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中學高三(6)班 王語涵 指導老師:胡楊
當我們欣賞一件事物——閱讀一部文學作品,或觀看一部戲劇,抑或只是面對一片自然美景時,心中總有些感受想要宣之于口、書之于紙,評論正是在這種自然沖動的驅使下誕生。于自我而言,評論是內心感受與體會的集合,寄寓著個人對事物的獨特理解。而于閱讀評論的人而言,他人的評論同樣有其意義。我認為,評論能夠幫助我們借他人的體悟理解事物、鑒賞事物之美,成為迷津中的登岸之筏。
作者開宗明義,指出對評論的認識,并以形象化的比喻自然地引出下文。
何解?
評論如同導游,能夠引領我們走向澄明之境。《紅樓夢》是傳世的明珠,而脂硯齋則是它最好的擦珠人。《紅樓夢》第十六回寫賈元春晉封一事,不同于一般小說以各種富麗堂皇的字眼一味鋪陳,反借寶玉之眼,僅用五個“如何”,寥寥幾筆帶過。常人或不解,而脂硯齋卻頗識曹公心。原文寫道:“賈母等如何謝恩,如何回家,親朋如何來慶賀,寧榮兩處近日如何熱鬧,眾人如何得意,獨他一個皆視有如無,毫不曾介意。”脂評道:“大奇至妙之文,卻用寶玉一人,連用五‘如何’,隱過多少繁華勢利等文。試思若不如此,必至種種寫到,其死板拮據、瑣碎雜亂,何可勝哉?故只借寶玉一人如此一寫,省卻多少閑文,卻有無限煙波。”倘若作者向細處描寫,大肆鋪陳,必落俗套。而借寶玉之眼帶過,既顯賈家之富貴,又見出寶玉之不俗。脂評一出,不僅讓讀者對文本的理解更加透徹,也令讀者對曹公更增添幾分佩服。
將脂評與《紅樓夢》的關系比作擦珠人與明珠,并結合書中的具體段落和評論進行分析,既生動又細致地闡明了他者的評論對于讀者的意義:能夠引導我們深入理解文本的內涵。
評論為我們提供了鑒賞美的角度,《詩經》重章疊唱,常連用同字,沈德潛《說詩悴語》評出其妙在于“情至不覺音之繁詞之復也”;評論也為我們指明深入理解的方向,李商隱《南朝》詩云“地險悠悠天險長,金陵王氣應瑤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妝”,似以南朝半壁襯托徐妃容色,而張戒《歲寒堂詩話》則點出其旨“非夸徐妃,乃譏湘中”,這首詩實則是對偏安一隅的統治者的諷刺。這就是評論,是靈魂之間的共振,指引人們窺見文字中的真正旨意。
作者接著以沈德潛對《詩經》的解讀與張戒對李商隱詩的剖析對舉,前者聚焦形式美學,后者深挖作者用意,多角度展現出評論幫助我們理解詩歌、感受其中情感與思想的作用。
然而,評者,評量也,品論也,既然是個人的有感而發,出于自我的體驗與興趣,那便會不可避免地帶上主觀色彩。同時,正如解構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就文學而言,文本本身的意義是流動的、開放的,不同讀者在評論時會因個人的經驗、文化、身份的不同產生不同的“誤讀”。事實上,對于所有事物的評論皆是如此。事物的意義不是固定的、永恒的,而是由帶有主觀色彩的“誤讀”所賦予的。這有利有弊。
此處體現了作者的思辨性:在評論無可避免帶有主觀性色彩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并運用這種主觀性?
利,在于創造性的“誤讀”可以為我們帶來看待事物的新視角。在對哈姆萊特這一文學人物的評論中,傳統上一般將其復仇時的遷延歸因于他難以決斷的性格弱點,而別林斯基則認為哈姆萊特的“軟弱和”來自現實和他理想間的落差。也有學者將哈姆萊特的遷延解釋為他對復仇行為的道德質疑,從而將哈姆萊特的復仇失敗歸因于當時社會對哲學思考與道德自律的毀滅。多樣化的評論豐富了我們對《哈姆萊特》的認識,更使它成為意蘊不斷擴展的不朽名篇。而在文學領域之外,有學者認為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對英國政治制度的錯誤理解與評論,催生了三權分立的觀點,這也是創造性誤讀的產物。
弊,在于主觀色彩泛濫帶來的負面影響。不顧客觀實際,憑主觀臆斷輕率地發表廉價的觀點,不僅無益于展現自己完整的主觀體驗,而且會影響他人對于同一事物的看法。在各式各樣的網絡平臺上,我們常能看到一些情緒化的評論,例如因對電影中的某個情節不滿而否定整部電影,因在某個景點體驗不佳而批判景點所在的整個地域如此評論,自然會失去其應有的價值。
作者在論證主觀性的“利”時,引用了文學作品、政治哲學著作等;而論證主觀性的“弊”時,則跳出經典作品,把視野拉回到當下,以對電影、景點的主觀性評價為例,貼近現實。這樣,一方面擴大了評論的外延,另一方面也補充了鮮活的論據。
揆當下,在紛繪的信息時代,我們應如何對待評論,發表評論?在發表評論時,我們應當認識到,評論的主觀色彩是無法避免的,但這種主觀應該建立在客觀理性的基礎上,既要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情感體驗,又要避免過分情緒化,展現出個人對于事物的理性思考。在面對他人的評論時,我們也要警惕其中的主觀成分,不能一味盲從。
這里作者回答了我們應如何給出“真正的評論”的問題,即在保持客觀理性的基礎上表達真實的情感體驗。這里其實講到了“披文入情”和“由情入理”的問題,正如俞平伯指出:“作文藝批評,一在能體會,二在能超脫。必須身居局中,局中人知甘苦;又須身處局外,局外人有公論。”
主觀與客觀聯,真情與真理合奏,方成真正的評論。
(點評:丁笑笑)
(編輯: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