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鶴琴先生是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他的“活教育”理論影響深遠。“活教育”理論主要包含三大綱領:目的論強調“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課程論主張“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方法論倡導“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盎罱逃崩碚撏黄苽鹘y教育局限,注重孩子實踐體驗與自主發展。學前階段對孩子人格和心理發展極為關鍵,自尊自信會影響孩子未來各方面發展。但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培養孩子自尊自信常存困惑誤區。為此,借助“活教育”理論探索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對于孩子成長意義重大。
日常起居 培養自主能力
陳鶴琴先生強調,孩子應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成長,日常起居便是絕佳的教育場景。家長依據“活教育”理論,培養孩子自主能力,為其自尊自信奠基。
穿衣和洗漱這些小事,是培養孩子自主能力的良好機會。孩子嘗試穿衣系扣時,即便動作慢、做得不好,家長也不宜急于代勞,而應耐心指導、及時鼓勵,可通過放慢動作示范后引導孩子自主嘗試。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經過反復練習逐步掌握技巧,通過這種成功體驗能夠感知自身能力,從而增強自信心。反之,如果家長過度包辦剝奪孩子的鍛煉機會,易使孩子認為自己做不好,進而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利于自尊自信的培養。
飲食環節同樣可以培養孩子自主能力。家長可引導孩子參與餐前準備,如根據用餐人數對應擺放餐具、在合理范圍內自主選擇自己愛吃的食物。當孩子獨立完成這些任務時,家長應及時給予肯定,如“你能為全家人擺放餐具,真是個能干的寶貝!”類似這種積極的反饋,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能為家庭作貢獻,從而提升自我認同感。
整理玩具和書籍也是關鍵一環。玩耍結束后,家長要引導孩子自主分類整理,并將物品放回原處。孩子年齡小,這些習慣和能力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初期,家長可與孩子一起按類別擺放整理,并逐漸過渡到語言提示,后期可以通過鼓勵性語言強化這些行為習慣。通過這個過程,孩子能夠掌握整理技能,養成良好習慣,并在完成任務中收獲成就感,進一步增強自信心。從生活點滴入手培養孩子自主能力,是幫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的重要途徑,家長們應給予重視并積極實踐。
親子溝通 塑造積極自我認知
親子溝通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依據陳鶴琴“活教育”理論,家長通過有效的親子溝通,能夠幫助孩子塑造積極的自我認知,進而提升自尊自信。
自尊自信無法通過外部賦予,其本質是在積極鼓勵中逐步構建,在試錯修正中逐步形成的。回顧我們兒時的經歷:犯錯后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接受懲罰,回家后還要受到父母的責備。這種方式讓我們對犯錯有著錯誤的認知,潛意識中會建立起對犯錯的羞愧感和恐懼感。長此以往,內心的自信感就會逐步缺失,最終要么變成逃避型人格,要么形成討好型人格。
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情緒和感受。當孩子因搭好的積木倒塌而感到沮喪時,家長不要簡單地說“沒關系,再搭一個就好了”,而是要蹲下來與孩子平視,認真傾聽他們的感受,可以說“我知道你很傷心,辛苦搭好的積木倒了,肯定很難過”,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理解和關心。這種共情式溝通方式能夠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是被認可的,進而會更愿意與家長交流內心的想法。
在交流中,家長要給予積極的評價和鼓勵,但要注意評價的具體性和真實性。不要只是簡單地說“你真棒”,而是要指出孩子具體做得好的地方,比如,“你畫的這幅畫,顏色搭配得真漂亮,每一種顏色都選得很合適,你很有畫畫的天賦!”這樣具體的評價能夠讓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從而對自己有更準確的認知,增強自信。
在溝通中,家長還要避免對孩子進行過度批評和比較。不要總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作比較,說“你看某某家的孩子多聽話,你怎么就這么調皮”之類的話。這種比較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總是不如別人,從而產生自卑心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和發展節奏,家長應該關注孩子自身的成長和進步,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
解決問題 增強心理韌性
家庭教育中,家長可以引導孩子面對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培養他們的自尊自信。
當孩子玩拼圖游戲遇到困難時,家長不要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而是要引導其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家長可以這樣引導孩子:“看看這塊拼圖的形狀,它和周圍哪一塊比較匹配呢?我們可以從邊緣開始拼,你覺得怎么樣?”當孩子最終完成拼圖時,會獲得極大的成就感,同時學會如何面對困難和解決問題,心理韌性得到了鍛煉。
日常生活中,孩子還會遇到一些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比如,孩子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時發生爭吵,家長要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引導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學會溝通和協商解決問題。家長可以問孩子:“你覺得小伙伴為什么會生氣?你有沒有什么好辦法可以讓你們和好呢?”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學會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提高人際交往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孩子能夠自己解決這些問題時,就會對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自尊自信也會隨之提升。
此外,家長還可以給孩子設置一些適當的挑戰,讓孩子嘗試完成一些稍微超出現有能力的任務,像系鞋帶、獨立完成簡單的手工制作等。孩子在完成挑戰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但正是在克服這些困難的過程中,孩子的心理韌性得到了增強,逐漸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各種問題,從而更加自信。
自由探索 激發自信品質
陳鶴琴先生“做中求進步”的理念,為激發孩子自信提供了方向。家長積極踐行這一思想,能夠助力孩子在探索中茁壯成長。要與孩子適當保持一定的距離,給予孩子一定自主決定及選擇的空間,讓孩子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家長更多的是起到引導作用,而不是把自己的要求全盤強加給孩子。
帶領孩子走進大自然是絕佳的探索契機。花草樹木的四季更迭、昆蟲的奇妙生活方式,都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當孩子拋出諸如“為什么樹葉會變黃”這類問題時,家長不要直接告知答案,而是要與孩子一同查閱書籍、上網搜索。在這個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孩子會親身體驗到尋找答案的樂趣,收獲滿滿的成就感,探索欲和自信心也會隨之增強。
家長可在家中打造充滿趣味的探索天地,不妨設置“科學實驗角”,準備放大鏡、磁鐵、小蘇打等簡單材料。當孩子見證磁鐵吸引鐵制品、小蘇打與醋混合產生氣泡等神奇現象時,他們的驚奇與興奮溢于言表。這不僅會讓孩子學到科學知識、鍛煉動手能力,也會在探索未知中提升他們的自信心。
鼓勵孩子嘗試多種興趣愛好同樣重要。繪畫、音樂、體育等領域各具魅力,每個孩子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閃光點。孩子在嘗試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如學畫初期可能會畫得不盡如人意。此時,家長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努力和點滴進步,給予充分的支持與鼓勵,讓孩子明白失敗是成功路上的必經階段,勇于嘗試才是關鍵。在家長的鼓勵下,孩子不斷努力、不斷進步,自信心也會在一次次嘗試中逐漸穩固、增強。
總之,家長可以借鑒“活教育”理論從日常起居、親子溝通、解決問題和自由探索等方面入手,培養孩子自尊自信的優秀品質。但運用這些方法時,需結合孩子個性與實際靈活調整,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心與支持、耐心與堅持。如此,孩子才能建立起牢固的自尊自信,為未來人生奠基,勇敢迎接挑戰,擁抱美好生活。
(佟月系天津市薊州區下營鎮鎮東中心幼兒園教師;吳彩伶系天津市薊州區別山鎮下里莊初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