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討了鄉村振興與鄉村旅游建設與發展的相關理論,并以四川等地區為例進行了實證研究。鄉村振興戰略旨在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旅游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能激活農村資源、傳承文化、創造就業機會并促進生態保護。四川作為旅游大省,鄉村旅游發展迅速,形成了多元化發展格局,對鄉村經濟、文化、社會振興產生了顯著影響。經濟方面,鄉村旅游促進了產業融合與農民增收;文化方面,加強了傳統活化與品牌塑造;社會方面,優化了鄉村治理與促進了鄉風文明。文章總結了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振興的經驗借鑒,包括因地制宜做好頂層設計與規劃引領、加強農文旅深度融合、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促進數字化轉型及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通過不斷優化路徑、借鑒經驗,鄉村旅游能更好地推動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旅游建設與發展;經驗借鑒
一、鄉村振興與鄉村旅游建設與發展的理論基礎
(一)鄉村振興戰略目標
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我國農村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其核心目標直指農業農村現代化,旨在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此戰略的提出源于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現實矛盾,意在破解“三農”難題,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深遠意義。
該戰略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目標。產業興旺要求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增收路徑;生態宜居,強調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打造美麗鄉村,提升農民生活品質;鄉風文明,注重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治理有效,要求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提升農村社會治理能力,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生活富裕,則致力于提高農民收入水平,讓農民共享發展果實[1]。
(二)鄉村旅游建設與發展對鄉村振興的意義
鄉村旅游在鄉村振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意義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鄉村旅游能激活農村閑置資源,帶動餐飲、住宿、農產品銷售等相關產業蓬勃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增加農民收入。其次,有助于傳承和弘揚鄉村文化,增強鄉村文化自信,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支撐,同時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農村居民的文化素養。再者,鄉村旅游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有效緩解農村人口老齡化和空心化等社會問題[2]。最后,鄉村旅游推動鄉村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生態保障。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旅游的基石,促使農村走上綠色發展之路。
二、鄉村旅游建設與發展的實證研究——以四川為例
四川省作為我國重要的農業大省和旅游資源大省,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鄉村旅游建設與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當前,四川省鄉村旅游已形成了以農家樂、民宿、休閑農業等活動為主的多元化發展格局。據統計,2020年四川省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超3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超2000億元,直接和間接帶動就業超100萬人,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3]。2024年,全國鄉村旅游市場延續強勁發展勢頭。文化和旅游部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鄉村旅游接待人數達22.48億人次,同比增長15.5%;鄉村旅游總收入1.32萬億元,同比增長9.8%[4]。四川省作為全國旅游大省,其鄉村旅游的表現與全國趨勢保持一致,繼續展現出蓬勃的發展活力。
(一)四川鄉村旅游建設與發展現狀
近年來,四川鄉村旅游發展迅速。四川旅游資源豐富多樣,擁有川西平原的田園風光、川東北的古鎮村落、川西南的民族風情等特色鄉村旅游資源[5]。旅游產品不斷豐富,形成了農家樂、鄉村民宿、休閑農莊、民俗文化村等多種業態。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交通、通信、水電等條件得到顯著提升,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6]。四川各地政府積極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四川省鄉村旅游提升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明確提出培育一批度假鄉村,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的《四川省支持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征求意見稿)》則從資金、項目和用地等方面為鄉村旅游提供保障。
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鄉村旅游接待游客4.78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400億元[7]。各地打造了眾多特色鄉村旅游點,如綿陽市游仙區魏城鎮鐵爐村成為“網紅村”,會理市鐵廠村的鐵廠紅景區成為熱門打卡點。同時,各地積極推進農文旅融合,如廣安市廣安區龍安鄉群策村依托龍安柚現代農業園區,開發了采摘體驗游等項目;會理市則立足農業資源優勢,打造五彩產業發展格局,推進石榴現代農業園區建設。
除傳統農家樂外,四川還開發了親子游、研學游、民俗體驗游等多種業態。此外,多地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來吸引游客,如會理市的萬畝石榴觀花節等。2024年,桃坪羌寨作為四川省入選“最佳旅游鄉村”的代表,1—10月累計接待游客12.6萬人次,帶動全鎮旅游收入約1.2億元[8]。北川羌族自治縣石椅村春節期間推出羌族特色活動,洛帶古鎮、安仁古鎮等鄉村旅游目的地在節假日期間游客接待量均爆滿。
(二)四川鄉村旅游建設與發展對鄉村振興的影響
經濟振興:產業融合與農民增收。鄉村旅游的建設與發展對鄉村經濟貢獻顯著。四川鄉村旅游收入逐年增長,2021年已突破3600億元,年均增速達15%,直接帶動超過100萬農民就地就業,成為鄉村經濟的重要支柱[9]。例如,瀘州櫻花谷通過鄉村旅游為村民提供長期就業崗位,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涼山懸崖村村民通過提供旅游服務實現了從零到穩定的收入轉變;成都郫都區的戰旗村,發展鄉村旅游促進了農產品附加值的提升,當地特色農產品如豆瓣醬等銷量大幅增長。此外,產業鏈延伸與三產融合成效顯著。四川通過“農文旅+康養”模式,將農業與旅游深度融合,如安岳縣隆恩村發展檸檬種植與觀光采摘,延長了產業鏈并提升了附加值。同時,《四川省鄉村旅游提升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提出培育“天府度假鄉村”,計劃到2025年旅游總收入突破3800億元,帶動100萬農民就業[10]。
文化振興:傳統活化與品牌塑造。“農文旅”的鄉村發展模式加強了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四川注重農耕文化和非遺資源的保護與活化,如綿竹年畫村通過將年畫生產與旅游相結合,成為國家級非遺保護基地;閬中古城則通過文化節慶活動吸引游客,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促進了文化傳承,增強了鄉村文化自信。同時,四川加強了鄉村品牌建設與區域協同發展。通過“天府旅游名牌”評選,打造了差異化的文旅品牌,如天府旅游名鎮、名村等。例如,“中江掛面村”以中江掛面為支撐,建立了掛面合作社和旅游合作社。此外,川渝兩地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聯合發布精品線路,推動了跨區域資源的整合。
社會振興:治理優化與鄉風文明。在鄉村治理方面,堅持黨建引領與治理能力提升。基層黨組織通過“黨建+旅游”模式整合資源,如阿壩小金縣通過“黨組織+協會”的方式帶動旅游收入增長。同時,鄉村旅游促進了鄉風文明與人才回流,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減少了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問題。例如,一些因旅游帶動的返鄉人員經營農家樂,既兼顧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還有部分返鄉創業者利用短視頻讓鄉村走紅。此外,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也提升了服務效率,增強了游客黏性,如VR體驗、智慧景區等。
三、鄉村旅游建設與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經驗借鑒
(一)因地制宜做好頂層設計與規劃引領
良好的規劃有利于全域統籌,充分利用一切資源服務于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例如,陜西袁家村通過“村集體領導+全員持股”模式,以關中民俗文化為核心進行差異化定位,形成了“民俗—餐飲—品牌”三階段發展路徑,年接待游客超600萬人次。云南云上村將村莊作為景點設計,通過全域旅游規劃整合資源,打造了“花海+峰叢”的復合吸引力。廣東連平以“鄉村振興+全域旅游”總體規劃為引領,推動農文旅商融合發展,實現了第一二三產聯動發展。新疆庫車龜茲小巷則因地制宜,通過微改造、精提升,保留了傳統建筑風貌,融入了龜茲文化元素,以最小干預激活了街巷活力。因此,因地制宜的規劃尤為重要,只有避免同質化和空心化,才能實現更持久的發展。
(二)加強農文旅深度融合促進產業融合業態創新
當前我國大多數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單一,產業結構不完整,資源運用模式粗放。2022年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后,全國眾多鄉村旅游地開啟了農業、文化、旅游、康養等多產業融合的新模式,推動農村產業的創新性發展。例如,通過文化賦能與主題化發展,浙江莫干山依托歷史建筑改造精品民宿,形成了高端度假產業鏈,有效帶動了村民就業與農產品增值。四川高槐村則從咖啡村成功轉型為文創小鎮,通過引入非遺傳承人、音樂人等“新農人”,以及舉辦音樂節等活動,激活了流量經濟。成都蒲江縣則將茶葉種植與鄉村旅游有機融合,開發了茶文化體驗游項目,游客可以親身體驗采茶、制茶、品茶等全過程。
(三)建立利益聯結與共建共享機制盤活鄉村資源
新時代鄉村旅游建設應更好地促進全民參與和共同富裕。鄉村擁有豐富的資源,但各種資源之間的聯結機制尚不完善,大多數鄉村經營主體各自為政,缺乏聯動性。因此,建立利益聯結和共享機制,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四川省巴中市壯大集體經濟,建立“1+2+3”模式,盤活閑散資源助農增收。袁家村通過“全民持股+合作社運營”,實現村民年均收入顯著增加。云上村建立以農民為中心,采取以工代賑、鄉村CEO運營等方式,完善分配機制,帶動集體增收。這些形式有利于將閑置農房改造為民宿、研學基地等,實現農村資源的有效開發,增加農民收入。
(四)加強數字化轉型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發布,明確提出要實施“數商興農”工程,推進電子商務進鄉村,促進農副產品直播帶貨規范健康發展,并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通過數字化與智能化建設,提升農民的數字技能,助力鄉村服務業發展。例如,林渡暖村開發了數字鄉村系統,實現了景區三維可視化管理和線上服務集成,有效提升了運營效率。廣東連平則通過數字文旅運營服務,建設了智慧農業與電商平臺,推動了農產品上行與品牌化。同時,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開發了智慧鄉村旅游產品,提升了游客體驗。
(五)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
綠色發展與生態保護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底線,不能因為開發利用而損害人們生存的環境,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向往環境優美的美麗鄉村。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為渴望回歸自然的居民提供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例如,莫干山堅持水源地保護政策,清退污染產業,通過民宿經濟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雙贏。浙江曹村鎮則將“澇區”改造為萬畝智能農業科技園,推廣生態胚芽大米,帶動了農戶增收。未來,鄉村旅游需圍繞產業深度融合、人才培育、數字轉型、綠色發展四大方向進行突破,同時強化當地文化傳承,避免盲目復制。各地可結合自身資源稟賦,探索“一村一策”的個性化發展路徑,實現可持續振興。鄉村振興與鄉村旅游建設與發展緊密相連,鄉村旅游在滿足鄉村振興戰略需求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不斷優化鄉村旅游建設與發展路徑,借鑒先進經驗,在政策支持下,鄉村旅游能夠更好地推動鄉村振興,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四、結語
鄉村振興與鄉村旅游建設與發展相互促進、相輔相成。通過對四川等地區的實證研究,可以看到鄉村旅游在激活農村資源、促進產業融合、增加農民收入、傳承鄉村文化、優化鄉村治理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應繼續因地制宜作好頂層設計與規劃,加強農文旅深度融合,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推動數字化轉型,堅持綠色發展之路。只有這樣,鄉村旅游才能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貢獻更大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01-02).
[2]束賽婭,李曉東,牛永輝.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J].山西農經,2025(03).
[3]新浪四川.2020年四川省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超3億人次,旅游收入超2000億元[EB/OL].(2021-01-20)[2024-02-12].
[4]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鄉村旅游數據統計報告[R].(2024)[2024-02-12].
[5]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四川省鄉村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報告[R].成都: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2023.
[6]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四川省支持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征求意見稿)[EB/OL].(2023)[2024-02-12].
[7]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2024年前三季度四川省鄉村旅游數據統計報告[R].成都: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2024.
[8]阿壩州文化和旅游局.桃坪羌寨2024年旅游數據統計報告[R].阿壩:阿壩州文化和旅游局,2024.
[9]西南商報.千村千貌繪就美麗鄉村畫卷2021年四川省鄉村旅游收入達到3600億元同比增長15%[N].2022-08-31(08).
[10]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四川省鄉村旅游提升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Z].成都: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2022.
〔基金項目:成都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成都市交通+旅游大數據應用技術研究基地項目課題(NO:2024032)〕
(作者簡介:王智平,四川傳媒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王笑晗、毛寧,四川傳媒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