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1.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08-0073-04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ruralrevitalization,China’svastruralcommunities havetakenonacompletely newlook,andthematerial,spiritualandculturalneedsofruralresidentshavealsoincreasedandbecomeincreasingly diversified.Tothisend,theauthorusedon-sitevisits,questionnires,literatureresearchandothermethodstoinvestigatend analyzethesocialserviceneeds,developmentdificulties,andexistingsocialserviceresourcesofruralcommunitiesin Chuxiong YiAutonomousPrefecturearoundtheimplementationoftheruralrevitalizationanddevelopmentstrategy,andproposedtherural areasof Chuxiong YiAutonomousPrefecture.Communitysocial serviceplatform-theoverall frameworkof thePartyBuilding SocialServicePlatform,andproposedsevenbasicconstructionpathsugestionsincludingpartybuildingleadership,front-line actions,profesionalsupport,anddigitalactivationThisplatformpromotestheealthyoperationandcoodinatedeveopentof rural communities in Chuxiong Prefecture and helps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party building leadership;ruralcommunities;social serviceplatform;constructionpath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鄉村振興戰略是妥善解決“三農\"問題、促進鄉村發展的重要路徑。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農村是農民的生產生活場所,保持社會長治久安;農民是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我國穩定發展的動力。社區服務從“三社聯動\"發展到“八社聯動”,創新了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形成產業、社區和居民的協調發展機制。但中西部大多數農村社區社會服務仍然存在社區服務理念落后、社區服務組織匱乏、社區服務功能弱化和社區服務資源難到位、社區社會服務持續保障不足等困境,楚雄彝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楚雄州”農村社區社會服務也是如此。因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探討農村社區社會服務平臺建設路徑,促進農業、農村、農民協調發展機制必不可少。
1楚雄州農村社區的社會服務需求及發展困境為了解楚雄州農村社區的鄉村振興發展情況,筆者收集了白沙村、丙間村、大麥地村、庫南村、苴那村和波亨村等37個村莊的相關數據,深人走訪雙柏縣丫口村委會、姚安縣前場鎮、大姚縣趙家店鎮,發現楚雄州農村社區在鄉村振興中的社會服務需求及發展困境包括:產業興旺方面,楚雄州農村社區面臨懂傳統生產,但不懂新技術、經營、推廣營銷困境,農民有新技術學習、農產品營銷、市場競爭分析等培訓服務需求。生態宜居方面,傳統村莊修繕保護資金不足,一些農村建筑是少數民族特色技藝建造,修、維護難度較高,建造技藝逐漸失傳。村民安全防范意識不高,少數村莊面臨自然災害威脅,居民建筑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高。鄉風文明方面,首先,楚雄州農村居民最關心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培訓,但少數學校離家較遠,教學設施與發達地區相比仍然落后。其次,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地,楚雄州農村社區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其保護與傳承面臨政府資金投入不足、傳承人數量不足且老齡化程度高、保護機構不健全、相關法律政策不夠完備、非遺名錄體系不夠完善及、傳承方式急需革新等困境。最后,楚雄州農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豐富多元,但社區提供的精神文化服務不足。治理有效方面,楚雄州農村社區治理創新不足,根本在于創新人才不足。隨著鄉村振興的發展,楚雄州農村社區迎來了各種類型的人才,但面臨人才村莊分布不均、人才整合與流通不暢、供應與需求未有效銜接及長期性不足等問題。生活富裕方面,楚雄州農村社區居民的基本生活已經得到了有效保障,但在鞏固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時期,如何使生活真正富裕起來、使生活質量持續提高,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與社會服務空間。
2楚雄州農村社區現有社會服務資源
農村社區人力資源。鄉村振興離不開人的參與,這些已經參加或者潛在的參與者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保障。農村社區的人力資源主要有農村居民、各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專家學者、技術技能人才、離退休干部和志愿者等。筆者調查的37個村共有志愿者2537名,革命老兵596名,各類能人480名(主要是養殖能人和少數經濟人才),民族文化傳承人316名,村干部289名,民族骨干280名,鄉紳238名,駐村干部131名,“三支一扶”人員56名及大學生村官39名,但各類資源在各村分布并不均勻。此外,楚雄州部分農村社區在省民政廳社會事務科的推動下建立了社工示范站,并配有3名持證社工。
農村社區物質資源。物質資源指的是社區中的物力、財力,是鄉村振興的保障與基礎,為社會服務助力鄉村振興提供物質基礎。農村社區在鄉村振興中有專門的建設資金,其對口扶持城市與企事業單位也會提供資金或物質捐助。活動場地與設施方面,楚雄州農村社區基本都建有村民活動室、社區綜合服務中心,9個村(社區)建有農家書屋。部分村莊有自身特色場地,如楊大村紅軍烈士墓,建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石河村、羅武沖村各有日間照料中心1家。
農村社區組織資源。組織資源是指生活在社區內的社區組織和駐扎在社區內的單位,它們可以推動社區的發展。楚雄州農村社區除了基層黨組織和村委會,還擁有以下組織。一是農業合作組織,雙柏縣2023年培育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和生態家庭農場累計730個;37個村莊中,20個成立了農業合作組織。二是公共服務類組織,37個村莊中有33個糾紛調解組織、28個村民志愿者組織、24個紅白理事會、15個文化組織、12個娛樂休閑組織和4個體育組織。組織資源類型較多,但公共服務類組織較少。
農村社區文化資源。文化資源指社區內能夠使居民的文化精神得到豐富和滿足的資源,它影響著農村居民的精神面貌與生活態度。楚雄州是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彝族人口最多,其他還有傈傈族、苗族、傣族和回族等。因此,彝族文化資源雄厚,并且影響深遠。如雙柏縣,孕育了彝族創世神話《查姆》,也形成了令人神往的查姆文化和虎文化;形成了彝族敘事長詩《賽玻嫫》,彝劇始祖《阿佐分家》;有獨特的彝醫文化,如彝文醫藥書《齊蘇書》;有畢摩文化,其中最能體現彝族先民智慧的內容是人物同源、天人合一、萬物皆生皆滅的思想;由彝族“老虎笙”、“大鑼笙\"和“小豹子笙\"組成的“三笙文化”,體現了彝族人民在原始的生產、生活中所創造的生命哲學,傳承著他們勤勞勇敢的品質和富于創造性的智慧;還有豐富多彩的節慶文化,如彝族火把節、虎文化節、查母文化節和仙鶴節等。
3楚雄州農村社區社會服務平臺建設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到二〇三五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包括“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要“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充分說明加快推進農村社區社會服務已成為我國當前農村工作的重大目標任務,基于上述分析,楚雄州農村社區社會服務平臺建設路徑思考如下。
3.1黨建引領,強化陣地服務功能
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楚雄州農村社區有多種多樣本地資源,也引進了很多的外域資源,這些多樣化資源需要有一個堅固而統一的領導,確保其服務農村、農民、農業發展目標。首先,結合黨中央社會工作部建設趨勢,本平臺建設應與基層黨建相結合,在上級黨組織的領導下,基層黨組織以社情實際出發,拓展各支部、黨小組的志愿服務功能。嚴格執行基層黨組織建設要求,確保黨對農村社區一切組織的領導。然后,將目前各鄉鎮黨群服務中心、綜合服務站的場地、設備設施和資金等整合到一起,建立黨建社會服務實體平臺。它們的本質目的都是服務農村社區及社區居民,這既有利于資源統籌使用,也有利于基層黨建引領各社會服務組織開展服務活動。
3.2一線作為,挖掘和培育農村資源優勢
楚雄州農村社區社會服務平臺要充分發揮村委會的作用,挖掘和動員鄉村內在力量。首先,各村社區要主動作為,認真、深入、全面地進行自我了解,理清自身的人、財、物力及本土文化資源以為己用。其次,在目前的各項臺賬工作中,統籌登記管理社區優勢資源,實時更新,心中有數,使開展社會服務有支持,線上服務奠基礎。最后,發掘村民力量,培養村民骨干,協助完成各項服務的同時,培養農村居民參與基層治理的能力,統籌開展農村社區社會服務。“每一個村干部都是落實每一項基層服務的敲門人”,村干部要學會發掘村民力量,培養村民骨干,激發鄉村內生力量。
3.3轉變思想,突出發展需求導向與共建共享意識
思想指導行動,要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楚雄州農村社區社會服務平臺建設,首先要轉變思想。對鄉村領導干部來說:一是由管理變治理,關注農村居民參與、協商、互動的共同治理,農民自己是滿足自身發展需求的主要責任者。二是鄉村振興需求多元主體滿足意識。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建設和創新人人有責、人人盡責與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基層社會治理中黨委領導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治理是必然趨勢。另外,隨著農村經濟的逐漸發展,農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多元性,也需要多元主體來滿足。三是農村基層黨組織引領和陣地服務意識。隨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鄉村振興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返回或進人農村,新興產業、新興組織、新興商業等不斷涌現,基層黨組織要注意加強自身建設,強化陣地服務功能發揮,鞏固引領核心地位。四是對鄉村社會服務組織合法性和重要性的認知。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及“社會工作\"的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都強調了社會組織可助力鄉村社會治理,政府可以與社會組織合作聯動、協同共治,其中社會服務組織是服務鄉村尤其是鄉村困境人群的重要專業力量。五是資源意識,要有發現資源的意識和眼光。探索和挖掘楚雄州農村社區的特色人力、物質資源、文化資源和組織資源。對鄉村居民而言,一是主人翁意識培養。要注重鄉村居民的需求意識覺醒和需求自我滿足能力提升。鼓勵農村居民積極性,由鄉村振興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參與者。二是公共精神培養。培養公共責任意識、樂于奉獻精神和共同體意識等,主動參與鄉村振興發展,提升抗風險能力。鄉村振興需要每一個農村居民參與,他們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人力資源,是鄉村自組織的來源,是集體應對風險的重要力量。三是優勢意識。摒棄“等、靠、要\"和\"弱勢\"思想,抓住機遇,不斷挖掘和鍛煉自己的潛能。
3.4專業支撐,推動社會服務有效落實
專業性社會服務力量主要是指專業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其是資源獲取者和鏈接者、政策影響者和倡導者、支持者和服務提供者。隨著社會工作機構的發展及云南省鄉鎮社工站的建設,楚雄州已經有很多專業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只是大部分都建立在縣城,部分駐點農村。因此,在進一步明確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合法性的基礎上,應引進州內外有經驗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協助鄉村振興工作中的資源鏈接、政策宣傳落實、農村居民可持續發展能力培育、困境人群服務、痛點難點工作推進及休閑娛樂活動開展,為后續培育孵化鄉村自組織奠定基礎。
3.5本土孵化,提升自我服務能力
“大力培育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的農村社會組織,積極發展農村社會工作”是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必然要求。積極培育農村居民自我管理水平,才能形成具有高度發展性的鄉村治理有效局面。首先,注重本土鄉賢、民族骨干、能人、革命老兵、退役軍人和大學生等優勢資源的挖掘,發展農村志愿者,培育原住社工。其次,專業社會工作服務組織傳幫帶教。由引進的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開展志愿者與社會工作者培訓,從協助開展逐步過渡到獨立開展社會服務,最后獨立發展。再次,組建鄉村志愿服務隊,孵化鄉村自組織。一方面,根據居民需求,挖掘積極參與者,組建志愿者隊伍。另一方面,在農村現有糾紛協調委員會,理事會,民族舞蹈、棋牌和民族活動等文娛隊伍基礎上,引導形成鄉村社會服務組織。最后,基層黨組織引領鄉村自組織參與鄉村振興,逐漸成熟穩固。以基層黨建為引領,鄉村自組織參與鄉村振興各方面,逐漸磨合適應,提升參與能力,穩固成熟,基本形成農村居民組織化參與鄉村振興發展的路徑。
3.6多方參與,共同助力服務升級
鄉村振興多方參與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多重保障。首先,建立多方資源有序參與農村社區社會服務的機制。這一參與機制應包括參與方的資格標準認證機制(以合法性、鄉村振興需求導向、人員與物質資金要求等為基礎),監督機制(多元社會服務資源不得干涉各行政村內部事務、與農村社區各自組織相互支持和平等協商、須致力于鄉村振興發展等)和激勵機制(產生鄉村振興成效的各方主體能相應地獲得獎章、獎品和獎金等)。其次,創造良好的多方參與氛圍。基層黨組織鼓勵、村委會接納、農村居民歡迎,讓多方資源愿意來、留下來。再次,搭建開放有序的服務平臺。統籌現有黨群服務中心、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鄉鎮社工站,建立黨建社會服務平臺,將人、財、物力及文化資源登記建檔,動態管理,結合各社情實際和村民需求,統籌開展社區社會服務。最后,拓寬參與渠道,形成參與模式。形成征集居民需求一招募社會服務資源一組建農村社區社會服務團隊—制定服務計劃一開展社區社會服務活動一評估驗收模式。
3.7 搭建平臺,數字化激發服務活力
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科技文明不斷進步,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5G等技術手段的廣泛運用,數據也成為關鍵性生成材料,并在社會治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一是聚焦楚雄州農村社區,建立公共數據庫,尤其是人力、物力、組織和文化資源的數據。二是動態管理數據庫,常態化采集、管理和運營數據。三是吸引招募專業數據平臺建設專家,安排專人負責數字化平臺運營。四是“數實結合”,打通政府、農村社區、社會服務資源與農村居民之間的信息壁壘。線上豐富可視化資源數據、鄉村服務數據、鄉村產品數據等,宣傳農村社區特色文化,運營與農村社區社會服務有關的社群、自組織、產品和活動;線下實施農村社區社會服務定制活動,反哺平臺運營。最后,驅動數字平臺由基礎的服務活動征集執行與政務服務,逐漸進人以數據運營、創意服務和智庫服務為核心的新空間,激活鄉村發展活力。“數據時代,數據為王”,只有掌握了數據時代的主動權,才能在鄉村振興發展中掌握更多主動權,也為鄉村發展帶來更多機遇,激活了鄉村發展活力。
4楚雄州農村社區社會服務平臺助力鄉村振興的作用機制
搭建楚雄州農村社區社會服務平臺,首先,最直接能助力的便是治理有效目標達成。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目標之一,治理有效能為鄉村振興其他自標的實現提供和諧穩定有序的鄉村社會環境。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各環節的紐帶,在上述黨建引領、村委會統籌、專業服務機構引入、本土自組織發展和多方資源參與的措施下,既完善基層黨組織建設,更好地發揮了其引領作用,發揮服務群眾的功能,又建成多元主體參與鄉村基層治理的平臺與模式,符合當前基層社會治理共建共享理念。其次,在治理有效的基礎上,發揮服務平臺線上線下的資源融合優勢、鏈接優勢、宣傳優勢,有利于楚雄州農村社區打造出的產業成果,如特色農產品、民族手工藝品、鄉村特色旅游小鎮和鄉村民俗節日等聚力宣傳、運營推廣和形成網絡銷售渠道,促進產業興旺的實現。再次,在社會服務平臺的基礎上,發揮資源橋梁作用。一是引進與楚雄州鄉村振興發展規劃,尤其是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有關的專家,組建專家智庫,為鄉村居民定期開展各種培訓,實現人才振興;二是將本土少數民族骨干、少數民族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本土人才納入民族文化專家智庫,定期開展民族文化傳習班,尤其是為鄉村兒童開展,促進鄉村文化振興。三是在社會工作專業力量的協助下,孵化培育鄉村志愿者隊伍、進一步發展鄉村社會服務組織,在鄉村開展志愿活動、社會服務、加強村民自助與互助,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多元精神文化需求。同時,志愿服務隊伍、社會服務組織等鄉村組織還可以在農村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服務、村規民約制定活動、法律法規宣傳和科普文化宣傳等活動,助力生態宜居和鄉風文明的實現。最后,治理有效—農村穩定,產業興旺——農民增收,人才發展—鄉風文明,生態環保一一鄉村宜居,社會服務豐富一農民精神富足,這樣總體實現農村居民的生活富裕目標,達到鄉村振興總目標,并形成鄉村良性自我循環。
5結束語
隨著鄉村振興工作持續推進,農民群眾需求日益增長,改革和創新農村社區社會服務供給方式,建立新型農村社區社會服務平臺,在黨建引領下,積極挖掘和盤活鄉村內外資源,關心關愛鄉村居民,服務鄉村社會發展,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現代化和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創新嘗試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一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EB/OL].(2022-10-16).https://www.12371.cn/2022/10/25/ARTI1666705047474465.shtml.
[2]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EB/OL].(2018-09-26).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3]葛文,馬晶晶.在數據生態中重構媒體核心競爭力—南京市鄉村旅游大數據服務平臺的實踐探索[J].城市黨報研究,2023(6):8-12.
[4]蔡姍潔.在社區治理中發揮專業服務與樞紐平臺作用深圳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發展紀實[J]中國社會工作,2019(24) :36-37.
[5]杜智民,康芳.鄉村多元主體協同共治的路徑構建[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4):63-70.
[6]方皖.駐村社工社區服務資源整合的研究[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23.
[7]唐銘懌.社會工作服務智慧社區建設的資源鏈接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3.
[8]李沙.黨建引領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治理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22.
[9]劉燁疃.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鄉村振興與邊境民族村寨建設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