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1.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08-0085-04
Abstract:Theproposalof themajorRuralRevitlization Strategyrequiresstrengthening thebasicworkattheruralprimarylevellevelandestablishingandimprovingaruralgovernancesystemthatcombinesself-governance,theruleoflaw,andtherule ofvirtue.AgainstthebackgroundoftheRuralRevitalization Strategy,thispaperdeeplyanalyzestheconstituentelementsand basiccharacterisicsofthe\"three-governanceintegration\"ruralgovernancesystemintheimplementationoftheRural RevitalizationStrategyaswellastheimportantfactorsthatcurrentlyrestricttheformationofthe\"threegovernanceintegration\" ruralgovernancesystemintheimplementationoftheRuralRevitalizationStrategy.Byintroducingruralgovernanceandother theories,itexploresthereasonsforthecurentdilemmafrommultipledimensionsandfinallyfindsoutthecountermeasure choices for the \"three-governance integration\" rural governance system.
Key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autonomy;rule of law;rule of virtue;governance system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發展進程中的關鍵布局,其成功實施對于實現國家現代化和民族復興意義重大。鄉村治理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環節,直接關系到鄉村發展的成效。“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以自治為基礎、法治為保障、德治為支撐,具有整體性、系統性和協同性特點,是實現鄉村善治的理想模式。深人研究“三治融合\"治理體系,探尋有效對策,對于推動鄉村振興、構建和諧鄉村社會具有深遠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1“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基本特點
1.1 構成要素
1.1.1 以自治為基礎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經歷了數十年民主實踐后形成的通過憲法和法律確定,由居民(村民)選舉的成員組成居民(村民)委員會,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督的制度。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鄉村社會變遷加劇,需要我們不斷創新基層自治模式,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改革開放以來,在廣大農村不斷涌現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村民理事會、村民議事會、村民說事會和鄉村文藝團隊等自治組織,各類自治組織在基層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態等領域發揮了關鍵性作用,是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強有力保障。實施鄉村振興是黨和國家面對時代變遷所作出的重大發展戰略,實現鄉村善治是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和目標,加強和創新“自治”基層治理形式,進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以鄉村善治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和目標。
1.1.2 以法治為保障
法治是運用法律的手段參與治理、進行有效社會管理的方式,是凝聚鄉村社會共識、穩定鄉村社會秩序、維護農民權益和促進鄉村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同時,全面推進依法治村,建立法治社會,農村治理的法治化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必須更好地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對完善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建設,創新社會治理體系重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傳統社會,人與人的關系更加疏離,在社會治理中起很大作用的是禮治和鄉村的規矩。但是,現代社會復雜多樣的人際交往,單純的禮制和規矩已經不能適應社會治理的需要,需要借助法律的強制力來保障鄉村社會的和諧與安定。因此,讓村民和基層干部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用法治的思維方式解決實際問題、處理矛盾,以法律作為保障,對法治理念的提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1.1.3 以德治為支撐
德治,重道義于鄉,重禮教之威。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潛移默化中,“面子\"“人情”已經蔚然成風。把傳統道德文化與當前時代特征相結合的“鄉風文明”建設,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加強德治優良傳統,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目標。對鄉村治理而言,重傳統道德、重鄉規民約等文化規范,是德治的重要功能,使村民的道德文化水平得到了提升,農村治理水平得到了提高,為實現鄉村善治奠定了重要基礎。
1.2 基本特點
1.2.1 整體性
按照社會系統理論,整體性是客觀事物發展的基本屬性。要求在認識、處理問題時必須從事物的整體出發,明確整體各要素組成,明確各組成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分析掌握各要素及整體屬性和功能。鄉村治理體系包含了治理主體、治理方式、治理目標和治理的體制機制,這就明確了鄉村治理體系的整體性。
1.2.2 系統性
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講: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聯系是整體的又是具體的,世間萬物都處于這種普遍的整體的具體的聯系之中。事物整體性系統性的基本屬性,要求認識問題、解決問題要用整體的觀點和系統的思維來對待鄉村治理體系中的問題。在“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中,既然講體系,即應該是一個整體或者一個系統,需要從整體上把握鄉村有效治理的系統性,基層治理體系作為一個基礎治理單元,它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不能僅僅局限于鄉村治理體系,需要放在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鄉村振興戰略的整個體系設計中理解把握,堅持運用整體思維、系統觀念,從全局中把握。同時,要以基層基礎為根本,一切從實際出發,從當前治理體系中出現的突出矛盾問題為切入點,分析問題成因,善于從整體中把握問題的關鍵點,具體分析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協調關系,從自治、法治、德治3個層面,3個角度分析,如何有效組合,發揮合力,服務于總目標—實現“善治”。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使基層治理體系的完善有了強大的政策支持,從體制的完善、人才的配備、經費的保障和治理方式的多樣化等方面都做了系統的部署安排。鄉村振興戰略還對整個基層治理體系所要實現的總體目標和基本框架進行了部署和確定。鄉村治理體系的總目標就是實現“善治”。自治之治,德治之治,法治之治,其治之道,皆有相融之意。自治的“基礎”作用要突出,“基礎”之意是關鍵又重要,自治功能的發揮與否,直接關系法治德治功能的發揮,自治基礎發揮有效,其他2種治理性能將有顯著的提升。同時,自治在治理方式上的“基礎\"作用還表現為能有效反映民眾需求,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鄉村社會和諧。此外,在自治的“基礎\"性作用上,要注重法治和德治的促進作用。首先,法治時需要與時俱進,以避免出現法治規范性的落后、運行機制不健全以及制約監督制度不健全,對整個鄉村治理體制機制的健全產生直接影響。其次,需要探究法治深入基層治理的有效途徑,如何將一些治理規范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展現,同時又讓村民接受執行,這是關鍵點。所以,在形成科學的鄉村治理體系工程中,僅僅是發揮各自治理主體的單獨作用或是僅僅把各個治理主體進行簡單排列組合是根本不夠大的,必須要加強各治理主體之間的聯系,最大化發揮各個治理主體作用的同時,分析其各自屬性,將它們進行有機的結合,找到耦合之處,利用其各自屬性實現結合的科學有效,使各個治理方式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實現治理的最大效用。
1.2.3 協同性
社會建設系統理論認為,組成社會的各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那么組成鄉村治理體系的各治理主體之間同樣也存在著相互的聯系促進。各治理主體之間要形成良性的互動,在整個治理體系中,任何一個治理主體的功能發揮都會影響到其余治理主體的效能發揮,即每一個治理主體功能的有效發揮,都將是其余治理主體效能有效性提升的原因,各治理主體之間良性互動,互為因果,從而形成一個真正融合的治理模式。
所以,科學有效的鄉村治理體系,需要有社會系統理論的支撐,各治理主體的協同性要求其互相配合、互相銜接、互相促進。一種治理方式的有效推進,需要其他治理方式的配合。比如,要形成良好的自治環境,發揮自治基礎功能,法治德治的有效配合是必不可少的,要形成良好的鄉風文明和科學規范的村規民約,要有法治的剛性約束力作為保障,充分自治的基礎性作用。所以,科學有效的鄉村治理體系是三者協同,缺一不可,任何一種治理方式都對當前的治理體系發揮效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運行的制約因素
2.1“三治融合\"治理觀念不強
自治基礎性作用由來已久,特別是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確定,使得基層自治成為解決矛盾的主要方式,這種治理體系的運行已近七十年,所以,以自治為基礎的治理模式在基層村干部、村民心中已經潛移默化,已經形成了村務公開、村民大會、村民說事日等多層次的解決村內事務的協商格局。同時,自治治理模式能夠實現治理主體的多元化,使得村民參與到治理中來,享有對村莊重大事項決策的發言權;自制治理模式能夠有效處理基層繁雜事務,提升村民參與解決村莊事務的能力,對于維護基層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正是基于此,自治主體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法律意識,法治意識在潛在的環境影響下被忽視,導致“三治合一\"的治理理念整體性受到限制,對“三治合一\"理念形成合力的認識不足,依法治國的理念缺乏應有的法治意識。
2.2 “三治融合\"治理主體的路徑制約
當前,鄉村主要通過自治途徑解決基層矛盾問題,其基本途徑主要是2種,一是由基層自治組織反饋矛盾,以期得到解決;二是上訪,通過上訪使問題突出化,進而得到重視以期解決。通過自治組織反饋矛盾,容易在矛盾處理中違反公平公正的原則,因為矛盾的處理者與參與者存在或多或少的利益糾葛,這在處理矛盾時容易發生干部之間相互包庇的現象。再加上一些村干部自身認識的不正確,使他們在村民心中的信任感降低,村民對村干部處理矛盾和沖突的信賴度大打折扣,導致很多村民不滿意的結果也隨之產生,從而產生了上訪事件。上訪能夠引起足夠的重視,從而促使事情的解決。長期以來,造成基層治理渠道單一的現狀,村民普遍只知道通過自治的方式來解決矛盾問題,而忽視了法治和德治的重要作用。
德治一直以來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治理手段,有著以下特點:一是道德至上性。這是人們普遍追求的非常卓越的道德品質。二是道德約束性。道德是判斷是與非、黑與白、正與反的重要標桿。但是,社會的多樣性以及人們對于道德不同標準的理解,使道德本身的判斷標準也不是單一的。由此,在部分村規民約的制定中,就出現了不夠科學、不夠合理的地方,一些陋風陋習也趁機而入,直接影響了法治的推行。
基層法治化面臨的問題仍然不少。一是現有的基層社會治理機構、編制設置無法滿足治理法治化需要,如鄉村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執法,要么沒有執法權限要么沒有執法隊伍。盡管在黨的重大戰略部署中,法治社會的重點在基層,但是,在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人員中,法律專業工作人員嚴重缺乏甚至沒有。二是在農村基層法治化的工作隊伍素質不高。一方面村民群眾普遍教育水平不高,決定了基層工作較為復雜和繁瑣,另一方面,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治理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工作量也隨之增加,鑒于基層工作環境的艱苦,相對專業化水平高的工作人員不愿意在基層工作。三是基層法治理念普遍有待加強。
2.3“三治融合\"的有效機制缺失
當前,基層法治制度建設相對滯后:第一,指向基層的鄉村法律體系不夠完善,尤其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鄉村工作的日益多樣性條件下,農村的法律數量還遠遠沒有跟上,很多與重點工作相關的法律規范都還存在空白現象,能涉及鄉鎮甚至是村子里的也是微乎其微。第二,基層民眾受文化水平限制,法律意識十分薄弱,不知也不會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是熱衷于尋求其他途徑解決問題,基層法治從上到下都存在制約。第三,基層村干部年齡較大、學歷較低是普遍現象,法律素質較低,不懂法,更不用法,也不能有效利用法律解決村民的實際問題。
“三治合一\"的治理體制,整體上是缺位的。農村治理體系的“三治合一”,要求自治、法治、德治三者有機結合,然后形成治理體系的整體性。“三治合一\"的鄉村治理體系的整體性要求自治、德治、法治在整個體系中的融合性,任何一種治理主體的缺失,都會導致整體性的缺失,這就是鄉村治理體系的整體性,也就是鄉村治理體系的整體性。同時,按照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三治”體系的整體性不僅要求各治理主體要素結合的整體,還要求體系中任何一種治理主體機制的完備性,這樣才是完整的“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然而,在當前鄉村治理體系中,“三治\"各自為政的現象普遍。自治為基礎,對于解決村莊事務方面成效良好。法治為保障,作為規范行為的硬性約束力在支撐鄉村有效治理方面至關重要。德治為支撐,以其特有的規范約束性,在解決村莊矛盾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如何處理三者的關系,或者三者應當如何有效結合以發揮最大的效用,至今未有相應的結論。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的各自屬性,分析其共通性和能夠相互融合的機制,才能構建\"三治合一”鄉村治理體系的體制機制。在這一機制下,有效整合3種施政方式,使三者的施政效能相輔相成、相互配合,在自治的基礎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德治的支撐作用等方面取得完善的施政效果。
3“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對策建議
3.1培育理念,引領思想轉變
城鎮化的不斷推進,鄉村社會形態兼具城市與鄉村的雙重性質,導致鄉村社會原有的村規民約等治理理念難以持續發揮作用,尤其在現代化治理理念逐步運用與完善的形勢下,鄉村社會的治理理念還未與時俱進更新完善,表現為治理形態單一,對自治的重視程度更高,而對法治和德治重視程度則相對較低。特別是傳統的德治,在市場經濟沖擊及外部多元思想意識的沖擊下,在治理理念中逐漸淡出。“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須自上而下形成政策導向,教育引導形成“三治融合\"的治理理念。首先從提高政治覺悟、提高辦事能力和水平、增強學歷層次入手,抓基層黨員干部思想建設,形成一支高素質的干部隊伍。增強治理參與者組織協調能力,妥善處理矛盾事務能力,掌握治理主動權、主導權。其次,在具體實踐中,善于運用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用文藝化的形式,通俗的手法,摒棄傳統的開大會方式,充分發揮村民自治主體性、能動性,發揮民智,運用民力,潤物細無聲。
3.2打破制約因素,形成治理主體合力
從“三治融合”的治理體系的整體上來說,自治是基礎性的,在于最終能夠增強村民的政治參與及議事能力;法治是保障,在于建立法律服務平臺,提升基層干部和群眾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法治意識、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德治是有約束性的,旨在加強治理參與者的思想道德修養。德治的實現形式有諸如知識講座、文藝活動、評選道德模范和弘揚優秀事跡等能產生正能量的方式方法,以及歷史發展以來約定俗成的產物一村規民約等。然而,在經濟全球化及市場經濟的沖擊與利益的博弈中,德治的柔性約束力很難達到理想效果,出現利益的盤根錯節,影響民眾切身利益的事情時有發生,所以,法治的剛性約束力是必不可少的。要以法律為依據,制定相應的懲戒、激勵機制,增強其約束力,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村規民約的作用。
3.3健全機制,強化制度保障
制度機制的建立,必須要將村民的需求放在首位,因此要積極鼓勵村民參與到制度建設中來,以更好反映各方利益。針對自治機制中的不完善,應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健全以自治為基礎的制度機制。同時,發揮法治的剛性約束力,確保德治的柔性約束力,最根本的要強化治理主體的能動性,發揮“三治合一”力量的制度機制。
制定獎懲機制。把違規問責考核機制納人鄉村治理效能督查機制指標,發揮最大治理動力,通過獎勵等手段,使治理效能達到最優化。鄉村可根據實際情況評選出優秀基層干部、村民黨員模范等方式來弘揚鄉村正能量。
4結束語
鄉村振興背景下的“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研究,為鄉村治理提供了全面且深入的理論與實踐指導。實現鄉村善治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環節,應持續關注鄉村發展現狀,關注鄉村治理動態,不斷優化“三治融合\"模式,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讓鄉村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廣大農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2]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俞可平.治理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4]俞可平.論國家治理現代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5]溫鐵軍.解構現代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
[6]葉興慶.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戰略論綱[J].改革,2018(1):21-22.
[7]朱澤.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7(12):32-36.
[8]郭曉鳴.鄉村振興戰略的若干維度觀察[J].改革,2018(3):26-28.
[9]葉敬忠.鄉村振興戰略:歷史沿循、總體布局與路徑省思[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