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實施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與求知欲,促進其自主、合作與探究式學習。然而,傳統小學語文教學,往往深陷教師“滿堂灌\"的模式,嚴重制約了學生在學習興趣、自主探索以及創新思維等方面的良性發展,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仍未得到充分凸顯與有效保障。
在當前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探究式學習模式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已被廣泛運用。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教師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引導策略,鼓勵學生踴躍參與小組合作活動。如此一來,學生便能借助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切實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并且在合作學習中更有效地實踐。
基于此,本文嘗試引入探究式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兩大學習策略,借剖析《古詩三首》的教學實踐,層層拆解、步步還原教學活動,力求為重構小學語文課堂提供新的思路,助力學生綜合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的提升。
一、鎖定學習主題與目標一聚焦語文素養與古詩鑒賞內核
(一)匠心雕琢,探究主題
本單元緊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宏大主題徐徐鋪展教學藍圖,筆者順勢精準聚焦“愛國詩歌”的閱讀與鑒賞,鎖定了“追尋先輩足跡,講好愛國故事\"這一既具深度又富溫度的學習主題。此主題絕非空泛的口號,而是有著明確的教學指向一一引領學生穿透古詩文的表象,細細推敲詩歌的內容和語言,沉浸式共情詩人的情感波瀾,進而領略詩歌所反映的高遠精神境界。核心探究任務聚焦剖析《出塞》《涼州詞》《夏日絕句》三首經典愛國詩篇,梳理詩中關鍵人物與核心事件,勾連相關歷史背景知識,引領學生全身心沉浸于古人的愛國情懷之中。
(二)精準錨定,探究目標
緊密貼合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一語文要素,筆者為本次教學量身定制了清晰、可操作的探究目標,具體而言,借由《古詩三首》的課堂數學實踐,鍛煉學生對古詩的鑒賞能力,使其熟練掌握運用探究式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技巧,捕捉詩句中的關鍵信息,領會古詩蘊含的豐富情感及深遠意義;同時借此教學契機,打磨學生的小組協作溝通技巧,全方位助推其綜合素養進階,讓學生不僅學懂古詩,更學會合作、表達與深度思考。
例如,在《出塞》教學伊始,筆者便點明目標:同學們,讀完這首詩,試著找出詩中描繪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結合秦漢時期的邊疆局勢,梳理戍邊將士的日常點滴,品一品詩人借此詩抒發的深沉情感,課后小組合作,用繪畫加講解的形式呈現你們的理解。
如此一來,學生帶著明確的任務開啟學習之旅,每一步都有的放矢,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二、自主預習與資料搜集一點燃求知火苗,筑牢知識根基
(一)精巧設計,預習問題
預習環節堪稱課堂教學的“前奏曲”。教師精心設計的一系列開放性、深層次預習問題,宛如導航燈塔,為學生照亮自主探究的方向。以《出塞》為例,筆者提出:“戍邊將士在漫長歲月里遭遇了哪些艱難困苦?他們心中又懷揣著怎樣的信念?”針對《涼州詞》設問:“詩中提及的戰爭因何而起?結局如何?背后隱藏了怎樣的歷史風云?\"聚焦《夏日絕句》進一步叩問:“李清照為何借古喻今,創作這首充滿豪情的絕句?詩中的愛國情懷又是通過哪些精妙詞句傳遞出來的?”
不僅如此,筆者還嘗試引導學生橫向對比三首古詩,深入挖掘其中愛國情懷的異同之處,啟發學生思考不同歷史時期和社會背景對詩人創作的深遠影響;同時鼓勵學生大膽換位思考,假設自己就是詩中的主人公,在當時的情境下會如何抒發內心的情感,并與原詩對比又會碰撞出哪些新奇的火花。這種問題設置恰似投入心湖的石子,瞬間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促使他們主動查閱資料、研究歷史,在探尋答案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與批判性思維,為課堂上的熱烈研討積攢充足的“勢能”。
有位學生在預習《涼州詞》時,被“葡萄美酒夜光杯”一句深深吸引,常規理解此句盡顯豪邁,可他卻有疑問:“戰場上為何會有這般奢華場景?是寫實還是另有深意?\"帶著這份疑惑,他查閱資料,了解到唐代軍隊出征前確有犒賞宴飲的習俗,這才恍然大悟,詩句既寫戰前豪邁,又隱隱透著生死未卜的悲壯。這份預習收獲,讓他在課堂上侃侃而談,引得同學們紛紛側目,點燃了全班學生深人探究的熱情。
(二)多元供給,預習材料
為助力學生邁好預習第一步,筆者化身“資源搬運工”,為學生呈上多元且翔實的預習資料“大禮包”。傳記能幫助學生打開詩人精神世界的大門,理解創作風格的成因與脈絡;創作背景介紹可讓學生站在歷史高度俯瞰詩篇誕生土壤;古詩精準注釋與流暢譯文能掃除字詞理解障礙,領略詩句大意;精心篩選的相關文獻評論可啟發學生多元解讀古詩,拓寬思維的廣度與深度。
此外,筆者在教學材料設計中巧妙融入了對比閱讀材料,精心挑選不同歷史時期、各異社會背景下主題相近的詩歌,旨在引導學生開展類比分析。通過對這些詩歌異同之處的深入探究,學生可以精準地把握古詩的核心主旨與情感基調。豐富、多元且具有立體感的預習材料,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古詩學習的熱忱,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與批判性思維素養,為課堂開展深度討論、實現高效合作學習奠定堅實基礎,有力地推動語文教學效果的提升與學生綜合素養的進階。
三、互動探究與小組合作一一沉浸式剖析詩句,領略語言魅力
(一)自主探究,啟智潤思
1.沉浸式獨立閱讀與深度思考
課堂上,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靜謐時空,任由他們全身心沉浸于古詩中,默讀、吟誦、玩味,細細咂摸詩句的每一處精妙,深挖其蘊含的信息、情感密碼與深遠意義。以《出塞》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為例,初讀時學生或許只覺詞句優美、對仗工整,但在教師的引導下靜心思考,便會驚覺此句時空交織,背后藏著秦漢以來邊疆戰事的綿延不絕與戍邊將士的代代堅守,盡顯歷史的厚重與深沉。這般沉浸式閱讀與深度思考,恰似思維的磨刀石,不僅錘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與批判性思維,還助推學生語文素養穩步提升,悄然在心底種下熱愛古詩文的種子。
2.個性化批注記錄感悟與疑問
教師要鼓勵學生養成隨手批注的好習慣,將閱讀瞬間的所思、所感、所惑一一記錄下來,借此梳理思維線索,為小組交流積累發言素材。翻開學生的課本,一位同學在《出塞》旁批注著“讀了這句,腦海中浮現出戍邊將士在清冷月光下巡邏的身影,特別敬佩他們的無私奉獻”;一位同學《涼州詞》頁腳寫著:“‘葡萄美酒夜光杯’,這么美好的場景與殘酷的戰爭反差好大,詩人究竟想表達什么?”還有一位同學在《夏日絕句》頁眉反思道:“‘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多么豪邁的英雄氣概!今天的我們又該如何傳承這份氣節?”這樣個性化的批注,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還能鍛煉其精準提問與流暢表達的能力。
(二)小組協作,攻堅克難
1.任務驅動,激活團隊動力
以4人為一組劃分學習小組,圍繞精心設計的學習任務展開合作學習。如學習《涼州詞》時,除常規的有感情朗讀、剖析詩中人物與事件任務外,筆者還別出心裁地安排了情景模擬活動:有的學生化身唐代戌邊將士,重現出征前豪邁飲酒、互道珍重的場景;有的學生則扮演詩人,現場講述創作心路歷程。借由這種沉浸式情景模擬,學生仿佛穿越時空,親身體驗古人的喜怒哀樂,對古詩的理解瞬間躍升新臺階。
2.流程規劃,保障協作高效
精細規劃自學、互學、展學三大流程,確保小組活動有條不紊、高效推進。自學環節,學生安靜地默讀,圈點勾畫詩中關鍵人物、事件;互學環節,小組成員圍坐交流,分享各自的思考感悟、批注心得,碰撞思維火花;展學環節,小組代表走上講臺,將詩中的人物與事件巧妙串聯,借助注釋講述詩中故事,分享團隊閱讀體悟。這樣結構化的流程設計,讓學生目標清晰、分工明確,參與熱情高漲,在互動合作中相互啟迪、共同成長。
3.合理分工,凝聚團隊合力
在小組活動中,明確且合理的分工至關重要。在《涼州詞》的互學環節,學生1聲情并茂地朗讀古詩,適時補充細節信息;學生2精準定位詩中人物,并發現人物特點;學生3詳細梳理發生的事件,還原歷史場景;學生4則發揮\"串聯\"作用,將人物與事件有機融合,借助注釋完整講述故事。展學板塊的分工同樣明晰:學生1負責朗讀,奠定情感基調;學生2分享人物與事件梳理成果;學生3深度解讀詩句的精妙之處;學生4暢談小組閱讀的獨特體驗。這樣的分工協作不僅增添課堂趣味性,還讓學生深入情境,真切觸摸古人的情感溫度。
(三)轉變理念,提升合作
教學理念對教學效率有著直接影響,唯有合理選擇教學理念,才能促使學生積極投入學習。教師在實現教學自標的同時需轉變教學理念,以促進學生探究學習與自主合作學習能力的養成。教師應深刻認識到學生探究學習、自主合作學習能力提升與語文學習水平提高之間的緊密聯系,明確互動式探究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需轉變自身角色,從傳統教學中的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與學生的學習伙伴,將學生確立為課堂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與見解,以提升互動式探究合作學習效果。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涼州詞》時,教師可先將學生分組,讓其對學習內容進行交流分析。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理解文章核心含義,教師僅適當引導。在學生討論過程中出現問題時,教師及時解答。討論結束后,教師在各小組隨機挑選一名學生闡述詩詞主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顯著增強,能主動參與詩詞探究,小學合作探究學習的效果也得以顯著提升。
(四)創設情境,提升效率
小學互動式探究合作學習具有互動性、具體性與真實性的優勢。基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有限,若知識過于抽象,將不利于學生理解且會降低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構建情境至關重要。通過結合實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可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助力學生深人理解所學內容,有效提升互動式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出塞》時,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技術中的視瀕與圖片展示古代出塞的真實情境,讓學生獲得直觀感受后,引導其通過小組合作進行道具與場景布置,充分激發學習興趣,并組織分組表演,形成小組間的良性競爭。在這種情境創設下,學生的學習效率顯著提高,在互動式小組合作學習中對詩詞的理解也更深刻。
(五)小組成果精彩展示
1.匯報呈現,共享學習碩果
各小組成員自信地走上講臺,匯報小組討論的成果。學生不僅能巧妙地串聯詩中的人物與事件,并借助注釋清楚地簡述詩中的故事,還分享了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與深刻感悟。
在《出塞》的展學活動中,有小組成員從“秦時明月漢時關\"講起,細述戍邊歷史的源遠流長,以及將士們的堅守與無奈;在《涼州詞》的展學活動中,有小組成員圍繞“黃河遠上白云間”,暢談塞外風光的雄渾壯闊,戰士們的豪邁與悲壯;在《夏日絕句》的展學活動中,一個小組分享了“生當作人杰\"的時代背景,為大家展示了李清照的氣節與風骨。
臺上臺下互動熱烈,其他小組不時提問、補充,思維碰撞的火花四濺,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愈發深刻、全面。
2.多元評價,促進反思成長
匯報結束后進入多元評價反饋環節。學生相互補充遺漏信息,大膽指出錯誤之處,或是送上真誠熱烈的掌聲予以鼓勵。發言時,常能聽到“我這兒還有個補充,詩中這句還蘊含著另一層深意\"\"我不太同意這個觀點,結合歷史背景,我覺得應該是…”小組成員間也會互評展示表現,筆者也會適時給出更精準的反饋。
例如,在《出塞》的互評中,有小組指出另一小組在解釋“秦時明月漢時關\"時遺漏關鍵歷史典故。教師順勢補充細節,并介紹了其中蘊含的歷史文化意義。在《夏日絕句》的討論環節,若有小組忽略歷史背景,其他小組一定會及時補上相關信息。
在這一來一往的評價反饋中,學生虛心接受建議,不斷反思改進,表達與理解能力穩步提升,且學會了以更客觀、理性的視角看待自己與他人的學習成果了。
3.復盤總結,沉淀學習經驗
師生攜手共同回顧課堂學習成果,梳理學習古詩的有效方法與路徑,深入剖析學習過程中遭遇的問題,筆者認為這是本教學模式的一大亮點。
以《出塞》為例,全班學生一同復盤探究,涵蓋主要人物和事件的梳理、主題思想的分析以及創作背景的探究等多維度成果;同時反思學習難點與困惑,
共同研討解決方案。這樣的系統總結與反思,猶如經驗寶庫,為學生后續學習積累寶貴財富,助力其語文學習能力的持續進階。
四、拓展延伸與持續學習一知識遷移運用,淬煉綜合素養
(一)拓展閱讀,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課堂學習僅是語文學習的冰山一角,課后拓展閱讀才是滋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廣袤海洋。筆者在課堂學習結束后引導學生踏上拓展閱讀之旅,推薦閱讀李清照、王昌齡等詩人的經典佳作,或是同一主題的其他愛國詩篇。這樣的延伸閱讀可以幫助學生借助古詩打開一扇通往中國傳統文化的大門,在閱讀中穿梭于不同朝代,領略不同詩人的精神世界、多元的創作風格,拓寬文化知識面,審美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拔節生長。
(二)項目作業,賦能學生實踐成長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習的終極目標是靈活運用知識。為此,筆者緊扣《古詩三首》教學內容,匠心設計綜合性項目作業。
例如,教師號召學生合作制作一本愛國詩小冊子,要求涵蓋詩歌解析、手繪插圖以及個人閱讀感悟。針對《夏日絕句》,教師可以讓學生創作一幅以“生當作人杰\"為主題的畫作,并撰寫一段配套文字,闡述自己對這句詩的理解與感悟。
這樣的項目作業能很好地融合動手實踐、藝術創作與文字表達,既能全方位鍛煉學生的創造力、動手能力,又能促使他們將課堂所學古詩知識內化為個人素養,實現知識的深度遷移與運用。
(作者單位:南京市曉莊小學)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