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用訓練對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語用能力,顧名思義,就是指學生在自身所處的實際語言環境中,能夠準確、得體且完整有效地運用語言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關乎學生日常生活的交流,更是他們在未來學習、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養。本文結合語言訓練的要求和統編教材的相關內容進行研究探析,現將成果分享如下。
一、依托課文朗讀背誦及讀寫遷移,強化語用訓練效果
語用訓練主要圍繞聽說讀寫環節進行。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能僅僅圍繞某一環節進行,如單一的閱讀或者寫作,而要將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材文本內容滲透到語用訓練中,使學生在大量的實踐練習中獲得語用能力的提升。
教師應對語文教材中的文本進行深入分析,了解不同文本類型的結構,依托課文的朗讀與背誦環節,或讀寫遷移等途徑,深度強化語用訓練效果。首先,教師應選擇具有代表性、語言優美、結構清晰的課文作為朗讀背誦的材料,同時要明確每課時的朗讀背誦目標,如感受語言的韻律、體會文本的情感、積累語言素材等。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積累語言素材,還能提高他們的記憶力和語言敏感度。教師還可以設計復述練習,讓學生在背誦的基礎上復述課文,以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的寫作方法,如敘述順序、描寫方法、修辭手法等。通過分析課文的寫作方法,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語言的特點和規律,為后續的寫作打下基礎。教師還可根據課文的寫作方法,設計仿寫練習。仿寫練習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的語言知識轉化為實際的寫作技能,提升語用能力。
以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趙州橋》一課為例,本篇文本語言優美、結構清晰,適合進行朗讀背誦訓練。教師可以選取文中描述趙州橋雄偉、堅固和美觀的段落,讓學生朗讀、背誦,從而感受趙州橋的悠久歷史和精湛建筑工藝。教師還可向學生講解文本的結構布局,如《趙州橋》采用了“總一分一總”的結構,先總寫趙州橋的特點,再分寫其雄偉、堅固和美觀三個方面,最后進行總結。文章中還運用了過渡段和多種修辭手法,使得文字更加形象具體。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這些寫作方法,理解它們在表達文章主旨和情感方面的作用;或者根據課文的寫作手法,設計對應的仿寫練習。在仿寫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鼓勵他們在寫作實踐中大膽想象和創新,進一步提高語用能力。
二、通過角色扮演和情境創設等方式,增強語用訓練實效性
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和情境創設等多種方式,喚醒學生的多樣性學習需求。這不僅能增加學習的趣味性,還能使學生在更貼近實際的語言環境中鍛煉和提升語用能力。
角色扮演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文本中的情境和角色,從而增強他們的代人感。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分別扮演文本中的不同角色,讓學生在交流與表達中體會角色的情感和思想,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提高表達的流暢度和準確性,從而提升團隊協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教師還可以根據文本內容或教學需求,創設、模擬多樣化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他們更加專注于學習。在情境創設中,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這有助于提升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
以四年級上冊《觀潮》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分別扮演觀潮者、解說員等角色。通過角色扮演,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課文中的情境,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增強代人感和情感共鳴。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音頻、圖片等,創設、模擬觀潮情境,讓學生仿佛置身于錢塘江畔,感受大潮的壯觀。在模擬情境的基礎上,教師應設計一系列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和活動,激發學生的語用需求。如讓學生根據課文描述和模擬場景,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錢塘江大潮的特點,或者讓學生以當地居民的視角,就錢塘江大潮的歷史、成因等問題進行探究與交流。
三、設計多類型的語文實踐活動,豐富語用訓練的形式與方法
教師應設計多樣化的語用訓練實踐活動,如設計個人朗讀、小組朗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朗讀形式,或者安排學生背誦經典篇目或段落,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提高寫作和表達能力。教師也可以設計多樣化的寫作任務,如寫日記、寫書信、編故事等,讓學生在寫作中運用所學知識,鍛煉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語言游戲和競賽的設置,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競爭意識,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教師應注重語用訓練的實踐性和互動性,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言知識,在交流與合作中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以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對應的寫作與表達活動,引導學生撰寫讀后感,表達自己對圓明園被毀滅的惋惜之情、對侵略者的憤慨之情,以及對近代歷史的反思。教師還可以組織演講與辯論活動,以“圓明園的毀滅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偶然”為主題,讓學生在準備與展示的過程中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
四、及時指導并給出反饋,提升語用訓練的質量和水平
以實踐為要落實語用訓練,教師還需要在語用實踐中及時指出學生的問題,并給出反饋建議或意見。這一過程不僅能夠確保學生始終在正確的方向上進行語言學習和運用,還能有效提升語用訓練的質量和水平。在語用實踐中,學生難免出現語言運用上的錯誤,教師的及時指導能夠幫助學生及時糾錯、揚長避短。
在語用訓練開始前,教師應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這些目標要科學、合理,且與學生的實際水平相匹配,以便教師更好地指導學生。同時,教師還要關注每個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學習風格,注重個體差異和學生的興趣,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反饋,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語用訓練的實踐中得到發展和提升。
總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進一步探索將語用訓練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有效途徑,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鍛煉和提升語用能力。
(責編 林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