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14-0050-04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體現學習資源的新變化,并提出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作用,拓展語文學習空間,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教育部發布的《教師數字素養》標準,提出要優化、創新、變革教育教學活動。信息技術將實現教育的信息共享、數據融通、人機協同、因材施教,使個性化和多元化教育成為可能,進而構建出新的靈活、開放、終身的新型教育生態體系,促進線下學習與線上學習的融會貫通,有效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檢測與互動——讓課堂更生動
新課標要求語文課堂教學從“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轉型。這意味著教學方式要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教師利用希沃白板5軟件進行教學設計,利用希沃易課堂軟件組織課堂教學、學生數據采集、評價、反饋,在高密無線環境的支持下實現學生平板與授課一體機的快速高效互聯,充分挖掘希沃海量教學資源進行學情檢測和互動交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參與的主體,在新穎、有趣的教學活動中學會、掌握教學中的重難點,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請看教師依托希沃白板系統執教《愛蓮說》一課的教學片段。
環節一:實詞檢測
教師改變傳統的默寫檢測方式,讓學生對照課件上的重要實詞,在筆記本上寫出正確答案,再拍照上傳到平臺,教師可以實時瀏覽已上傳學生的默寫情況,全班可以一起查看檢測結果,實現對檢測的實時反饋。通過完成默寫、上傳、查看答案正確與否的過程,實現學生對文言實詞再掌握、再鞏固的效果。
環節二:蓮花形象、品質配對
教師引導學生精讀課文第一段中描寫蓮花的語句,通過多層次朗讀,引導學生抓住蓮花特征,分析蓮花品質。學生在平板上寫出自己對蓮花品質的理解,這些詞語出現在顯示屏上,顏色鮮艷醒目,同時每位同學可以看到自己的思考結果被呈現出來,獲得思考的成就感。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賞讀文本,體會蓮花形象。如“出淤泥而不染”表現高潔的君子品質,“濯清漣而不妖”體現樸素、謙遜質樸的君子品質,“通”表達了君子的通達,心懷坦蕩,“直”表達了君子正直,“不蔓不枝”描寫蓮不隨意攀連,表達了君子不夸耀、不攀附權貴,不阿諛逢迎的品質。
以上內容,是本課的重難點之一,如何實時檢測學生對蓮花代表的君子品質的掌握情況?教師在此處設計“知識配對”環節,學生平板界面左側出示課文原句,右側呈現相關品質,請學生將原句和品質進行配對,提升答題的興趣。配對結束后,界面左側出現參考答案,對學生的思考結果做出及時反饋,學生能及時修改自己的答案,形成正確印象。教師也可以看到哪些小組還沒有掌握到位,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環節三:思維導圖展示
此環節請學生根據文章內容,設計思維導圖。每個學習小組推薦最優思維導圖上傳至平臺,被推薦的代表結合設計進行思路闡述。學生能夠看到多組同學的思維導圖(知識樹)的展示,在傾聽同學分享的過程中,不斷學習、觸類旁通,對自己原先的思維導圖再修改、完善,達到兵教兵的目的。此處信息技術的使用,比傳統實物投影展示更清晰便捷。課堂展示時間有限,教師可以在系統中設計“搶答”環節,第一名的學習小組優先展示,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環節四:課堂檢測
這一部分設置了兩個選擇題:一道題是理解性默寫的延伸,檢測學生對蓮花品質的理解程度;另一道題是綜合性選擇題,是對《短文兩篇》的作者和文體知識進行考查,讓學生明確“銘”這種文體的特征。這個環節的設計,教師能直觀看到學生選擇不同選項的比例,在此基礎上分析選擇錯誤選項的原因,在點評時更有針對性,同時可以就易錯點進行再講解、再強化。
由這節課的課堂教學實踐可以看出,信息技術的使用對文言文教學有促進作用,既豐富課堂活動形式,又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達到互動交流和及時反饋的目的。
二、拓展與啟迪——讓閱讀更有趣
在備課過程中,教師會發現信息技術提供隨處可得的文本和視聽覺教育資源,但這也對信息技術開發數字化學習資源、創設數字化學習環境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實現內容、方法、技術的高度融合,將各種信息的運用融于數字化課程、學習資源與環境的建設和應用中,也是值得研究的話題。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是語文學習活動的基本形式,通過這些語文活動,學生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幾個方面都能獲得進一步的發展。筆者在語文教學中做了以下嘗試。
(一)巧妙設計思維導圖
如果說批注閱讀是把閱讀實現了“由薄讀厚”,繪制思維導圖就是把書“由厚讀薄”。思維導圖結合圈點批注的閱讀方法,可達到明故事、析人物、知主旨、品特色的目的。教師借助思維導圖軟件XMind,確立中心主題,插入子主題,進行思維導圖設計,對學生在名著閱讀中進行思維導圖的創作進行指導。學生通過制作導圖,梳理故事脈絡,勾勒人物的完整經歷,梳理人物關系。一段時間后,思維導圖成果可以用實物投影和希沃易課堂進行展示,能夠有效提高學生閱讀興趣。較傳統手繪思維導圖設計,這種設計方式更為便捷。
(二)精心安排課堂活動
教學《壺口瀑布》,設計“我在這里”游戲環節,讓學生從備選詞中找出表示作者行蹤的詞語,了解文中的“所至”,體會作者謀篇布局的巧妙;設計“近距離看壺口瀑布”游戲,通過填寫課文選段中缺空詞語的方式,呈現文中的“所見”,對壺口瀑布在雨季、枯水季的不同特點加深了解,體會作者注重煉字鑄句的語言風格。
利用信息化可以有效創設情境,增加學習活動的生動性、趣味性、直觀性,讓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在理論知識和應用實踐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識、提升能力。汪曾祺《昆明的雨》一文,無論是仙人掌、各類菌子、楊梅、緬桂花、酒店院子里的木香花都充滿情味,如何讓學生更為透徹地理解汪曾祺平淡有味的語言風格?教師設計這樣的活動環節:新華網推出新欄目《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已經策劃了兩個專題“汪曾祺眼中的‘菌小譜'”“汪曾祺眼中的‘花'樣浪漫”,請緊扣主題,進行網絡搜索,確定自己的朋友圈圖片、文案,邀請好友共赴一場屬于云南野生菌之約!此設計注重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除了傳統的語文能力,更擴展到信息的選擇和處理,以及合理表達自我的能力。學生在平板進行文案創作時,對文本“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等語句進行品讀,見作者之所見,思作者之所思,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課外拓展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以“汪曾祺的代表作品”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學生分享《跑警報》《隨遇而安》《人間草木》《書畫自娛》等精彩語段,品味汪曾祺這個“可愛小老頭”的平靜曠達的心態,積極樂觀詩意的文學人生。
(三)合理開發微課程
微課有利于學生不限時空學習、反復學習,同時微課還可以很好地與傳統課堂教學、直播課程教學、網絡互動教學等教學手段結合,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
如閱讀《西游記》之前,教師可以結合九九八十一難中的經典情節設計制作激趣微課。讀完名著后,教師可以設計主題為“西游人物大家談”的微課。在閱讀過程中,也可以穿插影視作品的剪輯處理,加深學生對重點情節的再認識。在名著閱讀過程中,信息技術既可用于學生未開始看名著前的導讀,激發強烈的閱讀愿望,也可以用于在閱讀后對作品的人物、故事、情節等得到形象的認識,重溫經典,獲取來自生動形象的審美享受。最后,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錄制簡單的微課視頻,或者是結合PPT分享自己的閱讀收獲和體會,提升閱讀實效。
除此之外,教師可以依托信息技術平臺,把課堂上講的重要板書截圖保存,也可以對一節課堂中的部分片段進行錄制,做成視頻保存,便于學生反復學習,直到重難點得到突破。
三、比較與分析——讓思維更活躍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深度學習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在比較、分析、判別等批判性思維引導下,教師對現有資料進行有效重組,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賦能學生信息素養的和諧發展。
在閱讀《水滸傳》時,教師可以將第十二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第十三回《急先鋒東郭爭功 青面獸北京斗武》、第十六回《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和第十七回《花和尚單打二龍山 青面獸雙奪寶珠寺》中與楊志有關的情節進行梳理,利用微課、教育平臺,將不同章節中對楊志的外貌、語言、心理描寫的內容進行比較分析,幫助學生深人了解楊志這一人物形象的豐富性,提高閱讀的效率。課后,教師可以布置小練筆《楊志小傳》,引導學生學會客觀公正地評價人物。練筆作品可以上傳到希沃易課堂平臺,實現習作的交際功能,借學生的作品來相機點評、指導修改,使學生在賞讀評價與修改中提升習作表達的水平。亦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進行人物的縱向比較。如教師在平臺設計圍繞“武松、李逵、魯智深\"設計調查問卷,在系統中反饋“三人中最受學生歡迎的人物”“性格異同”等問卷結果,師生辨析異同,發現共性和個性特征,加深對名著主要人物的認識和理解。
四、引導與思辨——讓方式更科學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我們的互聯網時代》中提出:互聯網已經極大影響著我們的語言、文化、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身處互聯網時代,教師要引導學生審視互聯網的影響,科學拓寬課堂外延。
(一)關注網絡語言的影響
網絡語體的興起、廣泛使用引發語言規范問題,學生在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的例子屢見不鮮,生活中也時常聽到“萌萌噠”“絕絕子”“我一整個愣住了”等語言。針對此現象,教師開展“作文中的網絡語言,想說愛你不容易”為主題的討論活動,了解網絡詞語產生的原因,分析曾經流行現在已較少使用的網絡詞語“受人冷落”的緣故,討論應如何使用網絡詞語。這樣的小研討,讓學生認識到網絡語言有利有弊,少數熱詞,如“給力”“點贊”已經成為規范漢語家庭的一分子,而多數網絡詞語存在流傳時間短、易造成理解障礙、不夠優美典雅等問題,更主要的是會對青少年的思維造成影響,當大家都不再費時費力去引經據典,只是簡單粗暴地使用如“真絕”這些詞語,對語言的感悟和運用能力必然降低。
(二)學會選擇和處理信息
在當前多元價值觀并存的數字環境中,學生的信息選擇、合理表達自我的能力亟待提高,教師可以借助語文教材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穿井得一人》一課的拓展教學環節中,教師出示一則網絡消息:“‘體考神器’喝一口就能及格”,某氮泵類產品號稱可以幫助參考學生提高體育成績。之后,請學生就此內容進行交流。學生分析其中不合理之處后,教師告知此消息后續:據新華社調查,在體考時服用此類產品對成績提升的幫助并不大,更多是起到心理安慰作用,而且服用過量可能會出現不良反應,對體考成績和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該產品的相關宣傳賬號已被依法依約關閉。至此,學生通過生活情境,理解“流言止于智者”,教師再結合“傳言挖井挖出一個人”等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網絡和生活中的信息,要學會選擇和處理,不信謠、不傳謠。
(三)以科學檢索豐富學習內容
在利用希沃平臺學習《紫藤蘿瀑布》一課時,學生發出疑問:藤蘿的繁盛令人感受到生生不息的力量,受到了鼓舞,為什么作者宗璞還要在文中提及十多年前的那棵稀落的、伶仃的藤蘿呢?為解開困惑,教師請學生進行網絡搜索,一同學很快就舉手向大家介紹宗璞寫作此文背后的故事。教師引導該生說出快速檢索到結果的方法,他進行分享:我查找了關鍵詞“《紫藤蘿瀑布》的寫作背景”。教師順勢引導學生掌握檢索的要領。教師還可以圍繞教材某單元中的文體,布置學生搜索關于文體的相關知識,如散文單元,可以搜索了解散文的文體特征、閱讀策略;文言文單元,可以搜索了解詞義的擴大、縮小和轉移。由此可見,善用互聯網,提取關鍵詞,對海量信息進行檢索,有助于提高學習的效率。
漫步網絡圖書館,進行群文閱讀,可以拓展學生閱讀視野。學習朱德《我的母親》一課后,帶領學生走進信息教室,登錄網站搜索老舍和鄒韜奮的同題作品,比較異同,賞讀體會,積累提升。引導學生對三篇文章中描繪母親形象、表達作者情感的語句進行朗讀品析。為了進一步豐富學習內容,學有余力的學生還可以搜索“母親”這一關鍵詞,了解其他文學作品中的母親形象。結束搜索后,教師指導學生依據研讀成果進行PPT制作,圍繞“母愛的光輝”“如何寫好母親形象”“以質樸而深情的文字表達愛”“我最欣賞的一位母親”等主題進行分享展示,在梳理比較中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語文實踐素養。
五、融合與共生一讓教育更多元
DeepSeek為代表的各類人工智能對話系統的問世,對教育產生一定沖擊。其依靠簡單的對話便可以實現與學生的互動,回答學生的問題,甚至可以幫學生寫作文。如何用好這把雙刃劍?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和要求,利用人工智能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方案和資源,同時要充分意識到語文教師的示范、點撥、督促、交流是不可替代的。以作文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布置作文,并與學生分享揣摩與品味、構思與修改的過程;學生寫作前,教師適時點撥,促使學生思維的提升;寫作完成后,教師對有代表性的文章進行示范修改,指導學生互評、升格作文。這個過程中,學生“以我手寫我心”,讓“有溫度”的文字流淌。
六、結論
對教師而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時代賦予的一項使命,電子書包、智能多媒體軟件等各種新型教學媒介創建的智慧的學習場景,開放融合的信息網絡結構與人工智能相結合的智慧教育系統,這一切都將影響未來的教育。教師要不斷提升數字素養,適切地運用數字化資源,來適應時代提出的新要求。無論信息環境如何發展,基礎語文能力培養和核心素養教育都應該是語文實學課堂的核心。
參考文獻:
[1]王本陸.好技術如何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2]孟曉東.用生長定義教育—孟曉東與語文生長課堂[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2.
[3]吳潁惠.人工智能如何深度變革教育[J].人民教育,2019(22):30-33.
[4]陳志華.數字環境下的語文教學變革:影響、挑戰與應對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24(3):12-14.
[5]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
[6]李英哲.融合與共生:ChatGPT沖擊下小學師生關系的變革[J].中小學德育,2023(9):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