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前后的北大社團中,由李大釗與鄧中夏、高君宇等人組織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由時任校長蔡元培發起組織的進德會等“名牌”社團都早已被大眾所熟知,那么,除此之外,還有哪些社團受到師生歡迎呢?

雄辯會
雄辯會是那時北京大學校園內比較活躍的“言說”類社團之一,以修繕辭令發展思想為宗旨,分國語、外國語兩部,每部分若干小組,除平日訓練外,每學期舉行一次雄辯大會。1918年1月17日《北京大學日刊》上刊發了雄辯會國語第一支部的細則,其中詳細規定了社團活動的基本方式。該支部的活動分為演說、辯論兩種;會員均需練習演說和辯論;兩星期舉行一次常會,每次常會指定演說者2人、辯論者6人;請教員作為評判員;演說題目自定,辯論題目由評判員指定。
當時的辯論會是何種情形呢?1918年1月27日午前10時,在法科第一教室召開的辯論會題目為“科學與宗教之消長”,正方主張“科學日進而宗教日衰”。正反方各有3人上場,分為主辯、第一助辯、第二助辯,按理論、言詞、態度、復辯4項進行評分,其中態度、復辯兩項不分上下,差別在理論與言詞。最后,正方以505比415分取勝。同年5月,還有另外一次辯論,題目是“最后之勝利在強權抑在公理”,但是關于辯論的結果并沒有記載。
畫法研究會
1918年2月22日,畫法研究會正式成立,最初組建時的導師有陳師曾、賀履之、湯定之、徐悲鴻等人。徐悲鴻由蔡元培于1917年11月聘任。《徐悲鴻年譜》中的資料顯示,此時徐悲鴻年僅22歲,與大學生幾乎同齡。1919年徐悲鴻赴法國留學后,蔡元培聘請國立北京美術學校校長鄭錦為導師,由其擔任水彩畫的教學工作。1918年1月8日,蔡元培還聘請比利時畫家蓋大士為導師,負責油畫教學工作。
1920年改組后,畫法研究會有導師14人。中國畫部招收學員54人,外國畫部招收學員130人。在具體的教學理念上,蔡元培注重寫生教學,鼓勵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門,真正到社會實踐中學習。同時,蔡元培還想辦法為學生提供名畫鑒賞的機會,拓展其美學視野。
就社團性質而言,畫法研究會僅是北京大學這所綜合大學的一個業余美術社團,但其雄厚的師資和豐富的活動,樹立了20世紀初期北京美術界美術社團的典范,幾乎引領了全國美術社團的發展,在北京畫壇乃至全國都形成了一定聲勢。
書法研究社
1917年12月21日,北京大學設立書法研究社,以“昌明書法,陶養性情”為宗旨,由沈尹默、馬衡和劉季平擔任研究社導師。北大書法研究社的成立開啟了中國書法進入高等教育乃至現代學術體系的關鍵一步。
書法研究社的諸多活動、事宜會通過報告、通告和啟事等方式發布在《北京大學日刊》上。學生執事可與蔡元培校長商定事務,蔡元培直接參與書法研究社的相關活動。研究社不僅要求社員練習書法,也常常請專家學者講授書法史知識。研究社非常重視收集書法范本,“請社員捐贈或寄存碑帖于本社,并請盛君編訂碑帖名錄”,也會記錄和公布社員捐贈的詳情。
由于受到時局變化、經費等因素影響,書法研究社活動有所停頓。在1921年《北京大學日刊》上查不到書法研究社的相關消息。直到1922年,《北京大學日刊》上發布了“本社停頓久矣”的啟事,大家才知道其真實情況。
音樂會
1916年秋,唐鴻志、廖書倉及夏宗淮等10余名學生發起成立北京大學音樂團,后來改名為北京大學音樂會。這個社團以“陶淑性情、活潑天機”為宗旨,分為國樂部和西樂部。參加西樂部的學生學習演奏風琴等有關學校教育的樂器。國樂部則包容較廣,凡是會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的學生都有資格入會。1918年6月,該社團改名為北京大學樂理研究會,以“敦重樂教,提倡美育”為宗旨,將研究分為音樂學、音樂史、樂器、戲曲4個方面。
1920年4月,《音樂雜志》第一期出版,這是當時全國唯一的音樂專門雜志。蔡元培撰寫發刊詞,他認為自《樂記》之后,音樂家輩出,可是研究音樂的理論卻很淺顯。他還認為,音樂理論的研究涉及許多不同學科,比如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美學、社會學、文化史,等等。9月,蔡元培邀請從德國萊比錫大學留學歸來的蕭友梅到北大哲學系任教,同時擔任樂理研究會的導師。
1922年8月19日,“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成立,取代了樂理研究會。學制分本科、師范科、選科三種。本科以養成專門人才為目的,分理論作曲、鋼琴、提琴、管樂、獨唱5科,只定畢業標準,不設置畢業年限,凡修了所規定的課程即可畢業。音樂傳習所成立以后,除了教學以外,最主要的活動就是大量舉辦音樂會。為此,蕭友梅特地組織了傳習所的管弦樂隊。音樂傳習所先后組織了約40場音樂會。

1930年3月29日,國立北大音樂學會正式成立。從北京大學音樂團到音樂傳習所,再到音樂學會,北大初期的音樂教育發展道路雖然曲折,但始終與音樂社團相伴前行。音樂社團極大地推動了學校的音樂教育,豐富了師生的校園文化生活,給師生帶來了美的陶冶。
體育會
1917年冬,北大成立了第一個體育會,隨后又成立了一些如體育促進會、體育運動研究會等社團,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強化包括軍事教育在內的各項體育運動。
過去北大的學生并不重視體育,所以學生中弱不禁風、老氣橫秋的人有很多。雖然京師大學堂時期也有足球隊,也舉辦過體育活動,但是普及性很差。蔡元培對新生談話時說:“本校今后對體育將特別注意,外曾傳有‘北大老,師大窮’的話,今后雖不希望奪得何種錦標及多‘美人魚’,總希望不致如‘學問了得,身體完了’的慘痛結果。”1922年,學校體育會舉行中斷6年的體育運動會。此后北大的體育設施不斷完善,體育課被列為學生必修課。
軍事訓練也是北大體育活動的一部分,除在校內組織訓練外,還經常組織到野外進行各種訓練。以強身健體為目的,一些社團還經常組織一些夏令營、郊游、植樹等有益活動。每逢寒暑假,各系師生都會自發組織起名目繁多的考察團和調查團,奔赴祖國四面八方,三山五岳都留下了北大人的足跡。時至今日,在野外跋山涉水依然是許多北大社團的常規活動,比如大名鼎鼎的山鷹社和自行車協會,或許這就是百年體育精神在北大人身上的代代傳承。
責任編輯:馬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