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15-0131-04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高中思政課程教學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傳統的教學模式過分注重知識傳授,忽視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難以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需求。如何基于核心素養視角優化教學模式,提升思政課程育人實效性,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立足教育教學規律,以學生發展為本,構建符合高中生認知特點和成長需求的思政課程教學新模式,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
一、核心素養視角下思政課程教學的理論基石
(一)核心素養的內涵與要求
核心素養是新時代育人的關鍵指標,強調通過課程學習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本質上看,核心素養體現了對人的素質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在高中思政課程改革背景下,核心素養更加注重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整合,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從教學實踐來看,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知識灌輸模式,通過創設真實情境、組織探究活動、強化實踐體驗等方式,幫助學生在深度學習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提升素養。同時,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性,注重學習過程和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實踐能力。
(二)思政課程核心素養的構成要素
思政課程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四個維度。政治認同是思政課程的首要核心素養,要求學生深入理解和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學精神強調培養學生理性思維、批判精神、探索精神和實證精神,引導學生客觀分析問題、獨立思考判斷。法治意識注重培養學生知法、懂法、守法、護法的意識,增強依法治國的理念認同。公共參與著重提升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其民主協商、理性表達、社會責任等綜合素質。這四個維度相互關聯、有機統一,共同構成了思政課程核心素養的整體框架。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把握好這些要素間的關系,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和實踐體驗,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二、思政課程教學模式的優化與革新
(一)以大概念為統領的課程內容重構1.梳理課程核心概念體系課程核心概念體系是高中思政課教學的基本框架和重要支撐。在高中思政教材中,教師需要系統梳理宏觀層面的大概念,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核心概念。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概念為例,教師在“經濟與社會”必修課程教學中,通過層層深化的方式構建概念體系: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概念入手,過渡到“新發展理念”,再上升到“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實踐。這種概念體系的構建符合高中生的思維特點,讓學生在系統學習中形成政治認同和理論思維。在“哲學與文化\"模塊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社會現象,將辯證思維方法貫穿于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學習中。同時,教師要注重概念間的邏輯聯系,幫助學生建立起從抽象到具體、從現象到本質的思維路徑。通過大概念的梳理與整合,不僅幫助學生理解思想理論要點,更重要的是培養其理論思維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為未來的深造和發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2.整合拓展教學資源
高中思政課教學資源的整合與拓展要注重思想性和理論性。教師要充分利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重大時政熱點、重要政策文件等權威資源,提升教學的理論深度。如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整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等重要文件,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雄安新區規劃等國家戰略實踐案例,通過數據分析和政策解讀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政治與法治”必修模塊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報告、典型法律案例等司法實踐資源,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針對意識形態領域的教學內容,可以選取《求是》《人民日報》等媒介的重要理論文章,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和理論思維。教師還要重視新媒體資源的運用,通過“學習強國”平臺、央視新聞客戶端等權威渠道,及時獲取最新的理論觀點和實踐案例。這種系統性的資源整合不僅拓寬了高中生的政治視野,也增強了其理論認知能力,有效提升了思政課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3.優化知識結構網絡
高中思政課知識結構網絡的優化要突出理論邏輯性和系統性。教師要基于高中生的認知水平,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點構建成邏輯嚴密的知識體系。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例,教師可以構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理論框架,通過專題講授、研討交流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整體性。在“哲學與文化”必修模塊中,教師要將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與現實問題分析緊密結合,引導學生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剖析社會熱點問題。在“經濟與社會”模塊教學中,要將微觀經濟現象與宏觀經濟政策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形成經濟學思維。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政治制度的具體運行機制入手,逐步上升到制度優勢的理性認識,最終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系統理解。這種結構化的知識網絡不僅有助于高中生掌握政治理論知識,更有利于培養其政治思維能力和制度自信,為今后的深造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二)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方法創新
1.創設時政情境教學
時政情境教學是提升高中思政課堂實效性的重要途徑。教師要精心選擇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時政素材,創設能夠激發學生思考的教學情境。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成效設計情境導入。具體可選取學校所在地區近年來的發展變遷為切入點,通過展示農村居民收人增長曲線圖、新農村建設前后對比圖片、特色產業發展數據等直觀資料,讓學生感受家鄉的巨大變化。在“政治與法治”必修模塊中,教師可以結合“一帶一路\"建設、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協定簽署等重大外交事件,創設國際經貿合作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特點和優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情境的真實性和典型性,通過設置懸念、提出問題等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要善于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抽象的理論概念轉化為生動的教學場景,幫助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深化對重要理論觀點的理解和認識。
2.開展思辨探究學習
思辨探究學習是培養高中生理性思維和批判精神的有效方式。教師要圍繞重要理論問題和現實熱點,精心設計具有思辨價值的探究主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如何看待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西方議會制度的差異”這一探究議題。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小組討論等方式,從歷史淵源、制度特點、運行機制等多個維度展開深入分析。在“哲學與文化”必修模塊中,教師可以設計“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處理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的關系”等富有哲理性的探究主題。通過組織課堂辯論、案例分析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三)以實踐體驗為重點的課堂活動設計
1.組織模擬情境體驗
模擬情境體驗是提升高中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真實、具體的模擬場景,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在“政治與法治”必修模塊“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活動。學生通過扮演人大代表、政府工作人員等角色,模擬議案提交、審議和表決的完整過程。在模擬過程中,學生可以就地方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等實際問題進行討論和投票,切身體驗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實踐。教師要注重場景設計的真實性,如布置會場環境、設計會議議程、準備相關文件等,讓學生在逼真的情境中體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運行機制。
2.開展社會實踐調查
社會實踐調查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要結合課程內容設計具有針對性的調查主題,引導學生深入社會開展實地研究。在“法律與生活”選擇性必修模塊“自主創業與誠信經營”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當地創業園區或商業街開展營商環境調查。學生通過走訪小微企業,了解創業者在市場準入、稅收政策、融資支持等方面的實際經歷,收集整理一手資料。在調查設計階段,教師要指導學生科學設計調查問卷,合理確定調查對象和樣本數量,制訂詳細的調查實施方案。
3.建立實踐基地聯動
實踐基地聯動是確保思政課實踐教學常態化、制度化的重要保障。教師要積極聯系學校周邊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建立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在“當代國際政治與經濟”選擇性必修模塊“中國的外交”教學中,教師可以與當地外貿企業建立合作關系,設立校外實踐基地。
通過定期組織學生參觀企業生產線、了解進出口貿易流程、考察“一帶一路”項目實施情況,使學生深人理解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踐成效。
(四)以發展性評價為導向的考核機制改革
1.構建多元評價體系
多元評價體系是提升高中思政課考核科學性的基礎保障。評價體系應涵蓋知識理解、能力發展、價值認同三個維度,形成全方位的評價指標。在“哲學與文化”必修模塊“把握世界的規律”單元教學評價中,教師可以設計包含理論考查、實踐應用和態度表現的綜合性評價方案。知識維度重點考查學生對唯物辯證法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能力維度著重評價學生運用辯證思維分析現實問題的水平;價值維度則關注學生對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認同程度。評價指標要細化為可測量的具體項目,如概念理解準確度、案例分析完整性、課堂討論參與度等。評價實施過程中,要注重主體的多元化,吸收任課教師、學科組長、學生代表等多方參與評價。
2.創新評價方式方法
評價方式方法的創新是實現思政課程考核改革的關鍵環節。教師要突破傳統紙筆測試的局限,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手段。在“當代國際政治與經濟”選擇性必修模塊“中國的外交”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項目化評價方案。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典型案例,開展專題研究。評價內容包括資料收集的全面性、分析論證的邏輯性、成果展示的創新性等。評價方式可以采用小組互評、專家點評、成果展示會等形式,引入多元評價主體。評價過程中要注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智能學習平臺記錄學生的學習軌跡,采集評價數據。創新評價工具,設計情景模擬測試、案例分析題、實踐操作題等多樣化題型。建立評價數據庫,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科學診斷學生學習狀況。評價實施中,要注重結果的及時反饋和有效運用,引導學生不斷改進和提高。通過評價方式的創新和技術手段的運用,不僅能準確了解學生的能力水平,還能激發其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思維。
3.注重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是落實思政課程育人目標的重要保障。教師要將評價貫穿于教學全過程,關注學生的進步與成長。在“法律與生活”選擇性必修模塊“糾紛的多元解決方式”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全程跟蹤的評價方案。通過建立學習檔案袋,記錄學生在課前預習、課堂討論、課后實踐等環節的表現。評價要點包括預習筆記的質量、課堂發言的深度、模擬調解的表現、法律案例的分析能力等。要建立完善的評價記錄制度,設計科學的評價量表,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動態跟蹤。定期組織師生交流研討,分析學習中的成功經驗和存在問題。建立評價反饋機制,及時與學生溝通,幫助其了解學習優勢和不足。設置進步指數,將學生當前表現與往期表現進行縱向比較,激勵持續改進。
三、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成效
(一)政治認同素養的顯著提升
通過教學模式改革,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得到顯著提升。在思想理論認知方面,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的理解更加深入,能夠準確把握其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在政治立場方面,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顯著增強。在理論學習過程中,學生表現出較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夠將所學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二)科學精神的有效培育
教學模式改革有效促進了學生科學精神的培育。在理性思維方面,學生展現出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夠客觀辯證地看待問題。在探究能力方面,學生掌握了科學的研究方法,能夠獨立開展課題研究和社會調查。課堂實踐表明,學生在討論社會熱點問題時,能夠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做到理性分析、客觀評判。在實踐探究活動中,學生表現出對客觀規律的尊重和對科學方法的自覺運用,善于收集證據、論證觀點。同時,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精神明顯增強,能夠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展現出較高的科學素養和理性思維品質。特別是在面對復雜社會現象時,能夠運用科學方法進行分析研究,避免簡單化、片面化,體現出成熟的思維品質和科學精神。這種科學素養的提升,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打下了重要基礎。
(三)法治意識素養的明顯增強
教學模式改革切實提升了學生的法治意識。在法治思維方面,學生對依法治國理念的認識更加深入,能夠運用法治觀點分析和處理問題。在依法行事意識方面,學生表現出較強的規則意識和權利義務觀念。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展現出較強的法律意識,能夠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同時,學生對法治社會建設表現出高度關注,積極參與法治實踐活動,形成了遵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習慣。整體來看,學生在法律知識掌握、法治思維運用、法治實踐參與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進步。尤其是在面對權益糾紛時,能夠理性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展現出良好的法治素養。這種法治意識的增強,不僅有助于個人發展,也為建設法治社會培養了合格的公民。
四、結論
在核心素養視角下創新高中思政課程教學模式,關鍵在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實踐體驗。通過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開展深入的思辨探究、強化知行合一的實踐活動,以及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能夠有效提升思政課程育人實效。實踐證明,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模式創新不僅促進了學生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的形成,也推動了思政課程的整體改革與發展。未來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創新,持續深化教學改革,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羅開文,秦翠.高中思政課大概念教學探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4(39):41-43.
[2]談旭明.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模式的優化與創新[J].吉林教育,2024(28):6-8.
[3]劉石成,黃盈.高中思政課大單元教學:內涵意蘊、基本范式與內在邏輯[J].中小學德育,2024(9) :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