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08-0163-05
Abstract: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agriculture-relatedcolegesanduniversitiesisnotonlyanimportantpartof cultivatinmoraleducationforcollegestudents,butalsoshoulderstheimportantmisionofcultivatingnewagriculturerelated talents.Thekeytoruralrevitalizationliesinpeople,sodoingagoodjobi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agriculture relatedcolegesanduniversitiesisanurgentproblemtobesolvedatpresent.Redculturecontainsricheducationalresources, whichisconducivetostrengtheningthepoliticalidentityofagriculture-relatedcolegestudentsandenhancingthecultural confidenceofcollegestudents.Itisofgreatsignificanceforcultivatingnewpeopleofthetimes.Therefore,startingfromexploring theintrinsicconnectionbetwnRedcultureand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agriculturaluniversities,thispaperaalyzes thevalueofempoweringideologicalandpiticaleducationinagricuturaluniversities,analyesthecurentenablingdileaand proposesinnovativepaths,aimingtoenhancetheatractivenessandefectivenes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nin agriculturaluniversitiesthroughRedculture,promotethein-depthintegrationandpracticalappicationofRedculturein 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agriculturaluniversities,andprovidesolid talent supportforruralrevitalization.
Keywords:Redculture;agriculturaluniversity;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ruralrevitalization;culturaleducation
強國基于強農,農強則國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鄉村振興關鍵在于人才振興,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涉農高校肩負著培養厚植“三農”情懷、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做好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而紅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蘊含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對于培養新時代“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1紅色文化與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關聯
紅色文化承載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的偉大精神與歷史記憶,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涉農高校作為高等教育體系中培養專業型、創新型農業人才的關鍵力量,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對提升農業人才的綜合素質至關重要。兩者不僅都作為一種精神文明的表現在精神特質上存在共鳴,而且都具有教育屬性,在教育目標上彼此交融
1.1紅色文化與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精神特質上的共鳴
紅色文化作為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一種先進的文化形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近現代革命實踐中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作為一種重要文化資源,紅色文化涵蓋了物質和非物質兩個層面。其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近現代革命實踐中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不僅繼承了愛國、奮斗、團結等核心精神價值,還賦予了其新的時代內涵,兩者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基因并以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展現了中華民族在革命斗爭中形成的先進思想和精神風貌,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中國農耕文明悠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孕育了勤勞勇敢、團結互助、尊重自然的核心精神,這些精神滲透于社會生活各領域,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農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關乎經濟穩定、社會和諧和文化傳承等多方面。涉農高校,作為農業領域人才培養的搖籃,肩負著傳承與創新的歷史使命。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強調“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我國高等農林教育大有可為。希望你們繼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因此,做好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有助于培養推動農業現代化與鄉村振興的關鍵力量,更有助于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深刻領悟與傳承。
將紅色文化賦能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一種思政教育方式的創新,更是一種歷史文化傳承上的共鳴。這種共鳴源于兩者在精神內核上的高度契合與相互呼應,紅色文化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艱苦奮斗精神等,與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愛國情懷等目標高度契合。例如,紅色文化中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跡,例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不僅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珍貴素材,還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涉農高校的學生而言,他們未來多數將投身于農業相關領域,紅色文化中的奉獻精神和鄉村振興的理念尤為契合,有助于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服務基層的優秀品質。此外,紅色文化所強調的集體主義精神,也是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業生產和科研工作中,團隊協作和集體主義精神尤為重要。紅色文化中的這些精神特質,能夠指導學生如何在團隊中發揮作用,為農業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紅色文化與涉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精神特質上的共鳴,還體現在對艱苦奮斗精神的傳承上。農業工作常常面臨多變的自然條件和艱苦的環境挑戰,紅色文化中的艱苦奮斗精神,能夠鼓舞學生不懼困難,勇往直前,為農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總而言之,紅色文化與涉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精神特質上存在深厚的共鳴。通過深入挖掘和闡釋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涉農高校能夠讓學生在了解和學習紅色文化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的歷史底蘊和文化自信,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有助于推動涉農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貢獻力量。
1.2紅色文化與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標上的交融
紅色文化的教育目標主要包括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紅色文化教育通過弘揚革命歷史和英雄事跡,使人們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認識到自己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責任和使命,更好地培養愛國主義情懷。此外,紅色文化教育還注重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通過學習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和革命精神,從而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與此同時,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在于培養學生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仰,使其成為黨和國家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標在于全方位塑造學生,通過弘揚愛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同時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增強他們對農業領域的專業認知與學習興趣,為在農業領域的實踐與創新奠定堅實基礎,從而培養出能夠肩負起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重任的新時代農業人才。由此可見,紅色文化與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標上存在共性,彼此交融,為紅色文化賦能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堅實基礎。
紅色文化與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交融,體現了歷史傳承與時代創新的結合,共同培養新時代愛國、有信念、品德優和素質高的農業人才。一方面,通過紅色文化的熏陶,涉農高校學生能深刻領悟農業發展在國家建設歷程中的關鍵地位,進而堅定投身農業現代化事業的理想信念,將個人理想與鄉村振興的偉大使命緊密相連,樹立起扎根農業、服務農民的高尚情懷,傳承先輩們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創新的奮斗基因,在農業科研創新與技術推廣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另一方面,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達成,也為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開辟了廣闊天地,使紅色文化在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得以延續和創新發展,讓更多學子在涉農實踐中踐行紅色精神,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塑造出既具扎實專業素養又有崇高思想境界、能夠擔當農業農村發展重任的新時代杰出人才。
2紅色文化賦能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鄉村振興戰略
的實施,涉農人才的培養逐漸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涉農高校是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的主陣地,做好涉農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實現涉農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至關重要,而紅色文化中豐富的物質與非物質資源為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將其賦能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僅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與廣度,更彰顯了以下幾方面的獨特價值與顯著優勢。
2.1弘揚革命精神,強化理想信念
革命精神作為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精神風貌和思想品格,它包括了堅定信念、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和勇于犧牲等多種精神品質,是紅色文化的核心與靈魂。將紅色文化賦能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還能為新時代農業發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障。革命精神中蘊含的堅定信念,是涉農高校學生未來面對學業挑戰、農業實踐乃至未來職業道路上的艱難險阻時,保持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柱。通過深入學習和領悟革命先輩們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學生們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民族復興之間的緊密聯系,從而自覺地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之中。
2.2講好紅色故事,增強時代責任感
講好紅色故事,不僅是傳承革命歷史的重要方式,更是增強時代責任感的有效途徑。紅色故事作為紅色文化的鮮活載體,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遠的意義,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的橋梁,深刻觸動著當代大學生的心靈,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精神世界。這些故事銘刻著革命先輩們的英勇奮斗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記憶,蘊含著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和深厚的愛國情懷。講好紅色故事,如長征中的《金色的魚鉤》《草地夜行》等,生動展現了紅軍戰士的英勇無畏和無私奉獻,傳遞著堅韌不拔的斗爭意志和堅定信仰,對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時代責任感至關重要。將紅色故事融入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豐富了教育素材,更有助于學生在了解紅色文化的過程中,感受中華民族的歷史底蘊和文化自信,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這一過程對于推動涉農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培養出既具有專業技能又具備愛國情懷和時代責任感的新時代農業人才。
2.3深化專業認知,培養知農愛農情懷
紅色文化不僅僅是關于革命斗爭的英勇與犧牲,更蘊含著與農業、農村緊密相連的深厚底蘊。例如,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前身)自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著為國家和民族培養農業科技人才的重任。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師生們深入農村,傳授農業技術,宣傳革命思想,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知農愛農\"的深刻內涵。此外,在土地革命時期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以劉志丹、謝子長等為代表的革命領導人,在艱苦條件下領導軍事斗爭,推行土地革命,實現“耕者有其田”,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為根據地發展奠定物質基礎,這一歷史事件不僅是對封建土地制度的深刻變革,也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初步探索。這些獨特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故事,為涉農高校的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素材,有助于學生們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之外,深刻理解農業在國家發展進程中的基石作用。通過這些歷史故事的講述和學習,學生們能夠潛移默化地明確自身的學習使命,堅定學農愛農信念,自覺做到胸懷“三農\"事業,練就服務“三農\"本領,為未來的“三農”服務事業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2]。
3紅色文化賦能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和文化意蘊,也在涉農高校思政教育展現出重要價值與優勢,但在其實際運用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3.1紅色文化思想教育方式缺乏創新
紅色文化思想教育作為傳承革命精神、弘揚愛國情懷的寶貴資源,其教學方式卻普遍面臨單一陳舊的嚴峻問題,缺乏創新性與多元化的發展,這極大地限制了其教育效果的發揮。當前部分涉農高校在紅色文化思想教育上,往往過分依賴傳統的課堂講授模式。這種模式雖然能夠確保知識的系統性傳遞,但在推進過程中,往往未能充分挖掘并展現紅色文化所蘊含的豐富內涵與多元特色,導致其獨特魅力與多樣性被一定程度上所忽視。紅色文化不僅僅是歷史的記載,更是無數革命先烈英勇事跡和感人故事的集合,這些故事蘊含著深厚的情感與價值觀,是激發學生愛國情懷和革命精神的重要源泉。然而,當這些生動的故事被簡化為文字或圖片,通過單一的講授方式呈現給學生時,其原有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便大打折扣。學生往往只能被動接受這些信息,缺乏主動探索和深人思考的機會,導致課堂氛圍沉悶,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共鳴。此外,紅色文化思想教育方式的缺乏創新還體現在教育內容的呈現上。一些涉農高校在紅色文化教育中過于注重歷史事件的敘述,而忽略了對紅色文化精神內涵的深入挖掘和時代價值的闡釋。這種“就事論事”的教育方式,不僅難以幫助學生全面理解紅色文化的深層意義,還可能導致學生產生歷史距離感,無法將紅色文化與當代社會、個人發展緊密聯系起來。
3.2紅色文化思想教育資源整合凝練不足
紅色文化資源雖然豐富但對其資源的整合和凝練依然不足。一方面,紅色文化資源種類繁多,涵蓋了革命遺址、紀念館烈士陵園等多種形式,但這些資源缺乏有效的串聯、統籌規劃和整合利用,導致教育資源的分散和浪費,學生難以形成對當地紅色文化的全面、系統的認識和理解。同時,由于資源分布不均,一些偏遠地區的學校難以接觸到優質的紅色文化教育資源無形中增加了高校之間存在的信息壁壘,從而進一步加劇了紅色文化賦能涉農高校的困境。另一方面,紅色文化教育資源的凝練不足也是一個突出問題,缺乏對其價值的深入理解與把握。紅色文化所蘊含的革命精神、愛國情懷和道德情操等核心價值觀念,需要通過深入挖掘和提煉才能得以彰顯和傳承。然而,在實際的教育實踐中,往往過于注重形式而忽視了內容的實質,缺乏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和有效整合,使教育內容顯得空洞乏味,學生難以理解和感悟到其背后所蘊含的深刻價值內涵,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打折扣。除此之外,互聯網作為當代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其在紅色文化教育資源整合中的作用發揮尚不完全。盡管網絡上不乏紅色文化的相關內容,但這些資源往往分散在各個平臺,且質量參差不齊。涉農高校在利用這些網絡資源時,缺乏有效的篩選和整合機制,導致紅色文化教育的網絡陣地建設滯后,無法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
3.3紅色文化思想教育與學生共鳴的缺失
當代大學生在接受紅色文化教育的時候大多是從老師講授或者新聞傳播媒介等間接經驗中了解學習的,這導致了學生與內涵豐富的紅色文化之間共鳴的缺少。其一,從時間跨度來看紅色文化主體產生于革命戰爭年代,而當代大學生則成長在和平年代。紅色文化的核心價值主要源自戰火與激蕩,而當代大學生則接過了和平歲月的接力棒,這間斷的傳承削弱了他們直接感受和體驗那個烽火歲月的能力,這就造成當代大學生在情感上難以建立起天然的認同,理解紅色文化的深層次意蘊。其二,從物質生活水平巨大差距來看,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水平迅速增長,人民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升,這與革命戰爭年代形成巨大差異,使得學生難以與艱苦歲月的革命先輩產生深層次的共鳴。其三,教育環境的變遷也至關重要,現代教育更注重理論學習而非直接的歷史實踐,導致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活生生的歷史感,在這種情境下,學生在解析紅色文化中英雄主義、集體主義與犧牲精神等紅色文化中的精神內核時,往往難以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使得紅色文化思想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4紅色文化賦能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
4.1以\"話劇形式\"為載體,傳播紅色故事
話劇作為我國藝術領域的瑰寶,不僅蘊含著豐富的革命文化內涵,更以其具象的內容、生動的表現形式和飽滿的情感,深受大學生群體的喜愛4。近年來,各高校運用話劇打造“流動的思政課”的形式越來越多,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排話劇《旋翼人生—中國直升機泰斗王適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著名昆蟲學家周堯為原型創作的《雕蟲滄桑》等話劇在高校展演中取得不錯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通過話劇形式,將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故事以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形式展現出來,從而引發學生的強烈共鳴和深刻思考。這種感性的體驗方式,相較于傳統的課堂講授,更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進而促使他們主動地去了解紅色文化、學習紅色歷史,自覺地將紅色精神內化為個人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因此,利用話劇作為傳播媒介,可以有效傳播紅色故事,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以話劇形式為載體傳播紅色故事,是紅色文化賦能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紅色文化資源中有著豐富的紅色故事,例如,紅軍長征途中的足跡,見證了紅軍戰士不畏艱難險阻、堅定信念的壯麗史詩;扶眉戰役的烽火連天,展現了人民軍隊為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而英勇奮戰的壯烈場景;西安事變的風云變幻,則是中華民族從內戰走向團結抗日的關鍵轉折點;而西安九烈士的英勇就義,更是用生命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忠誠與無畏,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年等,可以作為優質素材內容編排為話劇展演。將這些感人勵志的紅色故事通過話劇來演繹,具有傳遞極強的感染力,可以有效地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有助于其樹立艱苦奮斗的精神和熱愛祖國的意識。涉農高校的學生肩負著助力鄉村振興、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歷史使命,更需要具備這種精神和意識,以話劇形式為載體,將紅色文化賦能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革命精神的時代價值,更加堅定地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4.2以“數字技術\"為橋梁,構建紅色場景
隨著數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技術逐漸成熟,為傳統教育模式注人了新的活力與可能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與創新應用,正逐步成為推動其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具體而言,數字技術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通過海量數據的整合與分析,實現了教育內容的個性化定制與精準推送;同時,它還極大地拓寬了教學場景,打破了物理空間的限制,讓思政課堂得以跨越時空界限,延伸至虛擬而又真實的歷史現場。
特別是在傳承與弘揚紅色文化方面,數字技術展現出了其獨特的魅力與價值,例如,安徽師范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為淮南新四軍紀念林搭建了VR展館;長沙學院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構建的雷鋒數字展館;南昌航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利用新型AR技術設計的紅色AR作品《百年輝煌》等在紅色文化的傳承與教育開辟了新的路徑。鑒于歷史的不可再現性,以往高校多依賴于視頻、書籍等靜態媒介進行傳授,難以讓學生產生深刻的情感共鳴與體驗。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可以通過大數據以時間為線索整合紅色文化資源,利用VR、AR等技術構建沉浸式紅色文化體驗場景,讓思政課堂不僅僅局限于傳統教室,通過模擬歷史場景、重現歷史事件,讓學生在“親歷\"中感受歷史的厚重與溫度。這種高度互動的體驗方式,不僅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還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更深刻地觸動了他們的心靈,加深了他們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推動紅色文化更好的入耳、入腦、人心。
4.3以“文旅研學\"為方式,深化紅色教育
“文旅研學\"作為一種集文化體驗、旅游觀光與教育學習于一體的綜合性方法,不僅打破了傳統教育模式的界限,更讓學習成為一場場生動的探索之旅。、江西、河北和河南等地區作為紅色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有著豐富的紅色遺址、紀念館、博物館等資源,為文旅研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涉農高校作為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的主陣地,更應該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不能讓學生僅從課堂上獲取理論知識,要促進課堂教育和實踐教學的融合,把紅色文化資源廣泛融入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之中,通過組織學生深入紅色文化遺址,開展實地考察、社會調研、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的研學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深刻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與價值,感受革命先烈的艱苦奮斗的歷程和革命精神。在這個過程中,涉農高校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鼓勵學生將所學專業知識與紅色文化研學相結合,探索鄉村振興與紅色文化傳承的新路徑。通過“文旅研學\"的方式方法,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認同,還能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5 結束語
推進紅色文化賦能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的重要內容。本研究針對鄉村振興背景下紅色文化賦能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較為深人探討,重點分析了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價值功能、存在困境,并以此從“話劇形式\"為載體、“數字技術\"為橋梁、“文旅研學\"為方式3個方面提出了紅色文化賦能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路徑。展望未來,涉農高校將持續探索和完善紅色文化賦能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推動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與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明.農業強國、鄉村振興與農業農村現代化——新時代\"三農\"政策范式解析[J].治理現代化研究,2023,39(3):29-35.
[2]張成鳳.涉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構建探索[J].大學,2024(21):7-11.
[3]安美忱.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養對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2):136-141.
[4]馮兵,趙欣.新時代運用歌劇話劇增強思政課教學效果的獨特優勢與實現路徑[J].北京教育(德育),2022(5):68-74.
[5]馬聞悅.數字技術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路徑探析[J].傳播與版權,2024(12):89-92.
[6]陳宇霜,黃睿苗,李女仙.營造紅色文化沉浸式體驗展示空間[J].文化產業,2024(26):97-99.
[7]唐迎菲.文旅融合背景下的紅色文化資源可持續發展[J].新楚文化,2023(17):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