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08-0154-05
Abstract:Buildingabeautifulcountrysideisthegoalofnewruralconstruction,andinthecontextofcomprehensiverural revitalization,agriculture-relatedvocationalcollgeshaveauniqueadvantageandanimportantmisiontohelpbuildabeautiful countryside.ThearticletakesenvironmentalartdesignprofessonofYuxiAgricultureVocation-TechnicalCollgeasanexample, exploringthepathwaysofagriculture-relatedvocationalcollgesinservingtheconstructionofbeautifulcountrysidethroughthe experiencegaindfromprojectssuchascreatingaruralbranddevelopingruralindustries,andbeautifyingthevilageappearance in Shelang Community,Eshan County,Yuxi City,in colaborationwith agricultural majorsat thecollege.
Keywords:beautifulcountrysideonstruction;agriculture-relatedvcationalcoleges;artanddesignmajor;ruralrevitaliz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就必須要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而鄉村建設也正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在建設“美麗中國”的理念指引下,建設美麗鄉村是新農村建設的奮斗目標。美麗鄉村建設的進展程度,不僅反映了村民生活質量的好壞,也是評價農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目標的重要內容。涉農高職院校對于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擔負著重要使命,一方面可以利用專業優勢通過技術、資源、人才等方面促進鄉村發展,另一方面也能夠通過在助力鄉村發展的實踐中提煉經驗、開辟路徑反哺專業教學,為學生實操、教師能力提升、教學改革、學生就業創業方面提供新動能。
提到涉農高職院校助力鄉村振興,大多研究涉及的主要是涉農專業,涉農高職院校的藝術設計類專業在助力鄉村振興的研究中相對較少,但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涉農高職院校的藝術設計類專業具有其獨特優勢,理應擔起責任,順勢而為,為美麗鄉村建設貢獻力量。本文基于美麗鄉村建設視角,以玉溪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玉溪農職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為研究對象,以其在玉溪市峨山縣小街街道舍郎社區所做調研及完成的相關項目為例證,研究涉農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在服務美麗鄉村建設中的路徑,并以此為契機探究涉農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的方向與模式的改進,力求更多方位更多角度地挖掘和發揮涉農高職院校在助力鄉村振興中的力量。
1涉農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在服務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優勢和機遇
1.1藝農結合實現資源貫通、專業互補的優勢
美麗鄉村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奮斗目標,也為涉農高職院校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了更寬路徑。與其他高職院校相比,涉農高職院校特有的農業類專業既是其特色,也是其優勢,依托此優勢,無論是在農業理論研究和技術研究方面,還是在農業生產實踐和現代農業體系管理方面,都更具科學性和前瞻性,也能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提供更多的理論與技術指導。同時,這也是涉農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相比其他高職院校的藝術設計類專業所獨有的優勢,藝術設計屬于交叉學科,能夠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一方面,涉農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可以與本校的農業類專業進行融合,在服務美麗鄉村建設中尋找更多的突破口和切入點進行深入挖掘,實現資源融合貫通,另一方面,涉農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利用自身在文化藝術方面的專業優勢,在服務美麗鄉村建設實踐中彌補農業類專業在文化建設方面的短板和缺失,尤其是在鄉村文化挖掘和保護、農產品品牌形象和概念設計、村莊面貌美化改進等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2建設美麗鄉村與拓寬就業渠道的雙利機遇
藝術設計專業以商業應用為目的,具有服務的特點,是為規模經濟服務的行業。從以往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向上來看,其專業側重點更多偏向于現代城市發展和建設的相關工作與崗位,與“三農\"聯系不夠緊密,就業方向和崗位也具有較大局限性。但自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了職業教育要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在2023年和202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反復提到要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在此發展形勢下,職業教育立足地方助力鄉村振興勢不可擋,藝術設計類專業也順勢向鄉村振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憑借其在文化上的敏感性、藝術上的創造性、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的實用性,加之其交叉學科屬性,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大有可為。同時,其專業就業方向也從之前的以面向城市發展為主拓展出面向鄉村發展的新渠道,為專業發展注入新活力,深入激發專業潛力。
2玉溪農職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建設概況
玉溪農職院是玉溪市一所涉農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其前身是云南省玉溪農業學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屬于建筑與環境藝術工程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共有專兼職教師11人,講師職稱8人,助教職稱2人,設計師1人,其中碩士研究生2人。專業自2014年開設,截至2023年已經培養出250余名畢業生,2024年有在校生約100余名。相比其他藝術類職業院校的同專業或相似專業來說,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有以下4點:一是專業硬件建設不足,校內資源多傾向于重點專業或優勢專業,加之本專業的開設時間不長,實訓室設備、專業建設經費投人較少;二是生源質量不高,學校以涉農專業為主,很多有藝術基礎或基礎較好的學生大多會選擇專業的藝術院校,故而本專業的生源普遍藝術基礎薄弱甚至缺失;三是專業建設整體水平不高,社會影響力較弱,教師隊伍整體職稱偏低,教師外出進修培訓的機會較少,專業整體發展較慢;四是學生的實訓、實踐條件有限,學生在校期間的實訓多停留在實訓室中,缺乏大量實戰式的現場實踐。
雖然存在不足,但玉溪農職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也具備其獨特優勢。首先,玉溪農職院的農業類專業較多,且很多屬于優勢專業并在玉溪市乃至云南省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憑借其交叉學科屬性,能夠與農業類專業結合,在鄉村振興中更具優勢;其次,在2023年底玉溪農職院完成了峨山校區搬遷,成立鄉村振興學院,實現了一校兩區辦學的新藍圖,并與峨山縣共同探索政校合作、共建共享的新發展模式,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自身發展和助力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契機;最后,在學校的快速發展和學校領導的重視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硬件設施和師資力量在不斷完善,并通過與當地企業的校企合作、到不同鄉村開展鄉村振興服務,讓學生對專業認可度不斷提高,也大大增強了專業的社會影響力。
3舍郎社區美麗鄉村建設中產業發展與文化建設的現狀與瓶頸
舍郎社區隸屬峨山彝族自治縣小街街道,位于小街街道西南面,社區總面積3071公頃,林地面積2733.8公頃,其中生態公益林地1126.3公頃,森林覆蓋率達
年被云南省林草局評為“森林村莊”5]。
課題組通過在舍郎社區調研中,發現舍郎社區在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推進中,盡管得到了省市縣的大力扶持,但依舊存在一些問題,財政經費緊張致使一些項目難以開展或是無法續接而擱置、來自各級各單位的技術支持全面但缺乏系統性和延續性、鄉村文化的挖掘和拓展缺乏深度和廣度、鄉村美化上的規劃不均衡等。
3.1產業發展的現狀與瓶頸
舍郎社區自然生態環境好,水資源豐富,以種植水稻、烤煙、草莓、櫻桃及冬早蔬菜為主。舍郎社區產業建設的起步較晚,雖然近幾年發展迅速,但規模較小,多為散戶種植,種植水平參差不齊;科研能力弱,人才資源緊缺;產品附加值低,暫未形成產業鏈;與農業新業態的銜接和融合度低,產業綜合實力較弱。
草莓種植作為舍郎社區的特色產業,已有25年以上的種植時間,2021年舍郎草莓被列入云南省“一村一品”目錄,2023年取得“有機認證”,并于2023和2024年連續成功舉辦兩屆舍郎“草莓節”。2023年舍郎社區草莓種植戶246戶,種植面積共計560畝(1畝約等于
,下同),畝產1.6t,產值1000多萬元。舍郎草莓成為了舍郎社區的一張名片,但卻未能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一是暫未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各種植戶在選種育種上差異較大,草莓總產量高但因為品種多且雜從而使得單一品種產量較低,尤其對于一些價值較高的精品草莓品種,受限于種植成本及銷售渠道,種植戶較少,難以達到規模收購量;二是品牌打造和宣傳力度不夠,2021年社區以合作社的名義申請注冊了“舍郎大黑山\"商標,欲以社區集體經濟公司為主體,從農戶手中收購草莓進行包裝后統一對外銷售,但后續推進中由于資金和技術限制,未能順利運行。
3.2 文化建設上的現狀與瓶頸
以文化建設振興賦能鄉村振興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工作目標。舍郎社區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村落,7個村民小組中居住著漢族、彝族、哈尼族、白族、土家族、拉祜族、泰族、蒙古族8個民族,其中漢族、彝族占比最大,分別為 68% 和 28% 。漢族人口占多數,彝族的語言和文化失傳,僅有少數老人會說彝語,其他少數民族人數較少且多因婚嫁定居舍郎,其所帶來的文化影響甚微,在這樣的環境中,舍郎的文化具有彝族特點但不夠突出,保留了彝族的一些基本風俗和生活習俗但不夠豐富,漢彝文化交融和諧但未形成獨有特色,缺少傳承性和展示性強的民間技藝。
近年來,在舊村搬遷、改造中,大量具有傳統色彩的舊式民居被拆除,新村新生活方式帶來的沖擊力沖淡了傳統文化中傳承中家風家訓、村俗民約帶來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新村村貌美化上也面臨著如何在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的同時兼顧鄉村文化的存續和重塑,讓村貌美化不走形式,不走過場,而是更好地與鄉村產業、文化發展相融合做出舍郎特色的問題。
4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助力舍郎社區美麗鄉村建設的路徑探索
藝術設計專業賦能鄉村振興,助力美麗鄉村建設,要堅持問題導向,有的放矢,要遵循以院校“所長”滿足鄉村發展“所需\"的思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22年印發的《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傳承保護傳統村落民居和優秀鄉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鄉村特點,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鄉土氣息的鄉村風貌,防止機械照搬城鎮建設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因地制宜、千村千貌,是美麗鄉村建設所應達到的理想效果,尤其對于藝術設計類專業來說,藝術創作向上要延續傳承,向下要兼容特色,才能做出既接地氣又有活力的作品。
本文通過玉溪農職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為舍郎社區美麗鄉村建設所做項目和取得成果,討論涉農高職院校的藝術設計類專業助力美麗鄉村建設的路徑。
4.1“藝
跨學科合作助力鄉村產業發展
產業發展是美麗鄉村建設的物質基礎,藝術設計類專業利用自身的交叉學科屬性,立足地方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與本校其他專業相結合,為鄉村特色產業服務,打造特色品牌,完善特色產品產業鏈。舍郎社區自然條件優越,適合種植多種農作物,經過玉溪農職院鄉村振興服務團隊的實地調研考察后,決定在舍郎開展羊肚菌種植項目,探索一條新的助農增收、產業振興之路。該項目由玉溪農職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團隊、食用菌栽培技術專業師生團隊和舍郎社區合作,場地選址、設施搭建、育種栽培、種植管理和人員培訓等全過程均由食用菌栽培技術團隊負責,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團隊則負責產品的外包裝設計及專利申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師在舍郎社區進行了實地考察調研,在與社區工作人員進行了多次交流討論,并聽取了食用菌栽培技術專業的建議后,最終確定以舍郎社區已注冊的“舍郎大黑山”品牌為依托,設計出“舍郎大黑山羊肚菌\"的外包裝(如圖1所示),并申請了一項外觀設計專利。該項目的順利實施,讓之前已經嘗試過小面積種植羊肚菌的農戶的種植技能得到了提升,也給其他農戶提供了一條增收思路,樹立了種植信心,也將原有的舍郎大黑山品牌打造完善,為后續品牌發展鋪路。同時,也初步踐行出藝術設計專業與其他專業的“藝
跨學科合作模式,為后續涉農職業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提供了參考。
4.2打造特色產業品牌,助力農文旅融合
舍郎草莓種植歷史較長,在當地小有名氣,加之舍郎社區距離小街街道和峨山縣城只有七、八公里路程,在每年的草莓成熟季都會有不少人來采摘、購買草莓。由于舍郎草莓種植的品種較多且雜,雖然無法滿足單一品種的大宗批量收購,但也形成了舍郎草莓口味多樣化的特色。舍郎社區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在2023年春節期間舉辦了第一屆草莓節,吸引了大量周邊游客到舍郎,產生了明顯的社會影響力。據此,項目組在舍郎考察期間,在社區主動要求下,完成了2項設計:一個是為舍郎草莓設計了禮盒外包裝(如圖2所示),與羊肚菌一起,形成了“舍郎大黑山”品牌系列產品;另一個是為舍郎草莓節設計了一款融合了彝族服飾元素的吉祥物形象—“郎小莓”(如圖3所示)。



4.3繪好鄉村墻畫,推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
鄉村墻畫是美麗鄉村建設中一種較為常見的藝術形式,它通過在鄉村道路邊、屋舍外的墻面上繪制圖畫或書寫標語的形式,以當前國家政策文件精神、鄉村風貌特色等為主題進行創作。鄉村墻畫繪制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全力打造文化底蘊深厚的社會主義美麗新農村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8。舍郎社區陽進房新村是地質災害搬遷村,2021年末完成全面搬遷入住,項目組在舍郎社區考察期間,發現陽進房新村在村貌美化上仍然有所欠缺,經過與社區溝通后,決定根據村情民意進行墻畫設計。為進一步確定墻畫主題內容,課題組到舍郎社區的部分居民家中及臨近其他村莊做了走訪,在走訪中發現以下問題:一是臨近村莊的墻畫輕設計、缺特色。很多墻畫雖然色彩明麗、畫工精美,但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缺少對本地風土民情的深入挖掘和展現,讓村莊看似裝扮起來但卻不深不實、浮于表面;二是舍郎社區作為一個多民族雜居村落,彝族在當地少數民族中占比最大,漢族人口數量最多,對于當地村民來說,各民族融合團結緊密,在日常的生活起居中已經融為一體,但因為所在的峨山縣本來就是一個彝族自治縣,彝族文化展現突出,村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很多文化墻中多以彝族文化展現為主,且很多文化墻中運用的多是具有彝族文化象征的符號,與居民日常生產生活聯系松散,所以在走訪中多位村民表示希望能夠將彝族文化與村莊的產業、風土人情等結合起來,繪制具有舍郎特色的墻畫。
在走訪后,課題組最終確定在陽進房新村居民活動廣場周圍的墻面上繪制4幅墻畫(如圖4所示),分別以產業振興、法治鄉村建設、家風家訓、黨建聯盟助鄉村振興4個內容為主題,將舍郎的產業發展和風土人情進行藝術融合,避免了千村一面、重形式輕內容的墻畫設計,真正畫出了具有舍郎特色的、能夠走進村民心中的墻畫。

5結束語
玉溪農職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通過在舍郎社區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實踐,取得了不錯的成效,積累了一定經驗,同時也存在不足和待改進的方面。一是拓廣度、加深度,比如“藝+N\"模式中“N\"的充分擴展,從結合一個學科專業到聯合多個學科專業共同開展項目,深化服務,打造更完善的鄉村產業鏈;在文化的存續上,將挖掘傳承和探索創新進一步融合,尋求更多渠道和方式去展現鄉村文化,發掘文化價值,既完成文化保護又實現文化變現。二是加快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尋找教學和助農的有機結合方式,把論文寫在田間地頭,把課堂設在農村鄉野,既能讓教學內容更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又能培養學生知農愛農的情懷和為農服務的志向,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促進鄉村人才振興。三是與多方主體聯動合作,除了校企合作、政校合作這樣的橫向合作模式外,應該嘗試開展一些縱向或是橫縱交叉的合作模式,比如大中小學合作模式,或是政府、企業、學校共同合作模式、學校與不同社區共同合作模式等,實現多方資源的整合利用,兼顧普惠性與特惠性,讓更多力量加入到美麗鄉村建設中。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農高職院校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重任在肩,作為涉農高職院校的藝術類專業,在鄉村這片廣闊的天地中大有可為。但前路漫漫,需久久為功,涉農高職院校在助農興農的振興之路上應該堅持探索,用多種方式、從多個方面助力鄉村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新進展。
參考文獻:
[1]劉媛.涉農高職院校服務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路徑探析:以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1,49(10) :258-260.
[2]劉淑君.涉農高職院校賦能鄉村振興的角色定位、現實困境及實施路徑[J].湖南教育(C版),2023(8):38-40.
[3]譚國飛.從發展的角度思考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建設[J].大眾文藝,2018(16):210-211.
[4]峨山縣人民政府.【喜迎二十大·典型示范】小街街道舍郎社區:“森林鄉村\"美,幸福指數高[EB/OL].(2022-08-11)[2024-07 -10].http ://www.yxes.gov.cn/es/esxjjdgzdt7322/20220811/1369584.html.
[5]峨山縣人民政府.【喜迎二十大·典型示范】小街街道舍郎社區:“四級聯創\"謀發展,群眾增收助振興[EB/OL].(2022-07-26)[2024-07-10].http://www.yxes.gov.cn/es/esxjjdgzdt7322/20220726/1366189.html.
[6]尹恒.藝術設計類職業院校賦能鄉村振興研究[J].大觀,2023(9):116-118.
[7]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EB/OL].(2022-05-23)[2024-07-10]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5/23/con-tent_5691881.htm.
[8]鄒慧麗.淺談墻繪藝術介人鄉村振興及美麗鄉村建設[J].藝術家,2021(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