟不發達地區農村的高質量發展更應該摒棄和經濟發達地區攀比的“GDP\"心理。首先,粵東西北12個城市應該在當前現實的生產條件下、真實的經濟數據前,遵循統一的調研口徑,貫徹落實數據采集的相關組織工作,這樣才能給予相關部門決策提供可靠、可信的數據支持。其次,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基于“綠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生產;以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為基礎,推廣集節水、節肥、節藥于一體的農技農藝結合新技術,降低“單位農業產值化肥消耗量”;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優化各種農產品和果蔬產品的套種技術,最終提高\"綠色\"的\"耕地復種指數”。
“開放”首先需要完善農業對外合作信息服務平臺和信用體系,不僅可以向有志于農業高質量發展或是河源農業建設的相關單位和個人開放大數據,而且還可以加強農業基礎數據監測,有助于改善各地區、部門間的數據孤島現象,幫助實現農業智能化、精細化管理。其次,針對評價體系中僅有的4項“開放\"指標,可以采取政策傾斜、品牌引進、稅地優惠和技術培訓等措施,優先加強物流業投入、提高互聯網應用率。
粵東西北等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創新”應該著眼于\"融合”。首先,在產業融合方面,可以考慮三產縱向深度融合,從簡單的“農業 .+ 工業\"或“農業 .+ 服務業\"延伸為“農業 + 工業 + 服務業”,集生產、加工、觀光旅游為一體,從而提高“單位耕地面積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省人均GDP對比”,并促進農民增收渠道多元化,最終提升“居民收入增長率對比”。其次,在城鄉融合方面,以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為突破口,加快推進城鄉要素自主有序流動;切實放寬放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城鄉居民雙向流動的相關政策,建立公共成本負擔機制,提高居民消費水平。
3.2.2提升營商環境,提高資本生產率
經濟的短期發展靠投入,轉型發展靠創新,可持續發展靠環境。首先,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必須科學把握、厘清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系,注重以市場的力量匯流資金、人才、技術和信息等資源要素,有效規劃、利用、引導資本流向性價比最佳的相關行業、相關企業或是相關產品。其次,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可能帶來諸如\"土地流轉沖突、農村秩序瓦解、環境問題顯現、經營風險陡增\"等問題,因此需要構建差別化的利益“分配\"機制、“調節\"機制和“保障\"機制,構筑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投資\"環境和“法治\"環境。最后,要更好發揮政府在規劃引導、政策支持、公共服務、市場監管和法治保障等方面的保障因素作用,積極健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深化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城鄉市場整合,實現區域平衡發展,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提高“資本生產率”。
3.2.3引進農業科技技術,增強農業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而產業基礎能力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和動力源。因此,增強農業新質生產力,一是要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夯實產業技術創新的基礎能力,這主要是指種業創新和農機裝備創新。二是要加大對農業平臺的投入,增加產業公共服務的基礎能力,如基于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興技術平臺和架構的農業產業公共服務平臺。三是要加大對農業設施的投人,提升產業設施支撐的基礎能力,如融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等農田水利、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在引進農業科技技術、提升產業基礎能力之后,資均(或畝均)生產率將得到明顯改善,從而形成如圖2所示的農業效益良性循環。

3.2.4加大文化財政支出,建設宜居宜業城市,吸引高質量人才
雖然河源市有著“教育投入比重”“人均教育支出”“居民消費比重”“森林覆蓋率”“百萬人擁有體育館及博物館數”“人均住房經費”等多項優勢指標,但同時也存在諸如“人均文化財政支出”“高校教師比例”“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互聯網應用率”“居民收入增長率對比”等多項劣勢指標。這使得河源市相較于宜居宜業城市還相距甚遠,更難談及對高質量人才的吸引。
因此,首先應該加大文化財政支出,例如在現有和合作辦學的基礎上,出臺人才政策,借力培養自己的高?;蚴锹毥處熧Y。一方面可以順勢發展開放式、多層次、多元化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農村勞動者的專業知識水平和實際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后期的農業轉型、三產融合、數字鄉村建設儲備相應的人才。其次,應該加強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普及互聯網在農村家庭的應用。而且,應該健全有利于農村人力資本提升的激勵機制和流動機制,同時提高“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和“居民收入增長率對比”,打造既宜居又宜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鄉村集體和個人的微創新、居家創業,為以河源市為代表的粵東西北經濟不發達地區農村高質量發展提供豐富內涵。
參考文獻:
[1]袁琰星,劉輝.“百千萬工程”粵東西北農村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構建[J].消費導刊,2024(19):169-174.
[2]馬紅坤,曹原.小農格局下的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理論闡述與國際鏡鑒[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12-22.
[3]蔣輝,張馳,蔣和平.中國農業經濟韌性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應與機制研究[J].農業經濟與管理,2022(1):20-32.
[4]冷功業,楊建利,邢嬌陽,等.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機遇、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5):1-11.
[5]劉忠宇,熱孜燕·瓦卡斯.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地區差異及分布動態演進[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1(6):28-43.
[6]張默,孫科.農業高質量發展理論內涵、水平測度及評價研究[J].農業經濟,2021(5):6-8.
[7]張鴻,馬超,杜凱文.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高質量發展測度研究——基于陜西951份調研問卷的實證分析[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1(4):27-39.
[8]范成方,李玉,王志剛.糧食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與對策——以山東省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22(11):42-56.
[9]梁偉森,方偉.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及其影響因素—基于廣東省的經驗證據[J].江蘇農業科學,2021(12):215-221.
[10]黎新伍,徐書彬.基于新發展理念的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及其空間分布特征研究[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20(6):78-94.
[11]劉濤,李繼霞,霍靜娟.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時空格局與影響因素[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0,34(10):1-8.
[12]焦琳惠,呂劍平.甘肅省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及制約因子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21,37(3):333-339.
[13]姬志恒.中國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差異及驅動機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1(12):25-44.
[14]劉莉娜,張楊,王崢.電商價值鏈視角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統計評價[J].統計與決策,2022,6(18):32-36.
[15]于婷,于法穩.基于熵權TOPSIS 法的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及障礙因子診斷[J].云南社會科學,2021(5):76-83.
[16]孫研,王茗.新發展理念下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證研究[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1,34(5):52-61.
[17]趙敏,夏同水,馬宗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2,31(9):2096-2107.
[18]李子聯,王愛民.江蘇高質量發展:測度評價與推進路徑[J].江蘇社會科學,2019(1):247-257.
[19]劉輝,陳以增.一種基于模糊 TOPSIS 的采購商綜合評價模型[J].統計與決策,2014(16):46-48.
[20] PAWLAK Z. Rough se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1982,11(5):341-356.
[21] ZADEH L A.Fuzzy sets[J]. 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65,8(3) :338-353.
[22]丁斌,孫政曉,桂斌.基于粗糙集與未確知模型的供應商風險評估方法研空[I中國管理科學 2008 16(S1).507-513
注釋:
① 珠三角9個城市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珠海、江門、中山和肇慶。
② 粵東西北12個城市包括:汕頭、汕尾、潮州、揭陽、陽江、湛江、茂名、韶關、河源、梅州、清遠和云浮。
③ “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簡稱\"百千萬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