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45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08-0065-04
Abstract:CenchrusspinifexCav.isoneofthekeyinvasivealienplantsannouncedbytheMinistryofAgricultureand RuralAffirsofChina.Inrecentyears,thenumberofhazardousareasinChifenghasincreasedsignificantly,showingaapid spreadingtrend.InordertofurtherstrengthenthepreventionandcontrolofCenchrusspinifexinChifengCity,thispaper introducestheditributionstatus,invasionpathsandcontroltechnicaldificultiesinproductionpracticeofCenchrusspinifexin naturalgrassandsinChifengarea,andputsforwardapreventionandcontroltechnicalmodelsuitableforCenchrusspinifexin naturalgrasslands.Thecoretechnicalroute,keytechnologies,preventionandcontrol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ofthe modelareelaborated,whichhasimportantreferencesignificanceforthepreventionandcontrolofCenchrusspinifexinlarge areas of natural grasslands.
Keywords: grassland; Cenchrus spinifex; invasion statu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prevention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外來入侵植物(Alieninvasiveplants)是指從自然分布區通過有意或無意的人類活動而被引入、在當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態系統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給當地的生態系統或景觀造成明顯的損害或影響的植物。它通過與本土植物競爭空間和養分、調控土壤生物等途徑影響本地群落進而影響群落生產力,逐漸形成優勢種甚至建群種[2-3]。目前我國入侵植物共有270多種,隸屬57科4,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內陸數量較少。
少花蒺藜草是我國農業農村部公告的重點防除的外來入侵植物之一,并將其列入《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第一批)》。少花蒺藜草雖具有一定飼用價值,但具有較強的入侵性,且成熟刺苞的機械傷害對畜牧業、農業和林業造成較大影響。近年來,少花蒺藜草在地區危害面積增速明顯,呈現快速蔓延趨勢,現已成為地區分布面積最廣、危害程度最大的外來入侵植物,對草原生態系統及群落結構產生了嚴重的影響[6-7]。目前生產實踐中,對少花蒺藜草的防控多采用機械耕翻后種植替代植物8、人工拔除和化學藥物防除等方式。這對于農田區域少花蒺藜草防控具有良好的效果,但難以推廣應用到天然草原少花蒺藜草防控工作中。本文通過介紹少花蒺藜草在地區天然草原的分布現狀、蔓延趨勢及其在生產實際中的防除技術難點,并在近年來實際防控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總結一套適用于天然草原的少花蒺藜草綠色防控技術模式,對于下一步大面積天然草原少花蒺藜草防控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1少花蒺藜草特性
少花蒺藜草又稱疏花蒺藜草,禾本科蒺藜草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須根系,具沙套,分布于 5~20cm 土層中。株高可達 100cm ,莖中空,橫臥地面,節間處生長分蘗枝條,具有極強的分蘗力,葉片狹長互生,葉長 5~
40cm ,葉寬 0.3~1cm ,葉鞘具脊,葉舌短,具纖毛。穗狀花序頂生,小穗1\~3枚簇生,其外圍由不孕小穗愈合而成球形刺苞,每個刺苞內有1\~3粒種子;球形穎果成黃褐色或黑褐色。在地區,一般5月中下旬出苗,6月中旬進入分藥期,6月下旬拔節,7月下旬抽穗,8月上旬開花, 20~30d 后結實成熟,下霜后,停止發育。
2 危害性
2.1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少花蒺藜草具有極強的適應性、侵占性和生物競爭能力,由于缺乏自然天敵抑制,容易形成單一的優勢種群,無論荒地、沙丘、路旁、林地和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與原始植被爭光、爭水、爭肥,抑制其他植物生長,最后因競爭劣勢而逐漸消失,嚴重危害當地的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
2.2對家畜健康的影響
少花蒺藜草堅硬的刺苞對牛羊身體造成機械性損傷,可能發生乳房炎、蹄甲炎等疾病。在家畜采食過程中,誤食刺苞將刺傷口腔,形成潰瘍,進入消化道則刺破腸胃黏膜,被管壁內結締組織包埋形成草結,影響正常的消化吸收,嚴重時可能造成腸胃穿孔,甚至死亡。
2.3 對畜產品價值的影響
少花蒺藜草大面積入侵地區,放牧羊群腿部和腹部絨毛被大量刮掉,減少絨毛產量,刺苞混入羊毛中使絨毛的品質下降,進而影響畜產品價值。
2.4對農事生產的影響
少花蒺藜草成熟的刺苞粘附在衣物上,難以摘除,給農事操作帶來極大不便,降低工作效率。
3少花蒺藜草發生現狀及其入侵路徑
3.1市草原基本情況
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東南,位于東北與華北地區的結合部,在燕山北麓山地和大興安嶺南段山脈之間,境內有老哈河和西拉沐淪河兩大河流,還有渾善達克和科爾沁兩大沙地橫貫東西。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降雨量 400mm 以下,年蒸發量1750~2000mm 。全市森林面積
,草原面積
,野生植物1529種,是內蒙古自治區植被種類較為豐富的地區。全市草原“三化\"嚴重,退化草地占草地面積 80% ,不僅影響當地畜牧業持續穩定發展,還成為毒害草入侵的主要地帶。
3.2 市少花蒺藜草發生現狀
少花蒺藜草原本分布于亞熱帶地區,近年來已成功入侵到內蒙古的通遼市、市、興安盟和巴彥淖爾市,正在大面積蔓延。目前,草原少花蒺藜草發生危害面積達
以上,主要分布在敖漢旗、阿魯科爾沁旗和翁牛特旗(圖1)。其中,敖漢旗發現被定植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主要是隨車等交通工具或牲畜運輸從通遼市奈曼旗被帶入到敖漢旗下洼鎮和長勝鎮,然后逐年向北部其他蘇木鄉鎮蔓延。據統計,2008年敖漢旗草原少花蒺藜草危害面積為
到2012年,危害面積達到
,分布區域也擴散到敖潤蘇莫蘇木、木頭營子鄉、下洼鎮、新惠鎮、康家營子鄉、長勝鎮及敖漢種羊場等7個蘇木鄉鎮。2017年,危害面積增長到
。2020年,敖漢旗草原少花蒺藜草危害面積達到
。2012年,在翁牛特旗東部格日僧蘇木和白音套海蘇木公路沿線兩側發現有少花蒺藜草定植,呈零星點狀分布,受沙地和半流動沙地的影響,整體擴散速度較慢,2020年危害面積
。阿魯科爾沁旗最早發現少花蒺藜草是在2014年紹根鎮烏丹套海嘎查303國道東側田間地頭,主要是隨車等交通工具或草產品、牲畜運輸從通遼市開魯鎮被帶入。2016年巴拉奇如德蘇木通希嘎查附近的人工草地周邊發現但密度不大。2018年逐漸在紹根鎮烏丹套海嘎查和巴彥高勒嘎查擴散,截至2020年,少花蒺藜草在阿魯科爾沁旗東部邵根鎮、巴拉奇如德地區危害面積達
以上。

3.3 主要入侵路徑及特點
市位于內蒙古東南部,蒙冀遼三省交匯區,是東北地區運輸樞紐城市,繁雜的交通路線成為少花蒺藜草遠程傳播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隨著人、飛機、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搭便車\"的形式無意傳入。除此之外,隨著對外交流的不斷擴大,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少花蒺藜草入侵途徑愈發增多。多途徑、多數次的傳入加大了少花蒺藜草定植和擴散的可能性。少花蒺藜草入侵行為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突發性,一旦入侵成功,將會在短時間內大規模爆發,難以防范,甚至無法清除,并涉及陸地、農田、草原、森林、濕地和居民區等多個生態系統。
4天然草原少花蒺藜草防除技術難點
4.1種子萌發時間不一致
少花蒺藜草每個刺包內有2粒種子,在遇到適宜的條件下,一般只有1粒吸水萌發形成植株,另1粒處于休眠狀態以保持生命力,但當萌發而形成的植株受損傷死亡時,另一粒未萌發的種子可打破休眠形成植株進行繁殖。另外,除冬季外,其他3季每次降雨之后均可發現有新植株萌發,最晚出土時間可持續到8月中下旬。因此,整個生育期內對其較為有效的防除措施如藥物防除、人工鏟除、機械劉割等均需多次進行才能起到一定的防除效果,不但整體防除效率不高,而且由于需多次重復進行,人力、物力及資金需求較大,生產實際中很難滿足。
4.2 繁殖能力強
少花蒺藜草之所以能夠迅速入侵主要原因為其具有強大的繁殖能力,它通過有性繁殖保持入侵種群的建立和延續。1株少花蒺藜草1年一般結實70\~80粒,最多可達500\~1000粒。而且當其植株生長受到抑制時,如家畜采食、劉割或十旱脅迫等,會增加分蘗數并表現一定的匍匐性,同時其植株仍可在短期內完成生育周期并結實。因此,在其生育前期進行利用如放牧或刈割雖有一定效果,但只是延遲其生育期和減少結實數,并不能在根本上達到防除的目的。
4.3 傳播能力強
少花蒺藜草以帶刺的果實作為主要傳播方式。短距離傳播主要是粘附在人或牲畜身上進行,跨境跨區域等遠距離傳播主要依靠道路交通,其刺果混在農作物種子、秸稈中或粘附在交通工具上。
4.4 抗逆能力強
生命力旺盛,具有極強的適應性和競爭力,耐干旱、耐貧瘠、抗沙埋,抗病蟲。在田間地頭、林間空地、道路兩旁、沙地、荒地成點狀、片狀或帶狀分布。
5天然草原少花蒺藜草綠色防控技術模式
5.1核心技術路線
針對少花蒺藜草生物學特性及種子傳播特點,以不增加和逐步減少土壤中種子庫種子絕對數量為突破口,采用少花蒺藜草專用種子收集機械在冬季土壤上凍后且地表無積雪時進行種子收集。對于地形限制無法使用少花蒺藜草專用種子收集機械的地方,利用廢舊棉布條進行人工粘附收集,力爭達到種子全收集不增加土壤種子庫種子數量的目的。種子收集2\~3次后,以免耕播種的方式替代種植混合牧草,期間輔以機械刈割和人工鏟除(拔除)措施。
5.2 適用區域
天然草原。
5.3 關鍵技術
5.3.1 機械刈割
劉割原則:若草原植被高度超過 25~30cm ,蓋度大于 60% ,需進行機械劉割處理,為下一步種子收集創造便利條件,提高種子的收集率。
劉割方式:機械刈割。
刈割時間:為避免人為因素影響將少花蒺藜草種子壓進土壤中,機械刈割時間應選在土壤上凍以后,可與種子收集同步進行。
劉割高度:為盡量減少冬春季節風蝕現象對天然草原的影響,建議刈割的留茬高度為 15~20cm 0
牧草處理:將刈割后的牧草撿拾收集在一起,因其含有大量少花蒺藜草種子,無法利用,需與收集后的種子一起進行焚燒處理。
5.3.2 種子收集
收集原則:不增加或逐步減少土壤中少花蒺藜草種子庫的種子絕對數量,盡量做到能收盡收,達到萌發時消耗種子庫歷年累積種子的目的。
收集方式:地面相對平坦區域,可利用少花蒺藜草種子專用收集機械進行機械收集。該機械通過裝置將少花蒺藜草種子粘到一起,再利用刮板將種子刮下并統一收集到種子收集箱中。對于因地形限制無法使用少花蒺藜草種子收集機械的地方,可利用廢舊棉布條進行人工粘附收集。
收集時間:為避免人為因素影響將少花蒺藜草種子壓進土壤中,種子收集時間應選在土壤上凍以后且地表無積雪時進行。一般11月至翌年3月均可進行種子收集作業,但為避免天氣等不可控因素的影響,作業時間應盡量提前,最好選擇在土壤上凍后且第一場雪之前進行。
種子處理:收集的種子集中進行焚燒處理。
5.3.3 替代植物種植
種植原則:為加快草原生態修復進程,盡快提高草地生產能力,在充分消耗種子庫種子數以后可種植替代植物,建議在第三、四年后進行。
草種選擇:替代植物選擇建議以地方優良草種為主,選擇適應性強、抗旱、抗寒等抗逆性強的牧草品種,如黃花苜蓿、敖漢苜蓿、沙打旺、胡枝子、羊草、無芒雀麥、披堿草和冰草等。為提高免耕播種成功率,可輔以燕麥進行保護性播種。
播種方式:用免耕補播機進行條播,建議畝播量1~2kg ,播種深度 2~3cm ,行距 30cm 。
播種時間:為避開春季大風和倒春寒的影響,同時充分利用降雨提高補播的成功率,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播種為宜。
播前處理:進行免耕補播前,若草地植被高度大于等于 30cm ,建議進行機械刈割處理,以提高播種成功率,留茬高度 5cm 。
5.3.4人工鏟除(拔除)
人工鏟除(拔除)工作量大,所需的人員數量和成本均較高,只能作為輔助措施。應在少花蒺藜草根系未大面積下扎之前,一般4\~5葉期前,要連根鏟除(拔除),然后集中到路邊晾干燒毀,防正再生。
6 防控對策及建議
6.1加強宣傳培訓,提高對少花蒺藜草危害的認識
加強宣傳培訓,使農牧民能夠充分認識少花蒺藜草的危害性,熟練掌握少花蒺藜草的識別和防除技術,引導和提高農牧民對少花蒺藜草主動防除的意識和積極性,充分認識少花蒺藜草防控工作的困難性和長期性,做好長期共存和防控工作持久戰的準備。
6.2加強組織領導,建立部門間、區域間聯防聯控機制
少花蒺藜草具有極強的入侵性和擴散性,其發生地涉及田間地頭、道路兩側、河流沿岸,以及林地和草地,因此,任何一個部門或地方政府都很難獨善其身,僅依靠自己的力量就使少花蒺藜草得到有效控制,必須統籌安排,建立部門間(包括農牧、林草、交通、水利、自然資源及檢疫部門等)區域間(跨旗縣、跨盟市、跨省區)的聯防聯控機制,形成少花蒺藜草防控工作的有效合力來應對。
6.3加強檢疫措施,降低少花蒺藜草種子傳入新生境 的機率
加強檢疫措施,加大植物檢疫工作力度,防止少花蒺藜草種子傳入新生境,特別是對途經危害地區的車輛和從危害區調人的家畜及草產品,杜絕少花蒺藜草種子跨境、跨區域等遠距離傳播的可能性。
6.4強化治理區管理措施,統籌規劃,分區治理,逐步推進
因少花蒺藜草發生面積較大且種子庫種子累積數量較多,很難一蹴而就,畢其功于一役,因此需制定總體防控規劃,以嘎查(村)為基本單元分區治理,逐步推進。治理區中,禁牧區要嚴格落實禁牧政策,季節性休牧區要對放牧牲畜的轉場進行統一規劃管理,防正牲畜由未治理區進入治理區。在治理區與未治理區之間可利用圍欄或植被建立隔離帶并設立警示標志,切斷傳播途徑。
7 結束語
天然草原是草地資源中最珍貴的自然財富之一。少花蒺藜草作為入侵草原較為嚴重入侵毒害草之一,具有極強的傳播能力和侵入性,已嚴重威脅該市草原生態系統健康。因此,針對少花蒺藜草入侵地區開展長期監測和危害等級評估工作,根據不同的危害等級采取相應的防控措施;對潛在的發生地區,應開展監測預警、防控技術培訓工作,提高農牧民毒害草防控意識,遏制其繼續蔓延導致進一步的草原生態惡化,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在長期生產實踐中探索形成的天然草原少花蒺藜草綠色防控技術模式符合市天然草原防控實際,為當地草原區少花蒺藜草有效防控提供了技術指導。
參考文獻:
[1]白皓然,侯盟,劉艷杰.少花蒺藜草入侵與干旱對羊草群落生產力的影響機制[J].植物生態學報,2024,48(5):577-589.
[2]鄧貞貞,白加德,趙彩云,等.外來植物豚草入侵機制[J].草業科學,2015,32(1):54-63.
[3]張世航,龔莉,戈玉瑩,等.不同密度下入侵植物北美車前生物量分配與異速生長關系[J].草業科學,2021,38(10):1938-1949.
[4]EWALD W,SHI G,SUN,B L. Invasive alien plantsin Chi-na: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insights [J].Biol.Invasions,2008(10):1411-1429.
[5]佳文,許明賀,周立業,等.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水浸提液對3種牧草種子萌發的化感效應[J].草地學報,2024,32(8):2548-2556.
[6]包金連,閆蒙,熊梅,等.少花蒺藜草水浸提液對狗尾草種子萌發的影響[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38(3):227-230.
[7]曲婷,田迅,周立業.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種子異型性及種群維持策略[J].生態學雜志,2020,39(8):2622-2628.
[8]韓志松.少花蒺藜草的不同防除技術比較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9):194-196.
[9]可欣,張秀玲,劉柏,等.彰武縣少花蒺藜草發生情況及防除技術[J].雜糧作物,2006(1):39-40.
[10]梁維敏.少花蒺藜草的特征、危害及防控措施[J].園藝與種苗,2012(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