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同步寫作:必修下第一單元

欄目主持人:滿春燕
江蘇省正高級教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常州市教育領軍人才
鑒古而知今,彰往而察來。在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第一單元中,我們學習了多篇諸子文和史傳文,深化了對“中華文明之光”的認識:通過孔子與弟子們的論道、孟子與齊宣王的問答,理解了儒家所推崇的人生追求與社會理想;通過丁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體會道家順其自然的觀念;通過《左傳》與《史記》中的兩篇選文,窺見歷史的刀光劍影。典籍文物傳至今,讓我們得以感知千百年前古人的思想,領略前人的智慧。而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該如何用技術賦能文物保護,以科技推動文化傳承,從而使中華文明閃耀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這是時代給予我們的共同命題。
寫作任務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走進山西永樂宮AI數字館,面前的大屏幕上展示著AI修復永樂宮《朝元圖》的階段性成果——三清殿東壁壁畫。相較于大殿中的壁畫“本體”,屏幕中呈現的修復后的壁畫線條更加精練,設色也重現了舊日的華麗秀美。對此,有人說,AI技術與文物保護相結合,實現了“時光倒流”,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也有人說,AI修復脫離實物,無法真正讓我們體會到文物之美;還有人認為,既然通過屏幕就可以實現與文物面對面的接觸,我們又何須費時費力前往博物館參觀?

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思辨角度1科學技術助力文化傳承
材料中呈現了AI輔助文物修復與展示的一個具體案例,并給出了針對這一現象的三種觀點。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中“傳承中華文化”“通過屏幕”等語句提示我們,不能將寫作重點局限在文物保護、AI技術發展等表層內容上,題目本質上希望我們探討的,是技術發展與文化傳承之間的關系,進一步說,是二者作為手段與目的的辯證關系。所以,我們可以首先由文物保護切入文化傳承的問題。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認為,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通過一定的符號、語言、藝術等形式作用于社會的,并以此成為文化認同的核心。文物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其上鐫刻的是整個族群數千年間的思想與記憶,是文化認同與歷史意識的“物化”形式。因此,文物的保存、修復和展示,無疑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其次,我們可以進一步討論現代技術對于文物保護的意義。第一,借助現代技術,如人工智能技術,相關人員可以更方便地模擬出文物的原貌,從而更加省時省力地制訂合適的方案來對文物進行修復。第二,借助3D掃描和數字成像等技術,文物的形態、結構、細節等,都可以被更加精確地記錄下來,以數字化的形式被長久保存,此舉可以成功避免其因自然或人為因素的破壞而消失在人們視野中的隱患。載體的完整、可持續性為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更好的基礎。第三,AR、VR等技術的應用,讓文物的展示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它們多感官、沉浸式、強互動性的特點,增強了觀眾與文物之間的情感連接,從而使觀眾在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共鳴中,主動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與傳播者??偟膩碚f,現代技術在文物的保存、修復、展示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思辨角度2技術的“威脅”
我們可以從文物本身和觀眾的觀看方式兩個角度出發,分析現代技術的潛在威脅。首先,雖然人工智能與數字化修復技術“再現”了文物的原貌,但這種“再現”存在兩重風險。一者,由于算法的缺陷、算力的不足、數據的偏差,這種“再現”可能會改變文物的原始面貌。二者,即使這種“再現”擁有相當高的準確度,但出于對“原始”“完美”的追求,修復過程中,文物上的“歷史痕跡”與某些原本存在的“缺陷”可能會被抹除。而這些文物在誕生與流傳過程中的殘缺與破損,本身就帶有獨特的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技術對其理想狀態的“真實”的追求,反而會遮蔽歷史的真實,影響我們對于歷史與文化的感知。
其次,AR、VR等技術幫助我們建立起了一個虛擬空間,數字信息構造的仿真文物取代了真正的文物,成為觀眾了解、觸摸傳統文化的媒介。但當數字化重建與算法生成的內容代替了文物本身,虛擬的展示代替了真實的“在場”,那么文物的歷史語境和文化意義就有可能被遮蔽。此外,電子屏幕代替文物實體的展示方式,無法消除觀者與文物乃至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感,聲光電技術的濫用,更有可能使文物的文化內涵為冗雜的表現形式所掩蓋,削減其自身的藝術魅力。這警醒我們,雖然技術為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可能,但它也有使文化遺產的傳承變得更加符號化、表面化和使我們對歷史的感知變得淺薄或虛假的潛在威脅。

思辨角度3 作為輔助手段的技術
技術在文化傳承中所起到的雙面作用,本質上并不矛盾,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在于明確技術在這一過程中的輔助地位。文物的材質、工藝、使用痕跡乃至所在的位置,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意義,傳遞著數字產物和虛擬場景所無法傳達的信息,并由此成為文化的載體。數字化修復、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保存和展示文物,放大文物的細節,但它們依然無法完全復制文物的“活性”—文物作為歷史和文化的載體所擁有的深層次信息。因此,在文化傳承中,我們應強調文化本身的主體性,技術手段可以作為輔助文物修復和展示的工具,但要避免對技術過度依賴。技術應當幫助我們更好地保存文物、研究文物,并通過創新的方式幫助公眾了解和傳承文化遺產,但其核心功能仍是增強我們對文物的理解,而非取代文物本身成為歷史和文化的載體。
素材鏈接1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2018年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應用程序“紫禁城祥瑞PR0”版,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內容豐富。由龍、鳳、麒麟、龜、(形似獅子)、雞、葫蘆、花(梅花、菊花、牡丹)等17種祥瑞角色組成豐富強大的陣容,構建了“祥瑞之島”的概念,并層層深入,展示170余件院藏文物。二是與文物互動,讓文物“玩”起來。圖解文物更加直觀,比如,部分文物第一次放大后,文物上會出現隱藏的知識點,這比單純的文字敘述要更直觀。為文物量身定做的“玩法”,使文物更加有趣,比如,一個懸心爐香薰,用戶能提取其中“懸心”的構造,看清楚為什么它不管怎么滾動,中心都能永遠保持水平,類似這樣的小彩蛋隱藏在應用程序各處,等待著用戶自己發現。三是百科式閱讀,深入感受“美”之所在。文物與文學跨界搭配,多維度表現意境,比如:通過宋代《群魚戲藻圖》來表現莊子濠梁觀魚時體會到的魚游之樂;用“國艷天然,造物偏鐘賦”來表現沈奎繪制的《富貴長春圖》里的姚黃、魏紫牡丹;用“既卷舒而縹緲,復聚散而輪困”形容熏爐吐香的場景。有時古典文學的文字意境更能恰如其分地表達文物帶給人們的感受。“紫禁城祥瑞PRO”在普及文物知識的同時,更希望能借文物和文字讓用戶對“美”有更深入的感受,通過這樣的審美體驗培養用戶欣賞藝術品意境的能力。
在互聯網時代,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要認真研究網絡受眾群體的心理特征和興趣特點,結合互聯網信息技術創新傳播方式,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以富有內涵且饒有趣味的形式推廣傳播,把“陽春白雪”的內容變得讓大眾喜聞樂見。
(摘編自單霽翔《故宮博物院互聯網信息技術讓文化遺產活起來》,《中國網信》2023年1月)
素材點撥
傳統文化從來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植根于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與我們的精神氣度血脈相連。讓傳統文化“活”過來,并不是機械地用現代科技賦予其動態,而是要借助技術手段挖掘其中仍然鮮活的有機存在。故宮博物院推出的“紫禁城祥瑞PRO”版,正是科技賦能,“活化”傳統文化的一個樣例。通過技術對文物進行高清細致的掃描與重建,讓珍貴的文化遺產有了數字形態的永恒生命,再配以指向明確的知識介紹,讓用戶在體味文物的細節之美的同時,領略到千年傳承的古老智慧;文學與文物相結合的設計,凸顯了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為用戶深入感受二者背后共同的傳統文化底蘊提供了切入口。近些年來,各地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機構在借助數字技術促進文物保護和文博宣傳方面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果表明,以傳統文化為本,合理利用技術,能夠讓中華文明之光在當代更加絢爛。
素材鏈接2 “超真實” 的警鐘
在鮑德里亞看來,當代社會是由大眾媒介(尤其是電子媒介)依靠模型大規模生產擬像的仿真社會,仿真“不同于虛構或者謊言,它不僅把一種缺席表現為一種存在,把想象表現為真實,而且也潛在削弱任何與真實的對比,把真實同化于它的自身之中”。這樣,以仿真為主導模式進行的符號生產的結果,就是“超真實”幻象的普遍化。所謂“超真實”,就是指在符碼控制一切的結構性價值秩序中,各種模型和符號的互相模仿使得原本與摹本、真實與非真實的區別變得模糊不清,非真實超越了真實,甚至比真實還要真實。既然超真實是一種以模型取代真實的新的現實秩序,那么模型就成了真實的決定因素,現實反而成了擬像的模仿··…人們在對仿真的媒介文化的消費中獲得的不是現實,而是對現實所產生的眩暈。人們耽于享受這種眩暈,因為它來自激情和事件的寓意符號,而符號令人產生安全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們對圖片、新聞和信息進行普遍消費的目的就在于獲取現實符號中的現實以及獲取變化符號中的歷史。人們隔著符號提前或滯后地消費著現實,在符號的掩護下,并在否定真相的情況下以奇跡般的安全和寧靜生活著。
(摘編自張良叢《從解構到建構:后現代思想和理論的系譜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
素材點撥
在文物的保護與展示越來越多地借助數字技術的當代語境下,鮑德里亞對于技術媒介生產出的“仿真”與“超真實”世界的警惕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AI技術輔助的文物修復,VR、AR“虛擬”“增強”的文物展示,提供了再現歷史遺存、文化場景的便捷途徑,但也有可能模糊我們眼中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界限。虛擬現實技術可能將觀眾置于“超真實”的體驗中,令觀眾誤以為自己感受到了比現實更真的“真實”。但本質上這種體驗并非歷史的真實再現,而且很有可能在商業化的背景下帶上符號化和娛樂化的色彩。當觀眾沉浸在這種虛擬的“真實”之中時,他們可能并沒有真正觸摸到文化與歷史的本色,而只是消費了一些經過加工的“文化符號”,文化傳承的根本追求也有可能在聲光電的光鮮外表下被無聲消解。
寫作范例
屏上文物與技術之思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紫竹分校高三(8)班王米加指導老師:王柑琪
生活在現代,昌明的技術前所未有地拉近了我們與文化遺產的距離。AI修復技術修補了時間的磨蝕,為我們呈現出文物原初的光彩;線上展覽打破了空間的限制,讓我們即使足不出戶也可以近距離欣賞古跡之美。然而,當我們沉浸在技術帶來的“近”時,是否也會察覺到我們似乎離真實的文化越來越“遠”了呢?
開篇圍繞“距離”二字提出疑問:在技術發達的今天,我們與文物及其背后的文化意義之間的距離究竟是更近了還是更遠了?
誠然,數字化技術為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播提供了便利。一方面,AI修復技術有助于展現文物的原本面貌,讓我們感受到其中的審美價值。經過修復的文物,褪去了歲月的痕跡,煥發出奪目的光彩。同時,高清掃描技術與線上展覽技術,將文物的細節全方位地展現在觀眾眼前,讓觀眾能夠更加細致入微地欣賞。另一方面,對于壁畫這類脆弱且不易移動的文物,數字化技術在保護其免遭進一步破壞的同時,也能讓更多的人得以欣賞到這些歷史的遺跡,并從中感受到文化的脈動。
本文在謀篇布局上詳略得當,簡潔明了地指出技術在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播方面的意義,同時把更多具體且深入的分析放在了感受文物的真實之美的重要性上。
對于研究者而言,數字化技術是幫助他們更加精確高效地修復文物、傳承文化的重要輔助工具;而對于觀賞者來說,數字化技術延伸、拓寬了他們的視野,降低了接觸、欣賞文物的門檻。從這些角度來看,數字化技術無疑為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但科技的光輝下也會有陰影——用數字化手段修復到“完美”程度的文物,真的“完美”嗎?“月在梧桐缺處明”,文物上的瑕疵、磨損既顯示了時間的厚重,又賦予其歷史的韻味。海昏侯墓中編鈕鐘上鎏金的磨損程度,記錄了當時曲調的特點;斷臂的維納斯美在不圓滿,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文物流傳至今,即使保存得再好,也不可能毫無瑕疵,那些瑕疵是時光的印記。當我們過分追求利用數字化手段修復文物以使其達到完美無瑕的狀態時,是否也錯失了感受文物的歷史溫度、思考那些痕跡所蘊含的文化意義的機會呢?
從另一維度上來說,文物的價值有時需要依靠其所處的環境方能得到更好地彰顯,尤其是壁畫、石刻一類的遺跡,它們無言地矗立在那片土地之上,已歷經數千年,身后的山川、腳下的大地共同構筑了它們的價值。線上展覽雖說便利了人們欣賞這類文物古跡,但也讓我們與文物的唔面隔了一層冰冷的屏幕,讓文物失去了那種依托于腳下土地的歷史厚重感,也讓我們難以完整地體會到文物背后的文化底蘊。借助電腦、手機等工具的瀏覽,也可能會使欣賞文物的行為變得娛樂化、消遣化,削弱其自身的嚴肅性,也就使得人與文物之間深層次的情感流動難以實現,這種交互的火花,也許只有與文物面對面,親身去體驗方可擦亮。
文章段落與段落之間實現了有效銜接和層層推進。此處的分析充分明晰了親身觀覽文物的意義,正是因為我們凝視的文物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意義無法在一方屏幕之上得到充分展現,所以我們才要跨越山海,去現場欣賞文物,在直面文物的過程中感受內心的震撼,體悟文物與其周邊山川大地的悠悠往事。
不過,我相信數字化技術的介入與保留文物的歷史文化底蘊之間并不是二律背反的關系,只要我們認識到復現的“完美”與磨損的陳跡意味著文物不同側面的美,屏幕中的虛擬圖像無法真正代替文物本身,那么我們便有可能在技術與歷史文化底蘊之間找到一種微妙的平衡。在這種平衡中,數字化技術成為橋梁,幫助我們跨越時空的鴻溝,接近那些已逝的文明;而文物本身,依舊以其獨特的質感與歷史痕跡,訴說著人類曾經的故事。
結尾收束全文,以理性又不失詩意的筆調,點明了文章的主旨:我們應在借助技術實現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播的同時,更加重視真實的文物本身所展現的歷史意蘊與文化內涵。
(編輯: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