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人類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公共圖書館的重要使命,也是公共圖書館的基本職能之一。“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圖書館事業發展的“終極目標”。戲劇,是以演員的生理條件為中心媒介,當眾敘演一定長度的故事,觀眾與戲劇創演者以假定性為協作活動前提的藝術活動。(《戲劇本質新論》)公共圖書館開展戲劇推廣活動普及了戲劇藝術,豐富了群眾文藝生活,也為戲劇愛好者提供理論學習和舞臺實踐機會。
近年來,公共圖書館數量、總藏量和總流通人次增長顯著,其設施成網、布局合理,服務效能不斷提升。圖書館事業能否蓬勃發展,在于能否滿足、從何種程度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這也是評價公共圖書館建設發展水平的終極目標。錨定這個目標,公共圖書館開展戲劇推廣活動,為戲劇愛好者提供了專業的戲劇表演訓練和演出實踐指導。
圖書館開展戲劇活動的意義
公共圖書館有開展戲劇推廣活動的必要性。倡導文化自信,需要廣泛搜集、深度挖掘各種類型的文獻資源,并以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來、推廣出去,讓人們逐步了解認識、繼承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更好保護和推廣中國傳統戲劇,應規范戲劇入藏標準,堅持資源建設與傳播并行,對戲劇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全面記錄。對戲劇文獻的收集、整理、研究以及利用開發,增進了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構建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公共服務平臺,以創新服務模式提升了讀者的文化獲得感。圖書館作為戲劇研究和傳播的重要陣地,讓更多讀者領略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及其承載的文化內涵,同時為民間戲劇社團培養儲備人才。
戲劇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自古以來,中國戲劇在世界范圍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和無法替代的地位,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戲劇理應繁榮發展。然而,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傳統戲劇卻頻頻遇冷,觀眾群體數量銳減。究其原因,中國傳統戲劇對演員的要求高、對演出場地的依賴性強等,都是造成傳統戲劇傳播面窄、關注度低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得到重視,其基本歷程可以分為:恢復發展(1978年一1991年)、穩步發展(1992年一2002年)、拓展深化(2003年一2012年)、創新突破(2013年至今)四個階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延續民族的“根”與“魂”,對于維系民族的文化根基、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發展、推動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直以來,圖書館是普羅大眾獲取專業知識的重要渠道。在技術主導變革的時代,人們的閱讀方式、生活模式和心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內容體驗方式也在深刻變革,視頻、音頻以及更豐富的視聽形式比純文字更能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圖書館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方面應多策并舉,吸引更多的讀者參與。
公共圖書館戲劇活動開展現狀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一2019年,我國公共圖書館在舉辦各類講座次數、培訓班數量及參加人數方面均逐年遞增(見表1)。廣大群眾對社會教育的需求逐年增強,綜合性公共圖書館組織開展活動時應根據不同讀者需求及時調整活動主題。

1.圖書館戲劇推廣的類型
目前,我國公共圖書館開展戲劇推廣活動的類型主要包括:展演、講座、培訓、讀書會、冬/夏令營、展覽及展映等(見表2)。
2.戲劇推廣活動面臨的問題
調閱各地圖書館活動的報道、活動內容、策劃情況來看,圖書館開展戲劇推廣活動普遍面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場地存在局限性。戲劇是一門綜合舞臺藝術形式,要達到理想的整體舞臺效果,對于場地、燈光、服裝、道具、化妝等都有較高的要求。二是專業人才匱乏。圖書館畢竟不是專業的戲劇表演研究單位,其社會功能決定了人才主要集中在圖書館主要業務,缺少藝術推廣方面的專業人才,這就導致圖書館在文化推廣與傳承方面面臨著很大挑戰。三是對戲劇創作和演出活動缺乏有效的支持手段。藝術推廣專業團隊的組建和發揮作用需要較長的時間,圖書館方面需不間斷地予以關注和支持。四是文旅融合表現不佳。戲劇與圖書館公共空間的跨界融合進程較為緩慢,仍需著力深挖本土特色。五是娛樂方式的多樣化。電視劇、電影以及短視頻的普及使傳統戲劇受到極大沖擊,受眾及關注度相對較少。
中國國家圖書館戲劇推廣活動
中國國家圖書館近年來開展了包括“國圖公開課”等多樣的系列活動,將宏富的戲劇知識資源分享給廣大讀者,包括京劇、曲藝、皮影戲、昆曲、徽戲與徽劇、兒童戲劇知識展等講座及視頻播放(見表3)。活動信息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等多個媒體平臺發布,讀者可通過網絡預約的方式報名參加。
以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辦的北京市文化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榮慶學堂”一北方昆曲傳統折子戲專場演出推廣活動(包括昆曲折子戲演出和導賞講座)為例,工作人員面向讀者開展滿意度調查活動,收到調查問卷550份,其中線上調查問卷250份,線下調查問卷300份。調查顯示,該推廣活動的觀眾滿意度為 100 % ,參與調查的觀眾年齡段 3 1 ~ 5 0 歲占比最高,為 40 % ;51歲以上占 2 8 % ; 3 0 歲以下的觀眾占 32 % ,說明戲劇演出推廣活動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關注和喜愛,培養更多戲劇愛好者的工作初見成效。問卷顯示,觀眾的意見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是希望配合戲劇演出,多辦講座普及戲劇知識;二是建議保留導賞環節,加強觀眾互動的同時加深觀眾對戲劇的理解;三是希望繼續開展戲劇推廣等公益活動,助推傳統戲劇文化普及。
關于圖書館戲劇推廣工作的思考和建議
目前,各專業藝術單位雖然有比較專業和系統的藝術資料,但是主要供給本單位內部使用,對于藝術傳承和大眾傳播不利,且對資料缺乏從文獻角度的專業保護。因此,公共圖書館作為全民學習的終身課堂,有必要開展戲劇推廣活動,保留人類文化記憶,促進國民文化素質全面提升。


公共圖書館有必要從文獻傳承與挖掘的角度,利用自身業務優勢同相關單位開展交流合作,深度策劃、參與戲劇類展覽、展映、講座和交流活動。一方面,通過活動宣傳推廣戲劇、展示階段性成果,加強社會對公共圖書館戲劇推廣工作的了解;另一方面,通過參與藝術展覽、展映、展演等活動,開辟藝術文獻搜集的新途徑。公共圖書館可有效利用自身的資源、空間,加大戲劇推廣的宣傳力度和覆蓋面,成為文化交流的載體,建設綜合文化院落。
進一步建立專業人才隊伍,引進藝術家、專家等成立顧問委員會,他們既能為公共圖書館開展藝術文獻搜集整理工作出謀劃策、做好規劃,又能從藝術角度對入藏文獻進行專業把關,確保文獻存藏的價值。專業人才隊伍將為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提高文化修養,形成文化活動良性循環做出更大貢獻。
開辦常態化的聯合培訓班,如編劇班、導演班、編舞班以及舞美班,讓創作人才“回爐”接受系統化的專業教育,也為專業院校了解市場需求提供了渠道,從而為戲劇創作注入源頭活水。

加強資源數字化建設力度,提高戲劇資源的社會利用率,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運用數字化手段,開展全方位、多媒體、多渠道的宣傳推廣活動,可以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與交流。
利用圖書館的空間構造打造沉浸式戲劇旅游品牌,突破傳統舞臺界限,營造戲劇氛圍,以近距離的表演引導讀者沉浸于劇本場景中。
強調以人為本,根據圖書館讀者群體多樣化的特點,通過講解戲劇知識、教授表演方法、指導創作等方式,有針對性地提升戲劇從業人員的創作素養以及愛好者的鑒賞能力。舉辦人才培養和戲劇愛好者戲劇知識培訓,普及戲劇藝術知識、活躍社會文化生活,將群眾文化生活納入有組織的良性發展渠道;舉辦各類活動,向讀者傳授戲劇基礎知識,指導形體、臺詞等基本功訓練,實踐排練劇目等,將極大地提升戲劇愛好者的戲劇藝術素養和創作能力。
公共圖書館應當始終堅持讀者至上的理念,力行惠民政策,充分發揮優秀文化的積極引領作用,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繼續加大文化服務下沉力度,通過提供優秀的文獻典籍資源、豐富的活動內容、良好的閱讀空間、濃厚的文化氛圍,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其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