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類文本具有嚴謹的邏輯架構,在展現語文邏輯思維方面具有突出表現,始終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關鍵部分。研讀這類文本不僅可以認識某種現象,也能使人領悟相關原理,同時還能培育思辨及審美等能力。如何解讀論述類文本?筆者認為,可采用“五步法”與論述類文本開展深層對話,讓學生從“不會讀”到“會讀”再到“深讀”,為議論文寫作提供思維進階,助力學生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論述類文本的重要性
2017年一2024年高考試題顯示,論述類文本一直受到命題組青睞。尤其是“新高考”選科模式下,語文科目考試置于篇首的現代文閱讀I中,論述類文本占有一定比例。考題中的論述類文本涉及政論文、文藝評論等,這些題材有效補充了教材論述類文本;考查點緊扣時代主題,著重檢驗信息素養,重點評估快速篩選與精確應用能力。但文本涉及很多專業術語和偏僻概念,又有超出學生閱讀范圍和生活經驗的內容,對學生的比對、判斷和推理能力,跨學科理解能力,判斷和處理信息能力都有較高要求。這與《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知識獲取能力群”中提到的閱讀理解、信息搜索等能力是一致的,也與“新課標”中“在閱讀各類文本時,分析質疑,多元解讀,培養思辨能力”的要求一致。閱讀論述類文本有利于培養學生邏輯、思辨、理性表達等能力,這符合新課改要求,也符合語文素養表現點和培養點。
解讀論述類文本存在的問題
論述類文本如此重要,但學生解讀和教師教學卻存在一些問題。
1.學生“解”的能力不強
論述類文本雖涉及面較廣,但重在選取專業學科前沿學術成果,文本邏輯性強、概念清晰、語言敘述簡潔,理解起來難度不大。河南省招生辦公室公布的2017年一2020年高考論述類文本得分情況:三道選擇題滿分均為3分,平均分為1.78左右,試題難度0.6左右[2]。客觀題正答率較低的主要原因是:解讀文本時缺少全局意識,難以理清句間關系,概括不出缺少觀點句的文段的中心意思,不明確段落邏輯關系,在作答時只是簡單比對,缺乏深入思考,“解”的能力不強。
2.教師“教”的意識不強
教師缺少依文而教的意識,仍是以議論文三要素教學,教學設計層次性不明顯,忽略了學生的閱讀主體性,不注重引導學生建立生活經驗與文章的聯系,缺少從“無我”向“有我”的解讀,難以培養學生理性思辨的意識。
以“五步法”解讀論述類文本
雖然論述類文本只是千字小文,但是學生要避開命題者設置的“陷阱”,高效解讀文本仍是有難度的。“五步法”教學模式能推動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對話,提升其解讀論述類文本的質量。
1.讀 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讀是把握文本的首要環節。但考試時閱讀時間有限,因此,可主抓篇章或文段開頭等位置,概括段意、層意和主旨(或中心論點)。在解題時可以采用跳讀法,把握段落句間關系和行文脈絡,為解讀文本奠定堅實基礎。
把握句間關系。當文本沒有明顯中心論點或分論點時,可先把文章分成較小的單位一一段。將每段看成一篇微型文章,梳理段落句間關系,把論證思路落實到每段。以縮小文章單位容量的方式把握文章結構,將大大降低文本閱讀難度,更好地提升閱讀質效。以2021年全國甲卷論述類文本《lt;中國目錄學史gt;導讀》為例。
第一段: ① 句界定概念, ② 句指出編寫所受到的影響來自西方, ③④⑤ 句介紹目錄編排的特點是主題分述法。
第二段: ①② 句提出疑問, ③④ 句為層進式結構, ⑤⑥⑦ 句總結闡釋編排理念。
第三段: ① 句總說, ②③ 句介紹《敘論篇》,④ 介紹《結論篇》。
第四段: ① 句總說, ②③④⑤ 句以《溯源篇》為例進行介紹。
第五段: ① 句為作者的觀點態度, ② 句為姚名達對自己著作的評價, ③ 句是作者肯定姚名達的自我評價。
文本第一段寫是什么;第二段寫為什么;第三、四段寫怎么做;第五段進行總體評價。學生可先總結句子大意,再梳理句間關系、段落關系(“對照”“層進”“并列”“總分”,最后形成思維路徑。
段落銜接,理清論證思路。當文本有明確中心論點或分論點時,可捕捉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再梳理句間關系,最后把段落銜接起來,寫作思路便一目了然。以2020年全國IⅢ卷講述《古文觀止》的論述類文本為例。
第一段:直陳《古文觀止》備受讀者喜歡是有原因的。
第二段:原因一是選文眼光超前。
第三段:原因二是入選文章注重思想性和文學性。
第四段:原因二是入選文章類型豐富,涵蓋多種文體。
第五段:原因三是編排清晰,按時間順序展現。
第六段:指出此書存在兩個缺點。
這篇文章中心句位置明顯。通過圈點勾畫觀點,句間關系自然顯現。
2.疑 思考質疑,自我提問
在閱讀階段,要把握句間、段落或全文關系。若要更深入地解讀文本,還要從文體、論據和論證等角度深入文本,提出疑問。
依文體而問。解讀文本,可依文體進行質疑。論述類文本含政論文、學術論文、文藝評論、時評和書評等。政論文可思考實證與案例援引準確性、理論闡釋與邏輯推演嚴密性、價值判斷與公共立場平衡性等。學術論文或文藝評論,可思考對中心論點論證角度是否全面、理性,論證體系是否完備,是否具有指導學術論文和文藝評論價值等。時評可提問內容是否具備時效性、靶向精準與思想價值;或者結構是否具備了事理交織、例證開篇、思辨主導等特點。書評類文本可從書評介紹、評價、推薦等內容,也可以從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以及內容、價值和特點等來深入文本。2021年全國甲卷論述類文本《lt;中國目錄學史gt;導讀》是一篇學術論文,行文以“是什么一為什么一怎么樣”展開,中心論點明確,結構清晰。可結合學術論文特點,展開提問。
第一段簡述了《中國目錄學史》吸收和融合了西方現代學科的理論框架,采用“主題分述法”來組織《中國目錄學史》。那么,《中國目錄學史》的編排體例特點“是什么”?
第二段闡釋為什么不用常規的敘述方法來寫《中國目錄學史》,并把《中國目錄學史》放在目錄學發展歷史中來觀察,辯證地分析此書的創新性和存在的不足。那么,“為什么”姚名達不采用通常的敘述方法組織《中國目錄學史》?
第三段和第四段以《敘論篇》《結論篇》《溯源篇》為例,闡釋《中國目錄學史》“主題分述法”的表現。那么,姚名達是“怎么樣”采用“主題分述法”來組織《中國目錄學史》?
第五段作者對《中國目錄學史》不是一成不變而有所創意的理論框架真的認可?
從論據、論證而疑。論述類文本重在闡明事理、表明主張,理論性強、邏輯性強、針對性強。可質疑事實論據是否具有代表性、數據是否確鑿、史實是否可靠,以及名人名言、公式和定律等理論論據是否正確且不可被替代等。也可從論證設疑,判斷是否有合理推理過程,有無謬誤;舉例、因果、比喻、類比、歸謬法等論證手法都正確且能解決“怎樣證明”的問題。
3.悟 理性思考,深化理解
結合自己的質疑,再聯系閱讀和生活體驗,深化理解文本。孟子所謂“說《詩》者,以意逆志是謂得之”。一篇具體的論述類文章,在作者心里都有明確的說理目標和任務,說理與論證的過程就是逐步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3在“疑”的基礎上,可從三個角度領悟文本,探究旨歸。
明白表層意一理解文意。解惑的基礎是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和句子含義。文本中常出現名詞、名詞性短語或概念,這往往是理解文本的關鍵。在閱讀中,要學會結合上下文及作者觀點,把握概念語境義或隱含義;同時要從重要句子入手,關注句子位置和句子中的關鍵詞語、結構、表達特點等。2023年新高考ⅡI卷現代文閱讀I的文本材料選自習近平《談談調查研究》和費孝通《亦談社會調查》,第4小題“材料二最后兩段使用‘敲詐’‘斗智’‘拷問’等詞語,請簡析其作用。”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義和作用的能力,可在質疑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重要詞語,以深化理解觀點。
領會深層意一一分析綜合。當文本概念和詞句較分散時,可在質疑的基礎上,篩選并整合信息;
分析結構,歸納要點,概括中心觀點;把握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概括作者觀點態度。
拓展延伸意一學以致用。讀懂文本除了要讀進去,還得讀出來,要讀出方法、讀出感悟,方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可內化外用,即在議論文寫作中借鑒文章結構、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也可在精神層面深化認識,指導思想和行動,讀懂文本的精神世界。2023年高考甲卷論述類文本節選自中國科學院徐良高教授《以考古學構建中國上古史》,系統闡釋了考古學對中國文明探源的突破性貢獻。文中遴選的考古實證案例,不僅實證了中華文明連續性發展特質,更為當代人探尋文明源頭、樹立文化自信提供了科學支撐。抓住重要句子和概念,讀懂文本是論證中國考古學取得了巨大成就,這是明白表層意一一理解文意。通過篩選、整合信息,分析概括作者觀點態度,真正感受中國考古學者取得成就背后的艱辛,這是領會深層意一一分析綜合。能學習文本論點的提出方式、豐富且有力的論據、多樣的論證角度和謀篇布局,來助力議論文寫作,并能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厚植家國情懷,獲得精神給養,這是拓展延伸意一學以致用。
4.評 審視觀點,學會評價
評是在“讀、疑、悟”之后對文本提出自己見解的重要一步。但是,評價要立足文本,不可離文萬里。
評觀點,包括中心論點、分論點、段落中心句等。2022年新高考I卷第5小題“如何推動中國古典詩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學生可抓住文內觀點來分析、評論和探究。
評事實論據、引用語句、標志語句等。通過分析選項設置的觀點與文本標志語句進行評價。2020年新高考Ⅱ卷第3小題B選項“‘還有一些動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間就有了伙伴’,當我們出生時,微生物會伴隨我們而生,同理,當我們死亡后,微生物也會立即消亡。”\"還有一些動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間就有了伙伴”來自原文,“當我們出生時,微生物會伴隨我們而生”是對這句話的理解,表述無誤;“同理”一詞后面的內容為命題者的推斷,但與上句并不存在類比關系。“出生和死亡”屬于發生在不同時間、有不同規律的事項,不能作同理推斷,且與原文“我們死后,它們消化我們”內容不符。
評多則文本異同。某試題選取論述類文本《“文化全球化”是一個偽命題》和《對文化全球化與邊緣文化的思考》。兩篇文本都以“文化全球化”為中心展開討論。可從“文化全球化”進行評價:一篇旗幟鮮明地反對“文化全球化”,一篇認可“文化全球化”,你的立場是什么?除了贊成和反對,還應思辨看待“文化全球化”這一論題。在評價時,要全面審視多篇文本,既要評價文化全球化具有合理性,也要指出其存在的問題,避免評價單一化。
5.聯— 走出文本,建立聯系
除了要讀懂文本、評價文本,還要走出文本,建立與必備知識、關鍵能力、核心素養、課程觀念、教材理念、學習方式的密切關聯。
與教材聯系。《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提出“一核”“四層”“四翼”的總體命題框架,“考什么就教什么”“以考定教”\"以考定學”。[4《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指出,要“促進教、學、考有機銜接,形成育人合力”。因此,要建立高考試題與教材同類文本、不同文體或學習活動等的聯系,豐富原有認識或建構新的認知。2014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語文試題中的論述類文本摘編自王曉旭《美的奧秘》,文本可鏈接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故都的秋》,郁達夫悲涼的“秋味”具有特別的“物哀之美”,與《美的奧秘》中“悲劇的審美價值”互為補充,以課文輔助理解,可以更好地解讀以悲為美的作品,拓寬學生的審美視角。
與情境聯系。“新課改”后,設題更加關注情境,強調在情境下為解決問題提供思路、方法。因此,學生要走出文本,聯系歷史或現實,學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多角度、多側面地挖掘文本內涵,以多樣化的閱讀方式思考文本價值,利用文本觀點分析文外的材料或現象等,達到整合、遷移和運用觀點的自的。通過走出文本,學生培養了內化遷移閱讀意識,訓練了批判性思維、理性質疑精神,最終形成創新思維,深化了責任意識。2021年新高考
ⅡI卷《從底線倫理到擔當精神:當代青年的網絡文明意識》明確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青年一代要在網絡上形成明禮誠信、服從大局、具有底線意識,在網絡中形成信任機制。第5題“互聯網上,有年輕人為炫耀技術故意在網絡植入病毒,導致病毒傳播。請根據文章,談談你對這種現象的看法。”可結合以往的閱讀體驗,如《鄉土中國》中的契約;也可結合網絡上的不良現象,如抹黑革命英烈等,通過與情境聯系,論述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應當深化當代青年的網絡文明意識。
結語
論述類文本是閱讀三大文本之一,不管是連續性文本,還是非連續性文本,在高中語文中都非常重要。本文通過讀、疑、悟、評、聯“五步法\"幫助學生提升解讀論述類文本能力,達到培養其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觀點、提升思辨能力和遷移能力等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8-19.
[2]河南省招生辦公室:2020年河南省普通高考試卷評析[M].河南:鄭州大學出版社,2020,11.
[3]潘慶玉.學會說理:論述類文本教學的核心價值[J].語文建設,2016(22):7-11.
[4]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
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中學語文深層對話“五步法”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課題編號:2020ZJY141,立項者:陳捷)、玉林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普通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實踐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22B605,立項者:陳愷)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