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民辦教育的迅速崛起,其獨特的辦學模式和靈活的資金運作機制使得財務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本文聚焦基于內部控制的民辦教育財務風險管理體系構建,提出在此體系構建過程中,應遵循全面性、內外結合及動態優化等原則,以及完善預算管理制度、建立多級審批流程、引入信息化財務管理工具等具體策略,確保該體系能夠涵蓋財務管理的各個環節,實現動態調整,以期為推動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關鍵詞:內部控制體系;民辦學校財務管理;風險管理策略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行業深化改革,民辦教育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滿足社會多元化教育需求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然而,相較于公辦學校,民辦學校因缺乏政府穩定的財政支持,面臨著更為復雜且嚴峻的財務風險挑戰。內部控制作為財務管理的重要導向,能夠幫助民辦學校梳理復雜的資金運作流程,識別關鍵環節與潛在薄弱點,進而建立一套更加規范、高效的財務管理制度。因此,在民辦教育持續發展的背景下,構建基于內部控制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不僅有助于優化學校管理流程,規避潛在的財務風險,還能為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安全、穩健的財務支撐環境。
一、基于內部控制的民辦學校財務風險管理體系構建意義
(一)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資金使用效率是衡量學校資源管理水平的關鍵指標,而基于內部控制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能夠有效提升民辦學校的資金使用效率,為教育和經營活動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首先,傳統財務管理模式常存在預算與支出脫節的問題。建立內部控制體系后,可從預算編制環節入手,嚴格把控財務目標,確保資源分配與學校戰略重點相契合,減少低效支出。其次,民辦學校資金覆蓋教學、后勤、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方面,任一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影響資金運轉。通過基于內部控制的財務管理體系,學校可以利用信息化管理工具建立動態數據跟蹤系統全面記錄資金流動過程,確保資金高效配置。最后,傳統模式下,學校難以量化評估資金使用效果,項目投入產出不明。加強內部控制可為績效評估提供準確依據,將資金使用結果與教育質量、運營成果等核心指標相結合,實現投入與產出的綜合考量。綜上所述,基于內部控制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通過系統性優化預算、資金流動、績效評估及權限分配等方面,助力民辦學校實現資金資源的高效配置,為最大化教育效益提供重要保障。
(二)防范財務違規風險
民辦學校因資金來源多元化及管理特殊性,其財務管理更易因內部控制機制薄弱而引發合規性問題。基于內部控制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能夠從源頭上防范財務違規風險,為學校的穩定運行提供堅實保障。首先,民辦學校管理規模大且財務審核體系尚不成熟,導致部分資金支出流程缺乏透明度。通過建立獨立的內部控制流程,并明確審批權責,可確保所有資金支出均經過合法授權,有效降低管理混亂帶來的違規風險[1]。其次,民辦學校當前面臨的財務違規風險中存在潛伏期較長的隱性問題,這些問題短期內可能不會造成破壞性后果,但被監管部門揭露后將對學校內部運營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內部控制體系通過定期開展內部審計能夠及時發現并揭示潛在的財務管理問題,并通過整改機制遏制違規行為擴散,從而在事前有效預防違規事件的發生。最后,傳統民辦學校財務管理多采用人工核算模式,數據存儲分散,易于被篡改,而現代化的內部控制框架中,大量財務管理流程可通過信息系統實現自動化操作,降低了人為違規操作的風險。
(三)保障學校長期穩定發展
對于民辦學校而言,其資金來源多元且管理復雜,易受政策環境、市場變化及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制約。基于內部控制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能夠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加強財務穩定性管理以及提升應對風險的能力,為學校的長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首先,民辦學校需同時面對社區、企業、政府及學生家庭等多方壓力,日常財務分配較為復雜。若未建立合理的資金統籌機制,可能導致階段性資源短缺。內部控制通過構建清晰的財務計劃與彈性預算管理體系,可為學校的資金籌集制定長期目標,從而規避短期波動對整體運行的影響。其次,內部控制體系通過事前識別潛在風險,設置充足的應急準備金并進行壓力測試,增強了學校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例如,學校可利用內部風控工具科學評估不同政策情境下的財務表現,對收入短缺做出應急調整,緩解財務壓力。最后,民辦學校的發展依賴于社會資本的投入。相較于短期融資的快速回報目標,外部投資者更關注學校的長期穩定性。通過內部控制建立的規范化財務體系,學校不僅能更合理地分配資金、優化教育資源,還能通過提供清晰的財務報表,提升學校在教育市場中的競爭力。
二、基于內部控制的民辦學校財務風險管理體系構建原則
(一)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原則在構建民辦學校財務風險管理體系中至關重要,它要求覆蓋財務管理的所有環節、活動和主體,確保內部控制體系的設計無遺漏,形成全員參與、全域覆蓋、全過程管理的風險防控機制。一方面,民辦學校財務活動類型多樣,不僅包括常規的日常教學資金支出,還涉及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管理、社會捐贈款項等。若內控體系未能全面覆蓋此類財務活動,可能導致其在未受控環節中滋生違規風險。因此,全面性原則要求對所有資金流動行為進行統籌管理,無論其來源多么復雜或資金量大小,均須納入監管和控制范圍[2]。另一方面,民辦學校的財務風險往往不是由一次性事件引發,而是由于管理鏈條中某些環節的疏忽被不斷放大。因此,財務風險管理體系須在事前階段通過預算編制和風險預測來減少潛在風險,并在事后階段通過審計分析來彌補制度性缺陷。此外,對多層次參與者的全面覆蓋也是全面性原則的一種體現。民辦學校財務管理涉及不同層級和部門,各主體之間的職責權限可能存在交叉。全面性原則要求建立跨部門的協作機制,明確各主體的控制職責,確保風險管理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二)內外結合原則
內外結合原則強調,在構建民辦學校財務風險管理體系時,應將內部控制與外部環境緊密結合,充分考慮內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以最大程度發揮管理效能。首先,民辦學校作為社會機構,必須嚴格遵守國家的財務法律法規,這是管理合法性的基本要求。然而,部分民辦學校可能因政策理解不充分,在會計核算、稅務申報、專項資金使用等方面存在合規性風險。內外結合原則要求學校在設計內部流程時,確保與外部法規保持一致,在預算編制、資金收支、報表審核等關鍵環節嵌入合規性檢驗機制,以減少因違反法規而帶來的風險隱患[3]。其次,鑒于民辦學校在財務管理水平和能力上存在差異,應通過借鑒外部機構的成功經驗來完善自身風險管理體系。例如,可以引入教育行業廣泛應用的現代化財務管理工具,提高內部控制的專業化水平。最后,在教育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民辦學校不僅需關注內部資本結構問題,還需敏銳捕捉外部市場的變化。內外結合原則要求將外部市場風險納入內控體系進行常態化監測,結合外部數據進行風險預測,在財務波動之前建立預警機制。
(三)動態優化原則
動態優化原則體現了財務風險管理體系的進化思維,強調民辦學校的內部控制體系既要滿足當前管理需求,又要隨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首先,民辦學校的財務風險具有復雜性,風險點會隨時間推移而不斷變化。動態優化原則要求通過數據分析、財務預警等手段及時發現潛在風險點,并根據實際變化對內部控制設計進行動態調整。其次,在傳統管理中,許多學校的內部控制機制缺乏更新機制,應對新型財務問題時往往力不從心,而動態優化原則要求定期評估內部控制體系的執行效果,以持續提升系統的運行質量。最后,民辦學校發展的核心目標是提升教育質量和社會認同度,這要求其財務管理服務于更長期的發展規劃。動態優化原則通過引導學校從“被動適應”向“主動規劃”轉變,鼓勵在設計內部控制流程時考慮中長期因素,以增強體系的可持續性。
三、基于內部控制的民辦學校財務風險管理體系構建策略
(一)完善預算管理制度
預算管理作為財務體系的核心基礎,也是民辦學校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不斷完善其管理制度。首先,預算編制是財務管理的關鍵環節,但多數民辦學校傳統的預算編制方式缺乏科學性,易導致資源分配隨意。為改善此狀況,學校應以發展目標為導向,明確各類資金的用途優先級。其次,預算編制完成后,學校應建立多層級的預算責任體系,將財務部門、校領導團隊及相關業務部門納入預算審核主體,明確各審核主體的職責范圍,確保預算編制在合規的基礎上進行優化調整。第三,學校應將預算外資金納入預算管理制度的統籌范圍,制定相應的監控規則,如建立專門的預算外資金管理臺賬,詳細記錄資金來源、使用方向及審批流程,實現全面監管。最后,預算的效果不僅體現在資金的執行率上,還需關注額外資源投入對教學質量的提升效果。因此,學校應建立資金使用績效評價機制,對預算執行結果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評估預算支出對教育核心指標的促進作用。
(二)建立多級審批機制
財務管理的規范性與有效性高度依賴于嚴謹的審批流程,其中多級審批機制作為內部控制的核心組成部分,是確保資金安全運作與決策科學化的關鍵手段。首先,民辦學校可依據資金使用的額度、業務復雜度及項目重要性等維度設定分層的審批體系。例如,日常小額開支的審批權限可下放至基層崗位,而涉及學校運營的中等額度費用則需提交至中層管理者進行審批[4]。其次,為規避審批權力的過度集中與濫用風險,審批流程的設計應納入財務、行政、后勤、項目組等多個相關部門,形成多方相互監督的機制,從源頭上保障審批的公正性與透明度。再者,為進一步優化和規范多級審批流程,學校應全面梳理日常財務事務,明確各級審批權限,并編制全校統一的審批操作指南。最后,多級審批完成后,審批結果須及時反饋至申請部門,詳細記錄存檔。具體而言,學校應規定每一筆資金支出的審批詳情均須錄入管理系統,并由相關人員簽字確認后存檔備查。
(三)引入信息化財務管理工具
在現代化教育運營的背景下,技術發展為財務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信息化工具的引入正逐步革新傳統財務操作的工作模式。第一,學校應基于自身實際需求,選擇具有擴展性的財務管理系統,以全面覆蓋財務管理全流程,減少手工操作中的疏漏,進而提升財務運作效率。第二,針對傳統紙質審批模式中報銷、采購等審批環節冗長的問題,學校應構建線上審批流程,通過信息化財務工具實現審批流程的簡化與優化,有效降低操作風險。第三,鑒于許多民辦學校的財務數據分散于不同部門,導致數據整合難度大、風險預警不及時且數據管理成本高昂。學校應部署信息化工具,將所有財務數據集中存儲在統一的數據庫中,實現對學生學費收入、校園運營支出、后勤費用等各類賬戶的統一監管和管理。第四,學校應通過設置關鍵數據指標,對異常財務行為進行實時監測。例如,當預算超支、出現突發大額支付或收入與之前數據趨勢嚴重不符時,系統能自動發出警報,通知主管部門及時介入調查[5]。
四、結束語
本文探討了預算管理、多級審批機制、信息化工具引入等多方面策略,為財務內控體系的完善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框架,同時也需認識到民辦學校的財務風險管理是一項極具長期性的工作,不僅需要總結當前經驗,更需要結合教育政策變化、市場條件波動、科技進步進行動態調整,只有這樣才能構建更為完善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未來,隨著民辦教育的持續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基于內部控制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民辦學校應積極響應時代要求,不斷加強內部控制建設,提升財務管理水平,為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參考文獻:
[1]張紹波.民辦學校財務內部控制研究[J].質量與市場,2024(04):41-43.
[2]李雯燕.內控視角下民辦學校財務風險管理分析[J].環渤海經濟瞭望,2023(11):156-158.
[3]張延霞,王春麗.基于內部控制的民辦高校財務風險管理研究[J].教育財會研究,2022,33(03):68-71.
[4]鞏明.基于內部控制的民辦高校財務風險管理研究[J].時代金融,2020(35):88-89+121.
[5]羅書文.基于內部控制的民辦高校財務風險管理[J].財會學習,2019(24):82-83.
(作者簡介:向玲,貴州宏德教育管理有限公司中級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