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女作家們大多出身名門,有著豐厚的學養與出眾的才華,凌叔華也不例外,她兼通文字與繪畫,其文字創作在中國新文學發展之初便呈現出鮮明個性,受到讀者和評論界的關注。蘇雪林評價她:“叔華女士文字淡雅幽麗,秀韻天成。似乎與‘力量’二字合拍不上,但她的文字仍然有力量,不過這力量是深蘊于內的,而且調子是平靜的。”凌叔華以細膩敏感的寫作風格見長,特別是她投向兒童和女性的目光,這些共同成就了她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本期我們通過短篇小說《弟弟》,一起進入凌叔華的小說世界。
模擬演練
(2024屆浙江省嘉興市高三下學期二模語文試題)
弟弟 凌叔華
下午,弟弟獨自蹲在飯廳的一張椅子邊,數著紙煙筒里裝的小人畫—— 《水滸傳》里的一百零八個像。 “來一張武松打虎,再來一張魯智深大鬧山亭。”他把一張張的小人紙擺開,口里喊著沒有的名字。
以小孩喜歡的《水滸傳》小人畫起筆,寫出弟弟的年齡特征和興趣愛好,也讓下文的話題自然地由“水滸人像”轉移到相片上。
“你對《水滸》很熟呵!”忽然門被推開,林先生進來,滿面帶笑道,“剩你一個人看家嗎?”
“都出去了,林先生。還短一個黑旋風李逵,一個一丈青扈三娘。”弟弟受了稱贊,聲音提高了些。他撿起小人畫,口里嘟著:“白叔叔答應給我送小人畫來沒來,大姊說讓小叔叔分一些給我也給忘啦!”林先生笑望著弟弟起的嘴,那尖尖的可愛的紅潤小嘴唇很像他的二姊。
被人稱贊后更加想要表現自己,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
按照常理,孩子是像父母的,林先生為什么會先想到二姨?這一細節暗示人物的潛意識:林先生心中有二姊。
“我有個朋友在南洋煙公司辦事,明天我找他替你要一張全套《水滸》的小人畫好嗎?”
“你得要全一百零八個像的!要來了我掛在床上。”弟弟高興得緊拉著林先生的手,那雙帶著可愛長睫毛的大眼發光地向著林先生。
“姊姊抽屜里還有你的相片。你那張照得不好,臉上很黑的。”弟弟忽然說。
“你看錯了,不是我的相片吧?”林先生很喜歡可又不信的樣子。
弟弟不經意間透露出二姊的秘密——私藏林先生的相片,說明二姊的心中是有林先生的。同時林先生表現出“很喜歡可又不信的樣子”,佐證了林先生對二姊的愛慕,表明這是兩個互相傾慕的年輕人。這也為后文林先生向二提親埋下伏筆。
“是你的,那天我看見姊姊從那本報上剪下來的。不信我找給你看。”他說著就去拉開姊姊書桌底下一個抽屜,翻出一大沓從報上剪下來的字紙堆在桌上,末了找出一塊有花的硬紙片,笑讓林先生瞧。
“這個臉照得太黑,不像你。我喜歡這塊紙,這些花多好看,都是姊姊畫的。貼上這一張相片,多難看呵!”
弟弟見林先生不作聲地笑著出神看相片,他知道他也喜歡那塊有花的硬紙片。
林先生欣喜于貼在紙上的自己的相片,這背后是二姊對他的情意;而在弟弟天真的兒童視角中,只認為林先生是和自己一樣喜歡“有花的硬紙片”。成人視角和兒童視角的錯位展現出小說設計的精巧。
“你看這堆紙都有你的林字,這是姊姊從報上剪下來的,不知她留著做什么。”他從林先生手里奪過那塊花紙和那一沓的字紙放在抽屜里,拉著他出了書房,“咱們出去吧,媽媽不讓我在這書房里玩的。”
林先生一只手輕輕地撫著弟弟的頭:“你姊姊天天晚上做什么?你一定聽她講不少笑話了吧?”
“從前吃過晚飯我就拉她說笑話,這些日子,她懶得講,晚上常坐在屋里看報,有時拿著報紙剪著玩。”他忽然又記起小人畫,小身子挨倒在林先生臂上,笑著叮囑,“明天你可別忘了去給我要小人兒的畫呵。”
“一定不忘記,若是要著,我立刻拿來送給你。”他樓抱著他。
弟弟和“好朋友”的約定一:明天給他帶來小人畫。
“你真是我的好朋友,林先生。
“你也是我的好朋友!”他笑著問,“你明天讓你姊姊給我一張那樣有花的硬紙片行不行?”
那張可不能給你,她看都不許人看的。
“你姊姊不許人看,你怎知道有我的相片呢?
“昨晚上我走進去叫她替我在紅模紙上畫圈兒,那個抽屜正開著,我看見了。平常她不許我翻抽屜的,今天我們偷著開她的抽屜,你可別告訴一個人呵,好朋友!啊,姊姊曉得要生氣的。”
“告訴她們我看見那照片不要緊吧?
“可別——昨晚上姊姊看見我看那抽屜,她立刻就關上,告訴我以后不許偷看人家的抽屜。”他說著有些怕起來,“你答應了不要告訴人說我開姊姊的抽屜呵?”
“不要緊的。 林先生好像很平常地答道。
弟弟和“好朋友”的約定二:不告訴別人自己偷偷開了二的抽晝。弟弟心中極為在意的兩個約定在林先生這一成人的視角中并不是要緊事,這是兩人認知上的第二次錯位。
“不,你起一個誓,你要說了你是什么呢?”他接著道。
“說了就不是好朋友。”林先生笑應著。
第二天弟弟散學后,連白叔叔帶他去公園都不要去,坐在飯廳里等林先生。爸爸媽媽都在那里,大家坐著談話。
“我們今天給林先生做媒人來。”聽大姊提到林先生,弟弟頓時提起精神來。
爸爸說:“我們沒有什么,只要你二妹妹同意。
弟弟聽著摸不著門兒,什么媒人啊,門當戶對的什么啊,這些話都不是他的言語里所有的字眼,哪里耐煩聽下去?于是就去看小人兒畫。可一本《小朋友》看完了,林先生還不來。他索性爬在靠窗戶的桌子上,守著院子看,呵氣在玻璃上,用手指頭畫著各樣東西玩。
二姊走進來后,他趕著大聲叫道:“姊姊你看我畫的汽車!”
二姊卻似乎沒有聽見,沒答應他,臉上漲紅,好像生氣的樣子,下了臺階,一直往自己屋里跑。
太陽下了,弟弟邊玩邊自語:“怎么林先生還不送我的畫兒來呢?他說了今天來的。”
“林先生哪里想起你的畫呀,他只想你姊姊的畫了!”大姊夫笑著說。
“姊姊的什么畫兒呢?”他不懂得說的什么。但是從大姊夫的笑樣子看來,有些奇怪。他們今天說的話也不大懂,常提起林先生同姊姊。有什么事呢?
弟弟忽然臉上熱起來,想道:“壞了,林先生一定把昨天我開開二姊姊抽屜的事情告訴他們了。他們來告訴媽媽吧?什么姊姊的畫?怪不得姊姊方才生我的氣。”他愈想愈怕!
晚飯時,姊姊只低頭吃了一碗飯,話也不說。他沒有猜錯,姊姊生氣了,若不是,怎么吃得這樣少,也不同他說話呢?他后悔極了:“別是大姊夫真的來告訴她們我昨天偷開她的抽屜了吧?
吃飯時,媽媽很起勁地同爸爸商量德義館好或忠信堂好,也不同弟弟說話。
這里的視角錯位不但發生在弟弟和媽媽、二姊之間,也發生在弟弟和讀者之間,讀者已然知道家人這一系列弟弟眼中的“反常”行為是林先生來向二姊提親后的“連鎖反應”—家長的忙碌與二姊的害羞,并非弟弟心中認為的“生氣了”。但是弟弟卻害怕又后悔,認為都是林先生泄密導致的。讓讀者覺得他可愛又好笑。
“媽媽也生我的氣了,今晚連菜都不給我夾,也不搭理我。”
他心想這都是林先生不好,“弄得姊姊媽媽都生我的氣。起了誓也不算的,不是好人,再來,我不理他” 福
第二天是星期天,他好容易盼了六天的早十點真光的學生電影,姊姊也沒帶他去看。每個星期都同他去的,這次一定很氣他,所以取消了。
“都是他害的,弄得媽媽姊姊都不見我好了。”他恨恨地又想起林先生,委屈得要哭出來。四點多鐘,有客來,弟弟連忙跑出去看,原來是林先生,他手里拿著一大把花,一個大紙包。
“他又來做什么呢!”弟弟厭恨林先生地自語道。忽然大張花花綠綠閃金子光的《水滸》小人兒畫現在腦子里,但是要時便不見了。
“好朋友,昨天你等我了嗎?”林先生笑著喊他。
“誰是你的……”弟弟很委屈地在嗓子里講著這幾個字,臉上飛紅,回身便想跑開,被大姊一把拖住。
“我給你帶了小人兒的畫來了。”林先生拉著他的小手,遞給他一個紙卷。他的臉漲得更紅一些,搖著頭一摔手就想跑“拿著吧,我倆是好朋友。” 林先生又遞紙卷給他。
“不要,你不是我的好朋友。 他的話帶著哭聲。紙卷已落在地上。他使勁摔脫了手,跑向小院子去。張媽正從小院出來,他見了一把抱著她,便鳴鳴哭起來。
雖然最后林先生守諾帶來了小人畫,但是他沒有守時,也泄露了二抽屜里的秘密,讓弟弟內心承受了自責和委屈。無論出于何種原因,在弟弟眼中“好朋友”已經違背了約定,即使他心中仍有對小人畫的渴望,但由于太過委屈,所以無法接受,只能抱住張媽,通過大哭來傾訴。兒童天真純凈的心靈在小說中展露無遺,讓人又心疼又忍俊不禁。
“好乖乖,別哭,上房看新姊夫去,還有好東西吃呢。 張媽很憐惜地輕輕摸著他的頭發。
(有刪改)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林先生的一句“你對《水滸》很熟呵”,讓弟弟感覺受到了林先生的稱贊,于是想要表現自己,所以故意提高了說話的聲音。
B.林先生沒有保守秘密,違背了誓約,將看到二姊所存相片的事告訴了別人,所以大姊夫笑著對弟弟說林先生只想你姊姊的畫了。
C.二姊回來后沒有和弟弟說話,第二天也沒有帶弟弟去看電影,是因為想著自己的人生大事無暇顧及弟弟,更因為對弟弟的氣惱。
D.小說結尾處張媽說帶弟弟去房間里看新姊夫,說明家里人都知道林先生已經成了弟弟的二姊夫,只有弟弟還不知道事情的原委。
2.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第一段用平實質樸、明白如話的語言,描寫弟弟獨自玩小人畫的場景,將一個單純可愛、自娛自樂的小孩兒形象地刻畫了出來。
B.吃飯時媽媽爸爸商量德義館好或忠信堂好,沒理弟弟,與弟弟認為是媽媽生氣而不同自己說話形成認知上的錯位,增強了小說的張力。
C.小說采用第三人稱,以弟弟的視角展開,記述了弟弟的經歷,沒有成人的眼光和思想在里面,使得小說呈現出一種獨特的審美情趣。
D.小說描寫人物對話時大多采用短句,敘述情節時多使用長句,長短參差使全文節奏明快、活潑,語言朗朗上口,呈現出一種童趣美。
3.為什么弟弟見了張媽, “一把抱著她,便鳴鳴哭起來”?(4分)
4.結合文本簡要分析加點的“有花的硬紙片”的作用。(6分)
答案解析
1.C(“更因為對弟弟的氣惱”錯,依據“沒答應他,臉上漲紅,好像生氣的樣子,下了臺階,一直往自己屋里跑”“每個星期都同他去的,這次一定很氣他,所以取消了”中的“好像”“一定”等詞,可知這些內容都只是弟弟自己的猜測,二姊這些舉動中并不一定帶有“對弟弟的氣惱”)
2.D(“敘述情節時多使用長句”錯,敘述情節時也是多使用短句)
3. ① 對林先生不遵守約定的失望; ② 對告訴林先生二姊秘密的后悔; ③ 對媽媽和二姊不理睬自己感到委屈; ④ 想要林先生送的小人畫但又不能接受的矛盾與難受。(4分。每點1分)
4.內容上:補充內容,交代二姊對林先生的感情;暗示情節,使后文林先生成為弟弟的新姊夫的情節更加合理。
結構上:交織雙線,弟弟和林先生的故事、林先生與二姊的故事,兩條線索通過“有花的硬紙片”這一物象交織在一起。(6分。每點3分)
考點分析
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節選了四部外國小說,并在《大衛·科波菲爾(節選)》文后的學習提示中指出:“體會小說的敘述角度帶來的獨特藝術效果,特別是其中的情感意味。”這部小說通過少年大衛的孩童視角觀察周圍的人物和環境,與成年后大衛的成人回顧性視角形成對比,凸顯出“成長”主題。而“女性視角”則在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的《百合花》和《哦,香雪》中出現過。凌叔華的小說創作,兼具兒童和女性兩種視角,因為其小說視角的獨特性,2018年高考江蘇卷文學類文本閱讀就選用了其《小哥兒倆》作為命題語料。由此看來,特殊視角產生的獨特藝術效果是高考小說閱讀考查的重點內容之一,這類文本值得大家注意。
小說講壇
作為一個處于新舊文化、中西文化、貴族與平民文化碰撞的時代的作家,凌叔華在文學創作中勇于突破傳統的藩籬,在視角、敘事手法與語言等方面大膽創新,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創作風格。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深入探尋凌叔華小說創作的獨特魅力,領略她為我們構建的充滿人文關懷、思想性和審美價值的文學天地。
一、獨特視角下的幽微描繪
凌叔華擅長借助兒童和女性視角,為讀者打開觀察世界的全新窗口。其“兒童本位”的創作觀對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做出的貢獻已成為學界共識,她強調兒童的獨立性和純真性,常以兒童視角觀察成人世界,這一視角往往給其作品帶來豐富而深沉的內涵。例如,在小說《搬家》中,孩子們在收拾好的行李中間游戲的快樂,枝兒臨別時送大花雞給四婆的真誠,體現出凌叔華對“童真稚趣”的禮贊。而阿乙姐和四婆在面對兒童的簡單、純粹時,卻以成人世界的復雜、世俗來回應,二者的對比又體現出作家對失落了童心的成人社會的批判。

同時,作為一個敏銳的女性作家,凌叔華關注女性的自我意識、主體意識以及女性在當時的社會得不到話語權的困境,她站在女性的立場上,細致地描繪了女性的生活空間和幽微的精神世界。比如,在小說《酒后》中,妻子在書房與丈夫及朋友的互動,呈現出女性在特定情境下對自我情感的探索與掙扎。“書房”這一相對開放的空間,使女性的思想得以突破傳統束縛,展現出不同于“閨房”中女性的精神狀態。凌叔華筆下這種從“閨房”到“書房”的空間轉換,深刻體現了女性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小說《花之寺》中幽泉的太太燕倩平日里恪守禮法,溫婉靜穆,為家庭操持著一切,以傳統的賢妻形象示人。但在內心深處,她又有著“不甘寂寞”的“天性”。她瞞著丈夫精心策劃了一場與他的“偶遇”,希望在平淡的婚姻生活中尋得一絲浪漫與新奇。這類作品表明凌叔華能夠理解新舊交替時代女性的困境,同時并不違言女性自身的弱點,其作品在對女性價值的肯定、對女性生命的思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二、象征隱喻中的諷刺鋒芒
凌叔華在小說創作中巧妙運用象征與隱喻的手法,表現出含蓄而深刻的諷刺意味,不僅有力地批判了社會現實,揭露了人性弱點,還對女性自身存在的問題與處境進行了冷靜的剖析。
在《繡枕》中,大小姐花費數月時間精心繡制繡枕,送到白總長家,繡枕中傾注了她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吸引如意郎君,改變自身命運。然而,繡枕先是被白家客人弄臟,后又被人隨意踐踏,淪為腳墊。這一過程隱喻舊時代女性的價值被漠視的現實,她們精心經營的人生如同這繡枕一般,輕易被社會的陳規舊習所破壞。那些對繡枕毫不在意的人,象征著封建制度下無視女性困境的麻木、冷漠的社會群體。同時,大小姐將全部心思傾注在繡枕上,用它來取悅未來可能成為自己丈夫的人,把婚姻當作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凌叔華通過這一情節,既批判了社會對女性的壓迫,也諷刺了女性在這種環境下的自我束縛與短視。
三、“以畫入文”的留白藝術
凌叔華“文畫雙絕”,她的才華不僅展現于文學中,也表現在繪畫上。同時,她試圖在文學創作中滲透東方繪畫特有的審美價值,“以畫入文”,營造出溫婉淡雅的藝術風格。這一點突出體現在她對中國畫的精髓——“留白”的運用上。
如在小說《小英》里,三姑姑婚禮籌備中的關鍵步驟、婚后在婆家的具體遭遇只是通過幾句話簡單勾勒,情節上的適當空缺恰似繪畫中的留白,打破了常規的敘事節奏,給讀者留下懸念與想象空間,讓讀者主動參與情節的構建。而對作為“新娘子”的三姑姑內心的情感,作者也并未直白而細致地描繪,讀者只能通過三姑姑的日常行為、與家人的互動等細節去揣摩,這種筆法讓人物心理顯得更含蓄深沉,恰似留白讓畫作達到更悠遠的境界。小說最后以小英“三姑姑不做新娘子行嗎?”的問題收束,戛然而止,但讀者可以由這一問題生發出不同角度的思考,對女性的婚姻、命運等問題有所感發。
適用話題1:童真純粹,成長困惑
作文題目涉及“孩子的眼光”“換個角度看世界”等主題,可引入凌叔華的“兒童本位”小說,探討“純真”“簡單”“質樸”的力量。正如畢加索所說:“我花了四年時間畫得像拉斐爾一樣,但花了一生的時間,才能像孩子一樣作畫。”在具體運用的過程中,可以將兒童世界的純真與成人世界的復雜形成鮮明對比,強調在紛繁世事中,應守護如孩童般的純真初心,讓人性的善良之光永不熄滅。
在有關“成長”主題中,凌叔華筆下面對“生長陣痛”的人物也可以被援引,用來闡述成長并非一帆風順。盡管時代不同,人們在成長過程中的苦惱是相似的,如不得不面對成人世界的功利世俗、長輩的期待帶來的壓力等,成長需要人們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調整自我認知,在困惑中尋找方向,在掙扎與掙脫中實現自我蛻變。
適用話題2:女性力量
娜拉已經出走一百多年了,她的境況如何?在當下,如何正確認識“她力量”?在寫作相關話題時,凌叔華及其文學作品就是很好的素材。她本身就是女性力量的代表,出身傳統書香世家,卻沒有被傳統思想束縛,追求自由獨立,思想前衛,并且憑借自身的才華展現女性風采,贏得了社會的尊重。在文學創作上,凌叔華以其獨特的敘事技巧與細膩的情感洞察,塑造了豐富多彩的女性形象,深刻反映出特定時代背景下女性的覺醒與抗爭,為人們理解女性的社會處境和精神世界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適用話題3:留白藝術的魅力
留白是中國畫的獨特藝術手法,擅長繪畫的凌叔華創造性地將其運用到小說創作中,使其小說形成了如中國畫般悠遠的境界,并且讓文本更加含蓄深沉,引發人們對小說更深層次問題的思考。遇到有關“留白藝術”的話題,可以援引凌叔華的小說作為素材,探討“以畫入文”的留白藝術的魅力。
(編輯:汪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