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區活動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空間認知能力、創造性思維及社會性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教師作為建構區活動的核心引導者,其專業能力直接影響著活動的實施效果??v觀當前的建構區活動,教師在支持過程中普遍存在過度干預、忽視個體差異及評價方式單一等問題,導致幼兒自主性受限、參與度分層明顯。教師應該如何優化支持策略,促進幼兒進行深度探索呢?
創設動態、自由的環境。首先,教師要合理規劃建構區空間,使空間富有彈性,如通過可移動隔板調整區域大小,便于小組合作與個體探索靈活轉換。同時,將建構區劃分為探索角、展示角等,以滿足不同年齡段幼兒的不同需求。其次,教師要創設開放、自由的建構環境,營造輕松的建構氛圍,鼓勵幼兒自主思考搭建主題、自選搭建材料和游戲伙伴。同時,提供豐富多樣的建構材料,鼓勵幼兒進行跨材料組合創新。例如,教師可分類設置多個材料收集區,收集基礎建構材料(如積木)、輔助建構材料(如模型)、開放性材料(如紙箱)、工具類材料(如膠帶)、主題性材料(如建筑模型)和高科技材料(如編程積木)等,以滿足幼兒多樣化的探索需求。
提供個性化的支持。一是觀察與介入:教師可采用“時間取樣法”記錄幼兒行為(如每5分鐘記錄一次專注度與互動頻次),并結合園所開發的《幼兒建構能力發展量表》識別需要支持的個體。例如,當教師發現一名幼兒在搭建橋梁時反復失敗,并觀察到他對橋墩穩定性缺乏理解時,可先詢問其困難點,再介紹和演示局部技巧,進而鼓勵幼兒嘗試不同方法,最終幫助他獲得新的建構技能。二是問題鏈式提問法:當幼兒搭建的高樓倒塌時,教師可設計由淺入深的問題鏈,如“你覺得樓房為什么會倒?哪些部分需要加固?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讓它更穩固?”等。通過提問,引導幼兒反思問題,逐步建立“現象—原因—解決方案”的邏輯鏈條,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堅持過程性評價為主。一是開展多元評價:教師可從“認知發展”(如空間規劃合理性)、“社會性表現”(如分工協調能力)、“情感態度”(如堅持性)三個維度出發設計評價表,并采用幼兒自評、同伴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評價,而非僅關注作品的最終形態。例如,教師可以評價“你的城堡雖然不高,但設計獨特,尤其是塔樓部分,你是怎么想到的?”,讓幼兒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被認可。二是進行引導反思:活動結束后,教師可組織幼兒分享經驗,如:“你遇到了什么困難?是怎么解決的?”通過反思,幫助幼兒理解建構過程,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同時促進同伴相互學習。
(本文系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幼兒園“提質促優”專項課題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BAYJ2022023)
(作者單位:深圳市寶安區機關第二幼兒園玉湖灣分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