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與文學涵養的具體體現。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中,文本細讀是比較適用的教學策略,即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針對文章細節、特點、語言等方面展開思考與理解,感受到文章情感的表達及作者應用的手法。文本細讀將學生對于文本的感知由表層含義逐漸升華到理性層面中,充實其內心情感,從而使其對生活、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文本細讀內涵
文本細讀的理念源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西方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流派一語義學分析。當時,西方文論界正致力于探尋文學批評的新路徑,語義學流派應運而生,并將語義分析推至文學批評的前沿,文本細讀作為其解讀文本的核心方法和顯著標志,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語義學流派主張,文本本身蘊含著豐富而獨特的內涵,不應僅僅依靠外部因素來闡釋文學作品。
文本細讀著眼于文本本體,通過對文本的語言運用、結構布局、修辭手法等要素進行精細入微地分析,發掘隱藏在文字深處的意義。在語言層面,它逐字逐句地研究字詞的抉擇、語句的構造,關注語義的微妙差異及詞匯搭配所帶來的效果;從結構視角,它審視文本整體框架、段落邏輯聯系,明確文本結構如何契合主題表達;針對修辭手法,它深入探討比喻、擬人、象征等技巧在刻畫形象、傳遞情感、深化主題上的功用。文本細讀致力于從文本的表象深入本質,揭示被忽略的意義與價值,它以文本為中心,不依賴外部社會背景、作者生平等因素,僅憑借文本的語言藝術,解讀文本的多樣意義,為深入理解作品提供了一條有效路徑。
開展文本細讀的意義
1.深入文本理解
細致研讀文本促使學生突破淺層次閱讀的束縛深入沉浸于文字世界。通過對字詞的細致推敲、句子的反復咀嚼,學生能夠穿透語言的表象,觸及文本深邃的內涵。這種深刻的領悟并非淺嘗輒止,而是在字里行間探尋作者的情感軌跡與思想精髓,促使學生真切理解文本蘊含的豐富意蘊,由朦朧感知走向精確把握,達成對文本的深度剖析,為語文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2.強化文本探究
在細致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生被鼓勵主動發掘文本蘊含的多樣價值。他們不再局限于接受既有觀點,而是積極對文本內容提出疑問、進行深入思考。從文章架構的安排到表達技巧的采用,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細致分析,在思想的交鋒中催生創新思維。這種探究式閱讀方式鍛煉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技能,使他們能夠自主思考、明智決斷,學會在文字的海洋里自主遨游,拓展閱讀的深度與寬度,為持續學習構建穩固的思維基石。
文本細讀的運用策略
1.聚焦字詞含義,深挖文本內涵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指導學生聚焦詞語內涵是洞悉文本精髓的重要環節。教師可通過對經典作品中詞語的深度剖析,發掘文本所蘊含的豐富意蘊。在課堂上,學生常傾向于匆匆瀏覽文本,忽視了詞語背后的深層含義。因此,教師需引導學生放緩閱讀節奏,悉心體味每個詞語。通過探究詞語的基本含義、延伸意義及在文本特定情境中的具體含義,為學生構筑通往文本主旨的橋梁。
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魯迅作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留意文中描繪百草園景物的詞匯。如文中所述:“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識別出描繪景物特征的形容詞與動詞,諸如“碧綠”\"光滑”“高大\"“紫紅”“長吟\"“伏\"“竄”等。隨后,引導學生深思:“碧綠”一詞如何勾勒出菜畦的勃勃生機?若替換為“翠綠”,感受會有何異同?“伏”字運用得極為巧妙,教師可讓學生構想黃蜂“停”與“伏”在菜花上的畫面差異,“伏”字更貼切地展現了黃蜂的慵懶與自在,凸顯了百草園中動物的悠閑自得。而“竄”字則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叫天子動作的敏捷與迅猛,彰顯了百草園充滿活力的景象。通過深入剖析這些詞語的內涵,學生能夠更加真切地體會到百草園的多彩有趣與生機盎然,從而深刻領悟作者對百草園的鐘愛與懷念,挖掘出文本背后作者對童年美好時光深深眷戀的深層次意蘊。
2.剖析語句修辭,洞察文本情感
在初中階段,學生逐漸接觸并掌握多種修辭手法,而深入剖析經典作品語句中的修辭運用,是領悟文本情感的重要窗口。教師應指導學生在閱讀時,敏銳地識別并捕捉文中修辭語句的精髓。通過辨識修辭類型、剖析修辭效果,促使學生理解作者運用修辭的深層動機,進而準確把握文本所傳遞的情感脈絡。
以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朱自清的《壺口瀑布》為例,文中修辭手法運用得極為精妙。如文中描述:“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排排涌來,其勢如千軍萬馬,互相擠著、撞著,推推揉揉,前呼后擁,撞向石壁,排排黃浪霎時碎成堆堆白雪。\"在教學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辨識此句運用了比喻與擬人的修辭技巧。將河水比作千軍方馬,生動描繪了河水洶涌壯觀、氣勢恢宏的動態景象;“互相擠著、撞著,推推揉揉,前呼后擁”等擬人化表達,賦予了河水人的行為與情感。接著引導學生深思:作者為何采用這樣的修辭方式?通過此番修辭,學生能深切體會到壺口瀑布那震撼人心的沖擊力與磅礴氣勢,感受到作者對大自然雄渾力量的無限贊嘆。又如,文中所述:“黃河博大寬厚,柔中有剛;挾而不服,壓而不彎;不平則呼,遇強則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此句巧妙運用了排比與擬人的修辭手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排比句增強了語言氣勢,擬人手法則賦予黃河人的精神風貌。學生通過對這些修辭語句的深入剖析,能深刻領悟到作者借黃河之景,熱情謳歌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偉大精神,從而準確把握文本所蘊含的深厚情感內涵。
3.梳理段落結構,把握文本脈絡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經典作品的段落構造、把握文本線索是提升其閱讀能力的核心環節。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激勵學生主動探究文本的層次結構,培養學生的文本架構感知力。在思考與解答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逐漸明確文本的開頭、發展、轉折和結尾,從而構建起清晰的閱讀思維體系,更全面地理解文本內容和作家的寫作思路。
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的《春》為例。教師可先指導學生通覽全文,初步領略作者對春天的生動描繪。隨后,讓學生分段細讀,思考每段的核心內容。如文章開篇“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這段開篇之語表達了作者對春天到來的熱切期盼。接著,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作者描繪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等內容的段落,探討作者對春草的生長環境探討、形態特征、色彩等多方面展開的細致描繪,并通過孩子們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間接映襯出春草帶給人們的愉悅感受。在探究各段落之間的聯系時,教師可提出問題:“作者為何先描繪春草,再轉而描繪春花?”引導學生思考后領悟,這是遵循春天自然景物的生長順序來敘述,從大地回春時最先冒出的春草,到隨后競相綻放的春花,展現了清晰的時間推移和空間轉換邏輯。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能夠梳理出文本從盼春到繪春(包括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再到頌春的完整框架,進而深入理解文本線索,體會作者對春天的深切熱愛與贊美之情。
4.探究人物形象,領悟文本主旨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探究人物形象是引領學生把握文本主題的關鍵路徑。教師應擅長指導學生從文本的細膩描繪、人物的言談舉止及與其他角色的互動等維度,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質與精神風貌。為此,教師需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留意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言語選擇,剖析其背后所映射的人物心理與性格特征,促使學生深入文本肌理,理解人物形象塑造對彰顯文本主題的重要作用。
以魯迅短篇小說《孔乙己》的教學為例。在剖析孔乙己形象時,可從其外貌描寫著手:“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教師應引導學生從這些外貌細節中,探析孔乙己的生活境遇與性格特征,如長衫象征著他難以割舍的讀書人身份,而衣衫的骯臟破舊則透露出他的貧困潦倒與懶散習性。隨后,應指引學生關注孔乙己的言語,如他那句“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通過這句標志性的話語,學生可體悟到孔乙己的自視清高、死要面子,以及他深受清末封建科舉制度荼毒的狀況。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分析孔乙己與酒館中其他人的關系,眾人對他的奚落與嘲笑可讓學生認識到孔乙己在社會中的卑微地位,從而揭示出當時社會的冷漠無情與世態的炎涼。在全面分析了這些人物形象特征后,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作者塑造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的用意何在,進而使學生領悟到,文本通過描繪孔乙己的悲慘命運,深刻批判了清末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摧殘,以及封建社會腐朽黑暗的“吃人”本質,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
5.對比文本異同,拓展閱讀視野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領域,實施文本對比閱讀策略,有助于學生跳出單一文本的框架限制,拓寬閱讀視野。教師應精心挑選具有內在關聯的文本,引領學生從多維度進行細致對比,探究文本之間的相似與差異。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當指導學生明確對比的切入點,諸如主題思想、人物塑造、寫作風格等方面。通過對比分析,學生能夠更深刻地領悟文本的內涵與獨特之處,同時培育批判性思維,學會從多元視角審視文本,從而增強閱讀的廣度與深度。
以《蘇州園林》與《中國石拱橋》的對比閱讀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將這兩篇說明文并置,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在主題層面,教師啟發學生思考,盡管兩文均聚焦于中國傳統建筑,但各有側重。《蘇州園林》彰顯蘇州園林的整體規劃、設計哲理及藝術韻味,強調其如同一幅精美的畫卷;而《中國石拱橋》則重點闡述中國石拱橋的造型雅致、結構穩固、歷史悠久等特性。在說明手法上,教師可指導學生細致梳理兩文的表述。如《蘇州園林》采用對比手法,述及“我國建筑,自古至今,多講究對稱,而蘇州園林卻刻意避免對稱,獨樹一幟”,通過與傳統建筑的對比,凸顯蘇州園林的獨特匠心。《中國石拱橋》則廣泛運用數據說明,如“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精確描繪了趙州橋的宏偉規模。在寫作風格上,《蘇州園林》語言生動綺麗,多運用描繪性筆觸,如“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落葉樹與常綠樹相間,花時不同的多種花樹相間,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國石拱橋》語言則更為嚴謹樸實,注重科學表達的準確性。通過這樣全面而細致的對比分析,學生能夠對說明文的特點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意義重大。它扎根于語義學分析,從字詞、語句、結構、人物等多維度剖析文本,助力學生深入理解、強化探究。通過文本細讀,學生能突破表層感知,升華至理性認知,在文學的滋養下充實情感,提升語文素養與文學涵養。這一策略不僅為閱讀教學提供了有效路徑,更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拓展閱讀視野的關鍵手段,對學生理解生活、文化,乃至構建終身學習能力都具有深遠意義,值得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持續深化與推廣。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蘇州石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