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專題片《反腐為了人民》播出后,引發的社會反響遠超預期,充分彰顯了全民對于廉政建設的高度關注。當前各類反腐新聞報道持續占據流量高位,這種現象深刻揭示出反腐敗報道的特殊性——其不僅是新聞傳播行為,更是一場凝聚社會共識的全民行動。通過分析可見,反腐倡廉滲透于社會各領域,而公眾對貪腐案件的認知常存在多重反差:一方面驚嘆于案件突破常規的隱蔽手法,另一方面又對權力異化程度之深感到震驚。這種認知落差恰恰凸顯出反腐宣傳工作的關鍵價值。通過運用鮮活素材構建敘事體系,以案例教學方式解析權力運行規律,既能破除\"獵奇式圍觀\"的淺層認知,又能實現多重治理效能:既強化制度威形成心理震,又通過案情披露廓清是非界限;既展現監督執紀成效增強公信力,更將個案查辦成果轉化為治理現代化的推動力。這種從個案剖析到系統治理的升華過程,正是新時代紀檢監察工作發揮教育引導功能的重要實踐路徑。
一、講好反腐故事必須旗幟鮮明講政治
反腐敗斗爭是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都必須貫穿政治思想。要講好中國反腐敗的故事,最為關鍵的是要堅定不移地強調政治導向。近年來,“打虎”“拍蠅”“獵狐”“抓內鬼清門戶”等獨具特色的措辭已經為人所熟知,這些詞語從一個側面展示了反腐敗斗爭的生動實踐,也揭示了越來越多真實的反腐故事正在走進普通人的生活。正如人民所見,紀檢監察機關的案件公開透明,新聞發布及時詳盡,其積極正面的效果日益顯現。
講政治絕非虛無縹緲的政治標語,而是具有鮮明的現實指導意義。新聞工作者首先在思想脈絡、政治立場與實際行動上,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密同頻共振、高度契合。在以下方面堅守并精準拿捏:既要在大局上穩扎穩打,又要在細微處精準把控;既要全面鋪開,又要精準落地;
既要著眼當前,又要布局長遠;既要領導機關率先垂范,又要基層單位緊跟步伐;既要“關鍵少數”領航定向,又要“絕大多數”齊心協力。
二、順應分眾化與差異化傳播趨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面對不同受眾的多元化信息需求與獨特的接收習慣,采用“一刀切”的“大水漫灌”方式講述反腐故事,難以觸及所有人的心靈深處,而需采取精準“滴灌”、定向“靶向”的傳播策略。
(一)在“識人知心”上下功夫
唯有深刻了解受眾的內心世界,方能觸動其情感共鳴;唯有明晰受眾間的差異,方能實現傳播的有效性與針對性。當前,人們在價值觀念、利益追求、行為模式等方面展現出了日益顯著的多樣性。因此,應深入探究不同社會群體的心理狀態、情緒反應與思想困惑,精準把握他們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疑。既要洞悉廣大民眾的普遍訴求,也要關注少數群體的合理需要,做到因時制宜、因勢利導,適時鼓舞人心、正面引導、解答疑惑、糾正偏差。
(二)在“量體裁衣”上下功夫
應秉持差異化策略、分階段教育的原則,將廣泛的“大眾”群體細致切割為各具特色的“小眾”范疇,在廣泛傳播的“廣播”模式中,加強針對性的、互動式的“點播”服務,明確回答“向誰傳達、怎么傳達、傳達什么”的核心議題。比如,面向農民群體,應多講述發生在他們身邊的反腐斗爭與作風改進的故事;對于教師隊伍,則應側重分享全面從嚴治黨在教育領域尤其是高校管理層面的實踐案例及查處的警示性典型;對青年學子,則需強調反腐倡廉、端正黨風政風對于構建清明政治生態的重要性,并在就業創業領域為他們爭取更多平等的機會與平臺。面向新興社會群體,應著重講述反腐倡廉、嚴懲特權以推動社會公正的議題;而對于老年群體,則需多分享醫療與民生領域糾風反腐、集中整治所取得的顯著成效。
(三)在“因時而變”上下功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倘若不能敏銳識別變化、不主動適應變化、不積極尋求變革,就可能陷入戰略上的被動局面。在精神文化生活層面,人們的關注點已從昔日的“有無足夠”轉變為現今的“是否優質、是否精致”。講故事,本質上是在為人民群眾提供精神滋養,倘若未能緊跟受眾需求的變化,始終“老調重彈”,便會與群眾脫節,最終失去群眾。應當秉持與時俱進的精神,在變革中不斷追求創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期更加全面地滿足人民群眾在精神文化領域的多元化、多層次、多方面需求。
(四)在“全面覆蓋”上下功夫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宣傳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3。我們應秉持問題導向原則,既要胸懷大局,又要腳踏實地,挺直思想的“脊梁”、彌補存在的“弱項”、夯實工作的“基礎”,確保宣傳工作無微不至、惠及全民。同時,新興群體不容忽視。全國范圍內,小微企業創業及就業人員數量已逾七千萬,網絡文學創作者超過八百萬,更有自由撰稿人、獨立演員、網絡主播等文藝新興力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需迅速將此融入反腐倡廉工作的整體規劃之中,同步規劃、同步推進,并強化服務導向與引導力。尤其要加大對移動平臺的重視力度。當前,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1.08億人之巨,互聯網普及率達
。移動智能終端已然成為人們上網獲取信息的關鍵渠道,掌控網絡便意味著擁有了廣泛的影響力。因此,必須將搶占新興媒體陣地視為首要任務,實現報刊、網站、客戶端、微信等多平臺的互聯互通,整合主流媒體資源,在移動端口集中發聲,持續擴大在移動智能終端的覆蓋范圍與影響力。
三、講好反腐故事需講求藝術
為了更有效地傳播反腐倡廉的正能量,弘揚正風肅紀的正面聲音,講述反腐事跡需遵循規律、運用藝術技巧,深入研究策略與方法。
(一)大主題要小切口
在黨中央的文獻與官方闡述里,“反腐倡廉”這一議題后,常伴隨著“持久戰”的字眼。“反腐敗持久戰”的闡述,對全黨而言寓意深遠,既然是一場戰役,就需利劍出鞘,勇往直前。在講述反腐倡廉的故事時,應當著重強調斗爭精神,勇于展現鋒芒,充分利用輿論監督的強硬效能。反腐倡廉新聞傳播的話語構建、表述手法,需與社會創新實踐、民眾的真實感受保持同步調,唯有如此,方能產生共鳴。為此,必須增強議題設定的能力,讓精心策劃的議題轉化為社會熱議的焦點。不論是確定討論主題,還是規劃報道焦點,都應宏觀把握、微觀人手,深切傾聽民眾呼聲,廣泛講述群眾身邊事,及時回應社會熱點,持續提升宣傳輿論的滲透力、導向力、震撼力與信賴度。例如,中央紀委的權威刊物《中國紀檢監察》雜志,在選題策劃時擅長挖掘廉政建設與民眾關心的熱點問題的交集點,遵循“文以載道,詩以詠志”的原則,其《正風深一度》專欄中的《“躲事兒”干部面面觀》《讓預約真正方便群眾——疫情后民生服務呼喚優良作風》《為什么總有領導干部喜歡搞特權》《甩掉加重基層負擔的形式主義“包”》等文章,均產生了“輿論轟動效應”,其奧秘就在于巧妙融合了“供給與需求”的雙重視角。
(二)思想性要故事化
故事作為思想的絢麗羽翼與精神的靈動展現,其魅力無可比擬。借助一連串鮮活又引人人勝的故事,能夠激發聽眾的興趣,讓他們在聆聽中思考,在思考中收獲,從而更深刻地領悟并接納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敘述精彩故事,往往能取得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應避免陷入抽象化、刻板化、平庸化的窠白。為此,探索巧妙融合滲透式、融合式等多種手法,將欲傳達的信息與受眾的期待相契合,實現情感抒發與理性闡述的和諧統一,使更多聽眾不僅能夠聽懂、愿意傾聽,更能心領神會,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與思想共振。例如,《中國紀檢監察》雜志緊扣中央紀委年度核心任務之一——制止餐飲浪費,致力于探索如何以新穎視角講述反腐倡廉的老生常談,深挖食物浪費與餐桌背后的腐敗之間的聯系。為此,雜志派遣精銳記者團隊深入調研,搜集餐飲腐敗的新動向。《巨大舌尖浪費背后不容忽視的餐桌腐敗》一文應運而生,一經發布,便迅速引發廣泛傳播與熱議——在新華社客戶端的瀏覽量迅速突破百萬大關,并緊接著被人民日報客戶端置于首頁推薦,收獲超過24萬的閱讀量,贏得了大量讀者的點贊、收藏與分享。同時,該文還被人民網、浙江日報網等多家權威媒體轉載。澎湃新聞以《餐桌變獵場,黨員干部面臨新型誘惑:有領導短期內接收數十斤預制菜品》為標題進行轉載后,迅速引起了今日頭條、新浪、搜狐、騰訊、網易、中國網、觀察者網、上觀新聞等眾多網絡平臺轉發關注。在微博上,郭明義等擁有數百萬粉絲的知名人士也紛紛助力傳播,該話題更被廉政周報選為熱點議題,引起網友們熱烈討論:“從保障糧食安全的角度考慮,最直接有效的舉措就是減少餐桌上的浪費。”從社會各界的反響及網友留言來看,該報道在解答疑惑、辨明真相、平息雜音、引領輿論等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有意義也要有意思
深意蘊含在思想精髓與價值導向之中,能夠引人深思;而趣味則展現在表達技巧與藝術手法之上,易于吸引關注。在移動互聯網浪潮之下,新媒體對傳統媒體構成了巨大挑戰,受眾獲取新聞資訊的途徑已然改變,然而,他們對于高質量內容的渴求卻并未發生本質性的動搖。因此,在講述反腐故事時,既要堅守政治家辦報的原則,也要緊跟時代步伐,強化互聯網思維,革新內容生產模式,以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優秀的故事,必定是深刻內涵與趣味性的完美融合。要讓有價值的內容更加引人入勝,必須堅守內容的核心地位,以創意為關鍵,不僅要塑造吸引人的“外觀”,更要塑造富有魅力的“內核”,避免一味追求“眼球效應”,而要努力“觸動心靈”。就拿《一封舉報信在紀檢監察機關的流轉之“旅”》來說,當這篇關于“舉報信傳遞旅程”的文章被中央紀委中國紀檢監察雜志公開發表后,迅速成為了人們熱議的“焦點話題”。這組數據究竟揭示了何種深層含義?如何準確解讀其公開所釋放的信息?這函需權威媒體出面,進行深入的剖析與引導。成功的關鍵在于能夠推陳出新,從獨特的視角闡述觀點,設計出別具一格的內容與形式,并輔以別具一格的文風與版面布局。其追求的是具有鮮明個性的表達方式,既要能高屋建甄、直指核心,又要深入淺出、貼近民眾。
(四)長遠事需久久功
與蓋樓筑路等直觀的建設不同,反腐敗宣傳思想工作屬于無形建設,其目的在于營造全面從嚴治黨的良好輿論氛圍,構筑廉潔自律的精神高地。因此,既要就具體事件進行剖析,更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道理,以事明理。正如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一樣,講好中國反腐故事也是一場“永無止境的征程”,永遠處于進行之中,沒有終點可言。借助一系列彰顯“嚴謹、精確、迅捷、權威”特性的新聞作品,積極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搖旗吶喊,傳遞正向能量,持續為打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中國特色防腐體系,穩固根基,添磚加瓦。
當下,反腐敗輿論斗爭領域正迎來四大“前所未有”的挑戰:在統一思想、匯聚各方力量的征途上,其任務的艱巨程度堪稱前所未有;在提升國際發聲能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道路上,其肩負的使命之重亦是前所未有;在建設富有強大向心力與引領作用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方面,其面對的困難之大前所未有;在優化創新宣傳思想工作領域,其改革之深、挑戰之巨,同樣是前所未有。面對如此眾多的艱巨任務,講述反腐故事就要既勇于自我剖析,又嚴格實施意識形態責任制,堅決捍衛真理,果敢批駁謬誤,不斷提升反腐新聞輿論的傳播效能、導向能力、影響范圍及公信力。拒絕華而不實的表面功夫,摒棄生搬硬套的做法,防止過度干預導致的“泛濫成災”。巧妙融合故事導向與輿情導向,網絡輿情的風向標指向何方,故事引導便緊隨其后,確保信息的精準傳達,與公眾輿情形成積極互動的良好態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N].人民日報,2016-2-20(1).
[2]習近平.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召開[N].人民日報,2016-5-31(1).
[3]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8-20(1).
[4]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5-1-17)[2025-3-3].https://cnnic.cn/n4/2025/0117/c208-11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