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14-0034-04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進步,深度學習作為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逐漸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深度學習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還能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索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一、初中語文教學現狀
(一)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
傳統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主要體現在過分強調知識的單向灌輸和應試技巧的反復訓練上。在此模式下,教學圍繞教師展開,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得到充分尊重。該模式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未能針對學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提供個性化的教學。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難以被激發,深度學習的習慣和能力也難以形成,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教學內容整合的難題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面臨的一個難題是教學內容的整合問題。語文學科涉及的知識點廣泛,包括語言文字、文學作品、文化知識等多個方面,這些內容繁多且分散。在實際教學中,如何將這些內容進行有效的組織和整合,形成一個邏輯清晰、條理分明的教學體系,是教師需要面對的挑戰。如果教學內容缺乏整合,學生學到的知識可能是零散的、不系統的,這將影響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全面理解和整體把握,可能阻礙學生語文學習的深入開展。
(三)教學活動設計的創新與適應性
在教學活動設計中,設計往往缺乏足夠的創新和適應性。具體表現為教學活動形式較為單一,未能充分考慮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這種現狀導致的一個直接后果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評價體系的完善與多元化
在評價體系方面,傳統做法存在過于偏重考試成績的問題。這種評價體系主要關注學生的分數,卻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多方面能力的評估。未能充分衡量學生在創新思維、實踐技能、團隊合作等方面的表現。當學生發現自己的努力僅僅通過考試成績來衡量時,可能會感到沮喪,甚至失去學習動力,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二、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探索
(一)教學內容的深度整合
教學內容深度整合是指通過主題式與情境化教學結合,系統組織知識點,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深入理解和應用語文知識。
1.主題式與情境化教學的結合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主題式與情境化教學的結合是深度整合教學內容的有效方式。通過選取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主題,將相關知識點進行有機整合,能夠幫助學生系統地理解和掌握語文內容,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新聞世界”為例,此主題圍繞新聞的定義、特點、價值和新聞采訪與寫作的技巧展開,如《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首屆諾貝爾獎頒發》和《“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等,這些課文共同構成了新聞世界的多彩畫卷。
在這個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通過精心挑選的課文,將新聞的不同方面和寫作技巧進行整合,形成一個連貫的教學序列。學生通過閱讀這些課文,能夠深入了解新聞的基本要素、寫作技巧和新聞背后的社會價值和時代意義。
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實踐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人了情境化教學法。在教授《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時,教師播放相關的歷史紀錄片,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那個時代的壯闊與新聞的震撼力。在學習《“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現場模擬,通過扮演記者和運動員的角色,加深對新聞采訪與寫作技巧的理解和感受。教師還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探討不同新聞體裁之間的共性和差異以及新聞如何反映社會現實和影響公眾觀念。
通過這樣的深度整合和情境化教學,學生不僅能夠掌握語文知識,還能夠培養對新聞世界的敏感度和批判性思維,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
2.跨學科資源的引入與融合
跨學科融合是教育創新的重要方向,能夠助力學生學習,拓寬視野,深化理解,并增強實踐與問題解決能力。在多元學科的交匯中,學生能夠培養全局思維,提升批判性與創新能力,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新聞世界”為例,跨學科資源的引入與融合是提升教學質量、拓寬學生視野的有效途徑。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語文可以與政治、歷史等學科融合。
在準備階段,教師需要深入挖掘“新聞世界”
單元中的新聞事件和背景,如重大新聞報道、新聞采訪實例等。搜集相關的政治、歷史資料,包括新聞事件發生的政治背景、歷史沿革以及社會影響等。這些資料為跨學科融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研讀語文課文,了解新聞的基本要素和寫作技巧。適時引入政治、歷史資料,如通過多媒體展示、講述新聞背后的故事等方式,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新聞事件發生的政治、歷史背景,以及新聞如何反映社會現實和影響公眾觀念。為了促進學生的跨學科學習,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跨學科討論。引導學生結合語文、政治和歷史知識,分析新聞事件的原因、影響和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和公正性。這樣的討論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跨學科素養。在總結階段,教師引導學生撰寫跨學科小論文或制作跨學科項目。例如,以“新聞報道與社會變遷”為主題,結合語文、政治和歷史知識,闡述新聞報道如何反映社會變遷、影響公眾觀念和新聞報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鞏固了學生的知識,還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
通過跨學科資源的引入與融合,在“新聞世界\"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學生能夠更全面地了解新聞的本質和價值,培養對新聞事件的敏感度和批判性思維。跨學科學習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知識視野和思維空間,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
3.技術手段的輔助與增強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現代教學手段,能夠顯著增強教學內容的呈現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以“新聞世界”大單元為例,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精美的課件,將新聞與傳記中的關鍵信息以圖片、視頻等形式直觀呈現。例如,在講授《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一課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歷史圖片和戰爭視頻片段,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新聞事件的歷史背景與現場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講解,突破教學難點。例如,在講授《美麗的顏色》一課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居里夫人實驗室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傳記中描述的科研環境與過程,深入理解居里夫人的科學精神。多媒體技術還可用于創設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例如,在講授《首屆諾貝爾獎頒發》一課時,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諾貝爾獎頒發儀式的視頻,營造莊重、肅穆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諾貝爾獎的榮譽與分量。
在總結階段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復習課件,整合單元知識點,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內容。通過多媒體展示,學生能夠更加系統地回顧新聞與傳記單元的核心要點,提高復習效率。
(二)教學活動的創新設計
在初中語文教學領域,游戲化教學法的引人為傳統教學模式帶來了革新。特別是在“古詩文誦讀”大單元的教學中,“詩詞接龍”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設計,有效融合了教育與娛樂,目的是深化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與記憶,并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與快速反應的能力。
游戲準備階段,教師從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古詩文誦讀”單元中,精選《黃鶴樓》中的經典詩句及關鍵詞,如“黃鶴樓”“昔人”,制作成涵蓋不同難度的小卡片,保證游戲的挑戰性和趣味性。游戲過程中,學生被分為若干小組,圍坐成圈。游戲由教師或指定學生啟動,通過抽取卡片并朗讀卡片上的詩句或關鍵詞作為接龍起點。小組成員需依次接龍,背誦出與上一位背誦內容相關聯或韻腳相同的古詩文。若無法接龍或背誦錯誤,該小組需暫停一輪。游戲過程中,教師適時提供提示與引導,保證游戲順暢進行,同時激勵學生積極思考、快速反應,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與競爭意識。通過“詩詞接龍”游戲,學生不僅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復習和鞏固古詩文知識,還能提高記憶力和反應速度。該游戲促進了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增強了團隊協作能力。這種創新的教學活動設計,將古詩文學習變得生動有趣,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增添了新的樂趣,也為初中語文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學習資源與環境的優化
1.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
在優化學習資源時,參考書作為輔助材料為學生提供教材之外的多元視角和深入分析,有助于學生拓寬知識范圍并深化理解。選擇參考書時,需保證書籍由領域內專家或知名學者編著,內容準確無誤,能為學生提供正確的知識引導。參考書需要包含不同的觀點、理論和解釋方法,使學生能從多角度審視問題,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
教師還需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興趣點,選擇合適的參考書,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樂趣。
在實際學習中,參考書可用于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或深人研究特定主題。通過閱讀參考書,學生能夠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補充和拓展,解決學習中的疑問,甚至發現新的問題和思考方向。參考書中的案例分析、實踐指導和思考題等,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應用的機會,有助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豐富多樣的參考書資源不僅對學生學習具有重要價值,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激發學生探索欲望的重要工具。學校和教師需要積極搜集、整理和推薦高質量的參考書自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學習能力,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有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
2.創造積極開放的學習環境
在構建優良的學習環境時,以第一單元“新聞世界”為例,學校需要提供一個專門的新聞學習區域,該區域要配備必要的設施,如電腦、打印機、投影儀等,以便學生進行新聞編輯、制作和展示。區域內要放置大量新聞學相關書籍、雜志和報紙,涵蓋新聞理論、新聞寫作、新聞攝影等多個方面,供學生查閱和學習。教師要設定與“新聞世界”相關的開放主題,如“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與主觀性”“新聞倫理與職業道德”等,鼓勵學生圍繞這些主題進行自主探索。學生通過閱讀新聞作品、觀看新聞節目、分析新聞案例等方式,深入了解新聞世界的運作規則和特點。
學校邀請新聞行業的專家或資深記者來校舉辦講座,與學生分享新聞工作的經驗和心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聞學知識。學校要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參與新聞實踐活動,如采訪、報道、編輯等,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學校需要定期組織新聞作品展示會或新聞寫作比賽,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通過交流促進思想的碰撞和知識的共享。鼓勵學生進行跨學科合作,如與歷史、政治、文學等學科的學生一起探討新聞事件的多維度影響,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跨學科思維能力。
(四)評價體系的多元化構建
1.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強調對學生學習結果與過程的雙重關注,目的是通過及時反饋,精準識別學生的學習狀態與存在的問題,提供個性化的指導與支持。
以“情感哲思”單元教學為例,教師在單元啟動前,會布置預習任務,要求學生閱讀單元導語,對單元主題及選文特點進行初步探索。通過檢查預習筆記、提問或組織小組討論,教師能夠掌握學生對單元主題的認知程度及對選文的初步理解。教師會給出針對性反饋,指出預習中的不足,并提供改進策略。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設計文本細讀、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深化學生對選文的理解與情感體驗。通過觀察學生在活動中的參與度、討論質量與角色扮演表現,教師評估學生對選文內容的掌握及情感把握程度。針對學生的表現,教師會及時給予反饋,引導學生針對理解或表達上的不足進行深人思考或改進。教師還要布置與選文相關的作業與練習,如讀后感、散文創作、觀點論述等,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通過批改作業,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對選文內容的掌握、情感表達能力及思維深度。根據作業情況,教師會提供具體反饋,指出學生在寫作或思考上的優點與不足,并提出改進建議。單元教學結束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總結與反思,如撰寫學習心得、參與小組討論等。通過收集學生的總結材料,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學習回顧與自我評估,給出總結性反饋,肯定學生的進步,指出學習方法或態度上的不足,并提供改進建議。
2.自我評價
教師需要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以此促進學生對自身學習行為和成效的反思,培養學生自我認知與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回憶性散文與傳記”單元中《背影》一文的學習為例,教師在課后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估。一名學生在自我評價中指出:“在本次課文學習過程中,我初步通讀了全文,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和結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深人挖掘文章的情感表達和細節描寫時,我感覺自己做得還不夠充分。在分析父親購買橘子時的動作細節時,我未能充分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情厚誼。在小組討論環節,我雖然貢獻了一些觀點,但整體上參與不夠積極,導致對課文的多角度理解有所欠缺?!?/p>
針對這些問題,學生進行了深入的自我審視,認識到預習和復習的不足影響了對課文深層含義的把握,同時小組討論中的互動性也有待提高。為了改進學習方法和提升效果,學生提出了具體的策略:“為了優化學習方法并提升學習效果,我計劃在未來的學習中加強預習和復習環節,保證對課文內容和情感的深入理解。同時我也將更積極地參與小組討論,提高自己的溝通表達能力,增強團隊合作精神?!?/p>
通過這樣的自我評價過程,這名學生不僅對自己的學習行為和成效有了更明確的認識,還確定了未來的改進方向和目標。這種方法有助于學生培養自我認知能力,同時鍛煉批判性思維,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評估自己的學習狀態,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改進。
三、結論
創新教學模式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教育者不斷反思與調整。未來,隨著教育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教學理念的不斷革新,深度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將更加廣泛而深入。教育者需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適應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如何更好地評估深度學習成效,構建更加科學、全面的評價體系,將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通過持續的探索與實踐,在深度學習的深入應用與不斷發展下,初中語文教學將會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
參考文獻:
[1]高翔宇.指向深度學習的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項目化實施路徑[J].中學語文,2024(24):20-22.
[2]鄭幼玲.深度學習視角下初中古詩文大單元教學實踐研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4(15):130-132.
[3]陳文.深度學習視域下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研究[J].教師博覽,2024(21):34-36.
[4]陳芳.實施大單元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J].中學語文,2024(2):58-59.
[5]沈玉靚.指向深度學習的大單元教學情境創設實踐研究——以初中語文教學為例[J].漢字文化,2024(14):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