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教育戲劇元素融入職業教育,不僅能為學生提供趣味性的學習過程,還能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發展,并顯著提高他們的審美水平。本文闡述教育戲劇在跨學科主題學習中的具體作用,并進一步探索以教育戲劇為基礎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模式及實施路徑,以期為職業教育課程的深入改革與美育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教育戲劇在跨學科主題學習中的運用
(一)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內涵
跨學科主題學習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習過程,基于學生的知識框架,圍繞特定的研究主題展開,以一門學科的核心知識作為主線,同時整合并應用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與方法。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核心要義在于理解兩大關鍵聯系:首先,“跨”字所揭示的多學科間的深度融合。某一學科被確立為學習的主導和跨越的基點,這一學科為核心學科,而其他學科則作為輔助角色,為這一跨越過程提供必要的支撐和補充,它們被視作輔助學科。其次,學科與主題之間的緊密關聯。主題是指能夠連接某一學科內部不同知識點或多學科相關內容的中心話題或問題,是學科融合的橋梁。
(二)教育戲劇在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運用
1.學習內容能增強不同學科間的關聯性。首先,即興戲劇演練環節可以將多學科知識靈活運用于實踐;其次,將戲劇元素巧妙融入項目式學習,能為項目賦予獨特的藝術韻味;最后,舞臺作品的精彩公演,不僅能彰顯戲劇課程的獨立性,還能巧妙融合其他學科內容,展現跨學科融合的獨特魅力。
2.學習過程需要精心打造高度逼真的現實模擬場景。教育戲劇課程活動多樣,包含教育戲劇游戲、即興表演、影視表演、課本劇及微電影創作等。教育戲劇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表演才能,全面提升學生的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與表現力。教師精心打造高度逼真的現實模擬場景,能顯著提升學生的體驗層次、互動成效與合作默契,為他們更扎實地掌握知識與技能奠定堅實基礎。
3.學習成果能全面增強并優化個人綜合能力素質。戲劇影視是教學內容的核心。戲劇課程以學生的故事為靈感源泉,倡導自主創作,打破學科壁壘,培養學生綜合素養與團隊協作能力。同時,戲劇課程能整合校內資源,促進深度交流,為課程發展注入活力。通過融合教育戲劇與學科教學,運用戲劇架構整合學科知識,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教育戲劇在跨學科主題學習中的功能
(一)利用教育戲劇,塑造無邊界的學習模式
教育戲劇以開放的方式打破學科壁壘,促進知識融合,展現出強大的協同效應。它綜合運用多種符號體系,給傳統教學模式帶來突破。新時代背景下,教育戲劇與多學科結合,展現出獨特魅力。與語文結合時,它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提升他們的文學素養;與音樂結合時,學生通過戲劇情感表達,能增強音樂感知能力;與美術結合時,學生在營造視覺盛宴時能提升藝術審美與動手能力。同時,信息科技能增強學生的科技實踐能力,數學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道德與法治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與互助意識,體育與健康能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與身體表達能力。教育戲劇不僅促進了學科間的融合,還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實踐能力,為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推崇“陌生感”體驗,拓寬文本解讀的多元路徑
教育戲劇借助游戲化的教學手段,寓教于樂,成功踐行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它采用戲劇化的教學方式來展現教學內容,運用戲劇情境創設的高超藝術手法,巧妙融合語言敘述、肢體動作、面部表情以及手偶演示,精心創設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連且極具吸引力的情境。這種方法的核心目的是將原本單調乏味且抽象復雜的知識點轉化為直觀明了、富有趣味的表現形式。此外,運用戲劇結構來組織教學流程,意味著教師要在課堂上融入懸念設置、臺詞實踐、角色演繹及即興發揮等戲劇元素,要精心策劃課堂的每一步驟與環節,要具備豐富和優化教學內容的手段。例如,針對懸念這一戲劇藝術元素,劇作家常常通過構建曲折離奇的情節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也可以借鑒這一手法,依據教學目標和具體內容,巧妙地設置懸念,提出富有啟發性的開放式問題,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三)借助教育戲劇方法,拓展教學評價路徑
跨學科主題學習聚焦于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度,鼓勵他們進行自主探索與發現,同時為他們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途徑,這些途徑可以涵蓋一門或多門學科領域。
在教學活動中,教學評價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戲劇教學領域。通過運用教育戲劇的方法,能夠更有效地改進評價策略,進而構建一個多元的評價體系。教育戲劇教學模式的引入,拓寬了評價的視野。例如,劇本編寫、角色扮演以及“墻上的角色\"等教育戲劇活動,涵蓋了思維訓練、提升表達能力、深化文化認知等多個方面。這些活動形式為評價提供了多元化的視角,豐富了過程性評價的內容,超越了單一的分數評價模式,實現了評價的動態性和全面性。此外,教師還可以采用戲劇評論中的專業用語來豐富教學評價的表達,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教學評價中詞匯單調、缺乏精確性和具體描述的問題。教育戲劇還推動了教學評價主體的變化。學生不僅能對教師進行評價,還能扮演“專家”,對教師提出的觀點進行質疑,并給出建設性的反饋。師生通過參與“坐針氈\"活動,在觀點的碰撞與交流中實現雙向的教學評價。
三、教育戲劇推進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路徑
(一)學科融合式教育戲劇教學
教育戲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本質上屬于藝術類別。對于非藝術學科而言,將教育戲劇元素融入其中,有助于促進這些學科與藝術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從知識融合的角度來看,戲劇是一種獨立且成熟的藝術展現形式,可以通過“戲劇 + ”模式,將藝術、科學與人文三大領域緊密相連。這種跨界融合的理念,極大地推動了戲劇美育與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深度融合,能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滿意度。
在課時制的學科融合中,教育戲劇的開展方式頗為繁復且細致,為確保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通常需要占據一個或者多個完整且連續的課時。教師在課堂上憑借其獨到的匠心,巧妙地營造出豐富多元的時空場景,引領學生披上角色的華服,沉浸于逼真的情境之中,步入那廣闊無垠、充滿無限可能的藝術世界。
項目式學科融合作為一種創新教學模式,其核心在于通過項目化學習深入實施教育戲劇活動,進而推動跨學科主題學習。該模式強調實踐性,歷時較長,可能持續一個月甚至整個學期。其目的在于通過長時間的沉浸學習,幫助學生深化知識理解,提升綜合素養。在教育戲劇的真實情境中,學生將直面各種現實問題,深刻理解知識的應用條件與邊界,認識到知識的實用價值。同時,學生能夠根據具體情境,靈活運用多學科知識,有效應對并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雙重提升。
(二)校本化的教育戲劇教學
藝術家劇本涵蓋各大領域的中外名家作品,包括戲劇、音樂、美術、設計、舞蹈及影視等。結合藝術家傳記繪本、權威專著以及經典影視作品,創作者以藝術家的生平經歷為靈魂,巧妙地將藝術家在不同階段創作的作品融入劇本。這些劇本以分集形式精彩呈現,每一集都短小精悍,旨在以生動的方式展現藝術的基礎概念,引導學生廣泛且深入地體驗各個藝術門類,激發他們潛在的藝術才華。劇本應力求語言生動、情節緊湊,要在具備教育意義的同時又充滿吸引力。
表演素養培育的課程體系包含聲樂、臺詞、形體、表演四大核心要素,應引領學生深入探索藝術家劇本的精髓,讓他們在藝術的海洋中自由徜徉。在劇本的多樣化情境中,學生將有機會親身體驗各種復雜的人物關系,學會敏銳地識別問題,深刻地體會劇本中人物的情感波動與心理變遷。
通過校本化教育戲劇的實施,學生能夠不斷挑戰自我,學會用藝術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用藝術的情感去感知生活,用藝術的智慧去創造未來,他們的生命會因藝術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三)教育戲劇社團
相較于學科融合式和校本化的實施方式,戲劇社團更傾向于采用教育劇場和兒童劇場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借此凸顯其更為高超的專業造詣與更加引人入勝的表演韻味。戲劇社團的執行者應固定,可以由校內專門負責教育戲劇社團的教師或外部經過慎重選擇的專業人才擔任。在時間安排上,它利用了學生的課余空閑。這一創新舉措與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核心理念不謀而合,彰顯教育的先進性與前瞻性。在這個舞臺上,學生可以進行“深入角色”的沉浸式體驗和“抽離角色”的反思與總結,通過這兩種方式來獲得更加全面且深刻的情感體驗。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戲劇憑借開放和包容的特點,引領學生在探索與實踐的過程中掌握多學科知識,培養他們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讓他們形成廣闊的認知視野及獨特的思考方式。它促使學生深刻領悟知識、社會與自我之間的緊密聯系,助力他們成長為具備綜合素養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池夏冰,董蓓菲.教育戲劇融入科學教育的價值與實踐路徑[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4,25(4):48-53.
[2]申宣成.以教育戲劇推進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理據與路徑探析[J].現代教育,2023,(12):3-8,20.
[3]崔允,郭洪瑞.跨學科主題學習:課程話語自主建構的一種嘗試[J].教育研究,2023,44(10):44-53.
(作者單位:山東省聊城幼兒師范學校)
本文系山東省教育學會“十四五”規劃課題“以美育人,以戲樹人:基于跨學科主題教學的教育戲劇創新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3LXQ0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