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規定了核心素養的內涵,并指出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需要培養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更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能力的綜合體現。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核心素養的形成為教學目標,使學生能在閱讀中提升思維能力,通過具體的語言實踐讓學生深度理解文本的思想內涵,使深度閱讀持續進行下去。作為低年級語文教師,更應培養學生深度閱讀的能力。當前,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很多教師以基礎知識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卻忽視了學生閱讀的思想深度。這樣的閱讀方式使學生缺乏更科學的閱讀習慣,無法使學生在感受、理解、欣賞、評價文本內容的過程中形成自我的判斷。低年級小學生的閱讀應充滿審美情趣,擁有自由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的語文素養獲得整體性提升。
一、深度閱讀的四個維度
語文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性學科。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語文閱讀學習的重要性,提升學生對語文閱讀學習的重視程度,不斷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還要重視深度閱讀。深度閱讀包括內容維度、情感維度、認知維度和實踐維度四個維度。
(一)內容維度
內容維度是閱讀過程中最基本的維度之一。在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關注的不僅僅是文本內容,更要讓學生接觸到更豐富的、各個領域的閱讀內容。這需要教師對文本內容進行有效拓展,如實現跨學科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接觸文學、歷史、科學等多元化的學習內容,增加知識儲備,拓寬視野,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二)情感維度
閱讀勢必會伴隨著情感。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深度閱讀的情感維度也需要引起教師的關注。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閱讀情感,讓學生能以一種積極的態度來閱讀,從而生成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并能以此為基點聯系自己生活中的具體事件,在知識內容的延伸中獲得情感維度的提升。閱讀本身就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和表達方式,所以,通過閱讀所展現出來的學生情感,更應得到尊重和鼓勵。
(三)認知維度
低年級小學生在閱讀中,需要教師不斷引導。這是由于他們的認知水平有限,適當的引導能讓學生的認知能力獲得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指出,學生應具有語言理解和運用的能力,這是學生閱讀的基礎。所以,在閱讀中,教師要讓學生產生閱讀的主動性,讓他們能自主地處理閱讀信息,從而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在信息提取和處理的過程中獲得發展。教師要讓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分析、推理等具有多樣化的認知,從而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認知能力。
(四)實踐維度
語文本身就具有實踐性。在注重培養學科素養的今天,深度閱讀也需要實踐的參與。尤其是對低年級的小學生而言,他們更愿意在生活中尋找學習的身影。閱讀與生活之間應建立必然的聯系。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會形成一定的認知能力,而這樣的認知能力如果沒有得到實踐的檢驗和應用,那么閱讀就會停留在表面,無法向深層次延伸。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能使學生的閱讀朝著縱深的方向不斷發展。
在低年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深度閱讀的四個維度之間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要積極地運用知識,獲得對知識的情感,提升自我思維能力,從而逐漸形成學科素養。
二、當前低年級小學生深度閱讀中存在的問題
(一)閱讀淺顯化
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很多教師將低年級的閱讀教學看成是對字詞句的理解,忽視了學生在閱讀中的主觀感受以及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深層次理解。這導致閱讀停留在淺顯化階段,對學生深度閱讀能力的提升極為不利。教師只關注語言的理解和應用,卻忽視了學生內在的思維能力發展。如果學生不具備審美鑒賞的能力,就無從談起知識的遷移和靈活應用,更無法觸及內在情感的發展。
(二)閱讀單一化
閱讀既是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又是與文本的情感交流。這樣的交流不僅在于文本內容本身,還在于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教師只將文本閱讀看成學生對文本內容的單一式的理解,讀懂文章是最終目標,這樣的教學理念缺乏對深度閱讀的感知力。單一的教學方式并不能讓學生的思維素養和審美鑒賞能力得到更大的發展,所以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采用多元化的閱讀方式來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能深度理解文本的思想意蘊。
(三)閱讀被動化
在當前的語文課程教學中,大都是教師展示幻燈片,學生進行背誦和記憶。這樣的教學方式缺乏對文本內容的深度交流,使學生無法進行情感的碰撞和融入,在被動化的學習中,學生的能力無法得到發展。因此,教師要讓學生閱讀由被動轉變為主動,讓閱讀成為一種深度的思考,如此才能使閱讀的張力更大。
三、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語文深度閱讀策略
小學語文教師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需要結合核心素養教學要求,在閱讀素材選擇上根據學生的興趣進行閱讀內容的補充和擴展,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量,不斷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
(一)深度解讀文本內容,遷移知識
小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欲望。但是很多教師在展開課上進行閱讀教學活動時,總是會忽視學生對文本深度理解的能力,這導致課堂教學內容停留在表面的理解等方面,忽視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深度理解。只有將個人的主觀化閱讀滲透到有形的閱讀中,才能實現個性化、創造性的閱讀,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思維素養。在語文學科素養被關注的今天,教師更應讓學生理解語言背后的深層內涵,讓他們能透過句子的表象看到文本內容知識的遷移性。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知識進行拓展,引導學生通過語文知識看到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也可以將其他學科的知識融入教學,挖掘文本內容與多元化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從而促進學生高效閱讀,提升學生內在素養。
例如,在教學《曹沖稱象》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這篇文章充分展現出了曹沖的聰明才智。教師可以通過積極地引導學生深入解讀這篇文章,使學生了解事物背后的深刻內涵。在解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很多學生只是從表面了解了曹沖稱象的故事情節,卻沒有發現曹沖這個人物形象存在的意義。所以,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其深刻的內在意蘊,如“曹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我們的生活當中你有沒有發現過這樣的人呢?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你是怎么來思考問題的答案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生活化的遷移,甚至有的學生會想到數學與語文學科之間的聯系性。
(二)探究文本深藏情感,產生共鳴
低年級小學生情感豐富、心思單純。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文本中深層的情感充分解讀,讓學生對這樣的情感產生強烈的思想共鳴。這樣學生分析和理解這些情感,才會與生活中的情感相聯系,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促進學生深度閱讀并與文本進行深度的交流。在挖掘文本深藏情感時,教師可以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情況,為學生設計一些更靈動的情境,使其在現有的情境下來感知文本的深層內涵,將深沉含蓄的情感,用更形象的方式展現出來。這樣就能帶給學生更美好的感受,更深刻的感知,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思想。
例如,在教學《媽媽睡了》這篇文章時,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挖掘這篇文章的思想意蘊,讓學生在閱讀時能與其產生情感共鳴。在閱讀這篇文章時,很多同學只感受到了媽媽睡著時的樣子,但是卻沒有聯想到生活中媽媽的樣子。所以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讓學生能與之產生情感共鳴。“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認真觀察過媽媽睡覺時的樣子呢?除了睡覺時的樣子,還有媽媽工作時的樣子,媽媽為你做飯時的樣子,這些樣子你都細心觀察過嗎?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媽媽的愛體現在哪里呢?”請你聯想一下與媽媽相處的畫面,說說你對媽媽的愛吧!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在閱讀時帶有感情,從而了解蘊藏在文章背后的親情。
(三)置身文本內容情境,聯想畫面
每一部作品都有它獨特的美,而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是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情境的設定,讓學生能對文本中深藏的內涵產生更獨到的理解。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置身于文本中的情境,為學生創設一些音樂情境、故事情境、肢體動作情境等,讓學生能得到更深刻的主觀感受,也讓學生的閱讀情緒逐漸高漲,這是深度閱讀有效性提升的重要途徑。例如,在一些寫景類的文章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聯想畫面,深度感知文本中的審美意蘊;在記事類文章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事件的前因后果,深度理解故事所帶來的啟示。
例如,《黃山奇石》這篇課文是一篇與風景相關的文章。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可以采用視頻播放黃山景色的方式,引導學生產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視頻選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與文本內容相關的畫面,讓學生能邊閱讀邊觀看視頻,這樣能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形象化。教師可以讓學生邊閱讀邊說出自己看到的文本中的信息,讓學生讀得更有興致。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己針對視頻中的畫面來描寫相關的景色,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還可以讓學生將畫面與文本內容進行聯系,探討哪些語言更具有表現力,讓學生在閱讀時有身臨其境之感。
(四)設置有效引導問題,深度思考
在深度閱讀的過程中,問題的引導非常關鍵。語文教師應為學生設計一些層遞式的問題,讓他們的思維能在層遞式問題的引導下朝著更縱深的方向不斷延伸。尤其是對低年級小學生來說,他們理解問題比較淺顯,往往對文本內容的思考停留在表面。如果教師能以問題開啟學生的思維閘門,就能使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更深入。在設計層遞式問題時,教師可以從表面文本的內容入手,讓學生延伸到生活進行思考,讓他們能將抽象化的理念轉化為實際生活的感知,這樣才能讓深度閱讀有效形成。除了要關注問題的設計外,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理解能力,在了解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礎上,設計有效的問題才能使問題有可持續性發展的空間,才能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形成。
例如,在教學《寒號鳥》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有效的問題,讓學生能在深度閱讀的過程中提升審美鑒賞素養。這是一篇富有哲理性的文章,所以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具有層次性的問題:“1.認真閱讀這篇文章,你覺得寒號鳥最終為什么會凍死呢?2.在這個民間故事當中,我們懂得了什么樣的道理呢?3.任何事情都需要我們自己去做,自己去創造,要未雨綢繆,那么,如何才能夠將行動和想法融合起來呢?”在這樣的層次性問題設計中,學生能對這篇文章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讀,并能從中認識到懶惰、得過且過的嚴重后果,懂得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辛勤創造的道理。
(五)設計有效實踐活動,深化理解
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特別關注實踐活動的創設,因為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參與性更強,而且能帶給學生全新的閱讀體驗。這種更符合低年級學生的閱讀方式,不僅能讓學生的閱讀更深入,還為學生的深度閱讀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不僅如此,教師在創設有效實踐活動時,要讓學生的身體動起來,思想動起來,在多元聯動中發展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讓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能獲得提升。這樣的實踐活動方式有很多,如角色扮演的實踐方式、溝通交流對話的形式以及故事講述類的實踐活動等,實地考察類的閱讀活動都能讓閱讀更深入。
例如,在教學《一封信》這篇課文時,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實踐活動。在這篇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對寫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為,主人公給爸爸寫信的過程體現出了他對父親的想念,不僅如此,還體現了他的懂事。第二封信能讓父親在讀信時感受到一種快樂和安心。教師可以讓學生也為自己的父親寫一封信。“同學們,請你們也為自己的父親來寫一封信吧,你會選擇哪一種方式來寫信呢?是寫自己的心里話呢,還是為了父親看到信后的微笑而表現出自己的懂事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開始為自己的父親寫信,這樣的實踐活動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對文章的理解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深度閱讀的價值和內涵值得每個語文教師關注。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活動,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使學生形成獨特的思維判斷能力,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提升其對文本的理解能力,讓學生可以靈活地進行表達和交流,從而提升他們的核心素養。低年級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不能僅僅停留在表象上,要深入地研究和交流,把握其內部結構,挖掘其內涵。這樣才能使深度閱讀的價值充分展現出來。
注:本文系上杭縣第十二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課題2023年度縣級一般課題“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語文深度閱讀策略的研究”(課題編號:XX2024016)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