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14-0001-04
1997年,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積極心理學。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內涵不斷豐富。積極心理學助力創新的內在機理在于:積極心理學研究利于激發人內心的力量,使人處于最佳狀態,讓人的反應更準確、認知更全面、思維更活躍,更有利于進行創新活動。在培養學生創造力過程中,教師從非認知角度入手,“解構”積極心理學,構建積極心理學與創造力的內在邏輯聯系,以課堂活動為載體,探尋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實踐路徑。
一、基于非認知的積極心理學視角主要構成部分
(一)自我規制
1.自我反思,形成自我認知
自我反思主要是解決內驅力問題,通過對自我意識的修正、情緒的調節以及行為背后心理活動的思考等,實現對自我的全面認知。
2.榮譽感召,助力思想形成
榮譽感召主要指外部約束力,包括基于價值認同的榮譽感召、基于道德認同的責任擔當等,是激發積極心理的外部環境意識。
3.堅持不懈,推進自我執行
堅持不懈是持續性獲得積極心理的重要因素,也是不斷進行探索而增強自我效能感的精神動力,需要具備較強的激情與專注、自律與自控、毅力與堅持等優良品質。
(二)人際關系
1.有效溝通,處理與他人的關系
溝通是表達自我、理解他人,并達成共識和心理認同的重要方式,有利于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促進合作性項目的推進,激發內心的集體榮譽感
2.融入團隊,明確個人自身定位
定位是合作的前提,利于發揮個人的長處,在集體中貢獻個人的力量,獲得他人的認同感和自我效能感。
3.社交技巧,融團隊顯自我價值
在團隊中個人價值得以發揮的前提是良好協作關系的建立,這凸顯出社交技巧的必要性。為此,需要學會尊重、平衡這些良性的人際交往技巧。
(三)執行能力
1.外化想法,堅持去做
執行力是積極心理的外化表現,而執行后的最佳結果能促進積極心理的構建。為此,需真正將心意轉化為行動。
2.打破定式,求新去做
在行動中,需要打破固有的思維方式,基于現實、個人、條件,不斷克服各種困難、障礙,并在此過程中,創造新的問題解決方法。
3.取經他人,完善去做
在遇到困難,且個人無力解決時,則需要借助
他人,如從集體中獲得支持,不斷完善思路,有效完成事情。在獲得幫助中,感受人性的溫暖,促進積極心理形成。
二、心理學視角下的創新能力本質及構成的內容
(一)創新的本質特性
創新的本質特性有三:一是新穎性,區別于傳統的,且所呈現效果相同,或更好的方式;二是價值性,既包括物質價值,又包括精神價值,抑或兼而有之;三是真實性,反映人真實的思維和想法。
(二)創新的基本構成
1.創新品質
創新品質是創新的內在精神動力,是指有別于傳統的、程式化的個性化特質,既要對事物產生好奇,又能基于事物的原有部分進行大膽地想象與改造,讓實踐更具有價值性和新穎性。
2.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創新的核心,決定最終方案的制訂和落實,主要有:批判思維,從矛盾視角思考;連貫思維,從聯系視角思考;靈活思維,從發展視角思考。
3.創新技能
創新技能是創新呈現的方式,既可通過圖文,又可借助材料的加工,形成具體的事物,折射出創新的思維和真實思想。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培養學生創造力的路徑
(一)借助自我規制,“釋放\"學生的創新品質
創新品質本質是對自我的突破,基于對個人的正確認知,對個人行為目標的明確認知,并在上述兩個認知基礎上,對現實實踐的堅持。在塑造學生的創新品質中,教師通過啟發學生“自我反思”,讓學生客觀認識自我,培養自信心,敢于創新;通過引導學生“榮譽感召”,明確具體實踐創新的意義,踐行創新;通過鼓勵學生“堅持不懈”,實現激情與專注、自律與自控、毅力與堅持,真正在“一步一個腳印”中,實現創新。
思維創新除了依靠個人,更離不開集體的力量。通過集體的討論和協商,有利于打破個人的思維定式,集結集體的智慧,構建思維創新的“最大公約數”。教師可接力人際關系,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運用社交技巧,融入團隊,找準自身定位,從聯系視角認識個人價值與集體目標的關系,在集體榮譽感的感召下,激發個人潛能;
引導學生與團隊成員有效溝通,不斷打破個人的思維局限,通過一個學生的觀點點燃另一個學生的靈感,并讓整體學生的思維具有辯證性、發展性、聯系性,實現學生創新思維的“激活”。
(三)落實執行力,“鑄就\"學生的創新技能
創新技能是呈現創新的結果,而執行力是創新的整個實踐過程。在塑造學生的創新技能上,教師可從以下三點入手:首先,鼓勵學生,讓學生將心意轉化為行動;其次,啟發學生,讓學生突破思維定式,借助多維視角,從新的觀念、思維方式入手,解決問題;最后,引導學生,樹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念,既要向他人請教,也可查閱資料,實現創新。
四、積極心理學驅動學生創造力的活動必備遵循
(一)內容的趣味性與連貫性
趣味性的內容,可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融入教學活動中,實現教學的順利導入;連貫性內容,有利于學生對活動產生持續性興趣,提高學生的專注力,激發學生探究的動力,使學生在活動中,積極思考和表達,獲得良好的參與體驗感,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造條件。
(二)規則的公平性與包容性
公平的規則,能讓學生認識到活動參與的平等性,消除學生“被區別對待”的心理,提高學生參與的能動性。包容性的規則,能使學生獲得心理安全感,不會因為犯錯而產生心理負擔,助力學生將心意轉化為行動。以上為學生的創新提供了規則條件。
(三)實施的開放性與支持性
開放性的實施能使每一位學生參與其中,且均可“有所思”“有所行”“有所創”“有所獲”,從而擴大整個活動的影響面。支持性的實施,集中于為學生的探索提供精準的“腳手架”,立足學生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在“茅塞頓開”中,感受思考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以上為學生的創新提供了實施條件。
(二)接力人際關系,“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 五、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案例
(一)引項,與生互動:激發興趣,在求新中,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
在引項階段,教師引人“觀察圖中圖”的游戲活動,充分運用學生想象力豐富的優勢,引導學生觀察與分析圖中之圖,表達個人的發現,并結合學生的發現角度與個數,給予相應的獎勵,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獲得自我效能感。與此同時,教師以小組的形式,開展此活動,喚醒學生內心的集體意識和榮譽感,“隱形化”地落實榮譽感召,更讓學生在與教師互動中,集中注意力,不斷有新的發現,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持久性,更讓學生認識到個人在集體中的價值。在具體“觀察圖中圖”時,教師從以下角度落實:
1.構建小組,講授規則,實施榮譽感召
在游戲活動開展前,教師首先劃分小組,在尊重學生意愿的同時,保證小組內部有性格各異的學生,為創新性想法的產生埋下“伏筆”。其次,講解此次游戲活動的規則。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圖1,讓學生尋找圖中的“人臉”,而正確找到人臉的學生可為小組爭取1分,而小組總積分以平均分配的方式給組中每個人。學生可用所獲的平均積分換取獎品,如文具、書籍、小玩具等。通過規則的講授,讓學生以小組榮譽為驅動力,投入游戲中。

2.開展游戲,師生互動,強化自我效能
在講授規則后,教師開展游戲,通過正向鼓勵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并以獎勵小紅花的方式,調動更多學生融人其中,使學生享受不同視角觀察與想象的思維快樂的同時,為集體做貢獻。以下以文字形式,介紹一段師生互動。
學生1:我看到樹的最下邊有兩張臉,左側是老爺爺,右側是老奶奶!
教師:你觀察真仔細,給你們小組加5分,繼續努力哦!
學生2:樹的最上邊有兩張臉,左邊的戴著帽子,右邊的略微禿頂。
教師:你的視角真獨特!也給你們小組加5分!除了觀察樹的上邊與下邊,還能觀察其他部分哦!
3.增加獎勵,持續觀察,做到堅持不懈
在一陣沉默后,教師再次提高獎勵額度:請嘗試閉上眼晴,打破固有思維,以第一次看這張圖的意識,再次觀察圖片,你是否有新發現?每次發現一張臉,獎勵小組10分。在獎勵和提示下,學生開始發現新的人臉,并獲得“雙倍”獎勵。
學生3:樹的中間也有兩張臉。我看到兩張分
別朝下的臉。
教師:你真是個細心的孩子,給你們小組加10分!
此外,教師驚奇發現:每次學生回答正確,學生所在的小組會“拍拍”為組爭光的學生的肩膀,使得該位學生獲得集體認同,也讓更多學生持續投入觀察中。在游戲結束時,教師發現:部分學生因為沒有為集體做出貢獻,而略微愧疚。這為探項的開展埋下伏筆。
綜上所述,在\"觀察圖中圖”中,主要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與分析能力,讓學生建立頭腦中的“人臉”與圖中人臉的連接,感受觀察角度不同,而呈現不同視角的快樂,培養學生的求新求異思維。
(二)探項,組內交流:觀點采摘,在協作中,認識他山之石重要性
在探項階段,教師引入“遷移圖中圖”的活動(圖2),讓學生結合圖片的特征,遷移現實生活中具有類似特征的動植物,或是物品,使學生的思維半徑由“圖”擴大到“生活”,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此部分活動的開展中,教師注重從以下角度入手。

1.樹立交流原則,提供前置條件
社交技巧是合作交流得以開展、學生思維相互“點燃”的重要前提條件。為此,教師需要提前說明交流規則:一是,學會尊重。在別人發言時,聆聽者不要打斷,并將意見或想法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此外,允許學生發言中的錯誤,并以為本組貢獻為落腳點,積極引導犯錯學生糾正。二是,平等意識。在整個交流中,學生之間是平等的,不因學習成績、班級職位而區別對待。
2.開展游戲探索,激活創新思維
在明確交流規則后,教師開展游戲探索,讓學生結合圖2中的形狀,聯想生活中對應的物品或動植物,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也讓學生在交流中借鑒彼此建議,從矛盾、聯系、發展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連貫思維和靈活思維。
在此,介紹一組學生的探討成果及過程:學生1看到圖后,聯想在山上打鳴的大公雞的“雞冠”。學生2結合學生1的“山上”,聯想到山的外部輪廓。此后,學生3糾正學生2,山上輪廓不具體,而應是山上樹葉的一部分。學生4結合“樹葉”繼而聯想到水果——火龍果的葉子。
3.表達活動感受,重視他山之石
在此活動結束后,教師鼓勵學生分享感受。一位學生分享如下:我意識到個人思維的局限性,我們需要借助集體的力量,通過交流,激發彼此靈感。
(三)研項,實踐操作:克服突破,在執行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學生具備基本的創新品質和創新思維后,教師開啟研項,從具體實踐的角度入手,引入“解構圖中圖”的活動,讓學生在“看一看”“做一做”“說一說”中,將心意轉化為行動,在行動中一次次優化和完善個人的創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看一看”,感受創意,點燃創作激情
在此環節,教師引入七巧板拼成的創意圖形,點燃學生的創作熱情,并讓學生思考,如何利用手中的七巧板拼出有創意的動物、植物或生活場景等,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如圖3所示為用七巧板拼成的“小雞”。

2.“做一做”,避免同質,實現物質創作
在學生“摩拳擦掌”后,教師鼓勵學生做一做,擺一擺。因為部分學生受到曾經學習七巧板的思維局限,導致無法擺出具有創新性的圖形。如在展示環節,部分學生的雷同率非常高(如集中出現房子、小船等),這也使得整體的創意效果不佳。對此,教師給予提示:請擺脫曾經的思維,從新的角度人手,多維度聯想,盡量選擇兩個及以上內容(這在無形中提高了思維難度),并在此基礎上,嘗試用兩組七巧板創作,并將七巧板放入“輪廓”中,還要隨時記錄頭腦中閃現的靈感。如圖4所示,為學生創作的“武松打虎”。

3.“說一說”,故事新編,完成精神創作
在完成創作后,教師鼓勵學生:請給予自己的創作以“靈魂”,讓學生結合個人的創作編寫故事,突出主題,激發學生的精神創作。以下介紹圖4的內容。
武松打算打虎,但是被一位森林管理員攔住。此后,森林管理員迅速將武松帶到安全處,并及時通知森林中的動物管理人員,將老虎放生到保護區。這件事告訴我們:人與自然需要和諧相處,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
六、結論
總而言之,在積極心理視角下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過程中,教師需要深度把握積極心理與創造力的內在邏輯,并尋找兩者的“連接橋”,以“橋”為媒,構建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教學活動方式,使學生真正享受創新的快樂,獲得良好的心理體驗,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增強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夢玲,鄧常峰.激發創造力,提升積極心理品質——“我的創造力”課例研究報告[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5):45-48.
[2]陳怡欣.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35):110-111.
[3]許衛青.積極情緒與團隊創造力:心理安全感與人際公平的影響機制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8.
[4]王忠軍,黃蜜,劉麗丹.本科生參與科研對創造力和可就業能力的影響——基于心理學專業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20(4):53-60,106.
[5]王瑞.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大學生創新人格培養研究[D].蘭州:蘭州交通大學,2017.
[6]曹雪芳.積極心理干預對中學生創造力的影響[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