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河南省遠程互動教研平臺建設啟動。該平臺借助信息技術打破了時空限制,構建了實時交互的教研生態,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教研方式。
我校作為平臺的首批應用實驗校,在集團發展和對外幫扶中積極探索應用方式,通過線上同步課堂、互動評課等活動,努力實現資源跨校共享,并利用大數據分析為教學研討提供精準支持。為進一步提升平臺效能,學校又專門組建課題組,不斷挖掘平臺潛在功能,積極拓展線上線下融合教研的深度和廣度。
一、使用現狀:優勢與困境并存
為掌握第一手研究資料,課題組開展了面向全省教師的問卷調查,共計收到調查樣本17104份,有效樣本也是17104份。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梳理,我們發現平臺在日常使用過程中的優勢和困境如下。
(一)平臺優勢
一是專業教研群體支撐。平臺由河南省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發展中心創辦,代表了河南省基礎教育教研的最高水平,匯聚了省內眾多優秀教育教學專業人才,能夠有效解決學校缺乏專家引領的問題。
二是專線通信保障教研質量。平臺通過聯通專線實現信息即時傳遞,以大數據等現代科技手段為支撐,具備跨時空、高清晰、深互動和多層次的特點,能夠有效打破跨區域教師活動的時空限制。
三是專人服務反饋及時。平臺安排專人服務,提供技術支持和咨詢,能及時解答教師在使用過程中的問題,使教師獲得更具針對性的指導。
(二)面臨困境
一是平臺教研形式單一化。問卷調查顯示, 5 4 . 0 4 % 的教師認為教研平臺“活動主題形式單一,較少有連貫性、系列性的教研活動”; 4 2 . 5 3 % 的教師則認為遠程教研“缺少與自已學科相關的內容,教研內容指導性不強”,可借鑒性較弱。
二是平臺教研內容碎片化。在參加平臺線上教研活動的11870個教師中,每月使用教研平臺0次的占比是 8 . 5 1 % ,1\~2次的占比為 5 9 . 6 8 % ,3次以上的占比為3 1 . 8 1 % 。平臺教研內容呈現碎片化、不連貫性,缺少學期、學年的系列化教研內容的統整,導致教研平臺利用率不高。
二、歸因分析:規劃不足與條件制約
(一)教研形式單一的原因分析
首先,教研規劃缺乏系統性。平臺在規劃教研活動時,活動主題和形式往往臨時確定,難以形成連貫、系列化的教研活動體系,導致各個教研活動之間缺乏關聯性和遞進性。其次,資源整合與創新不足。平臺過于依賴現有的教研資源和傳統的教研形式,沒有充分挖掘不同區域、學校教師的特色優勢,導致教研活動形式千篇一律,內容缺乏吸引力。
(二)教研內容碎片化的原因分析
平臺缺乏統一的內容規劃,易受現實條件制約,各教研活動之間缺乏邏輯聯系,使得教師難以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和系統的教學方法。另外,教師日常教學任務繁重,參與教研的時間有限,導致教研活動難以深入開展。
三、改進策略:實施系列化主題教研
2022年8月,我校被評為首批河南省義務教育階段優質教育集團。我們在保持原有教研工作的基礎上,積極參加平臺面向全省的“名校課堂”教研活動,創新教研模式,探索平臺系列化主題教研的實施策略,以此促進校區的均衡發展。
(一)活動內容主題化
確定教研活動的主題至關重要,它直接關系到教研活動的質量和效果。為了避免主題泛化、虛化,我們對教研主題進行深入優化,引導教師深思:如何確定教研活動的主題?為何選擇這個主題?主題的切入點是否恰當?研究的價值和意義何在?我們堅信,只有從教師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出發,進行實踐性研究,實現從“工作中來\"到“工作中去\"的良性循環,才能真正促使廣大教師積極參與教研。
(二)活動過程系列化
基于平臺教研形式單一化的問題,我校將系列化主題教研進行常態化實踐。為此,我們要求各學科教研活動圍繞主題逐步推進、深人剖析,參與者需明確各階段任務,在“學習一實踐—反思—再實踐\"的循環中持續優化提升,確保活動始終緊扣核心。學校通過準備、實踐、研討和總結四個環節,構建了系列化的教研體系,使教師帶著目標參與,力求實現專業能力的顯著提升。
(三)活動形式創新化
1.“互助式\"講座讓教師“動\"起來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設計者與參與者,在教研中應該最有發言權。為此,我校以“互助式”講座為媒介,將課堂實踐中的問題延伸至課后研討,將教師的同伴互助理念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教研行動。這既打破了傳統“專家講座”的束縛,又凸顯了教研活動“互助與合作”的精髓,為廣大教師提供了展示教育教學經驗的平臺,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在專業領域深入鉆研的熱情
2.校際“同課異構\"讓教研“活”起來
開展高質量的“遠程一體化聯研”是打通校際聯合高效教研的“最后一千米”。為此,我們立足教研活動發展需求,通過開展“靜聽花開”教學研討月活動、“同課異構”大比拼活動、青年教師“練兵場”“種子教師\"培育等系列化校本教研,為教育教學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們通過組織系列“同課異構”活動,初步實現了不同學校、不同區域的聯合遠程教研。
3.跨時空備課讓多區域“聯\"起來
由于教師日常工作繁重,傳統教研活動的頻率和時長受到制約,集體備課經常流于形式,難以深入研討教研難題。然而,平臺憑借其高度的靈活性,讓教師可以跨地域開展別開生面的集體備課,共同探討備課中的疑難問題,從而有效提升集體備課的質量和效果。
近年來,我校已發展成為多校區聯動、中小學貫通的“一校三區兩聯盟”的教育集團,基本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九步教研法”教研模式。未來,我們將借助遠程互動教研平臺,精準對接教師成長需求,不斷探索傳統教研與網絡教研的深度融合,通過跨時空、同步化推進的備課形式,有效推動教育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賦能學校的高質量發展和教師的專業成長。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依托遠程互動教研平臺促進校際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CJYC23250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