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與國家對其文化價值的深層認同與堅守。小學階段教育需依托系統化啟蒙策略,讓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中提升文化認知、培育價值認同、筑牢文化素養根基。語文學科是小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主陣地之一,我們應該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文化傳播價值,使用合適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形成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
一、充分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
語文教師應該以傳統文化愛好者的身份進行教學引導。在指導學生學習方法時引經據典,低吟“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將儒家治學智慧融入日常教學;在中秋等傳統節日時,帶領學生高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在詩詞韻律中活化民俗記憶;在書寫示范時,揮毫潑墨展現漢字之美,以筆墨丹青傳遞中華美學的瀟灑豪邁。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同海綿吸水般自然習得對經典文本的理解能力、對傳統美學的鑒賞能力和對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承能力。
語文教師應該主動承擔革命文化闡釋責任。在教學《沁園春·雪》一課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理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面對祖國壯美山河時的豪情壯志;在教學《黃繼光》一課時,通過視頻還原歷史情境,將學生帶回到戰火紛飛的年代,感知黃繼光、邱少云、楊根思等先烈舍生取義的精神;在《延安,我把你追尋》的誦讀中,帶著學生體會延安精神就是我們的民族精神……學生在多維度的革命文化解碼中,領悟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培養感恩意識與歷史使命感。
語文教師還應該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者。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那些引領潮流的模范人物、舉世矚目的重大突破、煥發活力的美麗鄉村建設等皆為學生提供了具象化的價值認知載體。語文教師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可以將這些素材融入課前資料推薦、課中延伸故事、課后拓展資料中,讓學生形成“個體成長—家鄉建設—國家發展”的價值感知體系。
二、深入挖掘教材的滲透作用
語文教師要深入研讀文本,挖掘出可以深入滲透的價值點,通過結構化任務情境驅動學生深度學習。以《千年夢圓在今朝》一文教學為例,我圍繞課文的學習目標設計了兩個學習任務。首先,我請學生按時間順序梳理出“為了實現千年飛天夢,中華兒女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績”。學生們在匯報的過程中聚焦我國航天人數十年堅守的工匠精神、中國人自主建造空間站折射的民族自信,并深情誦讀課文,實現文本符號向精神內化的遷移。第二個學習任務是讓學生交流討論中國在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學生在梳理和構建我國航天成就圖譜時,增強了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整合利用資源的育人功能
我們要想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需構建“教材奠基—資源拓展—實踐深化”的育人體系。語文學科教學應該與紅色教育、非遺傳承等社會教育形成育人合力。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這些社會教育除了可以作為學科課外拓展延伸,還可以依托學校課外延時服務平臺去實施。例如,教師可以將拓展素材轉化為探究性學習任務(如非遺文化調研、紅色經典誦讀)。又如,學校可以通過社團課程分層落地育人目的。藝術類社團培養學生審美素養,語文類社團則可以依托語文特色課程,系統構建學生對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文化符號價值體系的認知,最終實現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的螺旋式生長。
在“紅色文化尋訪團”特色活動中,我們結合學校所在地的特色,帶領學生尋訪革命先輩的足跡,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禮。我校所在地叫“長安村”,是以革命烈士吳長安的名字命名的。學生們以尋訪團的形式首先開展的就是對這位烈士的尋訪。在尋訪過程中,學生通過網絡搜索、知情人訪談、參觀紀念館等多種方式對吳長安的生平、日常的感人事跡、英勇犧牲的經過以及人們對他的贊揚與懷念等有了清晰的認識,充分感受到了先烈的革命精神。接著,尋訪團拜訪了紅軍老戰士,聆聽那硝煙中的動人故事;徒步祭掃烈士墓,表達崇敬與哀思;參觀現代化工廠,感受人們艱苦奮斗的歷程;慰問孤寡老人,傳遞紅色力量……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學生們感受了紅色精神,傳遞了紅色精神,為自己是紅色精神的傳承人而自豪。
四、重視閱讀的自我教育作用
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的形式組織與呈現。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為學生閱讀的順利開展掃清“攔路虎”;發展型學習任務群為學生閱讀指明著力點與方法;拓展型學習任務群直接提出了整本書閱讀的任務。學生通過選擇書籍、制訂計劃、綜合運用多種讀書方法,積累閱讀經驗,養成讀書習慣,豐富精神世界。
要想真正使學生們從閱讀中得利,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增強文化自信,我們還需要做精心的閱讀教學設計。教師在選擇閱讀材料時,除了要根據語文教材內容進行適當延伸,還應對照課標中對各年段學生閱讀的要求,盡可能選擇與課本互補的內容,使學生對中華文化有更加全面的認知,在閱讀中對中華文化的廣博悠遠產生認同感,逐漸培養文化自信。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新課程理念的落地生根,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其文化自信成為語文教學的第一要務。我們要充分發揮語文教師的引領作用,挖掘語文教材的育人價值,整合課程資源,開發特色課程,重視閱讀的自我教育作用,帶領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魅力,使他們樹立起文化自信,自覺成為文化的繼承者與傳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